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精神信仰


    洪承疇輸在鬆山之戰。


    這一戰,手底下的將領打的不行,兵將不如大清精銳是一回事兒。


    實際上,洪承疇也不得不承認,在這次戰鬥的指揮上,自己輸給了陛下極。


    剩者王侯,敗者寇,這是不折不扣的道理。


    洪承疇清楚自己在大明之中的本事,他捫心自問,在當時看來,怕是沒有人比自己強。


    那自己都輸給了陛下極,別人呢?別人更不會是陛下極的對手。


    這也是洪承疇對陛下極的收服半推半就的原因。


    對大明心灰意冷的死心。


    對前程的渴望讓他動心。


    前者會讓一個讀書人歸隱山林,不問世事。後者,則會讓一個讀書人,放棄臉麵,走上罵名之徒。


    起先洪承疇是不會在乎這一些的,他心裏很清楚,將來漢人會罵自己,甚至大清的皇帝,為了將來維護統治,讓更多的人懂得忠心於朝廷,會將自己釘在羞恥柱上。


    但是洪承疇不在乎這些,因為他雖然降了,但是他降服了明主。


    良禽擇木而棲。


    隻要他引導這些人,行漢化,以漢人的規矩做事,在洪承疇看來,他們就不是蠻夷。


    那麽他就可以一展心中所學,重新鼎利天下,而自己也勢必可以位極人臣。


    甚至,洪承疇還覺得,幫著大清收複天下,可以提前結束戰亂,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節操?


    天下讀書人,有節操的有幾個?


    起碼自己還絕食明智過,比那些主動來投,獻上城池的人不好太多了麽?


    可眼下的時局,留下千古罵名這些暫且不說,當初自己投降時,自己最大的理由,也要站不住腳了。


    大清明顯坐不住這江山了。


    而唯一能拯救大清的人,隻有自己。


    洪承疇一向是這麽自負。


    但是洪承疇的自負隻是在心裏,平日裏他還是低調做人的。他隻求實現自己的願望,從來不站隊,從來不摻和大清貴族旗主之間的爭鬥。


    那麽問題來了,是誰在陷害自己呢?


    這個問題,以洪承疇的智慧,思索了許久也沒有答案。


    不過,不論是誰在後方攪動風雨,洪承疇都心裏清楚,洗幹淨自己身上的嫌疑,才是正事。


    洪承疇打定了主意,命人鋪紙研墨,給多爾袞寫了一封情誼深重的書信。從最初來到清朝,受到黃台吉厚恩開始,一直到如今自己領兵在外,點點滴滴無不感念大清恩情。隨後他筆峰一轉,也不說滿人見疑之事,隻說自己身體不好,過年之後日漸衰敗,恐怕耽誤王事,請求返回北京養病。


    如此一來也算是推辭兵權以表清白,隻要多爾袞不是疑慮甚重,如此也就夠了。反之,若是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回京之後也不過是落個閑住的結局,傷不了性命。


    洪承疇寫完之後,自己細細讀了一遍,哀歎一聲,隻覺得亂世為臣真是艱辛。不過此時他仍然是鐵了心地站在滿清一邊,並不覺得有必要借此機會去與明廷接觸。雖然滿清局勢不甚好,再不濟也能退回關外,等若是一次盛大空前的“搶西邊”。


    然而就在洪承疇將這封情真意切的啟本送往北京的翌日,他就收到了太原淪陷、孟喬芳身死的消息。這簡直如同當頭一棒,嚇得他另外分了三千兵,扼守阜平縣之西的龍泉關,以免明軍北上,攻克五台,越過太行山直撲保定。


    這個預防措施本來是一招先手棋,在多爾袞看來卻是大有深意。


    此刻晉北的忻州、定襄都還在大清手,這三千兵到底是防明軍還是防清軍?


    而且,為何明朝放著打了一半的北直戰場不打,卻突然跑去收複太原了呢?明軍的這種調動,處在前線的阿巴泰、洪承疇到底知否?


