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七章會議
黃集偉算是眼界比較開闊的官員,不然不會成為朝堂要員。他所管轄的歸德府,是河南最東麵的府,比吳偉業三人晚了些時日到達洛陽。
他其實早就想見見範德、吳偉業見見,若是彼此能夠相互溝通,到時候在地方上相互呼應,施政上也方便許多。
誰知道,他一來就發現,素來以溫潤如玉而為人稱道與平日裏最沒有架子的軍伍出身的範德幾乎翻臉,隻是礙於同僚情麵,才沒有公然爭吵。
若是隻是與範德吵兩句,黃集偉還有信心調和一二。
然而讓人無法想象的是,這位吳大人就像是吃了火藥一般,跟整個河南行省的所有知府多格格不入。
河南總共九個知府,然後這位吳大人竟然能連續得罪六七個,除去和他本人幾乎沒有什麽交集的黃集偉,幾乎人人都得罪了。
“這可不是你吳俊公的風格,到底怎麽回事兒?”在大會前夕,終於找到機會與吳偉業兩個人相談小酌。
吳偉業心裏萬分鬱悶,說道:“這些人即便是做到了知府的位置,也難改他們不學無術的本性,一個個都是惡吏!”
黃集偉倒是挺佩服吳偉業的文章和為人,不忍心看他被同僚排擠,勸說道:“俊公啊,所謂亂世用重點,如今我等臣子難道真的來得及潤物無聲,馴養百姓,能夠做到靖安地方,就很不容易了。”
“哼!靖安地方,就隻有殺人可以做到嗎?”吳偉業不服氣的說道:“範德那個大老粗竟然還拿子產論政之寬猛來與我詭辯。他分明就是個酷吏!還非要裝出一副文化人的樣子。”
黃集偉無奈苦笑,耐下性子道:“殺人固然不合仁義之道,然而酷吏也有酷吏的用處。那些地方豪族,有時候真是讓人氣得牙癢。”
“你在歸德也是殺出來的安靖?”吳偉業不悅道。
“那倒沒有。”黃集偉有些得意道:“我老師畢竟是內閣首輔,那些豪族就算不將我放在眼裏,也絕不敢暗裏動手腳。”
吳偉業頗為羨慕,歎聲道:“何日我若能回蘇州為政,定然不會用上那些下三濫的手段。”
黃集偉也多少聽說了吳偉業在懷慶的做法,這也是他被人詬病的一個原因。
在黃集偉看來,吳偉業真是不夠聰明。羊肉都吃了,偏偏些不合時宜的怪話。就算你心底裏真的過意不去,日後略略放寬一線也就是了,何必一定要行出於眾呢?
“手段姑且不論,”黃集偉道,“你說他們行商韓之事,這本身就很不妥。若是讓言官們知道了,參你一本,你說得清麽?”
“我說得句句是實,參我什麽?”
“各府縣官員用的都是陛下頒行的工作綱領,所作所為在文本上看絕無擅自妄行之處。你說他們是商韓之徒,置陛下於何地?”黃集偉雖然沒釋褐,但一直跟在程賢身邊,官場見識卻是要比當慣了清貴的吳偉業老成許多。
吳偉業轉念一想,倒的確如此,若是有人攀誣,還真是能套個詆毀陛下的罪過。
就算全天下都知道皇帝陛下不信奉儒教,也不能明說。一旦皇帝家都不信儒了,這對儒教的打擊得有多大?大明還是儒教的天下,即便衛道士們能接受非君之論,但絕不能容忍有人破壞儒教的聲望地位。
終於,吳偉業垂下頭,道:“多謝黃兄開導,我卻是有些過了。”
“陛下繼承的是皇明大統,自然要以儒立國,絕不會聽商韓之輩邪說。”黃集偉索性更加點透道:“以我之見,陛下隻是略偏於荀卿之說罷了。”
世人說到法家,一向是商韓並舉,其實兩者並不相同。
商鞅是秉承李悝一脈,講究定名止分,用法律約束世人的生產活動。如同天道設定四季,萬物各行其道,不越規矩。這其實是從道家中脫胎出來的思想。
韓非被後人稱為法家的集大成者,卻是大儒荀況的弟子。他的思想看似與商鞅相類,卻是真正的儒家思想。他強調的是由“禮”而“法”,名實相副。
雖然韓非也寫下了《解老》、《喻老》兩篇,認為國君應當無為,而法條則必須無所不為,被後人稱為“道法家”。實際上,他隻是借用了李悝、商鞅的立法手段,核心仍舊是為了達成儒家聖王“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的理想。
