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閃電媾和(三)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法德之間的談判比起波蘭問題要簡單很多,一共進行了三天時間,大部分時候是威廉在赫伯特的陪同下和塔列朗直接麵談的。[.超多好看小說]
考慮到未來的法德合作,威廉並沒有獅子大開口向法國索要龐大的戰爭賠款或者地盤。
按照德國內部討論的結果,要求法國支付25億法郎的賠款,並割讓貝爾福和西洛林兩塊麵積不大的地盤是比較合適的。
不過這和塔列朗的希望還是相去甚遠,這個小眼睛的法國外長竟然一開口就說:“割地萬萬不可,至於賠款,也絕不能超過10億法郎。”
“陛下,我們需要一份能夠證明德國誠意的和平協議,並以此說服那些議會的激進派。所以割地之事切莫再提,否則兩國之間斷然難以取得長久的信任。”在最後一天的談判時,塔列朗苦口婆心的向威廉哀求道。
“我已經答應你把貝爾福歸還法國,這個小城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也是阿爾薩斯的固有領地。從這一點來看我也算是仁至義盡了,你都無法想象當瓦德西將軍聽到我的這項決定時是多麽的氣憤,當時他半天都沒有說一句話。”威廉也頗為懇切的說道,如同真的一般。
“請陛下務必讓我給議會和菲利普國王一個交代。”塔列朗也不再爭辯什麽,直接把皮球又踢給了威廉。
考慮了片刻,威廉說道:“你所求的既然是一個交代,同時我也相信你對於法德友好的真誠願望,那麽我就再退讓一步,由德國政府以1億法郎買下西洛林你覺得如何?”
聽了威廉這麽一說,塔列朗有些猶豫了,按道理威廉做出讓步他應該懂得滿足才是,而且西洛林雖然埋藏著大量的高品位鐵礦石,但以當時的年產量250萬噸計算,四年的產量才價值1億法郎。(.無彈窗廣告)所以,德國的出價是比較公道的。
良久,塔列朗說道:“我能夠理解陛下的誠意,但是如果不用金錢而是用德國現有的領地交換,是否更好一些?”
“我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可以嗎?”威廉試探著說道。
“可以。”這次塔列朗倒是沒有猶豫,直接答道。
“那麽好,我們在非洲的那些地盤你是清楚的,你自己挑。”威廉大大方方的說了一句。
塔列朗顯然是有備而來,隨意看了看桌上的地圖,指著非洲東海岸的某處地方,道:“就這裏,桑給巴爾群島。”
“嗬嗬,伯爵可真是好打算。桑給巴爾島和奔巴島的麵積是西洛林的兩倍,人口則是三倍不止,這兩個小島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更是整個東非地區的貿易中心。每年的丁香花貿易和港口泊位可以為政府帶來100萬英鎊的收入。西洛林呢?除了石頭還是石頭,人口稀少,鐵礦石雖然豐富,不過總要挖出來、運出去才能變成財富。如此交換,我們可是吃了大虧的。”一旁的赫伯特笑了笑說道。
威廉則同樣是笑而不語。
“侯爵,話可不能這麽說。桑給巴爾群島地處萬裏之外的東非,而洛林則位於西歐的腹心地帶,從戰略上孰輕孰重不言自明。”塔列朗頷首說道。
“嗬嗬,也罷,就依伯爵所言。希望我國的善意能得到法國人民同樣的回報。”威廉爽朗的大聲道,隻要能拿下西洛林,這點代價他還是出得起的,而且塔列朗的要求也在他的預料之內。
其實,在第二天談判時,塔列朗就透出的口風說,法國人確實希望能夠用德國的殖民地交換,因為那樣說出去是土地換土地,麵子上更好看一些。
赫伯特覺得,法國人最中意而又價值相當的地盤,最有可能就是德屬多哥蘭,其次就是桑給巴爾,前者麵積更大、人口更多,後者從戰略上對法國則更有價值。[.超多好看小說]
1890年,隨著法國對於馬達加斯加的徹底征服,法國已經牢牢控製了西印度洋,而要把這種軍事優勢轉化為商業上的優勢,桑給巴爾恰恰是最好的切入點。作為整個東非地區的貿易中心,來往於歐洲和印度的大型海船均在這裏錨泊卸貨。
當法德之間的和平方案達成後,法意之間的談判成為焦點。
從對法宣戰到戰爭結束,意大利人實打實就打了不到十天的仗,根據波蘭戰爭剛剛爆發時,德意奧三國的商定,如果意大利對法開戰,那麽戰後德國將保證法國把尼斯和薩伏伊交換給意大利。上述兩地區屬於撒丁王室的世襲領地,不過1860年代,撒丁王國為感謝拿破侖三世的幫助而“饋贈”給第二帝國。
