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法國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德國海軍的勝利再次令很多城市的街頭簇擁起歡呼慶祝的市民們,艦隊返回基爾海軍港後,各地前來慰問的社團和組織絡繹不絕。(.)不過海軍的勝利終究隻是開胃菜而已,在國際上並未掀起什麽波瀾。
法國人依然在為是否參戰而進行激烈的爭論,而隨著戰爭的深入,爭論的結果也終於到了水落石出的時候。
戰爭爆發後,法國陸軍向俄國派出了龐大的軍事派遣團,其中一個觀察團全程參加並詳細記錄了戰爭初期發生波蘭北部地區的幾場德俄之間的遭遇戰的情況。通過這些資料,法國總參謀部意識到德國陸軍以機槍為戰術核心的新的作戰形式在防守戰中幾乎達到了無懈可擊的程度。
機槍、壕塹、鐵絲網,外加永固型要塞和野戰工事以及崎嶇而艱難的地形,這都使得戰鬥中防守方可以用極少的兵力頂住敵人的攻擊。而上述的情形,正是法國對德國開戰後在洛林高原將要麵對的情況。
此時的法國陸軍界,“進攻至上論”還未形成氣候,因為火炮的射速還不足以使攻擊方獲得足夠的優勢。
所以,參謀軍官們倒是能夠平心靜氣依靠兵棋推演合理的估量出防守方的優勢有多大。
不過,盡管理論上戰勝德國的機會不大,但陸軍內部還是有不少狂熱者希望籍此機會報“色當”之仇,收回失去的國土。[.超多好看小說]他們認為如果放棄這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未來的幾個世紀裏恐怕法國隻能在德國的壓製下仰人鼻息而過活了。所以,即便勝算不大但必須“亮劍”,戰爭勝負是一個問題,戰與不戰則是另外一個更為原則的問題。
正當兩派形成僵持之時,從俄國傳來了“即將聚殲奧軍前部於西烏克蘭”的好消息。
法國駐紮彼得堡武官以及軍事派遣團都從不同渠道證實了該消息的真實性,並普遍認為俄軍以三倍於奧軍的兵力,在俄國自己的地盤上將會毫不費力的將這支又七個師組成,十二萬多人的軍隊全部殲滅。
在這之前,俄軍波蘭方麵軍以十二個個步兵師的主力部隊出布列斯特,向南連續擊潰負責監視俄軍的奧軍三個師以及數萬人的波蘭仆從軍,從而徹底切斷了奧軍前鋒部隊的後勤交通線。
最新的消息表明,俄軍調集了莫斯科和斯摩棱斯克的主力部隊共計二十個步兵師和若幹騎兵和炮兵師已經跨過第聶伯河,數日後將完成對奧軍前鋒部隊的包圍。
“尼克勞斯將軍,以您的經驗判斷,俄軍有無把握在西烏克蘭擊敗奧軍?”法國總理弗雷西內在總理府的一間密室內正在和法國陸軍總參謀長尼克勞斯將軍交談著,表情十分凝重。
“總理閣下,奧國常備軍的軍官大多來自軍人世家,有極好的戰術素養。一個多月以來,他們在烏克蘭地區所向披靡,此時士氣正旺。俄軍雖然以優勢兵力進攻,但要想在短時間將對手全殲恐怕不易。而更為致命的是,德軍已經停止在波羅的海方向的進攻,接下來德國人把矛頭指向哪兒還不好說,如果全力攻擊斯摩棱斯克,那麽俄軍可能要分兵回援;如果重新在西裏西亞集結並攻擊布列斯特,那麽奧軍便可以打通被阻斷的交通線,解救陷入包圍的前鋒部隊。”
停頓了一下,尼克勞斯平靜的說道:“如果我國決心對德宣戰,那麽現在就是最好的機會,一旦錯過將於事無補。在我看來,沒有我國的幫助,俄國根本沒有獲勝的可能,即便僥幸在西烏克蘭殲滅了奧軍的先頭部隊也不會改變整體戰局。”
“如果現在宣戰,您認為我們獲勝的把握有幾分?”弗雷西內皺著眉,繼續問道。
“對德開戰,軍方確實沒有必勝的把握。我們現在隻是進行了部分動員,即便全麵動員後,我估計我們的總兵力也隻能達到德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假使德軍把二分之一的軍隊置於東線,那麽我們的總體力量隻是比對手略強。至於獲勝的把握這個實在不好說。”
雖然尼克勞斯本人是主張迅速開戰的,但在總理詢問的時候,他還是實話實說沒有刻意貶低德軍的實力。
“盡管如此,我認為我們還是不應該放棄這次機會,俄國一旦失敗,整個中東歐的政治麵貌將全部被改寫。德國和奧國這兩個日耳曼人國家的聯盟將總體上實現歐洲大陸的聯合,而我們和俄國是被排斥在外的。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我們的外部形勢一度曾十分險惡,假如我們不能利用這次機會絕地反擊,那麽等待我們的依舊是漫長的黑夜。一個強大的,毫無後顧之憂的軍國主義德國是自由主義的法國無法戰勝的。”尼克勞斯言辭懇切的說道。
弗雷西內本身是一位十分圓滑的政客,但作為總理,他對於自己祖國基本的責任感還是具備的。
“其實,如果我們放棄對德宣戰,那麽我們一開始至少應該站在和英國同樣的立場,從道義上對波蘭人給於支持,當然這種支持也是給於德國和奧國的。如此,波蘭複國後依然會感激我們,但是當時我們選擇了沉默。”後麵的話,弗雷西內沒有繼續說下去,但尼克勞斯自然也聽出了話裏話外的意思,那就是:“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好事是不存在的。”
“閣下的意思是要開戰嗎?”
