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兩先令改變世界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00年初,英國政府和議會就貿易政策進行的一場長期辯論終於有了結果。
僅就貿易問題來看,無論自由黨還是保守黨其內部都缺乏一個統一的明確綱領。自由黨議員中希望推行關稅保護者大有人在,而保守黨議員中則有相當部分議員傾向於絕對的自由貿易政策。
在1880年代英國實行議會普選製以來,在城市中,占選民比例很高的工人階層政治話語權日益增強。一個古老的經濟學觀點,或者說穀物法的深刻經驗使人們總是習以為常的認為:任何關稅對於窮
人都是不利的,尤其對那些生活必需品征收關稅,無疑會加大社會的不公平。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自由黨還是保守黨的議員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都不會冒天下俠之大不韙,公開支持提高關稅的政策,尤其是關乎麵包價格的農產品稅。
不過,英德之間的煤炭大戰使英國工人階層對於經濟和國際貿易問題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關稅固然會提高自己的生活成本,但反過來也會促進政府對工業保護,從而增加就業機會,並間接提高自
己的收入。
議會兩黨經過反複的討論,最後商定出一個折中的關稅改革辦法,不過其改革的目標不是針對德國而是針對美國。
保守黨內,在索爾斯伯裏首相年事已高的情況下,貝爾福作為其政治遺產的繼承者開始主持黨內的工作。
議員們在當時主要分為三派。一派以財政大臣布裏克為首,主張沿著老路走,執行最樸素的也是最能討好工人的自由貿易政策,但是在歐洲大陸實行關稅同盟;一派是以殖民大臣張伯倫為首,主張
實行帝國特惠製,對於帝國各自治領內的貨物依然免征關稅,而對於來自他國的競爭性商品則適當征稅,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保護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農產品在英國賣出一個好價錢,但是有可能使英國
的工業品遭到他國的關稅報複,比如南美的產糧大國阿根廷。
貝爾福所代表的第三派主張“對等關稅”或者說“公平貿易”製度。也就是對英國實行高關稅國家。(.)則英國也會相應的提高對該國商品的關稅。
經過反複的辯論,最終英國議會通過的《關稅改革法案》其實隻有可憐的一條:對來自美國的小麥開征每公噸兩先令的關稅。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應該說,這很好的反映了英國政治擅長妥協的精神,正是因為隻有這麽可憐的一條。所以也基本符合了持自由貿易論者的願望;另一方麵。英國小麥的50%進口自美國。所以對美國小麥征稅,自然也
就照顧了加拿大的利益卻不用得罪阿根廷,後者對歐洲各國的工業品均征收很低的關稅。英國是這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第三方麵,這條法案本質上是對等貿易原則的體現。德奧兩國雖然在整個中歐實現了關稅同盟,但這是對英俄特惠商約的本能反映,而且關稅同盟達成後對英國工業品的平均關稅不僅沒有上升,反
而略有下降。相對於美國平均70%的關稅稅率,德奧關稅同盟對英國工業品的平均關稅為25%,除高於丹麥和原意大利地區外,低於其他所有的歐洲國家,和比利時、荷蘭等國基本處於同一水平。
所以,英國雖然痛恨德國煤礦依靠“無節操”的經營模式搶走了本屬於他們的市場,但是兩國競爭所帶來的煤價降低,也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發展,英國的鐵路機車的出口受此影響大幅增長了。
而且,英國對德出口的化工原料、有色金屬,從德國免稅進口的鉀鹽都大幅度增加,就德國和英帝國的雙邊貿易而言,英國依然處於受益的狀態。
