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吳三桂慫了。


    對於是否繼續給滿清賣命,吳三桂多了幾分遲疑。相比其他的賣國賊,吳三桂感覺自己簡直就是個愛國青年。


    他最大的過錯,就是因為陳圓圓和父親放清軍入關了。


    但是自己對付的對手,一直是創賊李自成。那個害死了軍父的男人。自己有一個響亮的稱號,就是為君父報仇的忠義之臣。


    <a href="http:///"></a>


    所以自己隻要不跟南朝對抗,就可以投降。


    吳三桂最初以為滿清軍事實力強大,席卷天下易如反掌。依靠自己手底下這點兒人,是非常不理解的。


    如今看來,滿清也強不到那裏去。


    相比之下,大明朝自從內部穩定下來,經過一段時間消化之後,軍力日益強盛,相比之下,滿清雖然已經擁有了順天府,但是根本不懂得經營,儼然已經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按照吳三桂的分析,如果入關之後,半年之內如果打不到江南,就該采取守勢力,休養生息,待南朝內亂之後,繼續進攻。


    可滿清的權貴太短視了,他們就像是一隻隻聞到了肉味的獵犬,死活不肯鬆口,到現在勢力日益衰弱,最後的結果如何,已經很難說了。


    “本王在關外時,曾聽說過一個故事。”吳三桂坐在軍中大帳,座下十餘將校,都是吳家的老人,也是廣寧軍的骨幹。


    “有個屠夫晚上回家。路過一片樹林,覺得很累,就將沒賣完的肉用鐵鉤掛在了樹上,打算明日一早取了再去城中叫賣。”吳三桂緩聲道:“誰知他第二天早上來了一看,樹上哪裏掛的是肉?分明是一匹狼。”


    “原來那狼被肉氣引了過來。跳起來吃肉,卻不想被鉤子釣住了嘴巴,肉沒吃著,反倒給那屠夫送去一張好皮。”吳三桂說完,自己先笑了。


    看到王爺發笑,眾將紛紛跟著捧場,心中已經如同明鏡一般。當初的大明就像是那個愚蠢懶惰的屠夫,輕易地將國寶掛在了樹上。滿清就像是那頭貪婪的野狼。而釣住滿清的鐵鉤子,就是關內的富裕江山。


    這則故事隻是說清廷應該放棄關內,以免戰線拉開太長,兵力不足被人擊潰。而最後那饒有深意的笑聲,則是告訴眾人:爺不伺候了。


    吳三桂當然希望能夠重回遼西,那裏是他的根基所在。尤其是這回滿清如果退出關去,內部勢必會有動蕩。所謂奴強主弱,隨著順治一天天長大,這份動蕩最終會演變成內訌。這無疑給遼西將門一個起死回生的機會,說不定還能打回遼東去。


    不過明廷估計是不會答應的,所以當前得立足陝西,到時候帶著陝西一省回到大明,非但不是罪人,還是功臣。如果運作得當,說不定還能效仿黔國公沐氏,世代永鎮陝西,不比封王差。


    隻是吳三桂很難想象,曾經不奉命不出京的錦衣衛,現在竟然會將觸手伸那麽長。他入秦之後理所當然要招募陝西本地人作為幕僚,這些人多是不得誌的讀書人,無所謂效忠大明、大順、還是大清。誰能想到,錦衣衛已經收羅了這樣一批讀書人,有些還是當年被陛下裹脅的被害人。


    這些士子人投入清軍幕府之中,雖然不得信用,也不見有人待之高位,但軍中朝中往來文書多是這些人謄抄,乃至起草,絕對是一手消息。很多文件直接就抄寫兩份,一份發往北京,一份發往錦衣衛。


    後世傳得神乎其神的錦衣衛,最早就是儀仗隊、親兵、打手……後來增添了偵緝的權力,也都是奉旨辦案,隨著朝中風向偏轉。在大明二百七十六年中,能夠保證錦衣衛獨立,不受東廠中官指使的錦衣衛指揮使,屈指可數。


    徐梁最早知道真實的錦衣衛竟然如此窩囊,著實鬱悶了許久。


    現在這種廣伸觸手、傳說一般的錦衣衛,一者是徐梁先知先覺,有心扶持。另一方麵也多虧了方晴對於情報方便的支援。


    正是錦衣衛陝西所的努力工作,吳三桂的思想動態很快送到了徐梁手中。錦衣衛和總參軍情處對此情報分析認為:吳三桂有不臣之心,但要他改旗易幟並非易事。


    吳三桂可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人物,從來謹慎怕死。或許因為這種天賦,曆次大戰中他都能逃脫。雖然害死戰友無數,但自己總是安然無恙。想想當年他領著不足三十騎家丁,勇闖清軍大營搭救父親吳襄,誰能想到前後竟是同一個人。


