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收了呂布做義子,同時又將並州軍並入自己的勢力,此時的董卓真得是誌得意滿,在外人看來,仿佛這天下已牢牢地在董卓的掌握之中。
這場在董府舉行的,表麵上是邀請朝廷大臣赴宴來見證自己收呂布做義子的,實際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董卓在炫耀自己的勢力,同時也是在看朝內有多少人是自己陣營的。
“哈哈,今日收獲頗多,就連那王允都來參加吾與奉先的家宴,而且一向沒好臉色的王允今日居然也恭賀起我來了,哈哈。”宴會結束後,董卓一臉高興地說道。
一旁的李儒也是笑著說道:“主公現在位列相國,還掌握著天下最精銳的兵馬,此時些許朝內大臣不服您也不行啊。對了主公,依您看,這王允現在該如何用此人?”
“奧?文優,汝既然問起此話,想必心中已然有了對策。吾覺得文優之前所言‘擢用名流,以收人望’甚好,王允畢竟是當朝司徒,而且為官清廉,吾董卓雖然掌握了大漢朝權,但要穩固這個天下還是需要這樣的人才的。”
“主公能這麽想,真是吾等之福啊。主公所言甚是有理,王允此人沒有兵權,不過其在內政上確實是一名大才。現在王允開始相信主公之前所為皆是為了大漢著想,隻要吾再施以計策,讓王允徹底地對主公忠心,這樣主公便可重用王允,一方麵既利用了王允的名氣,收天下士子之心,另一方麵主公內政方麵又有了以為大才,此乃兩全其美也。”
“文優所言甚好。隻是不知汝可有十分把握讓那王允忠心於我?”
“主公且放心,今日在宴會上吾剛知道王允還有一表侄,看王允的樣子便知道其對此子十分的看重。吾已經準備讓其表侄汝我府下任職,也知道此人也必可成為王允觀察董府的代理人。吾相信,施計策於此人,王允將很快相信主公您的‘苦心為漢’,到時候便是王允忠心主公的時候了。”
“哈哈,今日真是喜事連連,文優,此事便交予汝了。事成後,吾必重賞汝。”“諾!多謝主公!”
大漢司徒府,王允與孫逸回到府內。經曆了這次宴會的接觸,王允與孫逸都感到要滅董,必須內外皆要有準備,光靠外部打擊董卓是不可能的,不過也都相信之後,至少孫逸能夠進入到董府辦事,可以在董卓內部勢力上下工夫。
“嘯行,吾想幾日之後那李儒便會招汝去董府為官。(.)哼!他倒打的好算盤,可以利用汝來了解司徒府的情況,還可以控製汝來讓吾做事投鼠忌器。”
“司徒錯了,李儒會讓吾去他自己的府上任職。李儒此人心思縝密,且心狠手辣,所以辦事從不拖泥帶水,隻有將吾放在他自己身邊,他才會放心!到時候,吾可以利用此事,讓李儒信任司徒,隻要完成此步,那麽董卓的信任也就不遠了,到時候正是我們發展自己勢力的時候。其實,董卓內部也有個大隱患,我們隻要利用好此人,那董卓必定覆亡。”
孫逸說道此,本以為會聽到王允的問話,卻聽到,“嘯行既言至此,那吾卻已不擔心了。”聞此言,孫逸有一絲地詫異,轉頭看向王允,卻發現王允也在看他,兩人相視哈哈大笑。
冀州鄴城內,冀州牧韓馥正在自己府內與自己的親信部下商量著關於逃亡到自己之地渤海郡的袁紹的事情。
袁紹自從告別曹操與孫逸後,為防止董卓派兵追殺,自己未敢放鬆,一路遁逃至冀州鄴城。到達鄴城後,因為袁氏家族的影響力,韓馥主動派人來迎接袁紹。袁紹見到親自帶兵半途截住自己,表麵上是迎接自己這位四世三公之後‘光臨’鄴城的韓馥,一時間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隻能跟著韓馥暫時住在了鄴城。
