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在基爾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距離起程前往美洲還有4天時間,威廉決定先行移駕基爾水兵港。
一方麵他打算視察一下基爾運河的建設情況,另一方麵,也是最主要的,他想親眼看看,自己的艦隊現在到底是個什麽模樣。
在運河建設的工地,威廉親自下到滿目泥沼的河床上和幹活的工人們握手致意。
水利工程往往是最費人工的,工人們站在傾斜30度的陡坡上幹活,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基爾運河是以海軍港務設施的名目立項開工的,設計者並沒有過多考慮其通航所帶來的經濟價值。
在工程指揮部,威廉詳細詢問了建設的進度和遇到的困難,並且觀看了運河建成後的效果圖。
“船閘的長度隻有130米,是否有些過小?”看著圖紙上關於船閘的標注,威廉不禁皺眉。
“陛下,現在我軍最長的戰艦也才100米多一點,所以130米長的船閘是足夠。”陪同視察的海軍部項目負責人解釋道。
“我聽說英國已經在開工排水量一萬五千噸的戰列艦了,如果我們也開工同類船隻的話,這個船閘的長度顯然是有些局促的。所以,我希望將船閘加長到180米,寬度也盡量加寬,以最大程度利用運河的效能。”威廉嚴肅的說道。
在基爾港的“勝利女神”號皇家遊船上,威廉和奧古斯塔親自主持了一場規模不小的宮廷宴會,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以及梅克倫堡等附近地區的貴族和政府官員,以及在港的海軍高層將領和他們的妻子都受到了邀請。威廉的弟弟,現任鸕鶿號炮艦航海長的海因裏希親王因軍艦在北海執行測量任務而未能出席。
和陸軍比起來,帝國海軍的軍官構成中貴族的比例更低一些,畢竟海軍比陸軍有更高的技術性要求而且德國以陸軍立國,幾百年傳承的菁華和榮譽盡在陸軍。
亨特裏克作為受邀將領中為數不多的一名伯爵,此刻正和奧古斯塔興致勃勃的攀談著,皇後早在上中學的時候便認識了亨特裏克,因為他和皇後的哥哥阿爾貝特公爵是同班同學。
“亨特裏克上校,上次我在斯德丁讓你們製訂的新方案現在完成的怎樣了?”威廉走過來問道。
聽到威廉的問話,皇後奧古斯塔馬上停止了她和亨特裏克的談話,微笑著沉默不語。
其實威廉多麽想讓皇後給他來一句:“看不到我們正在說話嗎?現在是舞會時間,公事等到明天再談。”
可是奧古斯塔沒有,她似乎還生活在昔日的那位和他共同就讀於波恩大學的白馬王子的陰影中。
在她看來,失去了舊日記憶而且性情大變的威廉已經不在是曾經的威廉了。
他們之間現在總是隔著些什麽,人前的夫唱婦隨、人後的相敬如賓,生活如果總是這樣,豈不是太過矜持和做作?
“陛下,新方案都已經報上來,明日便可以拿給您審閱了。”亨特裏克微笑著說道。
“哦,我知道了。”威廉歎了一口氣道。
是夜無話。
有了上一次“挨批”的經驗,這次本著“一切讓皇帝做主”的謹慎原則,海軍方麵一口氣拿出三套方案,並配套設計了六個船型。
海軍作為帝國的非核心軍事單位,是無法了解關於《德俄再保險條約》這樣的國家機密的。相比較而言,陸軍方麵就至少有三人知道條約的準確內容,分別是戰爭部長、總參謀長和軍需總監。
不過考慮到《德俄商約》的簽訂,海軍參謀部也自然而然的把德俄友好聯係起來,因此,建造海防鐵甲艦的呼聲漸漸小了。
三套方案均是以破交戰為主導思想設計的。至於提爾皮茨,自從他提出的戰列艦理論被否決後,便不再發表任何看法,隻一門心思的訓練自己管轄下的魚雷艇分艦隊。
第一套方案是以超高速作為設計的核心要素,主張以極高的航速來彌補防禦和火力的不足,遭遇敵艦後即迅速脫離,從而保證己方具備較強的生存能力。
隨案的兩個船型均為成熟的穹甲巡洋艦,一款是排水量5000噸的中型巡洋艦,另一款則是排水量高達7500噸的大型巡洋艦。
兩型軍艦的共同特點是都具備了高達22節的設計航速,比英法等國現役的大多數巡洋艦都要高出2節左右,在那個交戰距離不到4萬碼的年代,高出2節的速度足矣逃出升天了。
防護設計上都選擇了3英寸的穹甲,雖然防護十分單薄,但為了騰出噸位安裝鍋爐和大型輪機,也隻能如此了。武備方麵有沒有什麽亮點,軍艦首尾各並排安裝兩門150毫米帶有炮盾的速射炮,兩舷則分別安裝4至10門150毫米炮不等。這樣的火力相比同等噸位的普通巡洋艦削弱了不少。
