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五章天書之意


    特勤隊員們在地勤人員的陪同下,看著一個個聳立的建築,一種莫名的激動!因為僅從輪廓上講,現在的永暑就像一把鋒利無比的血刃,刺入了惡獸竄動的中國南海,你聽,到處是衰獸的哀嚎聲!如果你仔細看看,又會覺得未來的永暑將會顯得那麽高、大、上:高級的象一件來自未來的多功能工具,凹凸有致,棱角分明!凹的恰到好處,多一絲有失精致;凸的妙不可言,少一點便無韻味。正人君子看他如婀娜伊人,嫵媚動人;歹徒小人仿佛看見了高懸的斬妖刀,寒光凜冽……大氣的如一塊新大陸,承載萬物,氣象更新!承的是中華千古基業,浩瀚藍土豈容錯失;載的是億萬國人熱血,百多島礁怎能拱手。友人看到的大是五千年文明華夏的複興;衰人嗅到的氣是巨人蓄勢的殺氣騰騰……上檔次是必須的,小打小鬧弄個閣樓吊腳,大張旗鼓整出機場海港;不和雞摸狗盜同流,唯與謙謙君子共道!


    李力還留意一則報道,前幾天由美國數字地球公司拍攝的衛星圖,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亞洲海事透明倡議”將圖片提供給《華盛頓郵報》。


    “亞洲海事透明倡議”表示,在永暑礁上,中國繼續建設基地,正在鋪設機場跑道和劃設標記,並建設一座額外的停機坪。該組織稱,永暑礁上的設施包括1個泊位有限、配有2個裝卸站的小型港口,2個直升機起落坪,3個衛星通信天線,1個大型的多層設施,1座燈塔,1個擁有44塊電池板的太陽能發電場和2座風力發電機等等。“亞洲海事透明倡議”主任米拉?拉普?霍普說,“這些設施能提高中國監控其他國家在南沙群島活動的能力”。


    李力和佩蘭查閱著資料,永暑礁,中國大陸目前控製的南沙群島僅有的7座珊瑚礁之一。永暑礁的礁盤較大,周邊沒有密切靠近的敵占據點,因而環境相對安穩,是發展潛力較大的一個島礁。永暑礁現建有一個海洋監測站,2010年5月又成功開通了中國移動業務。在南沙群島中,中國大陸對永暑礁經營得最為完善,永暑礁是南沙群島的行政和軍事指揮中心,其地位一目了然。


    永暑礁,南沙群島的一座珊瑚環礁。位於北緯9度37分,東經112度58分,距中國大陸約740海裏,據海南島榆林港560海裏,地處太平島至南威島的中途,位於南海中央航線(香港至新加坡)和南華水道交匯處,西北距金蘭灣約250海裏。永暑礁呈長橢圓形,整個礁盤寬約7公裏,長22公裏,淺湖形態不明顯,水深14.6-40米,漲潮時礁盤沒在0.5至1米水深以下,退潮時隻露出少許礁石。永暑礁東北55海裏的大現礁,東南50海裏的畢生礁,南偏西46海裏的東礁均為越南侵占。


    永暑礁礁盤-永署礁建站過程;1988年,我國應聯合國教文組織要求,選定永署礁作為海洋觀測站。有關報道講述了永署礁建站的過程:永暑礁上的主權碑。


    1988年2月至8月,海軍根據國務院和-的決定,在南沙群島永暑礁建起一座海洋觀測站。這個站是應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要求建立的。1987年3月,聯合國教文組織0間海洋委員會第14屆年會討論了開展全球海平麵聯合測量問題,要求中國建立5個海洋觀測站,其中南沙,西沙各建一個。所獲測量資料共同享用。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的建立,將使中國對全球海平麵測量工作作出自己的貢獻,對今後進行海洋科學研究,開發利用海洋資源,都具有重要意義。