隻是讓韓馥沒有想到的是,董卓不僅沒有派兵殺過來擒拿袁紹,而是讓當今皇上下了聖旨,冊封袁紹為渤海郡郡守,還讓冀州刺史監督實施。而令他奇怪地是。當他看到袁紹聽到這個消息後,居然好像早就知道了似的,臉上沒有明顯的喜悲,隻是聽他自己默默地說了句“嘯行之能,吾信服亦。”
雖然韓馥很鬱悶,但自己也不敢違抗聖旨,於是便聽從了自己部下的意見,派了兩兩個親信將袁紹送去了渤海郡上任。不過雖然董卓不追究袁紹,但並不代表袁紹不記恨董卓啊,所以韓馥讓自己的那兩個親信就待在了渤海郡,名義上是幫助初到渤海郡的袁紹熟悉下冀州事務,實際上就是監視袁紹,以防他暗中集結兵馬起兵造反,攻打董卓和洛陽朝廷。
看著袁紹自從當上了這個渤海郡郡守之後並沒有任何不妥的行為後,本以為冀州又恢複了太平日子的韓馥,此刻卻又接到了一封書信,確切地說是三公之書,告知天下各州郡的。
此書內容為:“卓自入京,廢立皇帝,殘殺大臣,洛陽百姓大多受其殘暴之苦。京都人人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
收到此書後,全國震動,冀州尤甚。因為冀州有此前在洛陽除盡宦官,敢於董卓當麵對抗的袁紹袁本初。所以自此書信公布以來,冀州各地響應起兵,尤其是響應袁紹起兵伐董的呼聲越來越高,而韓馥也迫於壓力不再派人監視袁紹。
“諸位,這東郡太守橋瑁已經多次催促吾起兵伐董,不知諸位可有何言?這袁紹也在吾之州內,吾前後皆有要應對之人,如今當助袁氏邪,助董卓邪?”韓馥在冀州府內對著自己的部下詢問道。
隻見一人走了出來,拱手拜道:“大人,今是興兵為國,豈分袁、董?”
韓馥聽到此言,頓時麵露慚色,抬頭一看,說話者是治中從事劉子惠。劉子惠見韓馥有所意動,接著開口說道:“兵者凶事,不可為首;今宜往視他州,有發動者,然後和之。冀州比之他州,非弱者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助冀州袁紹起兵,乃冀州之功也,亦未首也,可為也。”
韓馥聽後連忙稱善,即刻令人寫書與紹,道卓之惡,願聽汝舉兵。
這場在董府舉行的,表麵上是邀請朝廷大臣赴宴來見證自己收呂布做義子的,實際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董卓在炫耀自己的勢力,同時也是在看朝內有多少人是自己陣營的。
“哈哈,今日收獲頗多,就連那王允都來參加吾與奉先的家宴,而且一向沒好臉色的王允今日居然也恭賀起我來了,哈哈。”宴會結束後,董卓一臉高興地說道。
一旁的李儒也是笑著說道:“主公現在位列相國,還掌握著天下最精銳的兵馬,此時些許朝內大臣不服您也不行啊。對了主公,依您看,這王允現在該如何用此人?”
“奧?文優,汝既然問起此話,想必心中已然有了對策。吾覺得文優之前所言‘擢用名流,以收人望’甚好,王允畢竟是當朝司徒,而且為官清廉,吾董卓雖然掌握了大漢朝權,但要穩固這個天下還是需要這樣的人才的。”
“主公能這麽想,真是吾等之福啊。主公所言甚是有理,王允此人沒有兵權,不過其在內政上確實是一名大才。現在王允開始相信主公之前所為皆是為了大漢著想,隻要吾再施以計策,讓王允徹底地對主公忠心,這樣主公便可重用王允,一方麵既利用了王允的名氣,收天下士子之心,另一方麵主公內政方麵又有了以為大才,此乃兩全其美也。”
“文優所言甚好。隻是不知汝可有十分把握讓那王允忠心於我?”
“主公且放心,今日在宴會上吾剛知道王允還有一表侄,看王允的樣子便知道其對此子十分的看重。吾已經準備讓其表侄汝我府下任職,也知道此人也必可成為王允觀察董府的代理人。吾相信,施計策於此人,王允將很快相信主公您的‘苦心為漢’,到時候便是王允忠心主公的時候了。”
“哈哈,今日真是喜事連連,文優,此事便交予汝了。事成後,吾必重賞汝。”“諾!多謝主公!”
