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英布戰爭(二)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非的開普鐵路基本是南北走向,其中從南到北會經過四個主要的樞紐城市,開普港作為起點是第一個樞紐,也是最南方的城市。開普向北第一站是德阿爾,該市位於英屬開普殖民地的東北部,距離奧蘭治自由邦邊境約150公裏。德阿爾再向北便是著名的鑽石之都金柏林,在1900年前後,德屬西南非洲鑽石礦已經投產的情況下,金伯利依然壟斷了全世界80%的鑽石供應。
金伯利位於奧蘭治自由邦的正西側的英屬貝專納蘭殖民地,幾乎緊靠著布爾人的地盤,鑽石帶來的巨大財富使該城市建立了整個南非地區最堅固的要塞。
金伯利再往北約500公裏就是馬弗京,該市位於貝專納蘭保護國,和德蘭士瓦西部邊境約20公裏遠。
英國政府從1894年開始著手修建的縱觀非洲的2c鐵路尚有北羅德尼亞一段沒有完工,所以埃及的軍隊無法利用鐵路掉往南非。
而且開戰後,布爾民兵迅速切斷了南羅德尼亞和貝專納蘭之間的聯係,加上英國在羅德尼亞即無重要的據點,更無可以使用的兵力,所以馬弗京以北的鐵路切斷後,布爾聯軍隻要專心應對來自西麵和南麵的威脅即可。
九月二十日,隨著東路大軍的開拔,西路軍在有“西德蘭士瓦之獅”之稱的――德拉瑞將軍的指揮下,兵分兩路向馬弗京和金伯利開進。
英軍本身在西路的實力要比東路更為雄厚,但是為了防範居住在開普殖民地的布爾人暗中搗亂。不得不分出很大一部分兵力用於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的防衛,因此真正可用於進攻的兵力反而不如東路多。
到九月二十日的時候,西路的英軍主力隻有一部分到達了金伯利,馬弗京則一個援兵都沒有到達。
在這種情況下,德拉瑞將軍將主力用於對金伯利的攻擊,這支進攻部隊總數約一萬人,其主力則是德國誌願旅,弗拉芒旅和幾個布爾民團則負責側翼掩護。
金伯利原有駐軍約兩千人,加上剛剛抵達的增援部隊總數達到了五千人,由克勞德上校指揮。
戴比爾斯公司大老板。世界鑽石大王羅德斯爵士在布爾軍隊圍城前乘坐最後一列火車到達金伯利。決心和自己的鑽石礦共存亡。
他帶來許多槍支彈藥和火炮,不過守軍卻對這位英國最著名的帝國主義者冷眼相看,因為南非的英國平民和駐軍都很清楚,沒有羅德斯的鼓動戰爭根本就不會打起來。
曆史上。負責進攻金伯利的路易-博塔將軍雖然組織了多次進攻。但是都被大退。主要原因一方麵是金伯利的要塞工事確實比較堅固,另一方麵則是布爾軍隊缺乏大口徑火炮,更缺乏炮彈。
不過。本位麵這種情況得到根本的改善,僅僅德國大使館在戰前就儲備了近萬發炮彈,其中150毫米口徑炮彈600發,210毫米口徑炮彈200發。
德國誌願旅裝備良好,士氣高漲。“兄弟們,加把勁,拿下金伯利,戰爭結束後我們就不僅能分到金子,還能分到鑽石。另外還有個秘密消息,梅克爾將軍已經收到了國王陛下寄來的100枚十字勳章,就等戰鬥一結束發給大家了。”
類似的樂觀言論在德軍中到處彌漫,對士氣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經過三天的戰場觀察,梅克爾將軍確信,金伯利要塞內不僅兵力充足而且短期內也不會存在後勤補給方麵的問題,這和布爾人的“南非情報局”獲得的情報是吻合的。
九月二十四日清晨,隨著軍號聲響起,位於金伯利東北約2.5千米處的聯軍炮兵陣地發出劇烈轟鳴,一門門中大口徑火炮噴吐著火蛇,將炮彈傾瀉到麵積不大的金伯利要塞內。
