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的年齡也不算太小了,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思。但是我希望你能從革新事業的角度多考慮,不要讓自己的個人感情給我們的事業帶來嚴重的危害!你能明白麽?”張海的話軟了下來,讓楊思有一種剛才的張海不過是在氣頭上的感覺,也給人以安慰。


    說完,張海就走進了地牢,而楊思的心卻似乎久久不能平靜。她想起了不久前自己初潮的事情,這六年有餘的時間以來,包括李千蘭和楊思在內的不少人當年還是孩子的小女孩如今也已成為了真正的少女,童年似乎已經離自己遠去。她不甘心以後嫁給一個尋常的男人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下渡過終生,甚至是麵對更壞的可能:永遠的成為如出家人一般的人。


    而現在來看,楊思覺得後一種可能越來越大了。這讓楊思更加堅定了決心: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何況這些年來同張海在一起的相處更讓楊思覺得隻要不做出同聖主為敵的事情,或者違反大原則的事情也未必會落不得好死的下場。


    就在楊思一邊思索著自己的事情、一邊回去的時候,張海也來到了地牢中的楊小君身前。


    張海也思考過很多,覺得這件事情這個小女孩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他所做的也完全和自己的安排有關。


    因此見到這個孩子後就安慰的說道:“這些天來你受苦了!都是我身邊兒的孩子不懂事兒,我會好好教訓那些人的。”


    楊小君聽到這熟悉而口氣平和的話感覺似同仙樂一般,多日以來的恐懼和陰霾終於減輕了不少:“我.小女參見聖主.小女有罪.”


    “你這說的是哪裏話?你也是個經常在新華書局那裏走動,就算字認不全平日裏了解的信息也應該比一般人豐富吧?這些客套就不必了。以後在外麵,以前怎樣稱呼先就怎樣稱呼。在皇城內,叫自己小君就可以了。這件事情你不必牽掛了,這不是什麽人的陰謀,而是我自己安排的,隻不過不小心出了一些差錯而已。沒有什麽大礙.”


    張海的這些話讓楊小君更為釋懷了,楊小君的膽量也稍稍大了一些:“我還能會到父母身邊嗎?”


    “我說過了,以前怎樣現在就怎樣。生活最好不要有什麽變化,以後獨自一人在外的時候,也需要有個跑腿傳信的人,等你身體恢複好了,就可以出宮了。”張海自然的對孩子說道。


    新朝六年八九月間,夏季的暑熱在南京城逐漸散去,至少不那麽熱了。但有些涼意的深秋時節還沒有來到。


    這樣的時節正是南京城裏大把有閑也有錢的年輕人甚至成家立業的人消費娛樂的好時機。而皇城西南不遠處的文教部與新華書局還有大體育場大劇院等地正是整個新朝最為繁華的地方。


    外來的人來到這新朝的南京,感受到的並不僅僅是那如集市一般的熱鬧、繁華、富庶,還有人們從氣色到穿衣那種透露出來的同舊時代所格格不入的一種氣質。


    在人群當中有一個二十歲出頭大漢,似是街上的閑漢一般的打扮。這樣的形象往往引來巡查們的警惕。不過他的身邊跟著一位年輕貌美的女人,讓人一看就知道絕對不會是平民百姓人家出身的人。


    當人們聽清那口流利的新朝白話之後,大多數所的人就不由的高看一眼:能把這獨特的新朝白話說的這樣標準,還手中拿著幾本似乎是有關新聞和政治類書不又的多看上那麽幾眼,那毫無疑問:這人應該就不會是外地人了,南京本地積極分子青年的典型形象。即便是外地人,那也是“做公的”還有可能是外地來的教師。


    至少在這兩年裏,不僅僅是南京城,就是蘇州杭州等地新式的文風也比過去更盛了。畢竟,首都市民待遇所需要的文化考核即便在這東南繁華之地對於不少人也是一種吸引。外地來的人物中有這樣的人並不奇怪。


    在這對年輕夫妻的不遠處,也有一個看起來鬼鬼祟祟的似是舊時尋常鄉間青年的人似乎像是外地的小偷一般。不過這“小偷”既然很自覺的沒有惹事的跡象。即便有見義勇為心態的人也懶得上前說什麽。


    直到那對年輕夫婦來到一處很低檔的小吃攤前的時候,這三個人才聚到了一起,原來都是同路人。幾個人穿著看起來不算太差,可出手卻極為寒酸。隻要了幾碗加鹽的大米粥而已。


    “李大哥,來京城這麽久了,有主意了沒?我們這次來可不是閑逛的。這京城處處用錢,幾乎沒有賣粗糧的地方。就是街上的熱粥和饅頭這些最低當,也還怎麽貴。如果花費太大的話我們回去的時候可就不方便了。”


    那個二十歲出頭的“大漢”長的雖然給人以粗狂的感覺,心卻很細:“你沒有看到麽?這京城還是有賺錢機會的。我們乞討也好賣藝也好都能有他處幾乎不可能有的收入。”


    這位“李大哥”實際上就是自西北而來的李鴻基,這次出來用的化名是李自成。李自成出身貧寒,但能在另一位麵的曆史大潮中脫穎而出名留青史就印證了他在諸多方麵決非普通人可比。


    不但有堅強不屈的性格讓他成為村裏麵不好惹的人物,自幼還十分勤奮,習得一身實用的武藝而且還識字。在村寨裏行俠丈義的人緣十分好。不過在有些方麵,他也不是衝動鹵莽之人,有些不能得罪的人和勢力,他也不會去太過得罪,從不會去做取死之道。


    如今的新朝六年正是崇禎元年,陝西一帶的很多人在原本的曆史上都造反起事的時候李自成卻沒有造反起事的打算。直到第二年見到這西北的局麵才有了一整套精心的準備之後把“行俠仗義”“剛直為人”的標準一放寬,這大明的地方當然處處都是不平事,很輕易的就被“逼上梁山”了。而且還懂得先進軍營憑借自己的才能當上把總之後再造反,很短的時間內就成為了各路起事大軍中一個雖不出名卻很重要的人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英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女俠獨孤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女俠獨孤雯並收藏明末英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