儒源於道,采以法;法源於道,成於儒。三家互補互存三千年來,已經脈絡糾纏,隻有皓首窮經,專研元典的大學者才能將之理清分明。這已經是哲學家的層麵了。
世人不可能各個都是哲學家,甚至對這些完全沒有興趣,他們隻關心自己的生活是否安穩。所以事實如何完全沒有深究的必要,隻有站穩立場才是王道。
黃集偉見吳偉業總算有了悔意,暗鬆了一口氣,一樁心事算是解開了。
徐梁在洛陽召開了河南省知府級會議。會議由河南巡撫兼布政使周應期主持,皇帝陛下安排下一階段各府工作,表彰政績優異者如開封知府範德、歸德知府黃集偉。
同時還宣布了新的行政區劃。
首先是懷慶府和衛輝府合而為一,新成立的懷慶府下轄十二個縣,成為河南大府。其次是汝州直隸州再次劃歸南陽府,如今的汝州知州暫領襄陽府。這樣就能節約出來一套府級行政班子,提高行政效率。
作為一個禮教國家,必須遵循的基礎原則就是:二人成禮,三人成儀。
看似一個簡單的會議,絕對不可能所有人坐在一堂就打發了。知府桑開第對禮儀頗有研究,而且頗懂變通,將這場會議改成了“朝見”和“會筵”兩個部分。先讓眾官朝見皇帝陛下,然後各自入座,舉行筵席。
筵席的氣氛寬鬆,說話可莊可諧,正好和皇帝陛下說的“會議”相符。
徐梁也很滿意這種布置,他坐在居中尊位,下麵的知府官員分了兩邊,相對而坐,就跟後世企業開高官會議沒有區別。
為了應景,官員麵前還放著食案,擺列著茶、水、果、糕,簡單幹淨,節約開銷。
<a href="http:///"></a>
“明年開春,全省各地,尤其是歸德、懷慶,必須要保證春耕。”徐梁道:“明年山西方麵的糧食希望能夠從河南調撥。”歸德和懷慶府是河南重點產糧區域,隻要能夠充分保證春耕開墾,做到全省自給自足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不過要是額外供應山西,那就有點壓力了。
吳偉業和黃集偉看著自己麵前的茶水糕點,也覺得有些沉重。不過兩府一向就是產糧之地。土地富饒,如今又有土豆玉米紅薯等可以在山地、灘塗耕植的半糧,也不是不能完成任務。
“開封府,”徐梁望向年輕果敢的範德,“安民之後,首重治河。春耕可以量力而行,但是治河必須放在首位。範德,你若是能將這黃河治好,我為你請爵。”
範德連忙起身,躬身行禮道:“臣必定竭心盡力。”
徐梁很滿意範德從來不討價還價的工作態度。
自從西漢以來。黃河就不斷地侵犯淮河。當國家太平的時候,政府能夠有餘力疏浚河道,修築堤防,即便發生了水患也能賑濟災民。一旦國家有事,精力放在其他方向。黃河就會露出其凶狠的爪牙。
唐宋以後,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挾裹著萬億噸泥沙湧入東部平原地帶。泥沙淤積,河道被填為平地,河水自然漫溢,也就形成了不能耕種莊稼的黃泛區。
弘治四年,黃河在曹州黃陵崗、金龍口等七處決口,洪水北行在張秋進入會通河。北上的漕船、貨船都被堵在張秋。弘治帝命副都禦史劉大夏堵口。劉大夏製定並實施北堤南分的策略。在他主持下,朝廷興建了自曹州至徐州長五百餘裏的黃河北大堤——太行堤。
黃河北岸大堤形成後,阻止了黃河北泛,保障了會通河暢通。但是放任黃河向南分流。卻給黃河以南地區造成了經年不斷的洪水災害。最終黃河下遊南向分支越來越多,分支愈多,河流的挾沙能力愈低,河道狀況也就愈益惡化。
弘治時下遊分成三支。至嘉靖末年,山東、南直境內的黃河多達十三股分支,黃河已經沒有了主流河道。
嘉靖二十五年,為了治黃,人為把黃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由於黃強淮弱,淮河下遊積沙漸高,形成地上河。淮河不再成為一條暢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較低地方,即在淮泗匯口以上的洪澤湖區,首先積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連起來,成了洪澤湖。