這支炮兵部隊由布爾正規軍的重炮團和德國誌願旅的重炮連組成,前者裝備了24門150毫米火炮,後者則裝備了兩門210毫米重炮。戰前時候,布爾軍隊的將領普遍認為150毫米口徑火炮已經足夠,210毫米火炮過於笨重不適合跟隨騎兵運動,因此沒有裝備。(.好看的小說)
不過即使24門150毫米火炮也比曆史上路易-博塔所擁有的全部八門,由三個國家生產的四種口徑的55-76毫米的小口徑炮要強上百倍。
炮擊整整進行了一天,聯軍炮兵向要塞內傾瀉了超過一千發炮彈,其中包括84發210毫米炮彈。
生活在和平維多利亞年代的英國陸軍何曾見過這種陣勢,即使經曆過火炮交戰也大多是自己的炮兵轟炸土著人,這種挨炸的滋味可沒受過,更別說如此長時間、高密度的炮擊了。
有幾個年輕的列兵在傍晚十分甚至在無限的絕望和恐懼下,躲在角落裏哭了起來。
第一天的炮擊下來,英軍傷亡超過500人,如果說這點傷亡還能夠承受,那麽對士氣的打擊卻是致命的。
克勞德上校手中的火炮也有幾十門,但是大多是六磅炮,能夠發揮些威力的120毫米的海軍炮則隻有兩門,而且在第一次組織反擊時就被聯軍的炮火所摧毀。
“這樣下去最多堅持不過三天的,明天必須組織步兵反擊。”當晚的軍官會議上,大部分人都認為明天如果布爾人繼續轟炸,那麽英軍無論如何都要出擊,否則士氣會下降到無以複加的地步,到那時,布爾人的步兵一到,估計士兵們就投降了。
克勞德上校雖然不相信靠步兵反擊能夠成功,可是橫豎都是死,還不如試試看。
第二天一早,聯軍繼續重複昨天的那一套。通過探空氣球的校正,有條不紊的對金伯利城內的軍事目標逐一射擊。
上午十點,英軍營地內的風笛聲響起,兩個營的步兵集結起來以密集的隊列向東北麵的聯軍炮兵陣地衝去。
看到這一幕,梅克爾將軍無奈的搖搖頭,心中不禁在想,這種列隊衝鋒的打法還是燧發槍時代的戰術,在決定七年戰爭勝敗的最後時刻,沃爾夫手下的英軍就是靠著一百米內的兩次連續射擊打垮了對麵的法國人。不過,現在都是無煙火藥時代了。如果還使用這種老掉牙的打法估計還沒衝到跟前就被打成篩子了。
等英軍全部衝出陣地後。德拉瑞將軍和梅克爾商議了一下,開始使用輕型火炮轟炸行進中的英軍部隊,同時,重炮火力則封鎖了英軍的退路。以達到遮蔽戰場的目的。使要塞內外的英軍無法相互支援。
這兩個營的英軍從走出陣地的那一刻其命運就已經決定。聯軍使用的1898式毛瑟步槍的射程要遠於英軍的謝菲爾德步槍,在一千米的距離上,布爾射手和德國老兵們以精準的火力對英軍進行點射。打的英軍士兵趴在地上抬不起頭來。不過一直趴著也是不行,天上掉下來的炮塔可是不長眼睛的,沒準下一刻自己就身首異處了。
戰場上英軍士兵近乎絕望的作著無畏的抵抗,要塞內的克勞德上校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卻也隻是幹著急而毫無辦法。
布爾炮兵已經用重炮封鎖了交通線,戰場上的那兩營英軍現在是進退不得,而城內卻無法派出援軍接應。
四十分鍾後,隨著布爾騎兵的一次衝鋒,兩個營的英軍終於在軍官的組織下宣布投降。
不過,在梅克爾將軍的建議下,聯軍出於人道的考慮,讓所有受傷的英軍士兵在一名軍官的帶領下回到金伯利,希望在那裏能得到更好的救治。
聽了梅克爾的建議,德拉瑞將軍嘿嘿笑笑,點頭表示默許。
臨行前,德拉瑞將軍還煞有介事的帶著這位帶隊的軍官參觀了聯軍的炮兵陣地和儲備的一車車的炮彈。