其中薩伏伊位於阿爾卑斯山以北,在地緣上和瑞士、法國都比和意大利更為接近,在語言上則屬於普羅旺斯法語的一種方言;尼斯位於法、意交界的濱海地帶,是意大利的傳統地盤,大部分人說意大利語,同時這裏還是加裏波第的故鄉。
由於意大利參戰太晚,而出力又小,所以德奧內部都認為讓法國把薩伏伊和尼斯都割讓給意大利是“極為不現實的”。
意大利政府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法德兩國達成了全麵諒解,因此他們也閉口不提薩伏伊――他們以一個師的兵力攻擊薩伏伊邊境由一個團把守的法軍要塞,結果被打到全軍崩潰――而是強調尼斯必須歸還意大利。
事情發展到現今階段,尼斯的命運反而和法、意無關,隻在於德奧,尤其是德國的態度了。
在威廉看來意大利這個“二五仔”實在是個指望不上的貨,他們過於懼怕英國,所以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將其徹底打壓,以騰出更多的資源籠絡法國等其他盟友。
為此,威廉專門趕赴維也納和約瑟夫皇帝展開了麵對麵的磋商。
會談持續了兩天時間,內容自然不僅僅是意大利問題,也包括了波蘭問題的最終處理結果。
對於波蘭戰爭的勝利,確切的說是波蘭戰爭勝利所帶給他的榮譽,約瑟夫皇帝感到十分的欣慰和驕傲,整個人一夜之間似乎又恢複了年輕時代的勇氣。這位循規蹈矩、彬彬有禮而又才具不足的哈布斯堡國王自登基以來總是遭遇不斷的軍事失敗:尤其是在索爾費裏諾戰役的軍事失敗給哈布斯堡皇室和他個人的名譽帶來了極大的損害,從那以後他便再也不複當年之勇了。
1859年,為了爭奪北意大利的控製權,爆發了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撒丁王國聯合法國對奧宣戰。6月份,奧地利軍隊首先在馬金塔戰役戰敗,之後向明喬河敗退,剛剛渡過30歲生日的奧皇約瑟夫解除了奧軍統帥居萊的職務,親率奧軍在明喬河畔的“四要塞”區和法意聯軍交戰。
由於約瑟夫不通軍事,在其一係列邏輯混亂的指揮下,奧軍苦戰失利。最後關頭隻是由於貝內德克將軍(普奧戰爭時期奧軍北線的統帥)實施了頑強阻擊,才免於全軍覆滅。
此戰,奧軍在地形、兵力等各個方麵均占有不小的優勢,而且包括普魯士在內的萊茵河沿岸德意誌諸侯均已展開動員,隻要奧軍守住戰線,法軍必因顧及巴黎的安危而倉促撤退。
不過約瑟夫皇帝的表現是如此令人失望,以至於泛德意誌地區的報紙無不對其大加指責。
這次訪問,通過和約瑟夫以及阿爾布雷希特大公的深入交談,威廉基本達到了出訪的目標。
兩國達成的約定有:第一,德波邊界維持現狀,生活在德國境內的波蘭人如果無法熟練掌握德語,那麽將被遷往波蘭東部地區,因為當地會有部分俄羅斯人遷走;第二,德國豁免波蘭欠下的全部債務,大約10億馬克,主要是戰爭中供給波軍軍火和物資的貨款;第三,奧國放棄對蒂羅爾的統治權,該地區將以德意誌公國的身份加入德國,大公由阿爾布雷希特大公的養子弗裏德裏希親王擔任,作為補償,奧國將獲得德屬東非領地;第四,兩國支持意大利獲得尼斯,但必須在經濟上給法國一定補償。
關於把蒂羅爾交給德國既是威廉強烈要求的結果,同時也是兩國共同戰略的需要:那就是在阿爾卑斯山南麓恢複德意誌民族的自然疆界。
在德意誌民族主義者的眼中,德意誌人在北意大利的自然疆界應該是建立在波河――明喬河一線,這種訴求在奧國失去了威尼斯後從未改變;正如同法國人所認同的和德國的自然疆界是建立在萊茵河一樣。
在和阿爾布雷希特大公交談時,威廉明確表示,他希望將意大利肢解,其中德國獲得威尼斯,從而在地中海擁有出海口;奧國獲得麵積巨大的那不勒斯王國,完全控製亞得裏亞海的出海口――奧特朗托海峽;在中意大利恢複教皇國;倫巴第成立一個獨立的王國;西西裏島和撒丁島則交與其他列強統治,比如英國、法國甚至西班牙。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十分讚同威廉的設想,除此之外,奧國方麵也有意以合適的價格賣掉蒂羅爾這塊“燙手的山芋”。因為南蒂羅爾是意大利人占多數的地區,意大利統一後,各種要求脫離奧國加入意大利的聲音從未停止過,意大利軍隊也時常有將領站出來為這些“分裂主義勢力”背書,因此在多民族的奧國境內造成了極大的不和諧。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考慮到未來的法德合作,威廉並沒有獅子大開口向法國索要龐大的戰爭賠款或者地盤。