也是因此,淮河地區水患不斷。
直到嘉靖四十四年,潘季馴開始了長達二十七年的治河工程。
在潘季馴的治理之下,黃河終於趨於穩定,但是隨著河床不斷淤高,黃河兩岸決口增多。從萬曆二十四年之後,黃河幾乎年年決口,災區甚至南移到了蘇州一代。
就開封而言,除了黃河水患這等天災,還有**。之前李自成攻打開封,為了盡快破敵,決河灌城,生靈塗炭。而且後來戰事變遷,李自成也不曾經營過開封,破開的河口自然不會有人去徹底修複。
如今朝廷光複了河南,範德也向百姓宣告從今之後河南重歸王統,那麽治黃的重任當然落在了皇明開封府的肩膀上。
“按照慣例是要任命一個河道總督統籌諸地的,”徐梁道,“現在人手不足,隻能先顧好眼前,等日後國家安定之後再徹底治理。範德,你也要著手培養一批能幹的河工出來。”
後世都以為八股取士取出來的都是書呆子,然而在大明卻並非如此。大明的科舉非但能取出文學家、哲學家、各種人文大師,還能取出軍事家、水利專家。
潘季馴就是嘉靖二十九年的進士,初授九江推官,升任禦史,後來巡按廣東,再升大理寺左少卿。可以說,在嘉靖四十四年之前,潘季馴就是個標準的法官。這樣的簡曆若是在徐梁手裏,絕不會讓他去治河。
可偏偏潘季馴還真的治出了效果。
徐梁不敢奢望自己手裏能再出一個潘季馴,仍舊還是想走專業方向培養的路數,提高河工素養,傳承潘季馴的治河理念和手段。
範德在得知自己分到了開封府之後,就知道治河是個避不開的問題。他早早就讓人去買了《宸斷大工錄》、《兩河管見》、《河防一覽》、《留餘堂集》等等潘季馴編寫的書稿,做了十足準備。這回皇帝陛下將春耕任務都推到了後麵,等於額外減輕了他不小的負擔。
“豫西諸府仍舊是以編戶齊民、設立村學、丈量田土、引渠灌溉為主,盡量做到糧食自給。”徐梁道:“等過了春耕,各地首先要進行學政考核,在行政開銷上,學費開銷不能低於總開銷的百分之三十。”
現在的新朝官員在廉潔上還是有保證的,隻要將銀子花在正確的地方,肯定能夠看出效果。尤其是掃盲的最大的障礙已經被一件神奇的器物掃清,教育成果的收獲比之預計大大提前。
那件神器就是鉛筆。
小小一支鉛筆,每支成本不過七個製錢,卻能讓學生有足夠文字的寫字練習,加快文字掌握速度。徐梁隻是接納了俗體字在辦公過程中的使用,加之鉛筆的推廣,行政中間過程的效率就加強了不是一星半點。
隻有當材料確稿匯總之後,才會交給老秀才用毛筆以正體字謄抄歸檔,這樣就可以數百年地保存下去。
徐梁坐在院子裏,身上裹著厚厚的皮襖,抬頭望著天幕中越來越清晰的星空。在這個距離工業世界還有百餘年的時代,星空是如此璀璨如此深沉。隻有這樣的星空,才能讓人類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從而有所敬畏。
如果可以的話,徐梁希望在拯救大明之餘,順便也拯救一下世界。
有了這個念頭,徐梁自己都笑了。
或許是受時代的影響,徐梁發現自己原本精密而效率的頭腦,時常會冒出一些天真浪漫的念頭。事實上他很清楚,這個世界從來沒有救世主。人們能夠救自己就已經很不錯了,絕大部分人都是等著被人救的。
而他們最終收獲的隻有失望。
………………。。
會議結束之後,徐梁立刻馬不停蹄的返回山東行轅,將複雜的事物處理一空,才得以喘息的功夫。
“陛下,您怎麽坐在這兒啊?”柳如是走進院子,見到徐梁獨自坐在院中,幾乎嚇得魂飛魄散。
“我想獨自靜一會兒。”徐梁道。
“爺,這天還冷著呢。”柳如是連忙上前道:“怎麽說也得給您換雙毛皮靴子呀。”
徐梁不悅地站起身,往屋裏走去,邊走邊道:“當值不能喝酒,你不知道麽?”
