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聽到孫逸如此說,雖然心裏隱約猜到了一點,也想到孫逸可能是真的阿諛奉承,但聽到此話,李儒還是有一點心寬。本來他就想如此重要的職位,掌握著朝廷的實權,當然是自己這邊的人擔任此職最好不過。想到自己這邊擔任尚書的人選,雖然自己的主公擔任此職是一個辦法,但李儒自己並不想如此。原因很簡單,尚書雖然位高權重,且有實權,但畢竟不能與數萬朝廷大軍之權力想比,對於掌握了朝廷大軍的主公來說,多如此一官職,不但主公不會忙於此官職瑣事,而且還得到了一個獨攬大權的壞名聲,這對於自己這邊正在想辦法贏取天下人之心的努力背道而馳。但若是選用一自己這邊可以信賴的人,且又是這方麵的人才,那才是兩全其美之事。
李儒想到此,笑著開口道:“嘯行此言雖善,然卻不能是考慮地麵麵俱到。”“奧?還望大人指點一二。”孫逸表現出一副好學生的樣子,對著李儒問道。
“相國已身居高位,雖兼任尚書也可,卻免不了遭人詬病。重要地是,這次選拔年輕才俊為朝廷效力,本就應大膽施為,不能因為尚書是高位便不敢任命毫無功勞之人。再說,這次選拔人才可不是你我能說了算的,本就隻是關心下朝廷大事。”
“大人說得是,吾等皆是關心大漢,才如此商討官員任命一事的。”
幾乎就在李儒與孫逸談話的同時,王允與董卓也在吏部府書房內談論關於尚書一職的人選問題。
“上次承蒙子師看得起,然回去思慮了一番,吾董仲穎雖說為了大漢效力,也可以兼任尚書一職,可這樣有違朝廷的初衷啊。朝廷這次是為了選拔一批忠心耿耿的年輕才俊擔任朝廷要職,這可是為了大漢將來所做的大好事啊。”
王允聽完,心裏隻想怒罵董卓,什麽有違朝廷初衷,為了大漢將來啊,就是你董卓想借機鏟除朝廷異己,讓支持自己的人擔任朝廷要職。
王允想到此,不得不佩服孫逸的深謀遠慮,早先建議自己安排了一眾忠漢之人去假意討好董卓,以獲取董卓的信任,待有機會,便可在朝廷內部建立自己的反董勢力。
董卓並未注意到王允的神色,更不可能知道他的心裏所想,繼續自己的虛偽:“子師在朝為官多年,忠心和功勞自不可說,這尚書一職吾還是想聽下子師的高見。”
王允淡淡回道:“仲穎太過謙遜,不過就是因為此吾才明白相國大人對朝廷的一片赤心。仲穎既然如此說,吾便想問,不知相國府可有什麽大才之人,或者仲穎有什麽好的人選,或許吾與汝能想到一塊呢,嗬嗬。
董卓聽此言自是渾身舒服無比,直接開口道:“人選吾還真有幾個,既然子師想聽,吾自是說來。朝廷最近有幾人年輕有為,且忠心朝廷,吾個人覺得主要是黃琬,鄭公業,士孫瑞這幾人。黃琬能文能武,鄭公業才華橫溢,且為官清廉,士孫瑞忠心耿耿,且也是滿腹經綸。”
王允一聽,這幾人居然正是之前拉入自己反董陣營真人,他們幾人本身就有才能,看來這段時間是好好‘討好’了董卓一番,現在董卓已經準備是他們為親信了。想起昨晚孫逸對自己說的,董卓說出自己舉薦之人時,說誰是忠心耿耿之人,自己便也舉薦誰,不過舉薦時也要盡量淡化,以免讓人生疑。
王允整理了自己的話語,開口道:“仲穎也說過,此次朝廷選拔人才,重在一是忠心,而是才能,三是年輕才俊。這三人才能吾也有所聽聞,俱是身具大才之人。至於這忠心一事,吾因不常與這幾人接觸,不好多說,隻不過吾也同相國一樣,聽聞士孫瑞是一忠心之人。”
董卓聽後果然露出了笑容,士孫瑞相比較另外兩人的表現,其忠心確實可嘉,隻不過這忠心的對象,可是我董卓!