按照德國內部討論的結果,要求法國支付25億法郎的賠款,並割讓貝爾福和西洛林兩塊麵積不大的地盤是比較合適的。
不過這和塔列朗的希望還是相去甚遠,這個小眼睛的法國外長竟然一開口就說:“割地萬萬不可,至於賠款,也絕不能超過10億法郎。”
“陛下,我們需要一份能夠證明德國誠意的和平協議,並以此說服那些議會的激進派。所以割地之事切莫再提,否則兩國之間斷然難以取得長久的信任。”在最後一天的談判時,塔列朗苦口婆心的向威廉哀求道。
“我已經答應你把貝爾福歸還法國,這個小城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也是阿爾薩斯的固有領地。從這一點來看我也算是仁至義盡了,你都無法想象當瓦德西將軍聽到我的這項決定時是多麽的氣憤,當時他半天都沒有說一句話。”威廉也頗為懇切的說道,如同真的一般。
“請陛下務必讓我給議會和菲利普國王一個交代。”塔列朗也不再爭辯什麽,直接把皮球又踢給了威廉。
考慮了片刻,威廉說道:“你所求的既然是一個交代,同時我也相信你對於法德友好的真誠願望,那麽我就再退讓一步,由德國政府以1億法郎買下西洛林你覺得如何?”
聽了威廉這麽一說,塔列朗有些猶豫了,按道理威廉做出讓步他應該懂得滿足才是,而且西洛林雖然埋藏著大量的高品位鐵礦石,但以當時的年產量250萬噸計算,四年的產量才價值1億法郎。(.無彈窗廣告)所以,德國的出價是比較公道的。
良久,塔列朗說道:“我能夠理解陛下的誠意,但是如果不用金錢而是用德國現有的領地交換,是否更好一些?”
“我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可以嗎?”威廉試探著說道。
“可以。”這次塔列朗倒是沒有猶豫,直接答道。
“那麽好,我們在非洲的那些地盤你是清楚的,你自己挑。”威廉大大方方的說了一句。
塔列朗顯然是有備而來,隨意看了看桌上的地圖,指著非洲東海岸的某處地方,道:“就這裏,桑給巴爾群島。”
“嗬嗬,伯爵可真是好打算。桑給巴爾島和奔巴島的麵積是西洛林的兩倍,人口則是三倍不止,這兩個小島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更是整個東非地區的貿易中心。每年的丁香花貿易和港口泊位可以為政府帶來100萬英鎊的收入。西洛林呢?除了石頭還是石頭,人口稀少,鐵礦石雖然豐富,不過總要挖出來、運出去才能變成財富。如此交換,我們可是吃了大虧的。”一旁的赫伯特笑了笑說道。
威廉則同樣是笑而不語。
“侯爵,話可不能這麽說。桑給巴爾群島地處萬裏之外的東非,而洛林則位於西歐的腹心地帶,從戰略上孰輕孰重不言自明。”塔列朗頷首說道。
“嗬嗬,也罷,就依伯爵所言。希望我國的善意能得到法國人民同樣的回報。”威廉爽朗的大聲道,隻要能拿下西洛林,這點代價他還是出得起的,而且塔列朗的要求也在他的預料之內。
其實,在第二天談判時,塔列朗就透出的口風說,法國人確實希望能夠用德國的殖民地交換,因為那樣說出去是土地換土地,麵子上更好看一些。
赫伯特覺得,法國人最中意而又價值相當的地盤,最有可能就是德屬多哥蘭,其次就是桑給巴爾,前者麵積更大、人口更多,後者從戰略上對法國則更有價值。[.超多好看小說]
1890年,隨著法國對於馬達加斯加的徹底征服,法國已經牢牢控製了西印度洋,而要把這種軍事優勢轉化為商業上的優勢,桑給巴爾恰恰是最好的切入點。作為整個東非地區的貿易中心,來往於歐洲和印度的大型海船均在這裏錨泊卸貨。
當法德之間的和平方案達成後,法意之間的談判成為焦點。
從對法宣戰到戰爭結束,意大利人實打實就打了不到十天的仗,根據波蘭戰爭剛剛爆發時,德意奧三國的商定,如果意大利對法開戰,那麽戰後德國將保證法國把尼斯和薩伏伊交換給意大利。上述兩地區屬於撒丁王室的世襲領地,不過1860年代,撒丁王國為感謝拿破侖三世的幫助而“饋贈”給第二帝國。