    永暑礁海洋觀測站建站準備工作,是在聯合國教文組織召開的會議結束後開始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局於1987年4月和5月分別派船駛抵南沙群島海域進行綜合考察,重點對十幾個無人島礁進行調查和勘測,海軍派出由南海艦隊組織的驅逐艦編隊進行護衛,最後選定永暑礁作為建站的地點。8月7號,國家海洋局和海軍就建站的時機,位置,規模,可行性及可能遇到的問題,向國務院,-提出正是報告。10月13日,海軍派出工程設計和施工人員乘南調350船,再次赴南沙對永暑礁進行施工考察,進一步了解永暑礁礁盤的地形地質情況,提出建設設計的初步設想。1987年11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複海軍和國家海洋局,同意在南沙群島永暑礁建設有人駐守的海洋觀測站,並指示:建站任務主要由海軍承擔,國家海洋局協助完成,交通部工程船隻給於必要得支援。


    永暑礁據海南島榆林港560海裏,礁盤成東北西南走向,長約22公裏,寬約7公裏。0時礁盤沒在0.5至1米水深以下,低潮時礁盤大部分露出水麵。在這裏建設有人駐守的海洋觀測站,需要開挖航道,堆築人造陸地,房屋和直升機平台。在施工中既要戰勝自然條件與生活條件等方麵的種種困難,還要時刻防備外來的幹擾和侵襲,任務相當艱巨。


    1988年2月3日,南海艦隊在湛江港隆重舉行誓師大會,海軍政治委員永暑礁李耀文,海軍副司令員李景及有關單位的領導到會送行。2月1日至7日,東海艦隊派出的929號登陸艦(艦上設施工現場指揮所,同時負責施工人員的生活保障),南海艦隊833號船,南浚613,609號船,南駁42,45號船和登陸艇8535號,以及交通部上海救撈局的浮吊船大力號,半潛駁船重任1號等11艘艦船,滿載施工人員和建站器材物資,陸續抵達永暑礁。海軍派出作戰艦艇和大型輔助船,對大現礁,華陽礁,東礁,南礁,赤瓜礁,瓊礁。奈羅礁,渚碧礁等11個島礁進行實地考察,同時派出飛機,加強了對南沙海區的巡邏。


    2月的南沙氣象條件十分惡劣,每天的風力都在6級左右,浪高達3.5米。大風持續20多天,仍沒有減弱的跡象。2月24日,氣象稍有好轉,但浪高仍在1.5至1.8米之間,大大超過了半驅船作業浪高不得超過0.62米要求。指揮所和上海救撈局的人員決心不再等待,軍民密切配合,克服重重困難,憑借著嫻熟的專業技術,果敢果斷的指揮和精心操作,終於安全卸下了5艘施工船隻。當時已近黃昏,經過一天的緊張工作,全體人員都已相當疲勞,但為搶時間正進度,大家不顧疲勞毅然就位試挖航道。由於永暑礁地質堅硬,有些地方挖礁船鏟不動,潛水員冒著生命危險,采用在礁盤表麵堆放0的方式進行裸炸。經過9天的奮戰,終於把航道炸開。


    接著,用挖出來的珊瑚渣堆起了8080平方米的陸地。有了它,施工人員才能站住腳,進行了一係列的其他建設,烈日將施工機械設備曬得火燙,漲潮時,海水滿過礁盤,施工人員在齊腰身得海水中作業,有時突然來襲得龍卷風還危及艦船和施工人員安全。由於巨大陸遙遠,蔬菜和淡水的持續供應難以保證,所以就有在茫茫遠洋,因地製宜建造人工菜地之壯舉。請看南沙守備部隊第五任政委-將軍和楹聯藝術家陳誌歲先生合作的一副南沙永暑礁人工菜地聯(對聯),-政委出上聯曰:“無土運土,無菜種菜,無中生有。”陳誌歲先生對下聯曰:“海安礁安,海歡人歡,海上築居。”施工人員吃不好,睡不好,體力消耗大,不少人帶病堅持工作。大家隻有一個心願:早日把水文氣象數據發往世界。


