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猶太人(下)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德國自古以來都不是中央集權國家,第二帝國成立後延續了這一傳統。
按照1871年憲法,諸如勞工和移民之類的事務,都歸屬各邦政府直接管轄。而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等天主教地區曆來排斥猶太人,因此威廉是以普魯士國王的名義,在普魯士邦政府的協調下才製訂出一套安置猶太人難民的政策。
“我們國內(普魯士)一次安置十萬猶太人已經是極限了,盡管近年來經濟增長很快,威斯特法倫和上西裏西亞地區用工量大幅增加,但是要讓太多的猶太人融入當地社會還有有困難的。”在普魯士內閣會議上,社會公共事務大臣向謝林首相說道:“我的計劃是以柏林、科隆和布雷斯勞三座特大城市為中心,從王室保留地中劃出一部分土地建立猶太人社區,每個社區安置3萬移民,柏林還可以適當多一些。”
“那便剛剛好了,帝國殖民局計劃在西非地區安置4萬人,東非總督彼得斯博士近日回電說,他需要1萬人左右的猶太移民來建設和經營阿薩布港。”謝林一邊翻著記事本,一邊說道:“按照之前我們和那位猶太拉比商議的結果,派往非洲的猶太人和留在德國國內的猶太人,比例不能超過1:2的。”
“那剩下的那些猶太人怎麽辦?”內政大臣奧伊倫堡皺著眉說道。
“全部移民美國,這是威廉陛下的意思。”謝林首相說道:“陛下和美國政府專門為此提供了一筆經費,如果經費不夠那就隻能讓剩下的人簽署契約,到美國後再慢慢還債了。”
“公爵大人,皇帝陛下此番高調處理猶太移民問題到底是為了什麽呢?您知道這會觸動一些保守黨議員的利益,尤其是西部的天主教徒,他們是很反感猶太移民的。”
“皇帝的心思我怎麽能明白,不過,我聽奧古斯塔說,陛下十分欣賞猶太人在科學和藝術方麵的才華,他說,如果這些人或者他們的後代中能出現一個門德爾鬆或者阿道夫?拜爾這樣的天才人物,那麽對國家來說現在的一切投入都是值得的。”
“哦,原來是這樣。”奧伊倫堡默默的點點頭。
利用500萬馬克的各界捐款,加上從王室專款中撥付的500萬馬克,威廉以這1000萬馬克為基礎,建立了波茲南猶太人基金會。
30萬猶太人中移民美國的占15萬人,美國政府為此提供了50萬美元的交通補助,加上預支基金的前兩年利息,總共得款65萬美元。如果是乘坐郵船,那麽65萬美元顯然是不夠15萬人到達美國的船費,不過猶太人商議後決定大部分家庭乘坐從旦澤出發的,運輸五金製品和砂糖的貨船前往美國,如此費用就大大降低了,甚至還有富餘。
剩餘的15萬人將全部留在普魯士國內,並獲得德國公民權。他們將根據普魯士內政部門的安排集體居住在柏林、科隆和布雷斯勞附近的三個新建猶太人社區。
普魯士邦政府將為此撥款3000萬馬克用於社區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回報,猶太人則承諾願意在未來五年來從他們中抽出三分之一的青壯年人口移民至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考慮到初期在美國生活的艱辛,如果能留在德國哪怕付出一些代價也是值得的,畢竟能獲得政府的資助而且威廉對於猶太人的態度也讓他們心存感激。
猶太難民的安置至此算是基本確定下來,威廉的目標也基本達到:他獲得了前往非洲的移民。
自1892年年初以來,威廉不斷收到來自西非橡膠園的求助信,自從撥款到達後,維克漢姆先生便一門心思鋪在橡膠園的建設上,殖民地政府也竭力在人力和物力上給予支持。但是威廉對橡膠園的規劃藍圖過於龐大,殖民局從國內招募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人前往當地,但是人力依然緊缺,投資預算更是發瘋般的上漲。