兩人各懷鬼胎地討論了這一尚書人選之事,卻也是能夠決定尚書最終誰能擔當的一次交談。
第二日,李儒昨晚已經與董卓商談了關於王允舉薦之事,李儒聽著這王允的說辭,自己也找不出什麽破綻,於是這一大早便再次將孫逸叫到了書房。
“這死李儒,要試探我也不選個好時間,這大清早的就得讓我提高警惕地去見汝,真是豈有此理。”孫逸一邊趕去書房,一邊用手搓著自己睡意惺忪的雙眼。
“嘯行來了,坐吧。”李儒一見到孫逸敲門進來便說道,“其實也沒什麽大事,主要是明日朝廷便會聽取大臣們的意見,決定司隸校尉和尚書的擔任人選。尚書一事昨日你我已經談過,但現在吾已決定了推薦的人選,吾想與汝商量一下。”
“大人言重了。大人貴為執金吾,吾又是大人府上一從事,此事事關重大,大人決定便是。”
“嘯行莫要謙遜,昨日汝之一番話語已經證明嘯行之才,吾這次還想舉薦下嘯行擔任個官呢。”
“大人說笑了。不知大人所言決定的人是?”“吾先問嘯行,嘯行可不許如此啊。”
“真是難纏!”孫逸心中憤憤地想道。“大人既然問起,吾便試著說一下。其實昨日吾回府時,司徒大人也跟我說起過此事,司徒大人最終是想舉薦士孫瑞的。”
“奧?司徒大人果真如此說?那看來司徒大人與吾等同一答案亦。”
“大人也想舉薦士孫瑞?昨日司徒還說,這人其實他也不熟悉,隻是聽聞此人忠心有加,且有才華,所以才想舉薦此人的。”
而此刻的李儒卻沒有聽到孫逸的談話,心裏卻想著“這士孫瑞雖說一直對主公與吾等忠心耿耿,但不知日後如何。既然黃琬和鄭公業皆有靠攏我們之意,那麽便可將尚書一職給了士孫瑞,另外兩人也給以重職,這樣三人總有人不是假意投靠主公這邊,這樣還可以起到三人相互製衡的作用。”
而一旁停止說話的孫逸,一邊看著沉思中的李儒,一邊想道:“士孫瑞能擔任尚書固然不錯,可是要是能想個辦法將黃琬和鄭公業也一起舉薦為朝廷命官,掌握一定的實權,那日後反董便可事半功倍了。”
李儒想到此,笑著開口道:“嘯行此言雖善,然卻不能是考慮地麵麵俱到。”“奧?還望大人指點一二。”孫逸表現出一副好學生的樣子,對著李儒問道。
“相國已身居高位,雖兼任尚書也可,卻免不了遭人詬病。重要地是,這次選拔年輕才俊為朝廷效力,本就應大膽施為,不能因為尚書是高位便不敢任命毫無功勞之人。再說,這次選拔人才可不是你我能說了算的,本就隻是關心下朝廷大事。”
“大人說得是,吾等皆是關心大漢,才如此商討官員任命一事的。”
幾乎就在李儒與孫逸談話的同時,王允與董卓也在吏部府書房內談論關於尚書一職的人選問題。
“上次承蒙子師看得起,然回去思慮了一番,吾董仲穎雖說為了大漢效力,也可以兼任尚書一職,可這樣有違朝廷的初衷啊。朝廷這次是為了選拔一批忠心耿耿的年輕才俊擔任朝廷要職,這可是為了大漢將來所做的大好事啊。”
王允聽完,心裏隻想怒罵董卓,什麽有違朝廷初衷,為了大漢將來啊,就是你董卓想借機鏟除朝廷異己,讓支持自己的人擔任朝廷要職。
王允想到此,不得不佩服孫逸的深謀遠慮,早先建議自己安排了一眾忠漢之人去假意討好董卓,以獲取董卓的信任,待有機會,便可在朝廷內部建立自己的反董勢力。
董卓並未注意到王允的神色,更不可能知道他的心裏所想,繼續自己的虛偽:“子師在朝為官多年,忠心和功勞自不可說,這尚書一職吾還是想聽下子師的高見。”