    李力和佩蘭看著這些曆史,心中不免五味雜陳。


    他們還是默默地看下去。,在宇宙靈魂體麵前不管是正麵外星人還是負麵外星他們科技多我國今存上古典章文獻類編的《尚書》中的《禹貢》篇最早出現“南海”之名,接著《詩?江漢》也出現“南海”之名,雲:“於疆於理,至於南海”,但其確實情況不詳,其範圍同後世所講的南海不一致。


    到周秦時,南海的名字才近乎今的南海。據世人考據認定為周秦時代人所作的《山海經?海內南經》(卷五)記載:“鬱水出湘陵南海”,鬱水今廣東西江,流入南海中。但這種認識尚不成為人們統一的認識,在秦始皇時,秦的上層人物尚不明確南海的方位,如秦始皇到今浙江紹興祭大禹,他的臣下留下的記載是“祭大禹、望於南海”,句子中指的南海,實際是東海。到秦始皇23年(前214年),秦統一嶺南(也稱陸梁地),在今廣東地區設置南海郡。西漢後東海方位既別有定域,從此時起史書所稱的南海才相當於今天的南海。


    到東漢時,楊孚著《異物誌》記載:“漲海崎頭,水淺多磁石”。作者依據南海潮汐大麵積漲落的特點,第一次稱南海為漲海,把南海諸島泛稱為崎頭,把南海的暗礁、暗灘稱為磁石至宋代,南海諸島又有新的名稱。《宋會要輯稿?占城國》則以“石塘”概稱南海諸島。至於對西沙群島的名稱較多:北宋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稱為“九乳螺洲”;宋濂主編的《元史?史弼傳》稱為“七洲洋”,周去非《嶺外代答》稱為“長沙”。


    明清二代南海諸島又有新的稱謂。明代茅元儀《武備誌》中,則以“石星石塘”指今中沙群島,清代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中的南澳氣是指東沙群島,“石塘”指南沙群島。清康熙時牛天宿等所撰的《瓊州府誌》引用古誌雲:“外匯大海,接烏裏蘇去浪之洲,南則占城,西則真臘交趾,東則千裏長沙,萬裏石塘、北接雷州、徐聞縣”,這是把南海諸島概稱為千裏長沙、萬裏石塘。這些名稱指的都是南海諸島。到1935年才把南海諸島中的南沙群島稱為“團沙群島”,1947年和1983年才公布名稱為“南沙群島”。南沙群島別名南威島,或長沙群島。以上是南海諸島得名的概況。


    從世界史看,最早發現、經營和管轄南海諸島的是古代中國人。這已構成法理上的有效占有。這在曆史上的證據非常充分。今依朝代順序略述之。


    秦代(前221—前206)——據說,秦代我先民已發現南海諸島,秦始皇在嶺南置南海、桂林、象三郡,都瀕近南海邊緣,自然要對附近海域實行政治管理和防守。其次,中國邊疆大學者王恒傑1992年在南沙群島最大的島嶼太平島上發現秦漢米字壓印紋硬陶片。這表明上古時代中國人最早發現南沙群島。當時南沙尚屬無主土地,隻有中國人“原始取得”。這具有重要的法理意義漢代——西漢(前206—公元250年)武帝在地處南海海域的海南島置珠崖、儋耳二郡,更注意對南海的防守,而當時周圍尚無今日南海邊緣各國。據說西漢伏波將軍馬援在南征交趾過程中到過西沙群島(據《海南省況大全》)。西漢時南海諸島與我國大陸關係日漸密切。東漢(公元25—220年)人楊孚著《異物誌》,已把當時或以前中國人對南海及南海諸島的認識做了原始性的地理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的記載,“漲海”是古代中國人對南海的泛稱;“崎頭”是古代中國人對島礁、灘、沙洲的泛稱。這也是中國人在公元一世紀以前發現南沙群島的證據。