兩款軍艦分別安裝了12台和16台立式鍋爐,提供了1.5萬和2萬的輸出馬力。由於動力設備過於龐大,導致艦艇造價十分昂貴,前者中型艦的設計造價為650萬馬克,後者大型艦的造價更高達900萬馬克。
威廉看後雖然明知這種高速艦都是花瓶貨,中看不中用,不過心中還是很欣慰的。畢竟能設計如此快速的軍艦,足以說明德國已經具備了較高的造船水準。
第二套方案是以“田忌賽馬”的思路設計的裝甲巡洋艦,彼時,法國在1887年便已經下水了世界上第一艘裝甲巡洋艦“羅姆”號,是針對英國以破交戰為目的建造的。所以德國海軍的設計人員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
裝甲巡洋艦所謂的“田忌賽馬”其實指的是:打得過它的軍艦追不上,比如戰列艦;追的上它的軍艦又打不過,比如防護巡洋艦。
曆史上,速射炮和表麵硬化裝甲的廣泛應用使得裝甲巡洋艦在世紀之交的那十多年間風靡一時。德國的設計者們一貫以保守著稱,直到1902年前後才建成了較為完成完善的裝甲巡洋艦“羅恩”號(roon)。(普魯士三傑之一,毛奇、俾斯麥和羅恩。)
隨案的兩款設計和一號方案一樣,也是一大一小兩個噸位。其中小型艦的設計噸位為排水量6000噸,大型艦為10000噸。設計航速為18節,比當時各國的戰列艦快了2-3節左右,不過英國正在建造的君權級戰列艦在強壓通風下也已經達到接近18節的最高速度。隻是這個消息還沒有傳到德國的海軍界。
速度方麵總的來說還算差強人意,最讓威廉不能淡定的是,這兩款軍艦的炮塔和裝甲的設計竟然還停留在十年前的水準。炮塔是開放式的雙聯裝炮廓炮,和當年伏爾鏗船廠為清國建造的“定遠”艦一般無二;裝甲設計則又和稍後為清國建造的“經遠”艦、“來遠”艦相差不大,僅僅露出水麵一米多,完全是20年前曾流行過的“甲帶巡洋艦”的翻版。
這都速射炮為王的時代了,這種設計不是找著自殘嗎?
不過威廉沒有說什麽,他繼續看第三個方案,心中默默祈禱,讓上帝給我一個奇跡。
一方麵他打算視察一下基爾運河的建設情況,另一方麵,也是最主要的,他想親眼看看,自己的艦隊現在到底是個什麽模樣。
在運河建設的工地,威廉親自下到滿目泥沼的河床上和幹活的工人們握手致意。
水利工程往往是最費人工的,工人們站在傾斜30度的陡坡上幹活,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基爾運河是以海軍港務設施的名目立項開工的,設計者並沒有過多考慮其通航所帶來的經濟價值。
在工程指揮部,威廉詳細詢問了建設的進度和遇到的困難,並且觀看了運河建成後的效果圖。
“船閘的長度隻有130米,是否有些過小?”看著圖紙上關於船閘的標注,威廉不禁皺眉。
“陛下,現在我軍最長的戰艦也才100米多一點,所以130米長的船閘是足夠。”陪同視察的海軍部項目負責人解釋道。
“我聽說英國已經在開工排水量一萬五千噸的戰列艦了,如果我們也開工同類船隻的話,這個船閘的長度顯然是有些局促的。所以,我希望將船閘加長到180米,寬度也盡量加寬,以最大程度利用運河的效能。”威廉嚴肅的說道。
在基爾港的“勝利女神”號皇家遊船上,威廉和奧古斯塔親自主持了一場規模不小的宮廷宴會,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以及梅克倫堡等附近地區的貴族和政府官員,以及在港的海軍高層將領和他們的妻子都受到了邀請。威廉的弟弟,現任鸕鶿號炮艦航海長的海因裏希親王因軍艦在北海執行測量任務而未能出席。
和陸軍比起來,帝國海軍的軍官構成中貴族的比例更低一些,畢竟海軍比陸軍有更高的技術性要求而且德國以陸軍立國,幾百年傳承的菁華和榮譽盡在陸軍。
亨特裏克作為受邀將領中為數不多的一名伯爵,此刻正和奧古斯塔興致勃勃的攀談著,皇後早在上中學的時候便認識了亨特裏克,因為他和皇後的哥哥阿爾貝特公爵是同班同學。
“亨特裏克上校,上次我在斯德丁讓你們製訂的新方案現在完成的怎樣了?”威廉走過來問道。
聽到威廉的問話,皇後奧古斯塔馬上停止了她和亨特裏克的談話,微笑著沉默不語。
其實威廉多麽想讓皇後給他來一句:“看不到我們正在說話嗎?現在是舞會時間,公事等到明天再談。”
可是奧古斯塔沒有,她似乎還生活在昔日的那位和他共同就讀於波恩大學的白馬王子的陰影中。
在她看來,失去了舊日記憶而且性情大變的威廉已經不在是曾經的威廉了。
他們之間現在總是隔著些什麽,人前的夫唱婦隨、人後的相敬如賓,生活如果總是這樣,豈不是太過矜持和做作?