而後,他說道:“這是一萬發大口徑炮彈,足夠我們十天的使用量,所以希望您見到克勞德上校後能夠明白的告訴他,為了不必要的傷亡,希望他早做決斷。我會保證每一個英軍士兵都受到公正的對待。”
仗打到這個份上已經沒有任何懸念,“如果不出所料,克勞德上校可能會在明天傍晚投降。”梅克爾對手下的軍官們說道。
當天下午,英軍的傷病回城後,疼痛和哀嚎的聲音彌漫了整個大營,使英軍的士氣更加低落,有些膽大的士兵甚至開始公開建議軍官們盡快和布爾人談判。
那名帶隊回來的軍官雖然報告了他在聯軍炮兵陣地的所見所聞,不過克勞德上校也不傻,他知道所謂十天的炮彈用量根本就是不靠譜的,別說十天,以這種炮擊的密度,用不了五天布爾人的大炮就要拉回去重新加工炮膛。
可是,眼下自己這邊的情況已經是難以維持下去,由於南方趕來的援軍從德阿爾出發後,沒過多久就被布爾人的民團伏擊,傷亡近千人,這使得唯一的希望也徹底破滅了。
當晚的軍官會議上,大家一致決定,如果到明天傍晚,布爾人的炮火似乎不見減弱,那麽就開城投降。
不過就在眾人都已經絕望的時刻,羅德斯依然保持著堅定的鬥誌,這和他羸弱的身軀是如此的不協調。
在英軍傷病回到金伯利後,他立刻宣布對於在戰鬥中受傷的英軍士兵每人補貼500英鎊,陣亡者補貼1000英鎊,如果能堅持到打退布爾人的進攻,那麽每個活下來的人都可以得到300英鎊獎金。
在那個年代,1000英鎊相當於一個普通英國工人15年的工資。如果把1000英鎊存在銀行裏,每年的利息都足夠一家人在鄉下過上較為舒適的生活。
英軍普通士兵的待遇很差,出身大多不好,所以金錢對他們還是很有誘惑力的,不過軍官會議的決定不是羅德斯個人所能改變的。而且克勞德上校擔心的是,就算德軍圍而不攻,時間一長英軍自己依然會崩潰。畢竟,傷亡和投降的人數已經達到2000人,剩餘的3000人要麵對上萬布爾聯軍的圍攻,僅僅心理上的壓力就能把一個意誌薄弱的人壓垮。
正如梅克爾將軍預料的那樣,英軍終於掛出了白旗,不過時間卻又推後了一天,是到開戰第四天的上午十點,克勞德眼看著布爾人有著打不完的炮彈,絕望之下下達了投降的命令。(未完待續。。)
金伯利位於奧蘭治自由邦的正西側的英屬貝專納蘭殖民地,幾乎緊靠著布爾人的地盤,鑽石帶來的巨大財富使該城市建立了整個南非地區最堅固的要塞。
金伯利再往北約500公裏就是馬弗京,該市位於貝專納蘭保護國,和德蘭士瓦西部邊境約20公裏遠。
英國政府從1894年開始著手修建的縱觀非洲的2c鐵路尚有北羅德尼亞一段沒有完工,所以埃及的軍隊無法利用鐵路掉往南非。
而且開戰後,布爾民兵迅速切斷了南羅德尼亞和貝專納蘭之間的聯係,加上英國在羅德尼亞即無重要的據點,更無可以使用的兵力,所以馬弗京以北的鐵路切斷後,布爾聯軍隻要專心應對來自西麵和南麵的威脅即可。
九月二十日,隨著東路大軍的開拔,西路軍在有“西德蘭士瓦之獅”之稱的――德拉瑞將軍的指揮下,兵分兩路向馬弗京和金伯利開進。
英軍本身在西路的實力要比東路更為雄厚,但是為了防範居住在開普殖民地的布爾人暗中搗亂。不得不分出很大一部分兵力用於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的防衛,因此真正可用於進攻的兵力反而不如東路多。
到九月二十日的時候,西路的英軍主力隻有一部分到達了金伯利,馬弗京則一個援兵都沒有到達。
在這種情況下,德拉瑞將軍將主力用於對金伯利的攻擊,這支進攻部隊總數約一萬人,其主力則是德國誌願旅,弗拉芒旅和幾個布爾民團則負責側翼掩護。
金伯利原有駐軍約兩千人,加上剛剛抵達的增援部隊總數達到了五千人,由克勞德上校指揮。
