楊波對於征朝攻略本身並沒有多少意見,這幾個月來第六旅的官兵也一支沒有放鬆戰備。隻是楊波也擔心如果第六旅離開南京城,南京城內的新軍主力部隊就隻剩下近衛部隊以及新組建的第十旅群,全國多數的新軍主力部隊都要遠征海外了,還將是十個步兵旅八個在海外的局麵。
起初的時候張海對這種局麵也有些擔心,但是在這幾個月以來的明查暗訪中了解到了如今南京城市民戰備、人心、國庫財儲後的不少事情後覺得這並不是不可承擔的風險。
“征日作戰好歹有個消滅日本武士階層,消除亞洲戰爭策源地,為日本善良民眾伸張正義之類的名頭。這征朝作戰難道就這麽毫無征兆的出兵開戰?”柳香在放下有關國庫的事情專心放在兵工部方麵的事情後,閑暇的時候也多了很多。但在張海的要求與默許下也並不忌諱在平常的時候談論國事。
雖然柳香算不上什麽書香門弟出身,但是身在傳統中國的環境裏也多多少少讀過一些書的情況下,對於這種赤裸裸、毫無理由、完全出於利益考慮的對外作戰行動還是有些轉不過彎來。而且也擔心這種“缺乏道義”的戰爭對於士兵及國民本身的影響。
張海卻並不以為意的說道:“想開戰,理由當然不會缺乏。須知自衛滿朝鮮甚至更早的時代,朝鮮北部就算是在中原諸多政權的勢力範圍之內。更不要說自漢武時代的數百年時間裏包括如今朝鮮京畿道江原道大部本就是直接屬於中國勢力範圍內領域。是靠了晉後數百間中原動蕩的混亂曆史,這些地方才終究脫離了中央王朝的管轄。隻要我們提出清算曆史上的要求,那就意味著朝鮮政權幾乎要全部放棄現今的三大古都,這個條件他們一定不會答應。就是答應,也不可能在十天之內討論出結果並落實下去,這樣我們攻占整個朝鮮的核心地帶也就有了理由.”
其實張海想說的不是“十天之內”,而是在襲占朝鮮中央王朝之後給“你們兩個小時的考慮時間,兩個小時之後我們立即開戰”,哪怕不如珍珠港或巴巴羅薩那樣也差不太多。
但考慮到這時候的實際通訊條件,這樣做寫在史書中確實顯得有些不好看,也有些蠻橫無理才最終改成十天。也就是哪怕隻有晝夜二百裏水平的驛馬向各地也能達成往返傳信的時間。
經過出征前最後的討論,進攻朝鮮的大致方略張海也同楊波最終確定了下來,出征的日期,是誰也難以想象的臘月初一。
從黃海一帶由海路征戰朝鮮,冬季實際上是個最不好的季節。當寒潮襲來時,春夏季節看似平靜的淺海海麵上會掀起不遜色於南方乃至大洋深處的巨浪,雖然無法堪比海上的風暴,也足以讓海上的絕大部分漁民乃至尋常的商船望之生畏。就算是對於新軍主力部隊的船隊也將是巨大的考驗。
而且黃海一帶在冬季的時候臨近北麵的海冰,這些海冰雖然比不了傳說中極北之地海域裏的冰山,卻也對船隻的航行帶來不少危險。
“如果遇到最壞的情況,你們有沒有把握?革新天下的大業固然越快越好,但其實也並不急於這幾個月的。”雖然張海在這次行動之前看過不少的內外奏報,對第六旅這兩年以來充分的戰備以及經常性海訓也已經有所了解,但還是有些鄭重的問道。
楊波沒有走過場似的應付式承諾,也認真的回答道:“冬天黃海海麵上的海況很壞,如果是跨越東海那樣的遠洋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但我們準備的隊伍人力充沛,可以用很快的速度晝夜輪番以螺旋槳動力航行。而且對麵的陸地大,不會一不留神就進入遠洋。整個航渡過程如果順利,我們用一晝夜的時間就可以從最近的膠東半島抵達對岸,這可以將海上的風險降低到最低。而且我聽經常走海路的人說,遠洋上的潛流遠非北方海域可比,隻要我們的速度夠快,完全可以把抵達預定地帶的誤差控製在一夜的路程以內。”