    二月二十五,距離太原城易手已經足足過去七日。除了滇黔那等偏遠之地,幾乎全國知聞。如果說打勝仗可以吹噓戰果,那麽收複失地就是實打實的證據了。任何懷疑新朝造假的人,都能親自前往太原,瞻仰太原城牆上的龍旗,以及城外新豎起來的忠烈碑。


    碑上刻錄著太原之戰獻身的官兵姓名籍貫和號牌。


    按照華夏立廟的傳統,很快這裏就會有人捐資修建一座忠烈祠,用來供養英烈忠魂。而這些出錢的善人,也有機會被收入地方方誌,甚至被抬進鄉賢祠。


    徐梁前世受的教育總是說,國人有宗教沒信仰雲雲。等他真正回到了明朝,才發現大明處處都有信仰的影,隻要人口過百的小城,必然會有土地、城隍、鄉賢、忠烈之類的信仰空間。至於再大點的城市,孔廟、佛寺、道觀,更是無一不備。


    非但有這些硬件設施,絕大部分的百姓也都遵循著自己的信仰,恪守道德規範,安寧祥和地度過一生。


    徐梁在忠烈碑前畢恭畢敬地上了三炷香,方才轉身離開,讓後麵的武官員依次上香。


    “傅道長,你說百姓所崇信的道義,會斷絕麽?”徐梁對侍立一旁的傅青主道。


    傅青主麵露微笑,道:“殿下此問大有慧根,乃是問到了宗教之本。”


    “願聞其詳。”


    “何謂宗教?乃宗其根本,循其教化。三教的教化手段各有不同,根本卻是唯一。”傅青主道:“這唯一的根本便是道,天道有常,晝夜相交,日月潛行。雖千萬世也不會變易。既然根本不變,道義常存,如何可能斷絕?”


    “若是再搞一場焚書坑儒,且以強權磨去百姓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如此也不會斷絕麽?”


    傅青主愣了一愣,道:“即便始皇帝複生,也未必能做到這點。”


    “嗬嗬嗬。始皇帝隻是坑了四百餘個儒。日後說不定我華夏明會被自家孫唾棄……唉,後世的事不好說,不好說啊。”徐梁搖了搖頭,道:“傅道長,我前日說的要封一個‘全真大真人’,或是‘全真大掌教’,統攝全真道,您可考慮清楚了?”


    傅青主微微欠身,道:“蒙殿下錯愛。封以真人號。貧道已經是欺世盜名,焉能再僭越天職?殿下且稍安勿躁,靜待時日,自有應命道人出山,以闡玄教之風。”


    <a href="http:///"></a>


    “唔,還要多久?”徐梁並非真的皈依了全真教,對於玄教並沒有多大熱情。他要的是意識形態武器,就如大炮一般要盡快拿來用的!


    “很快。很快。”傅青主笑道:“不過十年上下。”


    徐梁終於明白了老神仙的時間觀念跟自己的區別。對他來說,時間要精確到“分鍾”。但對於那些老修行。滄海桑田,一夢百年,十年隻不過是彈指一瞬。


    “這十年,還要辛苦真人廣度癡愚……”徐梁道。


    傅青主頷首而笑。


    傅青主明白陛下的意思,也知道軍常有道士對士兵們進行開解、祈福,偶爾還要加以恐嚇。在他看來。那套類似巫術的東西根本無從幫人了悟智慧,獲得最終成就。當然,以他的智慧也看得很清楚,天地間萬物定位,希望人人成聖的念頭隻是妄想。


    在成真了道與誆騙世人之間。是更為廣闊的間地帶:心理慰藉。


    陛下殿下如此迫切地希望全真教能夠以更積極的姿態入世,正是希望借由全真的智慧慰藉軍民的焦躁心態。


    尤其是在亂世之後,這種心靈撫慰更顯得不容或缺。


    傅青主不急不躁,隻是開始進一步與出沒在軍的正一道士接觸起來。他也絕不說正一與全真的差異,凡是隻以“祖師爺”為名頭,誰都不知道他說的哪位祖師爺。不過道教以老為尊,隻要緊扣老之教就不存在什麽