每公噸兩個先令的關稅大約隻相當於從價稅的1%多一點,這和德國對美國農產品征收平均15%的從價稅不可同日而語,不過即使如此,法案一經拋出旋即在美國引起極大爭議。(1先令等於1馬克)
這被美國的民主黨人視為英國對美國高關稅政策的警告。
英國是全世界糧食的最主要進口國,全球75%的出口農產品都是銷往倫敦和利物浦。
1900年秋天,世界範圍內的糧食大豐收加劇了美國農民的擔憂。在南美的阿根廷、智利,歐洲的烏克蘭、匈牙利平原尤其是羅馬尼亞創記錄的糧食產量下,世界糧價大幅下跌,盡管如此,俄國還是
壓低價格向英國輸出小麥和向日葵以換取寶貴的外匯。
在二十世紀初期,盡管美國人均耕地麵積全球第一,而且優越的自然稟賦、便利的運輸條件和良好的機械化程度都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生產和運輸的成本,但是這並不能抵消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
當時,美國農民的人均收入是俄國雇農的40倍,是東歐地區自耕農的10倍,是阿根廷自耕農和西歐地區農場工人的3.5倍。
除此之外,美國大型農場的經營嚴重依賴銀行的貸款,但是在全世界貸款利率普遍維持在5%上下的時候,美國西部農民的貸款利率卻高達10%-12%,這是銀行出於風險考慮的市場因素決定的。
所以,當1900年秋季就連已經中斷了20年的但澤-倫敦農產品貿易再次開啟的時候,美國農場主早已哀鴻一片。報紙上甚至傳來某個西部農戶因為無力償還貸款,將農場焚毀,全家自殺的噩耗。
美國的農業危機主要原因雖然並非是由於英國對美國農產的歧視性關稅造成的,但卻畢竟是一個因素。在一片悲觀的氣氛中。某個突然改變的不利因素往往會被無限度的放大。
而且平心而論,就貿易商而言,在農產品這種大宗商品的貿易中1%的利潤也是不容忽視的。
在美國西部產糧州、南部產棉州和科羅拉多等產銀州的支持下,年輕的民主黨候選人布萊恩意氣風發,準備挑戰現任總統,共和黨人麥金萊。精力充沛,以能言善辯著稱的布萊恩和他的精選團隊走
遍了美國所有州,向人們宣講他的低關稅主張,同時攻擊共和黨政策。
“英國農民的收入隻有我們的二分之一,但是他們的生活比我們幸福。因為他們實行自由貿易。可以買到全世界最廉價的製成品。”
“美國的巨額財富全都被極少數的壟斷企業主以及華爾街的銀行所攫取,無論工人和農民都是高關稅政策的受害者,要想改變這一現狀,隻有拿起你們手中的武器――選票把代表富人階層的共和黨
人打倒。”
“現任政府在古巴問題上失敗源於他們的愚蠢和貪婪。帝國主義從來不是也不應是美利堅人的追求。300年前。當我們的祖先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他們對上帝的承諾才是真正的美利堅精神。他們為
了享有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的權力而逃離舊世界,而現在。美國人的這一夢想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帝國主義的本質是對世界上落後地區人民的奴役,受益者卻是正以同樣辦法奴役美國公民的壟
斷資本家和銀行家。”
共和黨在古巴政策的失敗引起部分中產階級的不滿,當他們倒戈把選票投降民主黨,則共和黨連基本盤都無法掌控的情況下,失敗也就在所難免。
民主黨獲勝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布萊恩不再執著於過去所宣稱銀本位美元製度,由於氰化法的應用使得南非金礦產量猛增,加上澳洲和美國新金礦的發現,在全世界黃金產量猛增三倍的情況下,
通貨緊縮已經大幅改善,西部農民們對銀本位的渴求也就不再那麽強烈。美國的阿拉斯加和科羅拉多兩地相繼發現的大型金礦,品味高產量大,從1899年開始的十年時間,美國的黃金產量通常占據了世
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民主黨內空前團結,和四年前一分為三的情況大不相同了。能言善辯的詹寧斯-布萊恩最終以222:176的選舉人票獲得大選的勝利,成為美國的新總統。