    三國時(公元220—265年)——吳國人萬震著《南州異物誌》內,記載:“句椎去典遨遊八百裏,有江口,西南向,東北行,極大崎頭,出多磁石”(《太平禦覽)》卷790)。這是對經營南沙群島的中國古代人對南沙群島航行方位,距離和海況的記錄,該書還記載:“玳瑁如龜、生南海……”先有實踐,後有文字,這顯然是古代中國人在南海經營(含捕撈)活動的記錄。


    東晉(317—420年)——中國著名高僧法顯從印度返中國時,曾穿過整個南中國海。他撰寫的《佛國記》內記載從印度、斯裏蘭卡到廣州的航程,其中從爪哇取道南海隻需50天。這表明中國人在東晉時已開辟了穿越南海的航路,並且航行。


    南北朝(420—589年)——已有大陸人民在西沙群島一帶活動,證據是考古學工作者在西沙群島的永興和九礁等十一個島嶼和礁盤上發現南北朝(主要是南朝)的六耳罐,陶環及隋、唐、宋、元、明、清的陶瓷器(產地有廣東、福建、江西等地)大約2000多件。(《海南省況大全》)。


    隋朝(581—618年)——中國人也在西沙群島活動(證據見上)。還有隋煬帝曾派常駿、王君政等經南海諸島海域達到赤土國。


    唐朝(618—907年)——不但有中國人在西沙群島活動,還有人在其他南海諸島活動,證據:(1)見上;(2)南海諸島發現唐朝瓷器;(3)《舊唐書?地理誌》載:“振州(今海南三亞)……南至大海……,東南至大海二十七裏,西南至海千裏”。其所指包括南海諸島。這是我國從唐代起南海諸島正式歸入中國又一證據,從此確立主權,加快海洋開發宋朝(960—1279年)——宋以後,中國人先對南海進行命名,如《宋會要》記載:“……數日,主占城界,十日過洋情,東南有石塘、名曰萬裏,其洋或深或淺,水急礁多,舟覆翻者十七八。”這裏石塘專指南沙群島。此後史書往往用“千裏長沙,萬裏石塘”以及類似的稱呼泛指或專指南海諸島,這種命名是中國古代人對南海實施管轄而擁有南海的證據。此後隨著航海實踐的增多,中國人對南海命名的事更多。


    宋朝周去非在嶺南為官多年,晚年寫一本《嶺外代答》,書中具體指出南海中有“長沙石塘數萬裏”“曆上下竺與交洋,乃至中國之境”(《嶺外代答?交趾門》),這裏的“交洋”即“交趾洋”,為現在北部灣。交趾洋與昆侖洋(今越南昆化島附近海域)一線為中越海域分界線,這對確立南海諸島主權屬中國具有重要意義。據考證南宋端宗皇帝曾逃到西沙群島。


    元朝(孛兒隻斤氏1206—1368)——元皇帝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派遣大將史弼領兵五千遠征爪哇,據考證這支艦隊是先經西沙一帶海域,也可能包括今天的南沙發動進攻,雖未達目的,但這畢竟是中國古代人在征服南海上邁開了一大步。我國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曾奉元世祖之命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主持全國性的“四海測驗”,曾到南海一個島嶼上觀測它的緯度,並取得卓越成果。這在天文測量史上和南海開發史上均是大事。


    明朝(1368—1644)——據明王佐《瓊台外記》(已佚)載:萬州在明時轄有“長沙”、“石塘”,海軍指揮僉事“統兵萬餘,巨艦五十艘”,巡邏南海。確立明政府對南海諸島及其海域的主權和管轄。我國著名航海家鄭和等率領數十萬人馬,分乘幾十艘巨艦,橫越南海航線,出使西洋各國,遠達西亞和東非。


    清代(愛新覺羅氏1616—1911年)——清代初期流傳於民間的《更路簿》記載南沙群島73個地名及其方位,地名是用海南方言拚的,但為外國人所用,即把地名拚寫成外國文字記載在他們出版的航海圖上。清朝雍正時高涼總兵陳倫炯所著的《海國聞見錄》,內附有《四海總圖》,是現在能見到的關於南海諸島較早的地圖,開始明確把南海諸島劃分為四大群島,為以後各類著作所轉載,在清康熙《瓊州府誌》中已將南沙群島別入中國版圖,中國已獲得“管轄權”。