    辯論。


    傅青主顯然是治《老》的高人,短短數日之內,就收了不少正一道士的心。不同於全真有師方可入門,許多正一道士出家之後也未必有明師指點,所以這些人順理成章地就投入了傅道長門下。


    正所謂人以類聚,這些道士又為傅青主帶去了更多的信徒。就連不少訓導官都皈依在真人門下,用道門智慧結合忠勇之義,給士兵做思想工作。


    人們常說“思潮”,正是因為思想如同潮水一般,無法抵禦。當道學思潮泛起之後,整個軍營都蕩漾起一股新風。這些尚未完全脫離盲階段的戰士,自然不會明白道家真義,但是傅道長的循循善誘,仿佛洞悉一切玄機的高妙姿態,讓他們更加深信一個道理:為陛下盡忠,死後英靈不滅,更能上天成為天兵天將。


    “殿下,如今軍崇道成風,恐怕於軍心不利。”李岩終於坐不住了,找到徐梁表露隱憂。


    徐梁沒有就崇道的問題上糾纏,隻是問道:“訓練指標下降了麽?”


    “那倒沒有。”李岩一頓:“但軍鋒銳之氣,卻是明顯不如以往。”


    “我看他們打球的時候,還是很鋒銳的,每場不都有兩三個被抬下去的麽?”徐梁笑道。


    “殿下,”李岩卻笑不出來,“若是失了鋒銳好殺之氣,這支軍隊可就廢掉了呀!”


    徐梁聽了這話,突然想通了一樣,道:“所以為了維持這好殺之氣,無論是官兵、闖軍還是韃虜,都能接受屠城劫掠?”


    “我軍自然不能做此不道之事……不過有些官兵也的確做了……”李岩支吾道。


    “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有無道義的問題。”徐梁歎道:“在我看來,強兵有三種。第一種,勇悍之軍。便如我朝李成梁、李如鬆父領導之下的李家軍。又如東虜,所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此軍勝在單兵的勇悍戰力,也的確能給敵手造成不小的殺傷。”


    李岩與滿清交過手,對此深有感悟,微微點頭。


    “上去一層,便是紀律之軍。便如我朝的戚家軍,俞家軍,又如目前的新朝軍。隨便從軍挑一個人出來,未必就比滿洲甲兵強。


    “不過就算一對一咱們比不過東虜甲兵,十對十的時候,咱們卻未必落入下風。若是人數更多些,咱們的優勢就會超越建奴,最終將之擊垮。這便是軍紀的力量。有鐵一般的軍紀,所以有鐵一般的軍隊。”


    李岩是新朝軍從弱到強的見證者,對此也是信服不已。


    “然而這些都不是最強的強軍。”徐梁頓了頓,道:“要我戰,莫若我要戰!真正的強軍是有信仰的軍隊,是知道為何作戰、為誰作戰的軍隊,是舍生取義的軍隊!他們有鐵一般的紀律,同時也有鐵一般的意誌。就如史書上說的田橫五百士、陽城殉城的百八十名墨者,都是此類。”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田橫本是齊國王室,與劉邦大戰,兵敗退到了青島港之外的小島。與他一起退守此島的有五百義士,後來聽聞田橫在去見劉邦的路上自殺,這五百人無一例外地以死相殉,從而成就了田橫島的義名。


    陽城殉難的一百八十二名墨者,本是墨社钜孟勝的門徒。孟勝受恩於楚國陽城君,為他固守陽城。當麵對十萬楚軍時,孟勝選擇了以死相殉。而他手下門徒,沒有一人惜命逃避,一同自剄。其有兩名墨徒受孟勝之命,前往宋國將钜之位傳與田襄,在完成任務之後也向著楚國方向自刎而死。


    這就是華夏自古以傳的信仰!


    每一個華夏民,他們血脈骨髓都烙刻著一句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死其猶未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明霸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渤海郡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渤海郡公並收藏晚明霸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