“陛下,新方案都已經報上來,明日便可以拿給您審閱了。”亨特裏克微笑著說道。
“哦,我知道了。”威廉歎了一口氣道。
是夜無話。
有了上一次“挨批”的經驗,這次本著“一切讓皇帝做主”的謹慎原則,海軍方麵一口氣拿出三套方案,並配套設計了六個船型。
海軍作為帝國的非核心軍事單位,是無法了解關於《德俄再保險條約》這樣的國家機密的。相比較而言,陸軍方麵就至少有三人知道條約的準確內容,分別是戰爭部長、總參謀長和軍需總監。
不過考慮到《德俄商約》的簽訂,海軍參謀部也自然而然的把德俄友好聯係起來,因此,建造海防鐵甲艦的呼聲漸漸小了。
三套方案均是以破交戰為主導思想設計的。至於提爾皮茨,自從他提出的戰列艦理論被否決後,便不再發表任何看法,隻一門心思的訓練自己管轄下的魚雷艇分艦隊。
第一套方案是以超高速作為設計的核心要素,主張以極高的航速來彌補防禦和火力的不足,遭遇敵艦後即迅速脫離,從而保證己方具備較強的生存能力。
隨案的兩個船型均為成熟的穹甲巡洋艦,一款是排水量5000噸的中型巡洋艦,另一款則是排水量高達7500噸的大型巡洋艦。
兩型軍艦的共同特點是都具備了高達22節的設計航速,比英法等國現役的大多數巡洋艦都要高出2節左右,在那個交戰距離不到4萬碼的年代,高出2節的速度足矣逃出升天了。
防護設計上都選擇了3英寸的穹甲,雖然防護十分單薄,但為了騰出噸位安裝鍋爐和大型輪機,也隻能如此了。武備方麵有沒有什麽亮點,軍艦首尾各並排安裝兩門150毫米帶有炮盾的速射炮,兩舷則分別安裝4至10門150毫米炮不等。這樣的火力相比同等噸位的普通巡洋艦削弱了不少。
兩款軍艦分別安裝了12台和16台立式鍋爐,提供了1.5萬和2萬的輸出馬力。由於動力設備過於龐大,導致艦艇造價十分昂貴,前者中型艦的設計造價為650萬馬克,後者大型艦的造價更高達900萬馬克。
威廉看後雖然明知這種高速艦都是花瓶貨,中看不中用,不過心中還是很欣慰的。畢竟能設計如此快速的軍艦,足以說明德國已經具備了較高的造船水準。
第二套方案是以“田忌賽馬”的思路設計的裝甲巡洋艦,彼時,法國在1887年便已經下水了世界上第一艘裝甲巡洋艦“羅姆”號,是針對英國以破交戰為目的建造的。所以德國海軍的設計人員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
裝甲巡洋艦所謂的“田忌賽馬”其實指的是:打得過它的軍艦追不上,比如戰列艦;追的上它的軍艦又打不過,比如防護巡洋艦。
曆史上,速射炮和表麵硬化裝甲的廣泛應用使得裝甲巡洋艦在世紀之交的那十多年間風靡一時。德國的設計者們一貫以保守著稱,直到1902年前後才建成了較為完成完善的裝甲巡洋艦“羅恩”號(roon)。(普魯士三傑之一,毛奇、俾斯麥和羅恩。)
隨案的兩款設計和一號方案一樣,也是一大一小兩個噸位。其中小型艦的設計噸位為排水量6000噸,大型艦為10000噸。設計航速為18節,比當時各國的戰列艦快了2-3節左右,不過英國正在建造的君權級戰列艦在強壓通風下也已經達到接近18節的最高速度。隻是這個消息還沒有傳到德國的海軍界。
速度方麵總的來說還算差強人意,最讓威廉不能淡定的是,這兩款軍艦的炮塔和裝甲的設計竟然還停留在十年前的水準。炮塔是開放式的雙聯裝炮廓炮,和當年伏爾鏗船廠為清國建造的“定遠”艦一般無二;裝甲設計則又和稍後為清國建造的“經遠”艦、“來遠”艦相差不大,僅僅露出水麵一米多,完全是20年前曾流行過的“甲帶巡洋艦”的翻版。
這都速射炮為王的時代了,這種設計不是找著自殘嗎?
不過威廉沒有說什麽,他繼續看第三個方案,心中默默祈禱,讓上帝給我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