“改革關稅製度,讓老百姓能夠買到便宜的商品,讓美國的農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獲得公正的待遇”作為布萊恩的最重要的競選主張,從1901年開始逐步兌現。
在美國開始大幅降低關稅後,從平均75%下調到25%的水平,歐洲方麵,首先是德國將來自美國的農產品關稅分階段從15%降低到5%。對於德國來說,美國將工業品平均關稅降低到25%的合理水平將使
德國具備優勢的工業產品可以以正常的渠道――而非走私――進入美國市場。
英國方麵,由於保守黨內張伯倫派的堅持,並未取消對美國農產品的兩先令關稅,不過隨著1901年以後世界糧食供需的日益平穩,糧價不斷上漲,美國的農場主和糧食貿易商們也就不再特別關注這
兩個先令的特別稅了。
此外,1901年初的最困難時候,威廉同意了瓦德西提出的國家戰略儲備製度,德國政府出手花費四億馬克將美國的剩餘農產品一掃而光。這一舉措不僅取悅了美國農民,而且也大大幫了美國新政府
的忙,讓美國人從上到下無不充滿善意的讚美威廉:“這可真是個英明的凱撒”。
在外交政策上,布萊恩秉承民主黨的一貫立場,使美國重回孤立主義。這為法美關係的改善奠定了基礎。
由民主黨人掌控的參眾兩院還大幅削減了海軍造船費用,由計劃中的每年新開工四條戰列艦,變為了兩條,基本上又回到了曆史上羅斯福執政時代的狀況。不過,即使以每年兩條的速度也足夠美國
人建立一支強大的“大白”艦隊了。
由英國兩先令關稅改革引發的美國政治地震深深的震撼了威廉,因為美國人退出牌桌,會使歐洲大國間的外交關係蹦的更緊,更加缺少彈性,英德矛盾自然首當其衝。
威廉的擔心在1901年後逐步變為現實,首先是西班牙人實在無法繼續在古巴支撐下去了。
由於種植園經濟遭到破壞,西班牙對古巴的經營陷入了持續虧本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最終和古巴革命政府達成妥協,後者仿照海地脫離法國的先例,以10億西班牙比索換取獨立的地位。
隨著古巴的獨立,影響美西甚至美法關係的重大難題得到解決。之後,布萊恩政府又停止了對尼加拉瓜運河的勘察,並重啟和法國就巴拿馬運河的談判。
當法國從美洲事務中解脫出來,其在歐洲便重新獲得了行動自由,這令法德關係麵臨最重大的挑戰。(未完待續。。)
僅就貿易問題來看,無論自由黨還是保守黨其內部都缺乏一個統一的明確綱領。自由黨議員中希望推行關稅保護者大有人在,而保守黨議員中則有相當部分議員傾向於絕對的自由貿易政策。
在1880年代英國實行議會普選製以來,在城市中,占選民比例很高的工人階層政治話語權日益增強。一個古老的經濟學觀點,或者說穀物法的深刻經驗使人們總是習以為常的認為:任何關稅對於窮
人都是不利的,尤其對那些生活必需品征收關稅,無疑會加大社會的不公平。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自由黨還是保守黨的議員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都不會冒天下俠之大不韙,公開支持提高關稅的政策,尤其是關乎麵包價格的農產品稅。
不過,英德之間的煤炭大戰使英國工人階層對於經濟和國際貿易問題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關稅固然會提高自己的生活成本,但反過來也會促進政府對工業保護,從而增加就業機會,並間接提高自
己的收入。
議會兩黨經過反複的討論,最後商定出一個折中的關稅改革辦法,不過其改革的目標不是針對德國而是針對美國。
保守黨內,在索爾斯伯裏首相年事已高的情況下,貝爾福作為其政治遺產的繼承者開始主持黨內的工作。
議員們在當時主要分為三派。一派以財政大臣布裏克為首,主張沿著老路走,執行最樸素的也是最能討好工人的自由貿易政策,但是在歐洲大陸實行關稅同盟;一派是以殖民大臣張伯倫為首,主張
實行帝國特惠製,對於帝國各自治領內的貨物依然免征關稅,而對於來自他國的競爭性商品則適當征稅,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保護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農產品在英國賣出一個好價錢,但是有可能使英國