想到北方海域不同於東海那比較短的距離,又沒有台灣海峽那樣複雜海流,張海的心才算徹底的放下。
張海又叮囑道:“李氏朝鮮不同於列島諸國,中央的分量不小。隻要我們避免其首腦大部分的外套,或許就可以事半功倍的解決問題。不論是對手答應我們的條件,還是各道的駐軍趕來勤王,都會進一步減少我們日後的負擔。”
“弟子明白,請聖主放心。”楊波回答道。
攜載第六旅的船隊規模算不上龐大,不過六十餘艘船而已。在征日戰事的高峰時期漸漸過去後,新軍主力部隊也有了足夠多的船隻用於再江上巡邏或是海訓。南京以北的江麵上,幾十艘規模的主力戰船船隊時來時往也就不是多麽新鮮的事情了。這也最大限度的增加了隊伍行動出發時的隱蔽性。
外國譯館裏的朝鮮使者這幾個月以來通過方方麵麵的渠道也大致了解了有關新朝的一些情況。讓這些外國來使沒有想到的是:在這時代基本被列入禁書機密的一些事情,竟然能夠從新華書局對外開放的書館中查到大致的情況。一些這時代看起來的軍國大事也竟然堂而皇之的出現在公開發行的報紙裏。
這些情況甚至包括新軍核心部隊的大致編成,遠征日本的出兵情況,每天每時戰鬥的不少細節。張海始終覺得那種把軍隊內的保密範圍過度擴大的行為是一種落後國家軍事上不自信的行為,反而難以起到有效的威懾作用。
不過,舊曆十一月裏南京官方二級報刊《新朝時報》中的一篇文章及一段話還是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責任不能忘記,因此從鄰國做起改造核心日本列島從根本上消除人民的威脅是新朝政權的責任,曆史同樣不能忘記:秦漢時代屬於中華的朝鮮越國等舊地,也該到了清算的時刻了.”
起初的時候張海對這種局麵也有些擔心,但是在這幾個月以來的明查暗訪中了解到了如今南京城市民戰備、人心、國庫財儲後的不少事情後覺得這並不是不可承擔的風險。
“征日作戰好歹有個消滅日本武士階層,消除亞洲戰爭策源地,為日本善良民眾伸張正義之類的名頭。這征朝作戰難道就這麽毫無征兆的出兵開戰?”柳香在放下有關國庫的事情專心放在兵工部方麵的事情後,閑暇的時候也多了很多。但在張海的要求與默許下也並不忌諱在平常的時候談論國事。
雖然柳香算不上什麽書香門弟出身,但是身在傳統中國的環境裏也多多少少讀過一些書的情況下,對於這種赤裸裸、毫無理由、完全出於利益考慮的對外作戰行動還是有些轉不過彎來。而且也擔心這種“缺乏道義”的戰爭對於士兵及國民本身的影響。
張海卻並不以為意的說道:“想開戰,理由當然不會缺乏。須知自衛滿朝鮮甚至更早的時代,朝鮮北部就算是在中原諸多政權的勢力範圍之內。更不要說自漢武時代的數百年時間裏包括如今朝鮮京畿道江原道大部本就是直接屬於中國勢力範圍內領域。是靠了晉後數百間中原動蕩的混亂曆史,這些地方才終究脫離了中央王朝的管轄。隻要我們提出清算曆史上的要求,那就意味著朝鮮政權幾乎要全部放棄現今的三大古都,這個條件他們一定不會答應。就是答應,也不可能在十天之內討論出結果並落實下去,這樣我們攻占整個朝鮮的核心地帶也就有了理由.”
