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華並沒有張海那麽多顧及,在簡單的確認了身份之後就直接在中軍大帳見了前來的使臣。


    “我聽說,你們的國家並不是國王說了算的。而是各地還有不少的貴族們。那麽你們來同我們談什麽呢?你們可以代表整個國家拿注意做決定麽?”


    “閣下放心!在幾個月前的時候在有關俄國的前途命運問題上,我們的杜馬就已經做出了決定。最多隻不過有少數認識不到新朝上國強大的人不開眼罷了。


    “那麽就是說,在我們遠征的時候,你們不會阻撓,反而會給予各種支持了?”李少華繼續說道。


    聽到這樣的話,本來沒有多少信心,也提心吊膽的來使們終於徹底的鬆下了心:“那太好了!說實話,我們的長老們還有國王都清楚哪怕是閣下率領的這幾萬天兵,也根本不是我們能夠對抗的。隻是我擔心如果兩國交兵的話,多少會因為誤會而耽誤不少時間,給了那些西方雖然戰鬥力同樣無法和大軍相提並論卻人數眾多兵力雄厚的外國們以必要的準備。總是會讓大軍付出一些不必要的傷亡代價的。。。”


    “你們識時務就好,不過,我們的大軍打算在你們這裏征集一兩萬輛像樣兒的大車和幾萬合格靠譜的馬匹,還有一些糧草,問題不大吧?當然,我軍還像去莫斯科城下看看,好給那些波蘭人一種錯覺:我們要直接進攻莫斯科。當然,讓不讓進城就要看你們的意思了。。。”


    李少華的這些話也僅僅是讓前來的俄國使臣稍稍遲疑了片刻,就痛快的答應下來:一兩萬輛大車和幾萬匹馬不是一個小數,可也不是湊不出來的東西。更別說這些東方人也沒有提多少人口土地乃至財富方麵的要求。如果真的是以這些代價就能避免整個俄國的浩劫的話,就是杜馬裏的一些頑固派也不會不給麵子的。畢竟新軍是一支遠超當年蒙古人的強敵在有點兒消息來源的俄國上層基本上是人盡皆知的事情。隻是還有人幻想可以靠各種方法來給這幾萬強敵麻煩,可以迫使對方做出一些妥協,放棄對俄國的征服打算而已。。。”


    雖然不知道新朝來的強敵這麽痛快也這麽好說話是不是一種軍事上的煙霧彈,但是這些俄國來使還是頗為興奮的拿著李少華親筆的信箋與文書向著莫斯科的方向回城而去。


    此時的北路集群大帳之內,一些李少華身邊的參謀個將領們也多少覺得有些奇怪:這好象根本不是這位成都青年旅旅長的風格?


    李少華則以平時少有的語氣認真的說道:“我昨天收到了有關波斯境內還有奧斯曼帝國境內的一些戰役詳報。進攻這些西方邊緣勢力的國家,以那麽精銳的隊伍都要付出不小的代價。我軍這三個暫編師群的四五萬人馬,著實沒有自大的底牌。特別是我們幾乎是在暢通無阻的大陸上直麵這一切的時候。我想我們首先應該回避一些無意義可能浪費時間的仗,堅決那些敢於同我們進行會戰或者有不得不戰之地的國家。用最壞的速度掃蕩敵軍的腹部並給予其打擊。。。”


    “可是我擔心。。。我擔心這些俄國人並不算傻。當我們麵臨強敵的時候,他們會不會從背後。。。”說到這裏的時候參謀長似乎意識到什麽,也就釋然的笑了起來。


    李少華也笑道:“我軍本來就是在敵對的環境下孤軍作戰。而且按照外情部的兵備地要,深入泰西之地後幾千裏遼闊的範圍內都是這種一馬平川的地方。而且還少夜而少風雨,極有利我們的熱氣球偵察。要是有那不開眼的大股敵軍從後麵襲來,我們打垮他們就是了。我軍的後勤給養本來就是一個月左右的高品質物資攜行做為基本保障,相當一部分靠抄掠。


    就這樣,李少華沒有讓隊伍向進入哈薩克汗國的時候那樣執行分路清剿的任務了,而是繼續集中在一起繼續向著遠方展開行軍。這也讓在之前的作戰中吃夠了清剿戰鬥之苦的官兵們心安了不少。


    同很多舊軍隊不一樣,有著嚴格軍紀約束的新軍主力部隊官兵們其實並不願意從事那些針對敵國平民為主的清剿任務,顯然更喜歡在大規模的會戰戰場上收割敵軍的人頭。


    在過去這一路上的時候,官兵們在出了中原之後其實就很少見到千裏沃野的景象了。而是在過了河進入到真正的泰西東部之地的時候,才發現什麽叫做真正意義上的“千裏沃野”。很多地方雖然不是沃野,但是在初夏來臨的時候草木之茂盛肥沃卻遠遠的超出了蒙古草原的東部。與這裏相比,那些所謂“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地方根本就是不知一提的荒涼之地罷了。”


    雖然這裏的人煙遠不如中原更為稠密,但是那行軍數天卻根本看不到廢地與山峰的地方是官兵們在中原的時候從未見過的。


    大軍在行軍的時候也一直沒有放棄行軍中的偵察與警惕,不會隨著敵情的減少乃至新朝“入侵”隻是借道的消息經過俄國上層迅速的向下傳達下去的時候,隊伍也有了更多了解這些地方的機會。在敵情缺乏的時候,外出的偵騎們有時也將了解到的當地的一些情況報告上來。


    “這裏的農民也太有意思了!莊稼竟然種的這麽稀疏,而且過了農忙的時節就很少有人在田間進行田間勞作了。徹徹底底的靠天收。每一戶農民擁有的土地都不比鄉一級的大戶莊園少了。”在偵察當地經濟情況的時候,一些報告也讓北路集團參謀部的一些人都驚訝起來。


    “我從聖主那裏接受專門培訓的時候就了解到:或許是長期沒有耕地的壓力。這泰西之地的單產同河南河北甚至遼東等地正常年景的收成差的不可以裏計。據說這整個泰西最為擅長農耕的是最西邊兒的英吉利人,技術高超到懂得選種,同是小麥,收成差不多是俄國人這裏的三倍之多,可是相比我們中原北方的小麥收成,那英吉利人就隻有五六成左右的畝產了。。。”李少華對此卻並不怎樣以為意。


    “這難道不是說:在歐洲很多地方的收成隻有國內的五分之一。。。”聽到這樣的話不少新軍高層軍官們都有些感慨,也更增加了一些動力:這麽肥沃的土地,絕不能讓這些低效的半調子種地牧人浪費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英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女俠獨孤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女俠獨孤雯並收藏明末英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