戴比爾斯公司大老板。世界鑽石大王羅德斯爵士在布爾軍隊圍城前乘坐最後一列火車到達金伯利。決心和自己的鑽石礦共存亡。
他帶來許多槍支彈藥和火炮,不過守軍卻對這位英國最著名的帝國主義者冷眼相看,因為南非的英國平民和駐軍都很清楚,沒有羅德斯的鼓動戰爭根本就不會打起來。
曆史上。負責進攻金伯利的路易-博塔將軍雖然組織了多次進攻。但是都被大退。主要原因一方麵是金伯利的要塞工事確實比較堅固,另一方麵則是布爾軍隊缺乏大口徑火炮,更缺乏炮彈。
不過。本位麵這種情況得到根本的改善,僅僅德國大使館在戰前就儲備了近萬發炮彈,其中150毫米口徑炮彈600發,210毫米口徑炮彈200發。
德國誌願旅裝備良好,士氣高漲。“兄弟們,加把勁,拿下金伯利,戰爭結束後我們就不僅能分到金子,還能分到鑽石。另外還有個秘密消息,梅克爾將軍已經收到了國王陛下寄來的100枚十字勳章,就等戰鬥一結束發給大家了。”
類似的樂觀言論在德軍中到處彌漫,對士氣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經過三天的戰場觀察,梅克爾將軍確信,金伯利要塞內不僅兵力充足而且短期內也不會存在後勤補給方麵的問題,這和布爾人的“南非情報局”獲得的情報是吻合的。
九月二十四日清晨,隨著軍號聲響起,位於金伯利東北約2.5千米處的聯軍炮兵陣地發出劇烈轟鳴,一門門中大口徑火炮噴吐著火蛇,將炮彈傾瀉到麵積不大的金伯利要塞內。
這支炮兵部隊由布爾正規軍的重炮團和德國誌願旅的重炮連組成,前者裝備了24門150毫米火炮,後者則裝備了兩門210毫米重炮。戰前時候,布爾軍隊的將領普遍認為150毫米口徑火炮已經足夠,210毫米火炮過於笨重不適合跟隨騎兵運動,因此沒有裝備。(.好看的小說)
不過即使24門150毫米火炮也比曆史上路易-博塔所擁有的全部八門,由三個國家生產的四種口徑的55-76毫米的小口徑炮要強上百倍。
炮擊整整進行了一天,聯軍炮兵向要塞內傾瀉了超過一千發炮彈,其中包括84發210毫米炮彈。
生活在和平維多利亞年代的英國陸軍何曾見過這種陣勢,即使經曆過火炮交戰也大多是自己的炮兵轟炸土著人,這種挨炸的滋味可沒受過,更別說如此長時間、高密度的炮擊了。
有幾個年輕的列兵在傍晚十分甚至在無限的絕望和恐懼下,躲在角落裏哭了起來。
第一天的炮擊下來,英軍傷亡超過500人,如果說這點傷亡還能夠承受,那麽對士氣的打擊卻是致命的。
克勞德上校手中的火炮也有幾十門,但是大多是六磅炮,能夠發揮些威力的120毫米的海軍炮則隻有兩門,而且在第一次組織反擊時就被聯軍的炮火所摧毀。
“這樣下去最多堅持不過三天的,明天必須組織步兵反擊。”當晚的軍官會議上,大部分人都認為明天如果布爾人繼續轟炸,那麽英軍無論如何都要出擊,否則士氣會下降到無以複加的地步,到那時,布爾人的步兵一到,估計士兵們就投降了。
克勞德上校雖然不相信靠步兵反擊能夠成功,可是橫豎都是死,還不如試試看。
第二天一早,聯軍繼續重複昨天的那一套。通過探空氣球的校正,有條不紊的對金伯利城內的軍事目標逐一射擊。
上午十點,英軍營地內的風笛聲響起,兩個營的步兵集結起來以密集的隊列向東北麵的聯軍炮兵陣地衝去。
看到這一幕,梅克爾將軍無奈的搖搖頭,心中不禁在想,這種列隊衝鋒的打法還是燧發槍時代的戰術,在決定七年戰爭勝敗的最後時刻,沃爾夫手下的英軍就是靠著一百米內的兩次連續射擊打垮了對麵的法國人。不過,現在都是無煙火藥時代了。如果還使用這種老掉牙的打法估計還沒衝到跟前就被打成篩子了。