王允淡淡回道:“仲穎太過謙遜,不過就是因為此吾才明白相國大人對朝廷的一片赤心。仲穎既然如此說,吾便想問,不知相國府可有什麽大才之人,或者仲穎有什麽好的人選,或許吾與汝能想到一塊呢,嗬嗬。
董卓聽此言自是渾身舒服無比,直接開口道:“人選吾還真有幾個,既然子師想聽,吾自是說來。朝廷最近有幾人年輕有為,且忠心朝廷,吾個人覺得主要是黃琬,鄭公業,士孫瑞這幾人。黃琬能文能武,鄭公業才華橫溢,且為官清廉,士孫瑞忠心耿耿,且也是滿腹經綸。”
王允一聽,這幾人居然正是之前拉入自己反董陣營真人,他們幾人本身就有才能,看來這段時間是好好‘討好’了董卓一番,現在董卓已經準備是他們為親信了。想起昨晚孫逸對自己說的,董卓說出自己舉薦之人時,說誰是忠心耿耿之人,自己便也舉薦誰,不過舉薦時也要盡量淡化,以免讓人生疑。
王允整理了自己的話語,開口道:“仲穎也說過,此次朝廷選拔人才,重在一是忠心,而是才能,三是年輕才俊。這三人才能吾也有所聽聞,俱是身具大才之人。至於這忠心一事,吾因不常與這幾人接觸,不好多說,隻不過吾也同相國一樣,聽聞士孫瑞是一忠心之人。”
董卓聽後果然露出了笑容,士孫瑞相比較另外兩人的表現,其忠心確實可嘉,隻不過這忠心的對象,可是我董卓!
兩人各懷鬼胎地討論了這一尚書人選之事,卻也是能夠決定尚書最終誰能擔當的一次交談。
第二日,李儒昨晚已經與董卓商談了關於王允舉薦之事,李儒聽著這王允的說辭,自己也找不出什麽破綻,於是這一大早便再次將孫逸叫到了書房。
“這死李儒,要試探我也不選個好時間,這大清早的就得讓我提高警惕地去見汝,真是豈有此理。”孫逸一邊趕去書房,一邊用手搓著自己睡意惺忪的雙眼。
“嘯行來了,坐吧。”李儒一見到孫逸敲門進來便說道,“其實也沒什麽大事,主要是明日朝廷便會聽取大臣們的意見,決定司隸校尉和尚書的擔任人選。尚書一事昨日你我已經談過,但現在吾已決定了推薦的人選,吾想與汝商量一下。”
“大人言重了。大人貴為執金吾,吾又是大人府上一從事,此事事關重大,大人決定便是。”
“嘯行莫要謙遜,昨日汝之一番話語已經證明嘯行之才,吾這次還想舉薦下嘯行擔任個官呢。”
“大人說笑了。不知大人所言決定的人是?”“吾先問嘯行,嘯行可不許如此啊。”
“真是難纏!”孫逸心中憤憤地想道。“大人既然問起,吾便試著說一下。其實昨日吾回府時,司徒大人也跟我說起過此事,司徒大人最終是想舉薦士孫瑞的。”
“奧?司徒大人果真如此說?那看來司徒大人與吾等同一答案亦。”
“大人也想舉薦士孫瑞?昨日司徒還說,這人其實他也不熟悉,隻是聽聞此人忠心有加,且有才華,所以才想舉薦此人的。”
而此刻的李儒卻沒有聽到孫逸的談話,心裏卻想著“這士孫瑞雖說一直對主公與吾等忠心耿耿,但不知日後如何。既然黃琬和鄭公業皆有靠攏我們之意,那麽便可將尚書一職給了士孫瑞,另外兩人也給以重職,這樣三人總有人不是假意投靠主公這邊,這樣還可以起到三人相互製衡的作用。”
而一旁停止說話的孫逸,一邊看著沉思中的李儒,一邊想道:“士孫瑞能擔任尚書固然不錯,可是要是能想個辦法將黃琬和鄭公業也一起舉薦為朝廷命官,掌握一定的實權,那日後反董便可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