原來,日耳曼人世代生活在歐洲的溫帶和寒帶地區,對於熱帶病的免疫力極其底下,在首批到達非洲的500名建設者中,已經有一多半的人因病返回德國,其中有數十人因為治療不及時或者說運氣不好落下終生殘疾,更有十幾人被瘧疾奪去了生命。
如果這是因為考慮不周,沒有準備足夠藥品造成的那也算能夠理解,問題是維克漢姆長期生活在熱帶,對於各種熱帶病都多少了解一些,因此早在人員到達前,他就先一步從從荷蘭訂購了2000公斤奎寧,為此支付了高達2萬英鎊。
在青蒿素出現以前的幾百年裏,奎寧一直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但是如果服用劑量不對也是不行的。劑量太小達不到治療效果,該死的還是要死,劑量太大則容易引起嚴重的副作用,輕則耳聾重則中毒身亡。
維克漢姆對於白人的患病率是按照英國在錫蘭和馬來亞地區的醫學資料估算的,但是他忽視了一點,那就是英國人在殖民地基本很少長時間在野外工作,但是作為橡膠園的建設者大部分是要盯在工地現場的。
作為監工,德國人稍微一鬆懈,那些從當地酋長那裏換取的黑人勞工就會容易放羊怠工不幹活,此外初期的測量、規劃和一些技術性工作當地黑人也幹不了。
曆史上,無論蘇伊士運河還是巴拿馬運河在初期都遭受到熱帶疾病的困擾。前者是靠著人命硬拚著完成的,後者則是發現了瘧疾的致病原理後采取了大規模滅蚊措施才得以完工,即便如此也付出了數萬人的代價。
維克漢姆自然不知道瘧疾是由蚊子作為中介傳染的,當察覺到瘧疾的患病率如此之高時頓時感到十分的恐慌,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僅僅初期的建設工程就要增加四倍的投資――其中大部分是給予傷病者的津貼以及購買奎寧的費用。
最後他不得不把情況反映給威廉,貼現銀行和殖民地政府了解了情況後,也都希望迅速停止這種大規模的種植園開拓。
就連謝林首相和赫伯特也多次勸說威廉,希望趕快結束西非橡膠園的投資,否則會大大影響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到此為止,他終於知道了為什麽一戰前德國在東非和西非的殖民地一共才隻有幾千人,而且一半是政府公務員和軍人的原因了。(其實,德國在西非的大規模拓殖是在1903年,發現了瘧疾的致病原理後才開始的。)
維克漢姆本人自然是不希望半途而廢的,他在最後階段終於提出了一個有意義的建議,那就是從西班牙等南歐國家引進管理人員,因為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拉丁人群對於瘧疾的免疫力要高於北方的日耳曼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
猶太人自古生活在中東地區,他們對於瘧疾的免疫力比拉丁人還要高,當然比起東亞和南亞的黃種人依然有所不如。
威廉自然不知道這些,甚至對於瘧疾的傳播原理也是不甚清楚,他那個位麵,瘧疾已經在新中國消失多年了。
不過,威廉還是報著背水一戰的心情,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猶太人的身上,他覺得曾經在埃及生活過的猶太人在對抗瘧疾方麵應該不會次要西班牙人。
如果猶太人的確免疫力較高,那麽他計劃用五年時間,投入不高於5億馬克加速開拓西非殖民地,把那裏建成德國的果園、油庫和糖盒子。
不過隨後從東非傳回的一封信件讓他不得不減少移民西非的人數,因為基本上已經變成光杆司令的東非總督彼得斯在他的條陳中提出,如果有一支可靠的猶太人幫助,那麽他就可以控製整個阿比西尼亞――此時意大利尚未開始在東非的軍事行動。
自從德國和奧地利簽署協議,以德屬東非交換蒂羅爾以來,德屬東非總督彼得斯便再次離開他所開辟的土地,重新踏上尋求新領地的征途。
依靠早先和桑給巴爾蘇丹簽署的協議,德國獲得了索馬裏中部港口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是非洲東北部地區最主要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一個優良的港口。
