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巴爾幹政策(三)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費恩采宮位於克拉科夫的郊外,距離德國大使館有一段距離,馬車行進了半個多小時才到達。(.好看的小說)
在出國訪問時,為了安全起見,威廉從來都是下榻在使館內,因為他實在死不起,他如果突然遇害,那麽可能會比俾斯麥的死更加可怕,那些缺乏遠見的外交官們會把德國帶入比一戰前更加危險的境地。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威廉的遠大目標,也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英國的危險性。正如威廉以“後見之明”而深知土耳其本質的虛弱,身處其中的戈爾茨和德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卻並不這樣認為一般。
其實戈爾茨和德國外交官的判斷並不錯,從1892年到1912年還有漫長的20年時間,期間所發生的事情,除了上帝誰都不會未卜先知。而以1890年代土耳其陸軍的實力看,這確實是一支不容小視的力量。曆史上,1896年希土戰爭是以土耳其陸軍的完勝而告終的。
當威廉到達費恩采宮時,約瑟夫皇帝和首相門正在門口迎候。德意誌帝國國旗、哈布斯堡帝國國旗還有哈布斯堡皇帝旗幟和普魯士王旗均在遠處的草坪上空高高飄揚。
此時的威廉身著奧地利陸軍元帥服,約瑟夫皇帝則頭戴德意誌軍隊的尖帽,氣氛甚是親切。(.好看的小說)
關於羅馬尼亞的外交照會問題,由於波蘭首相拉斯多夫斯基、奧地利首相林克均支持匈牙利首相蒂薩的主張,因此約瑟夫皇帝也不得不妥協,決議對羅馬尼亞的抗議充耳不聞。
所以,他們此刻正急於了解德國的態度,畢竟羅馬尼亞和德國的關係也是十分親密的。
威廉也不墨跡,開門見山的說出了自己的觀點:“在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任何爭執中,德國隻能毫無選擇的站在約瑟夫皇帝的一邊。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亦如此。當前東歐問題的本質乃是日耳曼諸侯和他們所支持的天主教的波蘭人和匈牙利人對於沙皇支持的東正教的斯拉夫人的生存競爭。這是一場爭奪生存空間的戰爭,政治和外交隻不過是最為通常的手段,必要時候我們將不惜訴諸武力,就如同剛剛結束的波蘭解放戰爭一般。當然,我國會極力施加對羅馬尼亞的影響,使其不偏離三國同盟的軌道。但是,如果有一天我的堂兄弟卡羅爾無法阻止他的臣民投向沙皇的懷抱,那麽我所能做的就是帶領全體德國人民給予光榮的匈牙利武士以毫無保留的支援。”
威廉的強硬表態得到約瑟夫皇帝的讚賞,蒂薩首相更是帶頭鼓掌。一時間,小小的會議室裏氣氛變得充滿了戰鬥的激情。
接下來,赫伯特向約瑟夫皇帝仔細解釋了德國外交部所要采取的行動,好讓對方不要誤解德國的真實意願。
不過,在座的都是政壇老手,自然深深懂得,威廉的一句話比起一紙條約都重要的多,更何況是廢紙一般的聲明。
“威廉皇帝陛下,您何時有時間到布拉迪斯拉發或者布達佩斯做客啊,匈牙利人民都希望能一睹您的風采呢!”首相蒂薩滿麵春風的說道。此時的他已經圓滿完成此行的目的,不僅說服約瑟夫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議,而且德國皇帝的表態更是對他的民族政策的巨大肯定,讓他更加躊躇滿誌,充滿了幹勁。
“等到多瑙河兩岸瓜果飄香的時候,就是我訪問布達佩斯的時候,你可要給我準備好美酒和佳肴啊!”威廉哈哈大笑著說道。
接著,赫伯特提出兩國應該同步協調巴爾幹政策。對此,約瑟夫皇帝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不過就具體的政策而言,來自布達佩斯和維也納的兩位政治家提出的見解和德國外交部的見解大致相同。
蒂薩認為,短期內在羈縻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的同時,應該穩定巴爾幹局勢,不應對土耳其進行軍事壓迫,否則容易造成當地局勢的失控。
