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見狀有些無奈的對女孩兒們說道:“與我一起工作甚至生活了這麽多年,難道你們還不了解我的為人麽?我不會用這樣兒的話來考驗你們。如果你們都願意留在我身邊或者幾乎都願意離開,我都會尊重你們的選擇。而且也說了:終身的大事要慎重,不應急於一時做決定。


    似乎想到自己遺漏了什麽,但是卻覺得現在自己說出來有些不好,還是看看孩子們的反應再說。


    “我們要與聖主在一起。。。“這個時候,孩子們雖然有不同的回答,但卻大致在同一時間表達出了自己的心聲。


    “還是用舉手的辦法吧,願意留下的舉手,這樣回答容易遺漏或誤會些什麽?“張海說道。一般來說因為害怕出頭的效應,人們總是畏懼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因此張海才這樣的問道。


    在場的孩子們幾乎都舉起了右手,這些女孩兒們不是張海身邊所有的人,總有不少的人還在西院當值而沒有來到小禮堂,但是張海卻明白。眼前的這些孩子們包括很多有主見的人,幾乎可以代表張海身邊老一批的女孩兒們幾乎所有人的意見了。


    “你們不怕以後孤獨寂寞嗎?即便是西征大業和第一代的新人完成了相應的培養,我們的工作可以輕鬆不少。我也可是沒有精力同你們這麽多人都保持親密關係的哦?“張海笑著說道。


    “隻要在聖主身邊就可以了。“這話很像是奉承或敷衍,但張海卻知道絕大多數孩子們對自己是真誠的。


    張海低下頭權衡了很久,最終鄭重的對身邊的女孩們鄭重的說道:“這樣吧:如果未來四年之內我與香兒能生下一名男孩兒。那麽我在以後會把多一半的精力用在與你們一起歡樂的身上。你們如果有誰有了身孕,可以秘密的告訴於我,生下來的孩子雖然沒有名分,可也必然在未來得到最好的教育盡可能的承擔重任。真實身份,要在這些孩子們功業有成之後再公布並母子或母女相認,大家覺得怎麽樣兒?並不是我對你們缺乏信任,而是在戲文裏也好還是史書裏也好,都見多了悲劇。我不希望你們之間的關係,或者我與你們之間的關係,最後淪為庸俗的悲劇,你們看怎麽樣兒?“


    雖然張海以前的時候沒有說,但張海身邊的女孩兒們幾乎都做了最壞的打算,有人做了最終犧牲的準備,還有人做了最後孤老於廟宇的打算,更有一些人做好了迎接複雜宮廷鬥爭的準備。而張海的這些話,徹底的解除了很多人多年來潛藏在心底的一快兒巨石,不少人都激動的流下了熱淚,甚至歡呼起來。


    張海的心中,卻並沒有預想中的那種高興的感覺。不知怎的,他覺得有些愧疚,也覺得自己有些無恥。自己雖然號稱不搞三宮六院,可這樣做實際上更有過之,甚至可以堪比那些曆史上比較荒淫的君主了。


    可是兩世的經曆終於使得張海的理性戰勝了心中的這些負擔。李千蘭等孩子們雖然長大了,但她們經受的考驗還有積累的工作經驗都不是新來的人能夠完全替代的,必然需要將這些人拉攏在自己的身邊最大限度的協助自己的工作。這似乎有些“後宮救國“的味道在裏麵,可是在新文化與新知識群體還遠未真正成長起來的眼前來說,還有更好的渠道和方式麽?


    “好了好了,現在還遠不是可以輕鬆和懈怠的時候。除了奏報的處理之外,我們還要盡快的培養出那些新的孩子以承擔重任,進一步擴大我們執政的能力。我相信你們應該可以掃除以前的不少顧慮了吧?“


    “聖主放心!“


    “不會讓聖主失望。。。“


    沒有異口同聲的回答,但這齊聲的雜音更章顯了女孩兒們的真誠。


    在張海及身邊的女孩兒們投入到新一輪的忙碌中去的時候,顧先雲與不少從皇城附近倉皇逃到鬆江府南一處小漁村的文人們卻有些惶恐不安起來。這些人隻是被邀請的一千五百名體製外文化知識界人員的一小部分,但確實在新朝七年春夏季節裏發表過激言論最多且最眾的一群人。


    “有人跟來了沒有?“


    “這周的新華周刊有提到皇城裏的那件事了沒有?“


    不少人紛紛議論著。


    不過在這隨時可以逃往海上的小漁村裏的等待沒有多少,就紛紛有消息傳來。並不隻是一家的消息,而是這裏很多人用於聯絡的下人們都送來了從各地發行而來的新一期的《新華周報》


    在新一期的《新華周報》上,足足有三個版麵大約兩萬餘字的篇幅並配上一些不讓人十分眼暈的插圖把新朝聖主張海在皇城內臨時小禮堂內的講話全麵的發了出來,幾乎隻是稍有潤色而修改而已,但大致的意思是沒有變的:新朝在以後的日子裏會積極的鼓勵和表彰那些在同社會種種陋習與假惡醜做針鋒相對鬥爭的人們,也期望天下間的文人們對這些不良的現象勇於做鬥爭。並指出了新朝不怕謠言,也不害怕各種過去的“大不敬“,相信天下間的百姓能夠分的清是非曲直,也相信君知有民,民知有君。


    幾乎與此同時,新朝一些官方軍事與時事類刊物也公開了一些不涉及一類機密的奏報總結做為新聞。


    包括對天下各省兩千餘個縣的勤政與廉潔度的大致評估,以及被懷疑有嚴重問題的那些地區的列表。


    對一些灰色或半灰色的現象,也有專門的文章給予了指名典型般的批評。


    在後世一些年代,單位內部的“通報批評“就已經是有所殺傷力的一件事兒了。而在新朝,這種中央性傳媒中的”通報批評“幾乎就是宣告某些人仕途乃至前途終結的代名詞。更可怕的是在這沒有無線電有線電的年代,很多人會是在京城及東南當著天下人被”通報批評“之後很可能十天半月內都一無所知。


    “會不會是引蛇出洞的一些伎倆?“這時候一名與顧先雲相識的人還是有所謹慎的詢問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英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女俠獨孤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女俠獨孤雯並收藏明末英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