在和英國以及意大利溝通後,德國便基本確立了在索馬裏中部和北部的地位,意大利人則獲得了索馬裏南部的統治權。
彼得斯帶領他的探險隊和一個排的德軍士兵乘坐炮艦“鷓鴣號”沿著索馬裏海岸巡視了一圈,然後在摩加迪沙登陸。
城市統治權的移交十分順利,不過這絲毫不能掩飾彼得斯內心的失望。
在他看來,德國獲得的這片新領地唯一有價值的地區就是摩加迪沙周邊30公裏以內的地區。因為除此之外全部是漫無邊際的荒原和零零星星的綠洲,根本不能發展出高利潤的殖民經濟。
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定率領探險隊沿著朱巴河河穀向內陸進發。
他想試試看,在傳說中的阿比西尼亞,他的運氣如何。
花了半年時間,他橫穿了阿比西尼亞東部和南部地區,並訪問了孟尼利克皇帝的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最後到達東北非最繁華的港口城市――法屬索馬裏的首府吉布提。
此時已經是1892年的6月。
在這裏,他接到了殖民局發來的最新電報,告訴他阿薩布已經歸於德意誌帝國,同時詢問他索馬裏是否需要猶太移民。
其實以索馬裏的自然條件本身就人口過剩,哪裏還需要移民,不過當彼得斯得知阿薩布屬於德國的消息後,心中迅速勾勒出一個宏偉的計劃――那就是修建一條從阿薩布至亞的斯亞貝巴的鐵路線,從而控製阿比西尼亞的經濟進而控製這個王國。
而要完成這一龐大的計劃,不僅需要大批的德國人,而且最重要的是,他需要這些人能和當地的王公貴族甚至普通的阿姆哈拉人打交道――至少不能引起後者的反感。
不過以他對本國人的了解,普通德國人即便是商人也很難和當地人打交道。不僅僅是語言問題,更有思考方式和生活習慣方麵的問題。
不過這些問題在猶太人來說都變得不再是問題,他們天生就是商人,十分善於和他人溝通,希伯來語和阿姆哈拉語是閃語近親,學習起來方便很多,更主要的是,他們有著共同的信仰――猶太教。
按照1871年憲法,諸如勞工和移民之類的事務,都歸屬各邦政府直接管轄。而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等天主教地區曆來排斥猶太人,因此威廉是以普魯士國王的名義,在普魯士邦政府的協調下才製訂出一套安置猶太人難民的政策。
“我們國內(普魯士)一次安置十萬猶太人已經是極限了,盡管近年來經濟增長很快,威斯特法倫和上西裏西亞地區用工量大幅增加,但是要讓太多的猶太人融入當地社會還有有困難的。”在普魯士內閣會議上,社會公共事務大臣向謝林首相說道:“我的計劃是以柏林、科隆和布雷斯勞三座特大城市為中心,從王室保留地中劃出一部分土地建立猶太人社區,每個社區安置3萬移民,柏林還可以適當多一些。”
“那便剛剛好了,帝國殖民局計劃在西非地區安置4萬人,東非總督彼得斯博士近日回電說,他需要1萬人左右的猶太移民來建設和經營阿薩布港。”謝林一邊翻著記事本,一邊說道:“按照之前我們和那位猶太拉比商議的結果,派往非洲的猶太人和留在德國國內的猶太人,比例不能超過1:2的。”
“那剩下的那些猶太人怎麽辦?”內政大臣奧伊倫堡皺著眉說道。
“全部移民美國,這是威廉陛下的意思。”謝林首相說道:“陛下和美國政府專門為此提供了一筆經費,如果經費不夠那就隻能讓剩下的人簽署契約,到美國後再慢慢還債了。”
“公爵大人,皇帝陛下此番高調處理猶太移民問題到底是為了什麽呢?您知道這會觸動一些保守黨議員的利益,尤其是西部的天主教徒,他們是很反感猶太移民的。”
“皇帝的心思我怎麽能明白,不過,我聽奧古斯塔說,陛下十分欣賞猶太人在科學和藝術方麵的才華,他說,如果這些人或者他們的後代中能出現一個門德爾鬆或者阿道夫?拜爾這樣的天才人物,那麽對國家來說現在的一切投入都是值得的。”
“哦,原來是這樣。”奧伊倫堡默默的點點頭。