“奴婢知錯了。”柳如是雙膝一軟,跪在地上,眼淚已經掉了下來。
柳如是忍了一天的眼淚終於忍不住落了下來。她連忙將頭垂得更低,生怕犯了忌諱。不管怎麽說,大過年的哭是很不吉利的。
“受了什麽委屈麽?”徐梁問道。
“沒……”柳如是本能地想否認,然而不知為什麽,她心中又有股濃濃的不甘。“今日貴妃娘娘將奴婢喚去好生教訓,都是奴婢竟然沒發現陛下的朝服小了。害陛下在聖前失儀。”柳如是強忍著哭腔說道。
——我每日裏無時無刻不在應對陛下交代下來的工作,就連月事來了都得熬夜早起!為何隻因為一個過錯,就要將我罵得一無是處?好像我就是光吃不做一般。
柳如是心中怨氣極大,隻是這些話卻不能說出口,起碼在自己成為後宮女官之首前是不能透露給任何人知道的。
“你的工作已經很繁重了,這種小事不應該歸你管。”徐梁道,“而且,對自己不要太苛刻,要學會放鬆些,有些人的話未必需要放在心上。”
“啊?”柳如是猛地抬起頭。她完全沒想到皇陛下陛下竟然會這麽說。
皇陛下陛下竟然會說出這麽體貼的話來!
的確,陛下對人一向是和顏悅色,對屬下更是寬厚,但這位陛下似乎從來不會理解別人的想法,而且也不屑於理解……他就像是站在高高山一句:愚昧……然後仍舊讓世界按照他的意誌運轉。
如果說大明皇帝是這個天下最有權勢的人,那麽皇陛下陛下就是真正能夠讓這種權勢為自己所用的人。
而現在。皇陛下竟然會說出這麽暖人心的話!
柳如是隻覺得身子輕飄飄的。一腔怨氣都化作了飛煙,消散不見。
黃集偉算是眼界比較開闊的官員,不然不會成為朝堂要員。他所管轄的歸德府,是河南最東麵的府,比吳偉業三人晚了些時日到達洛陽。
他其實早就想見見範德、吳偉業見見,若是彼此能夠相互溝通,到時候在地方上相互呼應,施政上也方便許多。
誰知道,他一來就發現,素來以溫潤如玉而為人稱道與平日裏最沒有架子的軍伍出身的範德幾乎翻臉,隻是礙於同僚情麵,才沒有公然爭吵。
若是隻是與範德吵兩句,黃集偉還有信心調和一二。
然而讓人無法想象的是,這位吳大人就像是吃了火藥一般,跟整個河南行省的所有知府多格格不入。
河南總共九個知府,然後這位吳大人竟然能連續得罪六七個,除去和他本人幾乎沒有什麽交集的黃集偉,幾乎人人都得罪了。
“這可不是你吳俊公的風格,到底怎麽回事兒?”在大會前夕,終於找到機會與吳偉業兩個人相談小酌。
吳偉業心裏萬分鬱悶,說道:“這些人即便是做到了知府的位置,也難改他們不學無術的本性,一個個都是惡吏!”
黃集偉倒是挺佩服吳偉業的文章和為人,不忍心看他被同僚排擠,勸說道:“俊公啊,所謂亂世用重點,如今我等臣子難道真的來得及潤物無聲,馴養百姓,能夠做到靖安地方,就很不容易了。”
“哼!靖安地方,就隻有殺人可以做到嗎?”吳偉業不服氣的說道:“範德那個大老粗竟然還拿子產論政之寬猛來與我詭辯。他分明就是個酷吏!還非要裝出一副文化人的樣子。”
黃集偉無奈苦笑,耐下性子道:“殺人固然不合仁義之道,然而酷吏也有酷吏的用處。那些地方豪族,有時候真是讓人氣得牙癢。”
“你在歸德也是殺出來的安靖?”吳偉業不悅道。
“那倒沒有。”黃集偉有些得意道:“我老師畢竟是內閣首輔,那些豪族就算不將我放在眼裏,也絕不敢暗裏動手腳。”
吳偉業頗為羨慕,歎聲道:“何日我若能回蘇州為政,定然不會用上那些下三濫的手段。”
黃集偉也多少聽說了吳偉業在懷慶的做法,這也是他被人詬病的一個原因。
在黃集偉看來,吳偉業真是不夠聰明。羊肉都吃了,偏偏些不合時宜的怪話。就算你心底裏真的過意不去,日後略略放寬一線也就是了,何必一定要行出於眾呢?