的工業品遭到他國的關稅報複,比如南美的產糧大國阿根廷。
貝爾福所代表的第三派主張“對等關稅”或者說“公平貿易”製度。也就是對英國實行高關稅國家。(.)則英國也會相應的提高對該國商品的關稅。
經過反複的辯論,最終英國議會通過的《關稅改革法案》其實隻有可憐的一條:對來自美國的小麥開征每公噸兩先令的關稅。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應該說,這很好的反映了英國政治擅長妥協的精神,正是因為隻有這麽可憐的一條。所以也基本符合了持自由貿易論者的願望;另一方麵。英國小麥的50%進口自美國。所以對美國小麥征稅,自然也
就照顧了加拿大的利益卻不用得罪阿根廷,後者對歐洲各國的工業品均征收很低的關稅。英國是這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第三方麵,這條法案本質上是對等貿易原則的體現。德奧兩國雖然在整個中歐實現了關稅同盟,但這是對英俄特惠商約的本能反映,而且關稅同盟達成後對英國工業品的平均關稅不僅沒有上升,反
而略有下降。相對於美國平均70%的關稅稅率,德奧關稅同盟對英國工業品的平均關稅為25%,除高於丹麥和原意大利地區外,低於其他所有的歐洲國家,和比利時、荷蘭等國基本處於同一水平。
所以,英國雖然痛恨德國煤礦依靠“無節操”的經營模式搶走了本屬於他們的市場,但是兩國競爭所帶來的煤價降低,也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發展,英國的鐵路機車的出口受此影響大幅增長了。
而且,英國對德出口的化工原料、有色金屬,從德國免稅進口的鉀鹽都大幅度增加,就德國和英帝國的雙邊貿易而言,英國依然處於受益的狀態。
每公噸兩個先令的關稅大約隻相當於從價稅的1%多一點,這和德國對美國農產品征收平均15%的從價稅不可同日而語,不過即使如此,法案一經拋出旋即在美國引起極大爭議。(1先令等於1馬克)
這被美國的民主黨人視為英國對美國高關稅政策的警告。
英國是全世界糧食的最主要進口國,全球75%的出口農產品都是銷往倫敦和利物浦。
1900年秋天,世界範圍內的糧食大豐收加劇了美國農民的擔憂。在南美的阿根廷、智利,歐洲的烏克蘭、匈牙利平原尤其是羅馬尼亞創記錄的糧食產量下,世界糧價大幅下跌,盡管如此,俄國還是
壓低價格向英國輸出小麥和向日葵以換取寶貴的外匯。
在二十世紀初期,盡管美國人均耕地麵積全球第一,而且優越的自然稟賦、便利的運輸條件和良好的機械化程度都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生產和運輸的成本,但是這並不能抵消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
當時,美國農民的人均收入是俄國雇農的40倍,是東歐地區自耕農的10倍,是阿根廷自耕農和西歐地區農場工人的3.5倍。
除此之外,美國大型農場的經營嚴重依賴銀行的貸款,但是在全世界貸款利率普遍維持在5%上下的時候,美國西部農民的貸款利率卻高達10%-12%,這是銀行出於風險考慮的市場因素決定的。
所以,當1900年秋季就連已經中斷了20年的但澤-倫敦農產品貿易再次開啟的時候,美國農場主早已哀鴻一片。報紙上甚至傳來某個西部農戶因為無力償還貸款,將農場焚毀,全家自殺的噩耗。
美國的農業危機主要原因雖然並非是由於英國對美國農產的歧視性關稅造成的,但卻畢竟是一個因素。在一片悲觀的氣氛中。某個突然改變的不利因素往往會被無限度的放大。
而且平心而論,就貿易商而言,在農產品這種大宗商品的貿易中1%的利潤也是不容忽視的。
在美國西部產糧州、南部產棉州和科羅拉多等產銀州的支持下,年輕的民主黨候選人布萊恩意氣風發,準備挑戰現任總統,共和黨人麥金萊。精力充沛,以能言善辯著稱的布萊恩和他的精選團隊走
遍了美國所有州,向人們宣講他的低關稅主張,同時攻擊共和黨政策。
“英國農民的收入隻有我們的二分之一,但是他們的生活比我們幸福。因為他們實行自由貿易。可以買到全世界最廉價的製成品。”
“美國的巨額財富全都被極少數的壟斷企業主以及華爾街的銀行所攫取,無論工人和農民都是高關稅政策的受害者,要想改變這一現狀,隻有拿起你們手中的武器――選票把代表富人階層的共和黨
