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在最後時刻還是選擇了開戰。


    這一結果多少有些出乎威廉的預料,看來翁貝托國王真是條漢子啊!威廉心道。


    既然想戰那就華麗麗的戰,威廉打心眼裏沒把意大利當盤菜。


    不過,為了鼓勵俄國在中東地區的大膽行動,以徹底孤立英國,威廉主動向俄國示好,他責成克虜伯公司以極低的價格向俄國出口了一批滲碳裝甲鋼,以供俄國建造軍艦之用。


    1892年的最後一天,法德奧三國聯合向意大利王國宣戰。


    針對意大利方麵選擇在波河禦敵的策略,德軍分兵兩路,北路4個師沿著阿爾卑斯南麓的小徑,兵鋒直抵倫巴第北部科摩湖一線;南路5個師則全速行軍,攻擊波河河口方向以切斷意軍主力與威尼斯的聯係;另有一個師的預備隊負責監視維羅納要塞內的意軍,防止其北上增援。


    本次行軍和戰役計劃是由軍需總監施裏芬伯爵擬定的,為此他親赴維也納和巴黎查閱了部分奧地利軍隊和拿破侖法軍在1796年前後在北意大利的戰史資料。


    應該說意大利總參謀部的戰役計劃完全在施裏芬的預料之內,因為在邊境地帶展開決戰對於意軍來說根本就不現實。


    德意邊境的五個隘口全在蒂羅爾境內,意軍若是分兵布防,則德軍可以各個擊破;反之,若是意軍以主力屯兵於山南地區,則德軍可以從西側山口迂回到意軍的後方。


    總之,處於地形劣勢的意大利軍隊無論怎樣排兵布陣都隻能有兩種結果,或者是被各個擊破,或者是被迂回包抄――這是奧地利的卡爾大公和共和國時期的名將馬塞納和茹爾當等人在這一地區交戰的經驗總結。(.)――後來,拿破侖是以突襲萊茵河穀地,選擇從另一條道路攻入奧地利本土的。


    從開戰之初的情形看,施裏芬的確料敵準確,站得了先機。


    雖然各國約定各出兵15個師,不過軍方普遍認為不需要如此興師動眾,法軍在突破阿爾卑斯山隘口前根本就無法展開超過3個師的兵力。而狹窄的北意大利地區也難以實施大規模的野戰機動。


    因此,德軍總共隻派出了10個師的兵力,另有5個師開戰之時還駐守在遙遠的巴伐利亞。


    奧地利方麵由於行軍和補給艱難,正麵又難以接敵,因此隻動用了奧地利本土的8個師和4個中央軍的基幹團外加4個邊防團。不過,遠在波蘭和匈牙利的軍隊都進行了部分動員,以應對來自俄國方麵的可能的威脅。


    不過,即便如此德奧聯軍在人數上也大大超過了集結在波河的意軍。


    對於本次對意作戰,威廉提出的主要要求依然是速戰速決,盡可能避免夜長夢多的局麵,同時要盡可能減少傷亡。


    他要求陸軍在一個月內迫使意軍投降,而要達成這一目標,利用正麵的直接攻擊是不行的。即使德奧軍主力在一周內趕到波河沿線,可是麵對寬闊的河麵以及堅壁清野的“四要塞”區,施裏芬認為用不到一個月時間擊敗以逸待勞的20萬意大利軍隊是很困難的,即使能夠做到,也會付出巨大的傷亡。(.好看的小說)


    所以,在他的計劃中,沿著阿爾卑斯山南麓在雪線以上行軍的4個德軍師才是迫降意軍,迅速結束本次戰爭的關鍵所在。


    “此時已是深冬時節,我軍的氣象專家預測未來數日山南地區可能還有大麵積降雪,這種情況下在高山雪地間行軍真的不會有問題?”威廉緩緩說道。


    “陛下請放心,為了這次行軍我們做了充分準備,當年法國的麥克馬洪將軍就曾經沿著這條山路進軍蒂羅爾,時間上也差不多。而且那時候的道路狀況比現在還要更差,隘口附近連青石板都沒有鋪設。所以,我們一定能夠成功。”施裏芬信心十足的說道。


    “陛下,自然條件再困難,但總是可以克服的,至少是可以預料到的。這比起和敵軍正麵交戰總歸算是一條‘間接路線’了。”瓦德西模仿威廉的口氣,嗬嗬笑道。


    “哈哈,既然你們都這般自信我就不再說什麽了。我宣布――”


    全部德軍將領立刻起立立正,莊嚴的望向威廉。


    “北意大利作戰現在開始行動!”