    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年),當時中國曾二次正式公布南海諸島各島嶼的地理名稱:1935年公布南沙群島96個地名的中英文對照表:1947年公布南沙群島102個地名的新舊中外地名的對照表,並注明其中一些地名的意義,並再次標繪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屬中國版圖。從古到今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如此係統地對南海諸島實行具有主權管轄意義的地名命名事宜。總之,民國時期中國政府已繪製地圖,昭示世界,南海諸島是中國神聖領土。1946年中國政府已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收複南沙諸島。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10月1日——今)新中國成立後,解放南海諸島的一部分島嶼,並進一步對南海諸島進行經營,實施管轄。新中國的海軍,守衛南海諸島,堅守祖國海疆。


    1868年《中國海指南》記載了我國漁民在南沙群島活動情況,鄭和群礁有"海南漁民,以捕取海參,貝殼為活,各島都有其足跡,亦有久居礁間者,海南每歲有小船駛往島上。攜米糧及其他必需品,與漁民交換參貝。船於每年十二月或一月離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風起時返。"清末以來,我國海南島和雷州半島各地漁民都有人到南沙群島去捕魚,其中以文昌、瓊海兩縣最多,每年僅從此二地去的漁船就各有十幾條到二十多條。


    《更路簿》是中國人民明清以來開發南海諸島的又一有力證明。它是中國海南島漁民在西沙和南沙群島進行生產活動的航海指南,積累了許多人航行實踐經驗的集體創作,它孕育於明代,後不斷完善,記載了漁民從海南島文昌縣的清瀾或瓊海縣的潭門港起,航行至西沙、南沙群島各島礁的航海航向和航程。


    民國以來我國漁民開發經營南沙群島的史實,中外史料均有記載。日本小倉卯之助《暴風之島》記載1918年他組織的探險隊到達北子島時發現三位"文昌縣海口人"。1933年日本三好和鬆尾到南沙調查時看到北子島有中國人2名、南子島有中國人3名住在那裏。日本《新南群島概況》記載,中業島有漁民"栽種之甘薯","昔時有中華民國漁民居住於此島,並種植椰子、木瓜、蕃薯和蔬菜等"。


    以上史實綜合說明,隻有中國人才是南海諸島的主人。從“事實上的主人”到把它列入自己的版圖,成為“法律上的主人”,已有了二千餘年的時間。在對南海諸島的發現、命名、開發、經營、乃至實施管理的過程中,有數不盡的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以大無畏的精神同惡風險浪進行鬥爭,在海水中,島礁上到處有他們血汗,甚至犧牲了生命,現在南海諸島上尚存孤魂墳,孤魂廟等,這樣才使南海諸島成為偉大祖國的領土和主權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南海諸島是中國的神聖領土,這是毫無疑義、無可爭辯的,南海諸島,是數不盡的中國先民流汗流血,甚至葬身南海,犧牲生命,才得來的。


    之後,李力佩蘭敦促隊長藍洋,就這幅‘天書’進行解讀。


    不大的卷冊裏微微展開一小部分,就能夠看到一些細小的類型文字,除了參謀長李力和隊長藍洋在拿著卷冊看,別人卻躲開遠遠地在守候。


    李力說:“這份卷冊上已經做過許多功力,具備了一些功能和封印。但就那些卷曲的文字來看,我可能斷定此語言與《吠陀》有關,因此就說明這是宇宙星際聯盟在用韋陀來教導我們特勤隊,這其中的目的和意圖可見一斑。”


    藍洋說:“《吠陀經》是印度最古老的經典,也是印度文化的淵源。完成於公元前1500年-1000年前,。在印度傳統中,有關宇宙的神秘知識稱為吠陀,印度把那些記述了吠陀知識精華的聖書。”


