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加上這種“超級部隊”於射術訓練器材方麵的成本及備用的一些輔助兵器,平均每個士兵要花費一個擁有水力機械輔助的熟練工匠折算十年認真生產才能武裝起來。


    按照這種變態標準武裝起來的“重裝部隊”,一年的時間也至少能夠武裝六千戰兵,全軍核心兵力保持在五萬左右的規模。


    從起事的時候開始,張海就了解到在沒有靠譜的社會意識形態與凝聚力之前“兵貴精不貴多”在政治和軍事管理方麵的巨大好處。如果隻管理五萬左右的隊伍,那麽張海在像亞曆山大那樣專注於部隊和軍事的時候能熟悉每一個士兵的麵孔,對的上所有基層骨幹與軍官的號。即便不花那麽大精力在軍務方麵,也能認識連和連以上的軍官階層。再通過必要的考核與控製體係,並不僅僅是認識,還能夠做到對這些人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在不需要像奧斯曼土耳其那樣必須給予這些人巨大利益才能驅使其作戰的情況下,無疑隊伍的規模越小,就越有利於在軍事上的管理和政治上的安全。


    西征之戰累計投入近二十萬人馬,實際上即便在張海擁有幾十名隨軍“秘書”團隊的情況下仍然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實際當中也往往隻能保證十萬人左右的有效管理和了解。


    這些經驗的進一步加強,也讓張海對於西征之戰結束後,新朝武裝力量的基本結構有了一個大致的定位:那就是六萬人左右的核心陸軍,這些核心陸軍都貫以“近衛部隊”的稱號,實際戰鬥能力在人員表現與作戰意誌可能會有一定滑坡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接近原來近衛部隊主力的水平。


    這六萬核心近衛部隊至少按照後金馬甲的標準甚至更高配備二十四萬匹左右的中型軍馬,若幹輕型備用馬;不但“重裝”,而且具有幾百公裏範圍內的緊急奔襲能力。這同樣能夠極大的加強部隊的控製力與威懾力。


    而真正意義上的海軍也有必要完善起來了。


    在這次持續一年時間的西征之戰中,如果說遠征部隊暴露出哪些短板,那麽第一位就是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騎兵,在長途奔襲作戰中一次又一次暴露出巨大的問題。如果不是遠征部隊的戰鬥力明顯壓倒對手,恐怕早就會付出巨大代價了。新式的武裝力量不但要熟悉銃炮與夜戰,還必須至少數量掌握騎兵大規模的有組織機動。這恐怕是如今新軍主力部隊的當務之急了。


    第二,就是新朝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海軍”,隻有一些僅能稱之為“陸軍海戰隊”的中小型艦艇。本土水師的情況好一些,但更多的也不過是一些中型戰艦而已。雖然在近海的情況下憑借著獨特火器與戰鬥力上的優勢也能壓製這個時代的“遠洋海軍”,但在不利季節的遠洋追敵方麵還是暴露出巨大的短板。


    按照張海的設想:雖然海軍不利於有效的控製,一個歐亞大陸的主宰者也無需讓海軍勢力過度膨脹,但至少也得擁有近百艘左右的風帆主力艦,類似顛峰時期法蘭西帝國那個規模的專業海上力量才行。這樣,六萬規模左右的陸軍加上四萬人左右規模的海軍,就能構成整個新朝核心力量的主體了。海軍的主要船型如果以軟帆為主,固然在適航性等方麵擁有不少優勢,但是這也會極大的增加海軍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在政治上實際上並不利於中央集權王朝對海上力量的掌控。在擁有推進效率更高的人力螺旋槳技術的情況下,更有利於安裝人力槳而且專業水手所需數量更少的中式硬帆船艦隊實際上更符合新朝海上力量的實際政治軍事需要。


    總計規模九到十萬左右的近衛軍體係之外,就是一般性的武裝力量了。其實張海聽到過身邊小女孩兒們那裏不少傳過來的奏報,在“治安軍”改成“公安軍”之後,仍然有一些人覺得這樣的名字不太好聽,隻不過稍微文雅順耳了一些而已。在外人看來:“公安軍”和“治安軍”沒有什麽兩樣,兼職衙役的廂軍或日本那些二三流在職武士們的幹活而已。公安軍野戰旅好一聽一些,但給人的印象也不過是戰區打雜的幹活。新朝立朝十年,統一全國數年來,民間兩宋“崇文抑武”“歧視軍戶”的態度已經有所改觀,不過人們崇尚和重視的也是新朝的“正規軍”,對待那些表現良莠不齊的“公安軍”實際上也僅僅不是像過去那樣忌諱而已。新朝政府少有那種黑社會承包行政的治政思路,但與財政改善相應的,也把很多腐敗現象與矛盾不可避免的轉移到了自身。隻不過在經濟的改善與前朝所未有的一些利民行為麵前被掩蓋下來而已。


    從大軍西征開始,新朝正規軍之外另外一個名頭也逐漸叫響起來,那就是“少年義勇軍”,也就是以應屆學生義務兵為主體的軍隊。


    不過“少年義勇軍”很多學生兵覺得沒什麽,一些稍微有點兒舊文化基礎的人還是有人覺得這“太不正規”。張海與劉洪濤等人經過討論,在“少年義勇軍”“中國少年先鋒隊”“青年軍”“大新紅軍”“大新人民軍”“大新解放軍”“大新國防軍”還是選擇了比較正式的“大新紅軍”做為名稱。雖然兵源的主體還是如參加西征的少年義勇軍那樣以應屆生組成的義務兵為主。


    同社會盡可能隔絕情況下的應屆義務力量的好處,就是近代歐洲的軍事學者們都是心知肚明的。


    而依托規模龐大的義務教育體係,哪怕僅僅以三年義務役加少量長期軍官和誌願兵為基礎,在理論上也能輕易的擁有四百萬左右的武裝力量,平均每三四十人就有一名士兵,類似朝鮮戰爭時期動員狀態下的美軍那樣。哪怕和平年代隻有一半的人留在部隊,淘汰掉一些性格上不太合格的兵源,也能輕易的保持二百萬左右的常備武力。足夠滿足從西歐到本土三億左右人口範圍內的統治需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英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女俠獨孤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女俠獨孤雯並收藏明末英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