    在位於特倫特的德軍總指揮部召開的戰前動員會議的最後一刻,威廉下達了開始作戰的命令。


    隨著德軍主力的大規模出動,早已潛伏在瑞士境內的一支德軍小分隊也開始向倫巴第境內的滲透。


    這是總參謀部安排的“後手”,以防因某些原因北路德軍難以突破意軍關卡時,作為奇兵之用。


    這支部隊隻有一個加強營的編製,隸屬於戈爾茨管轄下的中央軍,軍官和士兵全部是職業軍人,戰鬥力很強。此外,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支部隊的成員大多來自蒂羅爾,少量來自瑞士南部,都能說一口流利的威尼斯或者倫巴第土話。


    在中央軍組建的時候,戈爾茨認為有必要招募一些外籍士兵以備特種作戰之用。沒想到一年之後這一頗有先見之明的做法便得到了回報。


    瑞士全國共分三個不同的語言區,其中北部說南德方言,西南部說普羅旺斯法語,東南部說北意大利方言。受高薪的吸引,曆史上,有著雇傭兵傳統的瑞士人大量加入德國中央軍,有數千人之多。


    這支“小分隊”的首腦舒曼團長是來自蒂羅爾的軍官,他早年在奧地利軍隊服役,退役後加入德國中央軍的“特種兵團”。他本人精通六種語言,即使在奧地利軍隊的高層都是十分罕見的。


    早在開戰前三天的時候,利用德國間諜的幫助,舒曼的手下便悄無聲息的接管了意大利的邊境檢查站。


    開戰前一天時,這支德軍已經全部進入意大利境內。


    由於意大利並未在意瑞邊境實行戒嚴,所以舒曼所部沿著阿爾卑斯南坡一路東行,三天內,他們依靠“智取”的辦法,先後解除了兩個意大利駐防營的武裝。為北路大軍的順利通過打開了通道。


    至此,意軍統帥部依然對北麵發生的情況一無所知,翁貝托國王則正因為自己的一個嫡係師被圍困在威尼斯而大傷腦筋。


    原來,在收到“自由威尼斯”部隊占領威尼斯市區並宣布獨立的消息後,翁貝托國王惱羞成怒,下命令讓本已向西開拔的意大利陸軍第6師重返威尼斯解除叛軍武裝。


    這種朝令夕改的作戰命令最容易打擊前線官兵士氣,尤其是在即將開戰的最後時刻。


    好在總參謀部已經為第六師官兵提前準備好了退路:在擊敗叛軍後即使被德奧軍包圍,他們依然可以在海軍的接應下從海上撤退到後方。


    至1892年,意大利海軍總噸位高達24萬噸,僅次於英、法、俄三國,排名世界第四,無論比德國海軍還是比奧地利海軍都要強大的多。


    由於戰前預計東線的作戰比較困難,所以意海軍主力全部集結於亞得裏亞海一側。


    在必要的防守和轉進時,海軍艦炮可以給陸軍以強大的火力保護。


    不過,當意軍第六師重返威尼斯的時候,“自由軍”已經在西郊建立起一道臨時的防線,威尼斯市區年輕的小夥子們在曼寧發表的“獨立宣言”的感召下,紛紛加入“自由軍”,北部幾個德意誌村莊(早期移民的後裔)的民兵也聞訊趕來,這使得“自由軍”的總兵力達到近5000人之多。至於軍火更是不愁,德國領事館的存貨足夠武裝一個步兵師的。


    由於炮兵部隊是最先撤離的,所以調頭返回時距離也最遠。而沒有炮兵的配合,即使精銳的第六師――由皮埃蒙特士兵組成的阿爾卑斯步兵師――也難以迅速突破“自由軍”的防線。


    此時戰爭已經爆發,德軍大部隊如猛虎出山從蒂羅爾山口撲向北意大利平原。第六師是打還是撤成為擺在翁貝托國王麵前的第一道選擇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自由有多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自由有多遠並收藏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