其中薩伏伊位於阿爾卑斯山以北,在地緣上和瑞士、法國都比和意大利更為接近,在語言上則屬於普羅旺斯法語的一種方言;尼斯位於法、意交界的濱海地帶,是意大利的傳統地盤,大部分人說意大利語,同時這裏還是加裏波第的故鄉。
由於意大利參戰太晚,而出力又小,所以德奧內部都認為讓法國把薩伏伊和尼斯都割讓給意大利是“極為不現實的”。
意大利政府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法德兩國達成了全麵諒解,因此他們也閉口不提薩伏伊――他們以一個師的兵力攻擊薩伏伊邊境由一個團把守的法軍要塞,結果被打到全軍崩潰――而是強調尼斯必須歸還意大利。
事情發展到現今階段,尼斯的命運反而和法、意無關,隻在於德奧,尤其是德國的態度了。
在威廉看來意大利這個“二五仔”實在是個指望不上的貨,他們過於懼怕英國,所以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將其徹底打壓,以騰出更多的資源籠絡法國等其他盟友。
為此,威廉專門趕赴維也納和約瑟夫皇帝展開了麵對麵的磋商。
會談持續了兩天時間,內容自然不僅僅是意大利問題,也包括了波蘭問題的最終處理結果。
對於波蘭戰爭的勝利,確切的說是波蘭戰爭勝利所帶給他的榮譽,約瑟夫皇帝感到十分的欣慰和驕傲,整個人一夜之間似乎又恢複了年輕時代的勇氣。這位循規蹈矩、彬彬有禮而又才具不足的哈布斯堡國王自登基以來總是遭遇不斷的軍事失敗:尤其是在索爾費裏諾戰役的軍事失敗給哈布斯堡皇室和他個人的名譽帶來了極大的損害,從那以後他便再也不複當年之勇了。
1859年,為了爭奪北意大利的控製權,爆發了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撒丁王國聯合法國對奧宣戰。6月份,奧地利軍隊首先在馬金塔戰役戰敗,之後向明喬河敗退,剛剛渡過30歲生日的奧皇約瑟夫解除了奧軍統帥居萊的職務,親率奧軍在明喬河畔的“四要塞”區和法意聯軍交戰。
由於約瑟夫不通軍事,在其一係列邏輯混亂的指揮下,奧軍苦戰失利。最後關頭隻是由於貝內德克將軍(普奧戰爭時期奧軍北線的統帥)實施了頑強阻擊,才免於全軍覆滅。
此戰,奧軍在地形、兵力等各個方麵均占有不小的優勢,而且包括普魯士在內的萊茵河沿岸德意誌諸侯均已展開動員,隻要奧軍守住戰線,法軍必因顧及巴黎的安危而倉促撤退。
不過約瑟夫皇帝的表現是如此令人失望,以至於泛德意誌地區的報紙無不對其大加指責。
這次訪問,通過和約瑟夫以及阿爾布雷希特大公的深入交談,威廉基本達到了出訪的目標。
兩國達成的約定有:第一,德波邊界維持現狀,生活在德國境內的波蘭人如果無法熟練掌握德語,那麽將被遷往波蘭東部地區,因為當地會有部分俄羅斯人遷走;第二,德國豁免波蘭欠下的全部債務,大約10億馬克,主要是戰爭中供給波軍軍火和物資的貨款;第三,奧國放棄對蒂羅爾的統治權,該地區將以德意誌公國的身份加入德國,大公由阿爾布雷希特大公的養子弗裏德裏希親王擔任,作為補償,奧國將獲得德屬東非領地;第四,兩國支持意大利獲得尼斯,但必須在經濟上給法國一定補償。
關於把蒂羅爾交給德國既是威廉強烈要求的結果,同時也是兩國共同戰略的需要:那就是在阿爾卑斯山南麓恢複德意誌民族的自然疆界。
在德意誌民族主義者的眼中,德意誌人在北意大利的自然疆界應該是建立在波河――明喬河一線,這種訴求在奧國失去了威尼斯後從未改變;正如同法國人所認同的和德國的自然疆界是建立在萊茵河一樣。
在和阿爾布雷希特大公交談時,威廉明確表示,他希望將意大利肢解,其中德國獲得威尼斯,從而在地中海擁有出海口;奧國獲得麵積巨大的那不勒斯王國,完全控製亞得裏亞海的出海口――奧特朗托海峽;在中意大利恢複教皇國;倫巴第成立一個獨立的王國;西西裏島和撒丁島則交與其他列強統治,比如英國、法國甚至西班牙。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十分讚同威廉的設想,除此之外,奧國方麵也有意以合適的價格賣掉蒂羅爾這塊“燙手的山芋”。因為南蒂羅爾是意大利人占多數的地區,意大利統一後,各種要求脫離奧國加入意大利的聲音從未停止過,意大利軍隊也時常有將領站出來為這些“分裂主義勢力”背書,因此在多民族的奧國境內造成了極大的不和諧。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