大漢司徒府,王允與孫逸回到府內。經曆了這次宴會的接觸,王允與孫逸都感到要滅董,必須內外皆要有準備,光靠外部打擊董卓是不可能的,不過也都相信之後,至少孫逸能夠進入到董府辦事,可以在董卓內部勢力上下工夫。
“嘯行,吾想幾日之後那李儒便會招汝去董府為官。(.)哼!他倒打的好算盤,可以利用汝來了解司徒府的情況,還可以控製汝來讓吾做事投鼠忌器。”
“司徒錯了,李儒會讓吾去他自己的府上任職。李儒此人心思縝密,且心狠手辣,所以辦事從不拖泥帶水,隻有將吾放在他自己身邊,他才會放心!到時候,吾可以利用此事,讓李儒信任司徒,隻要完成此步,那麽董卓的信任也就不遠了,到時候正是我們發展自己勢力的時候。其實,董卓內部也有個大隱患,我們隻要利用好此人,那董卓必定覆亡。”
孫逸說道此,本以為會聽到王允的問話,卻聽到,“嘯行既言至此,那吾卻已不擔心了。”聞此言,孫逸有一絲地詫異,轉頭看向王允,卻發現王允也在看他,兩人相視哈哈大笑。
冀州鄴城內,冀州牧韓馥正在自己府內與自己的親信部下商量著關於逃亡到自己之地渤海郡的袁紹的事情。
袁紹自從告別曹操與孫逸後,為防止董卓派兵追殺,自己未敢放鬆,一路遁逃至冀州鄴城。到達鄴城後,因為袁氏家族的影響力,韓馥主動派人來迎接袁紹。袁紹見到親自帶兵半途截住自己,表麵上是迎接自己這位四世三公之後‘光臨’鄴城的韓馥,一時間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隻能跟著韓馥暫時住在了鄴城。
隻是讓韓馥沒有想到的是,董卓不僅沒有派兵殺過來擒拿袁紹,而是讓當今皇上下了聖旨,冊封袁紹為渤海郡郡守,還讓冀州刺史監督實施。而令他奇怪地是。當他看到袁紹聽到這個消息後,居然好像早就知道了似的,臉上沒有明顯的喜悲,隻是聽他自己默默地說了句“嘯行之能,吾信服亦。”
雖然韓馥很鬱悶,但自己也不敢違抗聖旨,於是便聽從了自己部下的意見,派了兩兩個親信將袁紹送去了渤海郡上任。不過雖然董卓不追究袁紹,但並不代表袁紹不記恨董卓啊,所以韓馥讓自己的那兩個親信就待在了渤海郡,名義上是幫助初到渤海郡的袁紹熟悉下冀州事務,實際上就是監視袁紹,以防他暗中集結兵馬起兵造反,攻打董卓和洛陽朝廷。
看著袁紹自從當上了這個渤海郡郡守之後並沒有任何不妥的行為後,本以為冀州又恢複了太平日子的韓馥,此刻卻又接到了一封書信,確切地說是三公之書,告知天下各州郡的。
此書內容為:“卓自入京,廢立皇帝,殘殺大臣,洛陽百姓大多受其殘暴之苦。京都人人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
收到此書後,全國震動,冀州尤甚。因為冀州有此前在洛陽除盡宦官,敢於董卓當麵對抗的袁紹袁本初。所以自此書信公布以來,冀州各地響應起兵,尤其是響應袁紹起兵伐董的呼聲越來越高,而韓馥也迫於壓力不再派人監視袁紹。
“諸位,這東郡太守橋瑁已經多次催促吾起兵伐董,不知諸位可有何言?這袁紹也在吾之州內,吾前後皆有要應對之人,如今當助袁氏邪,助董卓邪?”韓馥在冀州府內對著自己的部下詢問道。
隻見一人走了出來,拱手拜道:“大人,今是興兵為國,豈分袁、董?”
韓馥聽到此言,頓時麵露慚色,抬頭一看,說話者是治中從事劉子惠。劉子惠見韓馥有所意動,接著開口說道:“兵者凶事,不可為首;今宜往視他州,有發動者,然後和之。冀州比之他州,非弱者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助冀州袁紹起兵,乃冀州之功也,亦未首也,可為也。”
韓馥聽後連忙稱善,即刻令人寫書與紹,道卓之惡,願聽汝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