“是的,既然現在是最後也是最好的機會,那麽我們就不必再拖延下去了。放棄了這次機會,阿爾薩斯和洛林恐怕就要永遠的屬於德國了。”弗雷西內歎了一口氣表情肅穆的說道。
1891年9月1日淩晨,法蘭西共和國外交部向德意誌帝國駐巴黎使館發出了斷交的照會。上午,弗雷西內在議會大廈發表了激情四射的演講,在一片狂熱的氣氛中,議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法蘭西共和國向德意誌帝國正式宣戰。這一切都如同事先排練好的一般流暢而毫不拖泥帶水。
開戰的消息迅速傳回國內,當日下午,德國外交部召回了駐法大使。謝林首相則驅車前往帝國議會,在一片亢奮的氛圍中,向議員們宣讀了早已準備好的一份對法國宣戰詔書。
第二天清晨,戰爭爆發的消息隨著報童們的叫喊傳遍了法、德兩國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人們紛紛湧出家門在廣場上舉行大規模集會,聲討對方的“非正義”的暴行。
和表麵的躁動不安不同,德國陸軍此時確是十分的平靜,因為和法國開戰早就在預料之內。第一批預備役軍人早已在萊茵河右岸集結完畢,正等待開往洛林和阿爾薩斯。不過從裏加方向撤下來,按照計劃將要增援布列斯特方向的德軍六個師被調往西線,因為那裏才是決定這場戰爭最後結局的地方。
……………………
一戰前,德國的步兵師是四團編製,人數將近兩萬。感謝大家的關心和推薦,本書一定寫完。
法國人依然在為是否參戰而進行激烈的爭論,而隨著戰爭的深入,爭論的結果也終於到了水落石出的時候。
戰爭爆發後,法國陸軍向俄國派出了龐大的軍事派遣團,其中一個觀察團全程參加並詳細記錄了戰爭初期發生波蘭北部地區的幾場德俄之間的遭遇戰的情況。通過這些資料,法國總參謀部意識到德國陸軍以機槍為戰術核心的新的作戰形式在防守戰中幾乎達到了無懈可擊的程度。
機槍、壕塹、鐵絲網,外加永固型要塞和野戰工事以及崎嶇而艱難的地形,這都使得戰鬥中防守方可以用極少的兵力頂住敵人的攻擊。而上述的情形,正是法國對德國開戰後在洛林高原將要麵對的情況。
此時的法國陸軍界,“進攻至上論”還未形成氣候,因為火炮的射速還不足以使攻擊方獲得足夠的優勢。
所以,參謀軍官們倒是能夠平心靜氣依靠兵棋推演合理的估量出防守方的優勢有多大。
不過,盡管理論上戰勝德國的機會不大,但陸軍內部還是有不少狂熱者希望籍此機會報“色當”之仇,收回失去的國土。[.超多好看小說]他們認為如果放棄這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未來的幾個世紀裏恐怕法國隻能在德國的壓製下仰人鼻息而過活了。所以,即便勝算不大但必須“亮劍”,戰爭勝負是一個問題,戰與不戰則是另外一個更為原則的問題。
正當兩派形成僵持之時,從俄國傳來了“即將聚殲奧軍前部於西烏克蘭”的好消息。
法國駐紮彼得堡武官以及軍事派遣團都從不同渠道證實了該消息的真實性,並普遍認為俄軍以三倍於奧軍的兵力,在俄國自己的地盤上將會毫不費力的將這支又七個師組成,十二萬多人的軍隊全部殲滅。
在這之前,俄軍波蘭方麵軍以十二個個步兵師的主力部隊出布列斯特,向南連續擊潰負責監視俄軍的奧軍三個師以及數萬人的波蘭仆從軍,從而徹底切斷了奧軍前鋒部隊的後勤交通線。
最新的消息表明,俄軍調集了莫斯科和斯摩棱斯克的主力部隊共計二十個步兵師和若幹騎兵和炮兵師已經跨過第聶伯河,數日後將完成對奧軍前鋒部隊的包圍。
“尼克勞斯將軍,以您的經驗判斷,俄軍有無把握在西烏克蘭擊敗奧軍?”法國總理弗雷西內在總理府的一間密室內正在和法國陸軍總參謀長尼克勞斯將軍交談著,表情十分凝重。