“手段姑且不論,”黃集偉道,“你說他們行商韓之事,這本身就很不妥。若是讓言官們知道了,參你一本,你說得清麽?”
“我說得句句是實,參我什麽?”
“各府縣官員用的都是陛下頒行的工作綱領,所作所為在文本上看絕無擅自妄行之處。你說他們是商韓之徒,置陛下於何地?”黃集偉雖然沒釋褐,但一直跟在程賢身邊,官場見識卻是要比當慣了清貴的吳偉業老成許多。
吳偉業轉念一想,倒的確如此,若是有人攀誣,還真是能套個詆毀陛下的罪過。
就算全天下都知道皇帝陛下不信奉儒教,也不能明說。一旦皇帝家都不信儒了,這對儒教的打擊得有多大?大明還是儒教的天下,即便衛道士們能接受非君之論,但絕不能容忍有人破壞儒教的聲望地位。
終於,吳偉業垂下頭,道:“多謝黃兄開導,我卻是有些過了。”
“陛下繼承的是皇明大統,自然要以儒立國,絕不會聽商韓之輩邪說。”黃集偉索性更加點透道:“以我之見,陛下隻是略偏於荀卿之說罷了。”
世人說到法家,一向是商韓並舉,其實兩者並不相同。
商鞅是秉承李悝一脈,講究定名止分,用法律約束世人的生產活動。如同天道設定四季,萬物各行其道,不越規矩。這其實是從道家中脫胎出來的思想。
韓非被後人稱為法家的集大成者,卻是大儒荀況的弟子。他的思想看似與商鞅相類,卻是真正的儒家思想。他強調的是由“禮”而“法”,名實相副。
雖然韓非也寫下了《解老》、《喻老》兩篇,認為國君應當無為,而法條則必須無所不為,被後人稱為“道法家”。實際上,他隻是借用了李悝、商鞅的立法手段,核心仍舊是為了達成儒家聖王“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的理想。
儒源於道,采以法;法源於道,成於儒。三家互補互存三千年來,已經脈絡糾纏,隻有皓首窮經,專研元典的大學者才能將之理清分明。這已經是哲學家的層麵了。
世人不可能各個都是哲學家,甚至對這些完全沒有興趣,他們隻關心自己的生活是否安穩。所以事實如何完全沒有深究的必要,隻有站穩立場才是王道。
黃集偉見吳偉業總算有了悔意,暗鬆了一口氣,一樁心事算是解開了。
徐梁在洛陽召開了河南省知府級會議。會議由河南巡撫兼布政使周應期主持,皇帝陛下安排下一階段各府工作,表彰政績優異者如開封知府範德、歸德知府黃集偉。
同時還宣布了新的行政區劃。
首先是懷慶府和衛輝府合而為一,新成立的懷慶府下轄十二個縣,成為河南大府。其次是汝州直隸州再次劃歸南陽府,如今的汝州知州暫領襄陽府。這樣就能節約出來一套府級行政班子,提高行政效率。
作為一個禮教國家,必須遵循的基礎原則就是:二人成禮,三人成儀。
看似一個簡單的會議,絕對不可能所有人坐在一堂就打發了。知府桑開第對禮儀頗有研究,而且頗懂變通,將這場會議改成了“朝見”和“會筵”兩個部分。先讓眾官朝見皇帝陛下,然後各自入座,舉行筵席。
筵席的氣氛寬鬆,說話可莊可諧,正好和皇帝陛下說的“會議”相符。
徐梁也很滿意這種布置,他坐在居中尊位,下麵的知府官員分了兩邊,相對而坐,就跟後世企業開高官會議沒有區別。
為了應景,官員麵前還放著食案,擺列著茶、水、果、糕,簡單幹淨,節約開銷。
<a href="http:///"></a>
“明年開春,全省各地,尤其是歸德、懷慶,必須要保證春耕。”徐梁道:“明年山西方麵的糧食希望能夠從河南調撥。”歸德和懷慶府是河南重點產糧區域,隻要能夠充分保證春耕開墾,做到全省自給自足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不過要是額外供應山西,那就有點壓力了。