林克首相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
聽了兩人的觀點,威廉多少有些失望,不過依然饒有興致的說道:“那麽波斯尼亞的問題如何解決?我聽說,薩格勒布的克羅地亞政治評論家們已經在煽動成立南斯拉夫王國了,希望將帝國由三元政體變為四元政體,這是德國政府和我本人堅決反對的。”
“難道在座的諸位有人讚成嗎?”約瑟夫皇帝微笑著,以詼諧的口氣說道:“削弱塞爾維亞人在波斯尼亞地區的影響是我國一直堅持,今後也不會動搖的既定政策,這一點請柏林的盟友放心。更何況,隨著俄國勢力在巴爾幹的式微,幾個空談的學者政客又能掀起什麽風浪。”
聽了約瑟夫的話,威廉有些漠然。正是維也納政府在初期對於大南斯拉夫的政治運動不夠重視,結果當塞爾維亞做大後,就頓成“騎虎難下”之勢了。
似乎看出了威廉的擔憂,帝國首相貝恩進一步解釋到:“威廉陛下無須擔心什麽,塞爾維亞國王米蘭曾經在五年前和我國達成秘密協議,協議規定塞爾維亞的對外貿易交由奧地利商會管理,塞爾維亞在和任何國家簽訂條約前應事先和我國磋商。同時,米蘭國王也同意幫助壓製波斯尼亞境內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以換取我國對於該國在馬其頓的領土要求。”
聽到這個消息,赫伯特心裏明顯有些不高興了,不過臉上還是絲毫表情沒有。
貝恩則毫不覺察的大大方方的繼續說道:“這份秘密條約本來是為了預防俄國而簽署的,現在俄國勢力既然已經退出巴爾幹,那麽按照皇帝陛下的意思,協議也就無須對盟友保密,我國在柏林的大使將在近期把條約的副本呈送給謝林首相。”
“米蘭國王不是早在數年前就退位了嗎,他簽署的協議還算數?”威廉對於這些小國的“議會君主”的信用和效力十分懷疑,而且米蘭在那個時代巴爾幹國王中也是出名的、最“爛”的一個,最後實在混不下去才不得不離開國內。
“他們的攝政大臣和內閣都知道此事,而且並未反對。”貝恩道。
“哦,原來如此。”聽了貝恩的話,威廉知道再想說服奧國的政治家們提前解決塞爾維亞已經很難了。
於是,他又提到了另外一件匈牙利人感到頭疼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他打算以此為出發點,換取匈牙利首相的支持,從而幫助哈布斯堡盟友盡量消除波斯尼亞這顆定時炸彈。
在出國訪問時,為了安全起見,威廉從來都是下榻在使館內,因為他實在死不起,他如果突然遇害,那麽可能會比俾斯麥的死更加可怕,那些缺乏遠見的外交官們會把德國帶入比一戰前更加危險的境地。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威廉的遠大目標,也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英國的危險性。正如威廉以“後見之明”而深知土耳其本質的虛弱,身處其中的戈爾茨和德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卻並不這樣認為一般。
其實戈爾茨和德國外交官的判斷並不錯,從1892年到1912年還有漫長的20年時間,期間所發生的事情,除了上帝誰都不會未卜先知。而以1890年代土耳其陸軍的實力看,這確實是一支不容小視的力量。曆史上,1896年希土戰爭是以土耳其陸軍的完勝而告終的。
當威廉到達費恩采宮時,約瑟夫皇帝和首相門正在門口迎候。德意誌帝國國旗、哈布斯堡帝國國旗還有哈布斯堡皇帝旗幟和普魯士王旗均在遠處的草坪上空高高飄揚。
此時的威廉身著奧地利陸軍元帥服,約瑟夫皇帝則頭戴德意誌軍隊的尖帽,氣氛甚是親切。(.好看的小說)
關於羅馬尼亞的外交照會問題,由於波蘭首相拉斯多夫斯基、奧地利首相林克均支持匈牙利首相蒂薩的主張,因此約瑟夫皇帝也不得不妥協,決議對羅馬尼亞的抗議充耳不聞。
所以,他們此刻正急於了解德國的態度,畢竟羅馬尼亞和德國的關係也是十分親密的。
威廉也不墨跡,開門見山的說出了自己的觀點:“在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任何爭執中,德國隻能毫無選擇的站在約瑟夫皇帝的一邊。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亦如此。當前東歐問題的本質乃是日耳曼諸侯和他們所支持的天主教的波蘭人和匈牙利人對於沙皇支持的東正教的斯拉夫人的生存競爭。這是一場爭奪生存空間的戰爭,政治和外交隻不過是最為通常的手段,必要時候我們將不惜訴諸武力,就如同剛剛結束的波蘭解放戰爭一般。當然,我國會極力施加對羅馬尼亞的影響,使其不偏離三國同盟的軌道。但是,如果有一天我的堂兄弟卡羅爾無法阻止他的臣民投向沙皇的懷抱,那麽我所能做的就是帶領全體德國人民給予光榮的匈牙利武士以毫無保留的支援。”