利用500萬馬克的各界捐款,加上從王室專款中撥付的500萬馬克,威廉以這1000萬馬克為基礎,建立了波茲南猶太人基金會。
30萬猶太人中移民美國的占15萬人,美國政府為此提供了50萬美元的交通補助,加上預支基金的前兩年利息,總共得款65萬美元。如果是乘坐郵船,那麽65萬美元顯然是不夠15萬人到達美國的船費,不過猶太人商議後決定大部分家庭乘坐從旦澤出發的,運輸五金製品和砂糖的貨船前往美國,如此費用就大大降低了,甚至還有富餘。
剩餘的15萬人將全部留在普魯士國內,並獲得德國公民權。他們將根據普魯士內政部門的安排集體居住在柏林、科隆和布雷斯勞附近的三個新建猶太人社區。
普魯士邦政府將為此撥款3000萬馬克用於社區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回報,猶太人則承諾願意在未來五年來從他們中抽出三分之一的青壯年人口移民至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考慮到初期在美國生活的艱辛,如果能留在德國哪怕付出一些代價也是值得的,畢竟能獲得政府的資助而且威廉對於猶太人的態度也讓他們心存感激。
猶太難民的安置至此算是基本確定下來,威廉的目標也基本達到:他獲得了前往非洲的移民。
自1892年年初以來,威廉不斷收到來自西非橡膠園的求助信,自從撥款到達後,維克漢姆先生便一門心思鋪在橡膠園的建設上,殖民地政府也竭力在人力和物力上給予支持。但是威廉對橡膠園的規劃藍圖過於龐大,殖民局從國內招募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人前往當地,但是人力依然緊缺,投資預算更是發瘋般的上漲。
原來,日耳曼人世代生活在歐洲的溫帶和寒帶地區,對於熱帶病的免疫力極其底下,在首批到達非洲的500名建設者中,已經有一多半的人因病返回德國,其中有數十人因為治療不及時或者說運氣不好落下終生殘疾,更有十幾人被瘧疾奪去了生命。
如果這是因為考慮不周,沒有準備足夠藥品造成的那也算能夠理解,問題是維克漢姆長期生活在熱帶,對於各種熱帶病都多少了解一些,因此早在人員到達前,他就先一步從從荷蘭訂購了2000公斤奎寧,為此支付了高達2萬英鎊。
在青蒿素出現以前的幾百年裏,奎寧一直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但是如果服用劑量不對也是不行的。劑量太小達不到治療效果,該死的還是要死,劑量太大則容易引起嚴重的副作用,輕則耳聾重則中毒身亡。
維克漢姆對於白人的患病率是按照英國在錫蘭和馬來亞地區的醫學資料估算的,但是他忽視了一點,那就是英國人在殖民地基本很少長時間在野外工作,但是作為橡膠園的建設者大部分是要盯在工地現場的。
作為監工,德國人稍微一鬆懈,那些從當地酋長那裏換取的黑人勞工就會容易放羊怠工不幹活,此外初期的測量、規劃和一些技術性工作當地黑人也幹不了。
曆史上,無論蘇伊士運河還是巴拿馬運河在初期都遭受到熱帶疾病的困擾。前者是靠著人命硬拚著完成的,後者則是發現了瘧疾的致病原理後采取了大規模滅蚊措施才得以完工,即便如此也付出了數萬人的代價。
維克漢姆自然不知道瘧疾是由蚊子作為中介傳染的,當察覺到瘧疾的患病率如此之高時頓時感到十分的恐慌,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僅僅初期的建設工程就要增加四倍的投資――其中大部分是給予傷病者的津貼以及購買奎寧的費用。
最後他不得不把情況反映給威廉,貼現銀行和殖民地政府了解了情況後,也都希望迅速停止這種大規模的種植園開拓。
就連謝林首相和赫伯特也多次勸說威廉,希望趕快結束西非橡膠園的投資,否則會大大影響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到此為止,他終於知道了為什麽一戰前德國在東非和西非的殖民地一共才隻有幾千人,而且一半是政府公務員和軍人的原因了。(其實,德國在西非的大規模拓殖是在1903年,發現了瘧疾的致病原理後才開始的。)