等英軍全部衝出陣地後。德拉瑞將軍和梅克爾商議了一下,開始使用輕型火炮轟炸行進中的英軍部隊,同時,重炮火力則封鎖了英軍的退路。以達到遮蔽戰場的目的。使要塞內外的英軍無法相互支援。
這兩個營的英軍從走出陣地的那一刻其命運就已經決定。聯軍使用的1898式毛瑟步槍的射程要遠於英軍的謝菲爾德步槍,在一千米的距離上,布爾射手和德國老兵們以精準的火力對英軍進行點射。打的英軍士兵趴在地上抬不起頭來。不過一直趴著也是不行,天上掉下來的炮塔可是不長眼睛的,沒準下一刻自己就身首異處了。
戰場上英軍士兵近乎絕望的作著無畏的抵抗,要塞內的克勞德上校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卻也隻是幹著急而毫無辦法。
布爾炮兵已經用重炮封鎖了交通線,戰場上的那兩營英軍現在是進退不得,而城內卻無法派出援軍接應。
四十分鍾後,隨著布爾騎兵的一次衝鋒,兩個營的英軍終於在軍官的組織下宣布投降。
不過,在梅克爾將軍的建議下,聯軍出於人道的考慮,讓所有受傷的英軍士兵在一名軍官的帶領下回到金伯利,希望在那裏能得到更好的救治。
聽了梅克爾的建議,德拉瑞將軍嘿嘿笑笑,點頭表示默許。
臨行前,德拉瑞將軍還煞有介事的帶著這位帶隊的軍官參觀了聯軍的炮兵陣地和儲備的一車車的炮彈。
而後,他說道:“這是一萬發大口徑炮彈,足夠我們十天的使用量,所以希望您見到克勞德上校後能夠明白的告訴他,為了不必要的傷亡,希望他早做決斷。我會保證每一個英軍士兵都受到公正的對待。”
仗打到這個份上已經沒有任何懸念,“如果不出所料,克勞德上校可能會在明天傍晚投降。”梅克爾對手下的軍官們說道。
當天下午,英軍的傷病回城後,疼痛和哀嚎的聲音彌漫了整個大營,使英軍的士氣更加低落,有些膽大的士兵甚至開始公開建議軍官們盡快和布爾人談判。
那名帶隊回來的軍官雖然報告了他在聯軍炮兵陣地的所見所聞,不過克勞德上校也不傻,他知道所謂十天的炮彈用量根本就是不靠譜的,別說十天,以這種炮擊的密度,用不了五天布爾人的大炮就要拉回去重新加工炮膛。
可是,眼下自己這邊的情況已經是難以維持下去,由於南方趕來的援軍從德阿爾出發後,沒過多久就被布爾人的民團伏擊,傷亡近千人,這使得唯一的希望也徹底破滅了。
當晚的軍官會議上,大家一致決定,如果到明天傍晚,布爾人的炮火似乎不見減弱,那麽就開城投降。
不過就在眾人都已經絕望的時刻,羅德斯依然保持著堅定的鬥誌,這和他羸弱的身軀是如此的不協調。
在英軍傷病回到金伯利後,他立刻宣布對於在戰鬥中受傷的英軍士兵每人補貼500英鎊,陣亡者補貼1000英鎊,如果能堅持到打退布爾人的進攻,那麽每個活下來的人都可以得到300英鎊獎金。
在那個年代,1000英鎊相當於一個普通英國工人15年的工資。如果把1000英鎊存在銀行裏,每年的利息都足夠一家人在鄉下過上較為舒適的生活。
英軍普通士兵的待遇很差,出身大多不好,所以金錢對他們還是很有誘惑力的,不過軍官會議的決定不是羅德斯個人所能改變的。而且克勞德上校擔心的是,就算德軍圍而不攻,時間一長英軍自己依然會崩潰。畢竟,傷亡和投降的人數已經達到2000人,剩餘的3000人要麵對上萬布爾聯軍的圍攻,僅僅心理上的壓力就能把一個意誌薄弱的人壓垮。
正如梅克爾將軍預料的那樣,英軍終於掛出了白旗,不過時間卻又推後了一天,是到開戰第四天的上午十點,克勞德眼看著布爾人有著打不完的炮彈,絕望之下下達了投降的命令。(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