    清廷此時若是再從西線抽兵,倒是可能刺激吳三桂直接改旗易幟。而山西的情況也不明朗,多鐸還在苦苦尋覓強渡滹沱河的辦法。所以多爾袞無法集中所有兵力攻打北線,除非他願意將到嘴的肉吐出來。


    即便多爾袞真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徐梁還有第二道保險。


    遼東。


    魏鷹部已經做好了渡海準備,第一批三千人將在八月初乘船東渡皮島,建立寨堡。充分發揮工程部的實力,絕對是最為穩固的根據地。


    次日會有第二批登陸部隊在參謀長張還朝的帶領下登上鹿島,建立觀察哨。隨後由遠而近占據遼海諸島,囤積資源,接納遼民,開展對遼東的軍情工作。


    如果多爾袞真的舉全族之兵要在北直與徐梁決戰,魏鷹就會立刻攻打旅順、寬奠、拔除朝鮮境內的清軍駐點,繼而一路北上,直搗沈陽。


    “如果建奴連老巢都不要了呢?拿關內的土地換遼東那種窮鄉僻壤,他們不是還賺了麽?”有人低聲發言道。


    演義小說中常有某智多星掐指一算,斬釘截鐵道:“我料此人必當如何如何。”


    這已經成了小說家塑造智謀之士的常用手法。固然不排除有人天賦異稟,見人一麵便能推算其品德秉性。但更多的情況還是運用分析手法,推測此人的心理狀態和習慣,從而獲得一個可能性最大的選項。


    在是否放棄沈陽的問題上,隻看多爾袞一個人是不行的,還要看整個滿洲族的群體心理。


    滿洲族本是南下的通古斯人種,後來遷徙到了大明建州衛,為了獲得一個合法居留的身份,便冒稱是金女真。


    這支女真在與遼東真正的金國女真部落征戰數十年後,為了獲取民族認同,更是將女真化貫徹到底。奴兒哈赤建立了“大金”政權,正是出於這等考慮。


    也因此,這個女真部落對於女真傳統是十分輕視的。他們也如同其他女真部落一樣以漁獵為生,但更善於學習其他部落的先進文化。先是從野人時代進化到了部落時代,後來又學習蒙古的兵民一體,由努爾哈赤創建了八旗製度。再後來趕上李成梁的“以夷製夷”,學到了明軍戰術、軍製,以及築城。


    建州女真與其他女真的最大區別,就是會築城而居。


    這無疑增加了人民在惡劣自然環境下的生存能力,也保證了他們在與其他部落交戰時占據上風。滿人對城池的崇拜因此而起,隻有建立屬於自己的城池,才有安全感。這個習慣延續到他們入關之後,修建“滿城”獨居。


    雖然他們重視城池,但因為文明程度太低。所以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城市群落。因為技術水平太低,所以在攻城、守城方麵隻能被明軍嗤笑。在大明最為沒落的時代,明軍對建奴聞風喪膽,但隻要憑城而守,卻能堅持經年。


    沈陽城是大明在遼東的重鎮。最初並不如遼陽那般吸引人。努爾哈赤看中了沈陽的戰略位置,不顧眾人非議,從東京(遼陽)遷都沈陽,定名為盛京。滿洲人三代居住此城,已經將之視若己物,要說放棄哪有那麽簡單?


    徐梁更是從後世滿清所作所為加以印證。即便到了康雍乾三代。滿洲人在關內的統治已經徹底鞏固,可仍舊堅持柳條封邊,不許漢人去滿人故土。更別說順治年間,滿洲人一直做好了退守關外的準備。


    所以有九成以上的把握,一旦遼東震動,滿洲人肯定不會坐視不理。


    若是黃台吉還活著。或許能夠頂住壓力。然而多爾袞並沒有他哥的威信,順治更隻是一個孩童,誰都鎮不住歸家心切的大軍。


    “戰爭沒有百分之百的事。”徐梁道:“雖然多爾袞死活南下的可能性極小,隻要有人提出來了,咱們就不能不重視。”明人如此想,就不排除滿人也有這樣的想法。既然有這樣的想法,誰都不知道曆史會不會腦抽讓它成為現實。


    “所以各縣巡檢司五中抽一。組建巡檢營,作為後備。”徐梁道。


    巡檢司負責縣境安全,大縣數百,小縣數十,兵員來自新兵營中被淘汰的新兵,屬於現役編製。徐梁臨時搭建起這麽一支後備軍,並不指望他們在戰局不順的時候扭轉乾坤,而是用來轉移軍資、百姓,維護大軍南撤的道路通暢。


    “巡檢營的設立與戰事不相關聯,總參擬定人選報兵部發文。”徐梁道補了一句。


    夏季攻勢進入緊鑼密鼓的準備之中。安南運來糧食留了一半留作軍糧,剩下的主要運往山西、河南,最大限度救濟百姓。反倒是山東在充分利用地利之後,勉強能夠用紅薯玉米等半糧充饑,基本維持在生存線之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明霸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渤海郡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渤海郡公並收藏晚明霸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