維克漢姆本人自然是不希望半途而廢的,他在最後階段終於提出了一個有意義的建議,那就是從西班牙等南歐國家引進管理人員,因為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拉丁人群對於瘧疾的免疫力要高於北方的日耳曼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
猶太人自古生活在中東地區,他們對於瘧疾的免疫力比拉丁人還要高,當然比起東亞和南亞的黃種人依然有所不如。
威廉自然不知道這些,甚至對於瘧疾的傳播原理也是不甚清楚,他那個位麵,瘧疾已經在新中國消失多年了。
不過,威廉還是報著背水一戰的心情,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猶太人的身上,他覺得曾經在埃及生活過的猶太人在對抗瘧疾方麵應該不會次要西班牙人。
如果猶太人的確免疫力較高,那麽他計劃用五年時間,投入不高於5億馬克加速開拓西非殖民地,把那裏建成德國的果園、油庫和糖盒子。
不過隨後從東非傳回的一封信件讓他不得不減少移民西非的人數,因為基本上已經變成光杆司令的東非總督彼得斯在他的條陳中提出,如果有一支可靠的猶太人幫助,那麽他就可以控製整個阿比西尼亞――此時意大利尚未開始在東非的軍事行動。
自從德國和奧地利簽署協議,以德屬東非交換蒂羅爾以來,德屬東非總督彼得斯便再次離開他所開辟的土地,重新踏上尋求新領地的征途。
依靠早先和桑給巴爾蘇丹簽署的協議,德國獲得了索馬裏中部港口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是非洲東北部地區最主要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一個優良的港口。
在和英國以及意大利溝通後,德國便基本確立了在索馬裏中部和北部的地位,意大利人則獲得了索馬裏南部的統治權。
彼得斯帶領他的探險隊和一個排的德軍士兵乘坐炮艦“鷓鴣號”沿著索馬裏海岸巡視了一圈,然後在摩加迪沙登陸。
城市統治權的移交十分順利,不過這絲毫不能掩飾彼得斯內心的失望。
在他看來,德國獲得的這片新領地唯一有價值的地區就是摩加迪沙周邊30公裏以內的地區。因為除此之外全部是漫無邊際的荒原和零零星星的綠洲,根本不能發展出高利潤的殖民經濟。
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定率領探險隊沿著朱巴河河穀向內陸進發。
他想試試看,在傳說中的阿比西尼亞,他的運氣如何。
花了半年時間,他橫穿了阿比西尼亞東部和南部地區,並訪問了孟尼利克皇帝的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最後到達東北非最繁華的港口城市――法屬索馬裏的首府吉布提。
此時已經是1892年的6月。
在這裏,他接到了殖民局發來的最新電報,告訴他阿薩布已經歸於德意誌帝國,同時詢問他索馬裏是否需要猶太移民。
其實以索馬裏的自然條件本身就人口過剩,哪裏還需要移民,不過當彼得斯得知阿薩布屬於德國的消息後,心中迅速勾勒出一個宏偉的計劃――那就是修建一條從阿薩布至亞的斯亞貝巴的鐵路線,從而控製阿比西尼亞的經濟進而控製這個王國。
而要完成這一龐大的計劃,不僅需要大批的德國人,而且最重要的是,他需要這些人能和當地的王公貴族甚至普通的阿姆哈拉人打交道――至少不能引起後者的反感。
不過以他對本國人的了解,普通德國人即便是商人也很難和當地人打交道。不僅僅是語言問題,更有思考方式和生活習慣方麵的問題。
不過這些問題在猶太人來說都變得不再是問題,他們天生就是商人,十分善於和他人溝通,希伯來語和阿姆哈拉語是閃語近親,學習起來方便很多,更主要的是,他們有著共同的信仰――猶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