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解體不僅宣告了作為地中海最強艦隊之一的意大利海軍的消失,而且也使發端於1888年的法意兩國的關稅大戰以半島地區全麵的自由貿易畫上了終止符。[]


    法國人意圖在教皇國建立關稅同盟的願望終究沒有達成,《特裏亞農條約》明確規定了泛意大利地區的自由貿易原則。


    解體前,意大利王國是一個擁有近3000萬人口的巨大的統一的市場,意大利人雖然不如西歐和美國富足,但是卻遠勝亞洲、非洲等文明以外的地區,因此意大利市場曆來是作為鄰國的法國工業界所垂涎的。


    不過,1890年代,維多利亞年代最為輝煌的歲月,依然是英國工業品暢銷全世界的年代。


    大英帝國的紡織品、鋼鐵、機械和煤炭作為最有競爭力的四大基礎產業每年為大不列顛帶來超過一億五千萬英鎊的海外貿易收入。


    法國在基礎工業方麵遠遠遜色於英國,法國的煤炭主要從英國進口,這也使其難以大規模發展鋼鐵工業。至於機械製造,法國不僅落後於英國,而且也略微落後於比利時和德國。


    法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乃是絲織品和奢侈品製造,以及高檔食品,不過這些商品在比較貧困的意大利市場不大,而且意大利地區本身也是絲織品的輸出地。


    所以,在無法形成關稅同盟的情況下,意大利地區和法國的貿易額並沒有隨著關稅戰的結束而取得顯著增長,倒是經威尼斯輸入的德國工業品更多的出現在了亞平寧半島。


    1892年以前,由於蒂羅爾還沒有並入德國,所以德國工業品很難行銷到意大利地區。


    當這一局麵改變後,又因為意大利為追求貿易平衡而不願給於德國和英國相同的關稅稅率,所以在工業品的競爭方麵,德國明顯處於下風。


    《特裏亞農條約》簽署後,威尼斯-倫巴第雖然並未和德國組建關稅同盟,但是當德國的工業品和來自英國的同類商品處於公平的競爭條件下,還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且,這種成就隨著德國工業的飛速發展而不斷壯大。


    以後的十幾年中,亞平寧半島成為英德國際貿易競爭的最主要戰場。


    1908年當來自德國的廉價煤炭和鋼鐵決定性的擊敗英國商品,獨占意大利市場的時候,英國政府終於調整了其貿易政策――這宣告了世界範圍內自由貿易的終點,更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


    ――《19世紀歐洲經濟史》拉薩爾-費耶柏林大學出版社1944年版


    1893年3月,瓦德西正式被威廉任命為普魯士首相。


    伯爵的聲望隨著1891年戰爭的勝利而獲得巨大的提升,即便在政治界,普魯士保守黨普遍認為一位出身容克家庭的強有力的執行者是徹底解決當下一切問題――無論是政治的還是經濟的――的關鍵。


    不過,瓦德西在軍隊已經擁有了巨大的權力的情況下,進一步被委任為首相多少出乎政治評論家們的預料,此前人們普遍估計,謝林首相的過渡內閣結束後,將由一位自由派的資深的經濟界人士來出任首相。


    威廉確實曾經考慮過組建一個學者型的內閣,但是一方麵,他擔心內閣的執行力不夠強,使得帝國層麵的政策和立法難以推行;另一方麵,他是出於對戰爭的恐懼。


    作為穿越者,這個世界上隻有威廉知道德國在一戰中被全世界圍毆而慘敗收場,當他十分精巧的在歐洲大陸打著擦邊球的時候,內心卻是充滿了對海峽對岸――那位陰險的海神之子的恐懼。


    法德兩國雖然達成和解,但是現階段,讓兩國結成牢固的同盟卻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


    在歐洲,德國唯一可靠的盟友依然隻有哈布斯堡治下的中歐大家庭――和曆史上別無二致。


    不過,此時此刻,在外人看來,威廉的擔心是十分多餘的。


    此時的英德關係依然良好,兩國彼此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夥伴,經濟上更多的是互補而非競爭。加上兩國王室十分密切的親戚關係和血緣上的接近,在一般的德國人中間普遍認為英國或許不會那麽可靠――這是其優越的地緣位置決定的――但是絕對不會與德國為敵。


    就德國決策層的普遍觀點來看,依然繼承了來自俾斯麥時期的思想:英國想要在大陸有所作為則隻能依賴德國,當唐寧街有意或者無意在此事上犯糊塗的時候,我們應當采取必要措施使其清醒。


    所以,意大利戰爭結束後,赫伯特堅定的認為,英德關係依然在確定的軌道中運行。德國在特裏亞農會議前期和會議期間所表現出的靈活性,以及和英國方麵務實合作的態度應該得到對方的感激,至少不是反感。


    威廉雖然不能確信這種看法是危險的,但是為了讓自己更為安心,他最後還是決定由瓦德西出任首相。這也是後者的夙願。


    在擔任總參謀長期間,瓦德西對於軍隊的改革主要是來自裝備和戰術的革新,這和其強大執行力以及靈活的辦事手段是分不開的。


    當俾斯麥意外身死之時,他亦曾多次托人向威廉表示出強烈的接班意願,不過以威廉當時自身的情況,這必然是不允許的。


    瓦德西曾坦言,他對於作戰指揮和運籌帷幄並沒有什麽過人的天賦,他相信,當戰爭越來越成為一門科學,一切的天才都會淹沒在如鍾表般精確的行軍和戰術進程中。


    不過,戰爭終究是人的主觀行為,充滿了偶然因素。1891年戰爭中也確實反應了這一點,期間施裏芬伯爵對於戰略層麵的判斷力明顯更為敏銳和準確。


    威廉相信,具備卓越的執行力和政治手腕的瓦德西將會從容的麵對來自議會以及各種社會思潮的挑戰。而隻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的促進德國國內穩定和保持經濟上的快速發展。


    除此之外,威廉的心中還有一個偉大的計劃,他相信一個軍人出身的首相在關鍵時刻不會讓他失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自由有多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自由有多遠並收藏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