    吠陀,是梵文veda的音譯,也譯為韋陀,源自英文之wit和wisdom,意為“智慧”,即求知宇宙人生的智慧。“韋陀,亦名吠陀,此雲智識,由此生智。”veda本來不是書麵文字,而是宇宙間的聲波,自存於宇宙之間。這種現象類似於中國以及世界各地民間自古出現的特異人事突然開口說出“法語”“外星語”,所傳內容自然屬於非人力所能及的“天書”。神或者外星人恰恰一直在用這種方法指引著人類的文明進程。


    古梵文被稱為最優雅的語言,也是印度婆羅門每天和天神祭拜儀式吟唱頌讚的語言。由於梵文被認為是神的話言,凡人不可載寫,全靠口口相傳,這種口誦的經文,稱為聖咒(mantra),經師們唱誦出來,振波很強很大。直到1500年前,才有文字的記載。


    吠陀的不凡價值不僅是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也在於長期以來傳承的吠陀經和梵文吟唱的製度,透過這種製度得以讓數千年的吠陀經梵文吟唱完整保留至今。由於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外國一直對吠陀經都沒有太多的認識。


    吠陀文獻與《奧義書》都被奉為天啟的聖典,是印度最早期的思想根本。吠陀經是宗教的知識根源和一切聖名的基礎,是世上僅存最古老傳統文化的活經文。吠陀經為古聖哲於甚深禪定中,直接得到啟示,把這些聲音記憶起來,代代口傳,不見文字,從而把這些宇宙間的智慧,流傳下來。吠陀經在有文字記載之前是靠口傳保存下來的,以保傳其聲音之顯示。吠陀先知們就是這樣用口述的形式保持他們傳遞的知識的完整性。


    作為五千年前的梵文詩歌敘事詩,吠陀經內容包羅萬象,涵蓋了宗教儀式、祭式、醫術、科學、音樂舞蹈、建築、軍事天文、地理、人文、百科等知識,應有盡有,可以說是物質宇宙的說明書。成千上萬部吠陀經的內容,都是用詩記載的,這些詩嚴格遵守詩歌的結構及韻律、格律的規則,而且包含各種主題的信息:從醫療、農業到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時間概念;從瑜伽和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注意事項,以及素食佳肴的食譜;從對政府組織機構的詳細解釋,到對興建和裝修廟宇或住房給予一流的指導。此外,吠陀經中還包含了戲劇、曆史、深奧的哲學,以及有關禮儀的簡單課程、軍事禮節的介紹和樂器的用法。然而,在傳統上來說,最重要的是:吠陀文獻極為科學、詳盡地解釋了“個體靈魂與神的關係和因此而來的強烈快樂”,以及對神的奉愛。梵音吟唱除了作為敬神儀式吟唱,也成為冥想、集中意識的必要手段。總之,吠陀經提供不可多得的印度人知識之源。


    據傳,吠陀知識是由這個宇宙中負責創造的神大梵天,傳給他眾多兒子中的一個叫納茹阿達的。


    李力說:“當然,作為地球人類,我們對這樣智慧閃光的經典,我們十分敬仰,也都想謙遜而尊敬地學習和提高。”


    藍洋說:“那負麵人的最終目的是什麽?”


    李力也在重複:“對!最終目的是什麽?竟然連送卷冊的錐形器都自行爆炸,那種赤膽那種執著確實明晰呀!”


    ------突然,李力對藍洋說:“隊長!我可能想到了,應該是關於釋放信使的事!”


    藍洋說:“嗯?對了,就是要釋放十萬靈魂的事,此事不小!”


    李力說:“那我們提交中科院的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鴕鳥化石標本,其上發現的一組奇特的符號文字,科學家們應該解讀了吧!當然,這位遠古信使,它是來地球完成一項使命,即收割靈魂的。大凡黑暗度達到6°以上的所有人類,一律在收割之列。這位信使,它從遙遠的星球來到地球,就是要收割十萬靈魂。”


    藍洋說:“我們明天立即回去,到總部休整,其次我們可以到北京探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彩虹鬥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雛並收藏彩虹鬥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