人打倒。”
“現任政府在古巴問題上失敗源於他們的愚蠢和貪婪。帝國主義從來不是也不應是美利堅人的追求。300年前。當我們的祖先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他們對上帝的承諾才是真正的美利堅精神。他們為
了享有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的權力而逃離舊世界,而現在。美國人的這一夢想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帝國主義的本質是對世界上落後地區人民的奴役,受益者卻是正以同樣辦法奴役美國公民的壟
斷資本家和銀行家。”
共和黨在古巴政策的失敗引起部分中產階級的不滿,當他們倒戈把選票投降民主黨,則共和黨連基本盤都無法掌控的情況下,失敗也就在所難免。
民主黨獲勝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布萊恩不再執著於過去所宣稱銀本位美元製度,由於氰化法的應用使得南非金礦產量猛增,加上澳洲和美國新金礦的發現,在全世界黃金產量猛增三倍的情況下,
通貨緊縮已經大幅改善,西部農民們對銀本位的渴求也就不再那麽強烈。美國的阿拉斯加和科羅拉多兩地相繼發現的大型金礦,品味高產量大,從1899年開始的十年時間,美國的黃金產量通常占據了世
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民主黨內空前團結,和四年前一分為三的情況大不相同了。能言善辯的詹寧斯-布萊恩最終以222:176的選舉人票獲得大選的勝利,成為美國的新總統。
“改革關稅製度,讓老百姓能夠買到便宜的商品,讓美國的農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獲得公正的待遇”作為布萊恩的最重要的競選主張,從1901年開始逐步兌現。
在美國開始大幅降低關稅後,從平均75%下調到25%的水平,歐洲方麵,首先是德國將來自美國的農產品關稅分階段從15%降低到5%。對於德國來說,美國將工業品平均關稅降低到25%的合理水平將使
德國具備優勢的工業產品可以以正常的渠道――而非走私――進入美國市場。
英國方麵,由於保守黨內張伯倫派的堅持,並未取消對美國農產品的兩先令關稅,不過隨著1901年以後世界糧食供需的日益平穩,糧價不斷上漲,美國的農場主和糧食貿易商們也就不再特別關注這
兩個先令的特別稅了。
此外,1901年初的最困難時候,威廉同意了瓦德西提出的國家戰略儲備製度,德國政府出手花費四億馬克將美國的剩餘農產品一掃而光。這一舉措不僅取悅了美國農民,而且也大大幫了美國新政府
的忙,讓美國人從上到下無不充滿善意的讚美威廉:“這可真是個英明的凱撒”。
在外交政策上,布萊恩秉承民主黨的一貫立場,使美國重回孤立主義。這為法美關係的改善奠定了基礎。
由民主黨人掌控的參眾兩院還大幅削減了海軍造船費用,由計劃中的每年新開工四條戰列艦,變為了兩條,基本上又回到了曆史上羅斯福執政時代的狀況。不過,即使以每年兩條的速度也足夠美國
人建立一支強大的“大白”艦隊了。
由英國兩先令關稅改革引發的美國政治地震深深的震撼了威廉,因為美國人退出牌桌,會使歐洲大國間的外交關係蹦的更緊,更加缺少彈性,英德矛盾自然首當其衝。
威廉的擔心在1901年後逐步變為現實,首先是西班牙人實在無法繼續在古巴支撐下去了。
由於種植園經濟遭到破壞,西班牙對古巴的經營陷入了持續虧本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最終和古巴革命政府達成妥協,後者仿照海地脫離法國的先例,以10億西班牙比索換取獨立的地位。
隨著古巴的獨立,影響美西甚至美法關係的重大難題得到解決。之後,布萊恩政府又停止了對尼加拉瓜運河的勘察,並重啟和法國就巴拿馬運河的談判。
當法國從美洲事務中解脫出來,其在歐洲便重新獲得了行動自由,這令法德關係麵臨最重大的挑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