“總理閣下,奧國常備軍的軍官大多來自軍人世家,有極好的戰術素養。一個多月以來,他們在烏克蘭地區所向披靡,此時士氣正旺。俄軍雖然以優勢兵力進攻,但要想在短時間將對手全殲恐怕不易。而更為致命的是,德軍已經停止在波羅的海方向的進攻,接下來德國人把矛頭指向哪兒還不好說,如果全力攻擊斯摩棱斯克,那麽俄軍可能要分兵回援;如果重新在西裏西亞集結並攻擊布列斯特,那麽奧軍便可以打通被阻斷的交通線,解救陷入包圍的前鋒部隊。”
停頓了一下,尼克勞斯平靜的說道:“如果我國決心對德宣戰,那麽現在就是最好的機會,一旦錯過將於事無補。在我看來,沒有我國的幫助,俄國根本沒有獲勝的可能,即便僥幸在西烏克蘭殲滅了奧軍的先頭部隊也不會改變整體戰局。”
“如果現在宣戰,您認為我們獲勝的把握有幾分?”弗雷西內皺著眉,繼續問道。
“對德開戰,軍方確實沒有必勝的把握。我們現在隻是進行了部分動員,即便全麵動員後,我估計我們的總兵力也隻能達到德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假使德軍把二分之一的軍隊置於東線,那麽我們的總體力量隻是比對手略強。至於獲勝的把握這個實在不好說。”
雖然尼克勞斯本人是主張迅速開戰的,但在總理詢問的時候,他還是實話實說沒有刻意貶低德軍的實力。
“盡管如此,我認為我們還是不應該放棄這次機會,俄國一旦失敗,整個中東歐的政治麵貌將全部被改寫。德國和奧國這兩個日耳曼人國家的聯盟將總體上實現歐洲大陸的聯合,而我們和俄國是被排斥在外的。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我們的外部形勢一度曾十分險惡,假如我們不能利用這次機會絕地反擊,那麽等待我們的依舊是漫長的黑夜。一個強大的,毫無後顧之憂的軍國主義德國是自由主義的法國無法戰勝的。”尼克勞斯言辭懇切的說道。
弗雷西內本身是一位十分圓滑的政客,但作為總理,他對於自己祖國基本的責任感還是具備的。
“其實,如果我們放棄對德宣戰,那麽我們一開始至少應該站在和英國同樣的立場,從道義上對波蘭人給於支持,當然這種支持也是給於德國和奧國的。如此,波蘭複國後依然會感激我們,但是當時我們選擇了沉默。”後麵的話,弗雷西內沒有繼續說下去,但尼克勞斯自然也聽出了話裏話外的意思,那就是:“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好事是不存在的。”
“閣下的意思是要開戰嗎?”
“是的,既然現在是最後也是最好的機會,那麽我們就不必再拖延下去了。放棄了這次機會,阿爾薩斯和洛林恐怕就要永遠的屬於德國了。”弗雷西內歎了一口氣表情肅穆的說道。
1891年9月1日淩晨,法蘭西共和國外交部向德意誌帝國駐巴黎使館發出了斷交的照會。上午,弗雷西內在議會大廈發表了激情四射的演講,在一片狂熱的氣氛中,議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法蘭西共和國向德意誌帝國正式宣戰。這一切都如同事先排練好的一般流暢而毫不拖泥帶水。
開戰的消息迅速傳回國內,當日下午,德國外交部召回了駐法大使。謝林首相則驅車前往帝國議會,在一片亢奮的氛圍中,向議員們宣讀了早已準備好的一份對法國宣戰詔書。
第二天清晨,戰爭爆發的消息隨著報童們的叫喊傳遍了法、德兩國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人們紛紛湧出家門在廣場上舉行大規模集會,聲討對方的“非正義”的暴行。
和表麵的躁動不安不同,德國陸軍此時確是十分的平靜,因為和法國開戰早就在預料之內。第一批預備役軍人早已在萊茵河右岸集結完畢,正等待開往洛林和阿爾薩斯。不過從裏加方向撤下來,按照計劃將要增援布列斯特方向的德軍六個師被調往西線,因為那裏才是決定這場戰爭最後結局的地方。
……………………
一戰前,德國的步兵師是四團編製,人數將近兩萬。感謝大家的關心和推薦,本書一定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