吳偉業和黃集偉看著自己麵前的茶水糕點,也覺得有些沉重。不過兩府一向就是產糧之地。土地富饒,如今又有土豆玉米紅薯等可以在山地、灘塗耕植的半糧,也不是不能完成任務。
“開封府,”徐梁望向年輕果敢的範德,“安民之後,首重治河。春耕可以量力而行,但是治河必須放在首位。範德,你若是能將這黃河治好,我為你請爵。”
範德連忙起身,躬身行禮道:“臣必定竭心盡力。”
徐梁很滿意範德從來不討價還價的工作態度。
自從西漢以來。黃河就不斷地侵犯淮河。當國家太平的時候,政府能夠有餘力疏浚河道,修築堤防,即便發生了水患也能賑濟災民。一旦國家有事,精力放在其他方向。黃河就會露出其凶狠的爪牙。
唐宋以後,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挾裹著萬億噸泥沙湧入東部平原地帶。泥沙淤積,河道被填為平地,河水自然漫溢,也就形成了不能耕種莊稼的黃泛區。
弘治四年,黃河在曹州黃陵崗、金龍口等七處決口,洪水北行在張秋進入會通河。北上的漕船、貨船都被堵在張秋。弘治帝命副都禦史劉大夏堵口。劉大夏製定並實施北堤南分的策略。在他主持下,朝廷興建了自曹州至徐州長五百餘裏的黃河北大堤——太行堤。
黃河北岸大堤形成後,阻止了黃河北泛,保障了會通河暢通。但是放任黃河向南分流。卻給黃河以南地區造成了經年不斷的洪水災害。最終黃河下遊南向分支越來越多,分支愈多,河流的挾沙能力愈低,河道狀況也就愈益惡化。
弘治時下遊分成三支。至嘉靖末年,山東、南直境內的黃河多達十三股分支,黃河已經沒有了主流河道。
嘉靖二十五年,為了治黃,人為把黃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由於黃強淮弱,淮河下遊積沙漸高,形成地上河。淮河不再成為一條暢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較低地方,即在淮泗匯口以上的洪澤湖區,首先積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連起來,成了洪澤湖。
也是因此,淮河地區水患不斷。
直到嘉靖四十四年,潘季馴開始了長達二十七年的治河工程。
在潘季馴的治理之下,黃河終於趨於穩定,但是隨著河床不斷淤高,黃河兩岸決口增多。從萬曆二十四年之後,黃河幾乎年年決口,災區甚至南移到了蘇州一代。
就開封而言,除了黃河水患這等天災,還有**。之前李自成攻打開封,為了盡快破敵,決河灌城,生靈塗炭。而且後來戰事變遷,李自成也不曾經營過開封,破開的河口自然不會有人去徹底修複。
如今朝廷光複了河南,範德也向百姓宣告從今之後河南重歸王統,那麽治黃的重任當然落在了皇明開封府的肩膀上。
“按照慣例是要任命一個河道總督統籌諸地的,”徐梁道,“現在人手不足,隻能先顧好眼前,等日後國家安定之後再徹底治理。範德,你也要著手培養一批能幹的河工出來。”
後世都以為八股取士取出來的都是書呆子,然而在大明卻並非如此。大明的科舉非但能取出文學家、哲學家、各種人文大師,還能取出軍事家、水利專家。
潘季馴就是嘉靖二十九年的進士,初授九江推官,升任禦史,後來巡按廣東,再升大理寺左少卿。可以說,在嘉靖四十四年之前,潘季馴就是個標準的法官。這樣的簡曆若是在徐梁手裏,絕不會讓他去治河。
可偏偏潘季馴還真的治出了效果。
徐梁不敢奢望自己手裏能再出一個潘季馴,仍舊還是想走專業方向培養的路數,提高河工素養,傳承潘季馴的治河理念和手段。
範德在得知自己分到了開封府之後,就知道治河是個避不開的問題。他早早就讓人去買了《宸斷大工錄》、《兩河管見》、《河防一覽》、《留餘堂集》等等潘季馴編寫的書稿,做了十足準備。這回皇帝陛下將春耕任務都推到了後麵,等於額外減輕了他不小的負擔。