其實張海想說的不是“十天之內”,而是在襲占朝鮮中央王朝之後給“你們兩個小時的考慮時間,兩個小時之後我們立即開戰”,哪怕不如珍珠港或巴巴羅薩那樣也差不太多。
但考慮到這時候的實際通訊條件,這樣做寫在史書中確實顯得有些不好看,也有些蠻橫無理才最終改成十天。也就是哪怕隻有晝夜二百裏水平的驛馬向各地也能達成往返傳信的時間。
經過出征前最後的討論,進攻朝鮮的大致方略張海也同楊波最終確定了下來,出征的日期,是誰也難以想象的臘月初一。
從黃海一帶由海路征戰朝鮮,冬季實際上是個最不好的季節。當寒潮襲來時,春夏季節看似平靜的淺海海麵上會掀起不遜色於南方乃至大洋深處的巨浪,雖然無法堪比海上的風暴,也足以讓海上的絕大部分漁民乃至尋常的商船望之生畏。就算是對於新軍主力部隊的船隊也將是巨大的考驗。
而且黃海一帶在冬季的時候臨近北麵的海冰,這些海冰雖然比不了傳說中極北之地海域裏的冰山,卻也對船隻的航行帶來不少危險。
“如果遇到最壞的情況,你們有沒有把握?革新天下的大業固然越快越好,但其實也並不急於這幾個月的。”雖然張海在這次行動之前看過不少的內外奏報,對第六旅這兩年以來充分的戰備以及經常性海訓也已經有所了解,但還是有些鄭重的問道。
楊波沒有走過場似的應付式承諾,也認真的回答道:“冬天黃海海麵上的海況很壞,如果是跨越東海那樣的遠洋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但我們準備的隊伍人力充沛,可以用很快的速度晝夜輪番以螺旋槳動力航行。而且對麵的陸地大,不會一不留神就進入遠洋。整個航渡過程如果順利,我們用一晝夜的時間就可以從最近的膠東半島抵達對岸,這可以將海上的風險降低到最低。而且我聽經常走海路的人說,遠洋上的潛流遠非北方海域可比,隻要我們的速度夠快,完全可以把抵達預定地帶的誤差控製在一夜的路程以內。”
想到北方海域不同於東海那比較短的距離,又沒有台灣海峽那樣複雜海流,張海的心才算徹底的放下。
張海又叮囑道:“李氏朝鮮不同於列島諸國,中央的分量不小。隻要我們避免其首腦大部分的外套,或許就可以事半功倍的解決問題。不論是對手答應我們的條件,還是各道的駐軍趕來勤王,都會進一步減少我們日後的負擔。”
“弟子明白,請聖主放心。”楊波回答道。
攜載第六旅的船隊規模算不上龐大,不過六十餘艘船而已。在征日戰事的高峰時期漸漸過去後,新軍主力部隊也有了足夠多的船隻用於再江上巡邏或是海訓。南京以北的江麵上,幾十艘規模的主力戰船船隊時來時往也就不是多麽新鮮的事情了。這也最大限度的增加了隊伍行動出發時的隱蔽性。
外國譯館裏的朝鮮使者這幾個月以來通過方方麵麵的渠道也大致了解了有關新朝的一些情況。讓這些外國來使沒有想到的是:在這時代基本被列入禁書機密的一些事情,竟然能夠從新華書局對外開放的書館中查到大致的情況。一些這時代看起來的軍國大事也竟然堂而皇之的出現在公開發行的報紙裏。
這些情況甚至包括新軍核心部隊的大致編成,遠征日本的出兵情況,每天每時戰鬥的不少細節。張海始終覺得那種把軍隊內的保密範圍過度擴大的行為是一種落後國家軍事上不自信的行為,反而難以起到有效的威懾作用。
不過,舊曆十一月裏南京官方二級報刊《新朝時報》中的一篇文章及一段話還是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責任不能忘記,因此從鄰國做起改造核心日本列島從根本上消除人民的威脅是新朝政權的責任,曆史同樣不能忘記:秦漢時代屬於中華的朝鮮越國等舊地,也該到了清算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