威廉的強硬表態得到約瑟夫皇帝的讚賞,蒂薩首相更是帶頭鼓掌。一時間,小小的會議室裏氣氛變得充滿了戰鬥的激情。
接下來,赫伯特向約瑟夫皇帝仔細解釋了德國外交部所要采取的行動,好讓對方不要誤解德國的真實意願。
不過,在座的都是政壇老手,自然深深懂得,威廉的一句話比起一紙條約都重要的多,更何況是廢紙一般的聲明。
“威廉皇帝陛下,您何時有時間到布拉迪斯拉發或者布達佩斯做客啊,匈牙利人民都希望能一睹您的風采呢!”首相蒂薩滿麵春風的說道。此時的他已經圓滿完成此行的目的,不僅說服約瑟夫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議,而且德國皇帝的表態更是對他的民族政策的巨大肯定,讓他更加躊躇滿誌,充滿了幹勁。
“等到多瑙河兩岸瓜果飄香的時候,就是我訪問布達佩斯的時候,你可要給我準備好美酒和佳肴啊!”威廉哈哈大笑著說道。
接著,赫伯特提出兩國應該同步協調巴爾幹政策。對此,約瑟夫皇帝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不過就具體的政策而言,來自布達佩斯和維也納的兩位政治家提出的見解和德國外交部的見解大致相同。
蒂薩認為,短期內在羈縻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的同時,應該穩定巴爾幹局勢,不應對土耳其進行軍事壓迫,否則容易造成當地局勢的失控。
林克首相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
聽了兩人的觀點,威廉多少有些失望,不過依然饒有興致的說道:“那麽波斯尼亞的問題如何解決?我聽說,薩格勒布的克羅地亞政治評論家們已經在煽動成立南斯拉夫王國了,希望將帝國由三元政體變為四元政體,這是德國政府和我本人堅決反對的。”
“難道在座的諸位有人讚成嗎?”約瑟夫皇帝微笑著,以詼諧的口氣說道:“削弱塞爾維亞人在波斯尼亞地區的影響是我國一直堅持,今後也不會動搖的既定政策,這一點請柏林的盟友放心。更何況,隨著俄國勢力在巴爾幹的式微,幾個空談的學者政客又能掀起什麽風浪。”
聽了約瑟夫的話,威廉有些漠然。正是維也納政府在初期對於大南斯拉夫的政治運動不夠重視,結果當塞爾維亞做大後,就頓成“騎虎難下”之勢了。
似乎看出了威廉的擔憂,帝國首相貝恩進一步解釋到:“威廉陛下無須擔心什麽,塞爾維亞國王米蘭曾經在五年前和我國達成秘密協議,協議規定塞爾維亞的對外貿易交由奧地利商會管理,塞爾維亞在和任何國家簽訂條約前應事先和我國磋商。同時,米蘭國王也同意幫助壓製波斯尼亞境內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以換取我國對於該國在馬其頓的領土要求。”
聽到這個消息,赫伯特心裏明顯有些不高興了,不過臉上還是絲毫表情沒有。
貝恩則毫不覺察的大大方方的繼續說道:“這份秘密條約本來是為了預防俄國而簽署的,現在俄國勢力既然已經退出巴爾幹,那麽按照皇帝陛下的意思,協議也就無須對盟友保密,我國在柏林的大使將在近期把條約的副本呈送給謝林首相。”
“米蘭國王不是早在數年前就退位了嗎,他簽署的協議還算數?”威廉對於這些小國的“議會君主”的信用和效力十分懷疑,而且米蘭在那個時代巴爾幹國王中也是出名的、最“爛”的一個,最後實在混不下去才不得不離開國內。
“他們的攝政大臣和內閣都知道此事,而且並未反對。”貝恩道。
“哦,原來如此。”聽了貝恩的話,威廉知道再想說服奧國的政治家們提前解決塞爾維亞已經很難了。
於是,他又提到了另外一件匈牙利人感到頭疼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他打算以此為出發點,換取匈牙利首相的支持,從而幫助哈布斯堡盟友盡量消除波斯尼亞這顆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