“豫西諸府仍舊是以編戶齊民、設立村學、丈量田土、引渠灌溉為主,盡量做到糧食自給。”徐梁道:“等過了春耕,各地首先要進行學政考核,在行政開銷上,學費開銷不能低於總開銷的百分之三十。”
現在的新朝官員在廉潔上還是有保證的,隻要將銀子花在正確的地方,肯定能夠看出效果。尤其是掃盲的最大的障礙已經被一件神奇的器物掃清,教育成果的收獲比之預計大大提前。
那件神器就是鉛筆。
小小一支鉛筆,每支成本不過七個製錢,卻能讓學生有足夠文字的寫字練習,加快文字掌握速度。徐梁隻是接納了俗體字在辦公過程中的使用,加之鉛筆的推廣,行政中間過程的效率就加強了不是一星半點。
隻有當材料確稿匯總之後,才會交給老秀才用毛筆以正體字謄抄歸檔,這樣就可以數百年地保存下去。
徐梁坐在院子裏,身上裹著厚厚的皮襖,抬頭望著天幕中越來越清晰的星空。在這個距離工業世界還有百餘年的時代,星空是如此璀璨如此深沉。隻有這樣的星空,才能讓人類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從而有所敬畏。
如果可以的話,徐梁希望在拯救大明之餘,順便也拯救一下世界。
有了這個念頭,徐梁自己都笑了。
或許是受時代的影響,徐梁發現自己原本精密而效率的頭腦,時常會冒出一些天真浪漫的念頭。事實上他很清楚,這個世界從來沒有救世主。人們能夠救自己就已經很不錯了,絕大部分人都是等著被人救的。
而他們最終收獲的隻有失望。
………………。。
會議結束之後,徐梁立刻馬不停蹄的返回山東行轅,將複雜的事物處理一空,才得以喘息的功夫。
“陛下,您怎麽坐在這兒啊?”柳如是走進院子,見到徐梁獨自坐在院中,幾乎嚇得魂飛魄散。
“我想獨自靜一會兒。”徐梁道。
“爺,這天還冷著呢。”柳如是連忙上前道:“怎麽說也得給您換雙毛皮靴子呀。”
徐梁不悅地站起身,往屋裏走去,邊走邊道:“當值不能喝酒,你不知道麽?”
“奴婢知錯了。”柳如是雙膝一軟,跪在地上,眼淚已經掉了下來。
柳如是忍了一天的眼淚終於忍不住落了下來。她連忙將頭垂得更低,生怕犯了忌諱。不管怎麽說,大過年的哭是很不吉利的。
“受了什麽委屈麽?”徐梁問道。
“沒……”柳如是本能地想否認,然而不知為什麽,她心中又有股濃濃的不甘。“今日貴妃娘娘將奴婢喚去好生教訓,都是奴婢竟然沒發現陛下的朝服小了。害陛下在聖前失儀。”柳如是強忍著哭腔說道。
——我每日裏無時無刻不在應對陛下交代下來的工作,就連月事來了都得熬夜早起!為何隻因為一個過錯,就要將我罵得一無是處?好像我就是光吃不做一般。
柳如是心中怨氣極大,隻是這些話卻不能說出口,起碼在自己成為後宮女官之首前是不能透露給任何人知道的。
“你的工作已經很繁重了,這種小事不應該歸你管。”徐梁道,“而且,對自己不要太苛刻,要學會放鬆些,有些人的話未必需要放在心上。”
“啊?”柳如是猛地抬起頭。她完全沒想到皇陛下陛下竟然會這麽說。
皇陛下陛下竟然會說出這麽體貼的話來!
的確,陛下對人一向是和顏悅色,對屬下更是寬厚,但這位陛下似乎從來不會理解別人的想法,而且也不屑於理解……他就像是站在高高山一句:愚昧……然後仍舊讓世界按照他的意誌運轉。
如果說大明皇帝是這個天下最有權勢的人,那麽皇陛下陛下就是真正能夠讓這種權勢為自己所用的人。
而現在。皇陛下竟然會說出這麽暖人心的話!
柳如是隻覺得身子輕飄飄的。一腔怨氣都化作了飛煙,消散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