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的施政,整個大漢的天下都呈現出了一番欣欣向榮的態勢,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太平盛世到來了一般。
感覺著這一切的太平,袁吉有時也會想,難道這個天下真的不會再出現曆史上的那個大亂的時代了?若是今後天下真的太平那倒好了,自己也不用為今後的種種所煩惱了。太太平平的在這個大漢末的時代安安穩穩地過著貴族的生活,那也是非常得愜意的。
不過這太平的日子似乎都建立在大將軍何進一人的身上,隻要大將軍何進不死,至少這大漢的天下是沒有人敢出來搗亂的,包括那西北大佬,大魔王董卓。
不過在曆史上,何進似乎最後還是被張讓等閹宦給殺死的。現在何進手握大漢權柄,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大漢的士人和門閥勢力都願意聽隨何進,輔佐與他。反看張讓等人,如今卻是失去往日作威作福的權勢,在朝中根本掀不起什麽大風浪了。若是何進願意的話,很容易就可以將這些閹宦給弄死,袁吉實在想不出何進最後究竟是怎麽死在那些閹宦的手裏的。
不過此時既然沒有動亂的現象,袁吉也樂得逍遙自在。
……
此時宮中的一處偏殿中,有幾個人影在那裏閃爍著。隻見其中一身材矮小之人憤憤地說道:“自從那何進將我等的權柄剝除,咱們在這宮中著實受盡了欺淩!這種日子我郭勝是無論如何也生活不下去了。”
“勝哥說得是。以前在宮中那個太監見了我等不恭恭敬敬地叫咱們一聲公公?可歎如今咱們虎落平原遭犬欺,就連一個洗房殿中的小小太監也不把咱們放在眼中了,還時不時地給咱們臉色看。讓哥,你快想想主意,咱們好歹重新奪回那權柄,過上以前那威風的日子!”一個瘦高的人影說道。
原來在此處商議的幾個人就是被何進罷黜官職的張讓等幾個閹人。
張讓聽了二人所說的言語,沉默了半晌,好久都沒有說一句話,把在一旁等待的郭勝和趙忠急得團團轉,不過兩人卻是沒有敢打擾張讓的思考。
正在此時,一個人影匆匆地向這裏走來,見到張讓等三人時,喜道:“你們果然在此處!”接著又轉頭對著張讓說道,“讓哥,董太後召見我等,說有要是相商!”
張讓剛聽完此人所說,心中便是一喜,抓住此人的手腕,激動道:“董太後果真要召見我等?“
看著張讓那愉悅的神色,三人不禁疑惑地問道:“讓哥,董太後召見我等,你為何如此這般喜悅?”
張讓輕笑了幾聲道:“我等的好日子馬上就要回來了!”接著張讓便將心中所想告知了三人,三人聽罷也是大喜。於是幾人便匆匆向董太後的永樂宮小跑而去。
永樂宮中,一名穿著一身名貴華服,妖豔非常的老婦此時正端坐在上首的位置上,一臉的憤怒之色,對著下首的張讓等人道:“何進之妹,剛進宮的時候,本宮抬舉她,讓她成了皇後。如今先帝離去,她兒子繼位成了皇帝,如今內外皆是她的心腹,威權日重,本宮當該如何?”
張讓等人默然不語良久,之後張讓眼珠子一轉,奏道:“太後可次日臨朝,垂簾聽政,加封國舅董重為驃騎將軍掌握兵權,然後再重用我等,則大事可圖矣!”
董太後聽罷,喜道:“卿之言極為有理,本宮就依卿言!”
張讓等人退出永樂宮之後,郭勝小聲地問道:“我等為何不將先帝遺旨交付與董太後?”
張讓嗤笑一聲道:“這聖旨乃是我等的最後保命利器。若是此次永樂宮成功,我們今後繼續享受榮華富貴,若是失敗的話,那我等可又要到處乞命。萬一那何進此次不願饒恕我等,我等就可用此先帝遺旨與其拚個魚死網破了。(.好看的小說)”
郭勝、趙忠幾人皆是默然。
次日設朝,董太後很是強硬地在朝中垂簾聽政,不顧滿朝文武大臣的反對,執意要加封董重為驃騎將軍,張讓等閹宦共預朝政。
坐在一旁的何太後看不慣董太後專權,於是在自己的宮中設下一宴,請董太後前來赴席。酒至半酣,何太後起身執酒樽,拜道:“我等皆是婦人,實不宜幹涉朝政。昔呂太後專權,家族千餘口被戮。如今我等便應該端坐於深宮之中,這國家大事應該交與那些文武大臣們去處理,如此則國家幸甚!”
董太後聽罷,大怒道:“汝先前鴆死王美人,設心嫉妒,若不是本宮袒護,汝早被廢多時。如今汝卻倚仗汝子為君,屠夫何進為勢,卻是不將本宮放在眼中?吾若令驃騎將軍斷何進頭,易如反掌,看其如何處置!”
好說歹說,沒想到卻是被自己的婆婆如此不識好歹地衝撞了下,就是泥人也是怒了:“本宮好言相勸,你不領情也就罷了,為何還要說出如此之話?”
董太後道:“汝家本乃屠戶,有何見識!”
兩宮互相爭吵不休,差點要幹起架來了,幸好一旁的張讓等人將她們給分開,勸她們各自回宮,這才作罷。
何太後也是心胸狹窄之人,如今貴為一宮之主,如何忍受得住如此之氣?於是連夜將何進給召進宮來,將白天自己與董太後所說的事情一一告知了何進。
何進對董太後所說的那句“教驃騎斷何進頭”這句話甚是敏感和憤怒,對何太後道:“太後盡管放心,進自有辦法對付那老婦!”
何進出宮之後,便召集三公和自己的親弟何苗,眾人共同商議出了一個辦法,之後便將此寫入奏本當中,其中大略的意思就是,董太後本是藩妃,按照祖製是不應該長留在京師的,應該遷回封國河間安置,限日下即可出京師。
這奏章一呈上去,何太後馬上就批準了。並且派遣軍士強迫董太後即刻出宮。而何進又遣北軍將士圍住驃騎府,勒令董重交出印綬。董重知道自己與太後所謀已經泄露,惶急之下,隻得在後堂自刎而死。
何太後將自己的婆婆遣出宮中,又怕她回到河間又鬧出什麽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於是便派人在途中將董太後給毒死。隻言太後在途中不勝旅途,身染疾病,不治身亡。於是又將董太後的靈柩搬回京師,葬在文陵。
如今後宮之中兩宮隻剩下一宮,何太後也掌握了後宮所有的權利,沒有人再敢反對她了。
此時大將軍府中,羽林中郎將袁紹向何進說道:“董太後初時臨朝,便要張讓等人入朝政。董太後之所以要這麽做恐怕與這些閹宦脫不了幹係。大將軍應當趁此機會將張讓等人鏟除!”
何進道:“哼!這些閹宦,吾看在太後的麵子上饒他們一命,沒想到這些人卻是又不甘寂寞了。本初所言極是,若是不將此等閹宦誅除,難消吾心頭之恨!”
“大將軍若是如此,則天下幸甚!”袁紹對著何進抱了一拳,喜道。
“容我入宮稟報太後,讓其下旨除賊!”何進說道。
自從董太後被殺之後,張讓等人惶惶不安,。此時又問說何進聽從袁紹的建議又要來誅除自己等人。幾人一商議之下,覺得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還是不要拿出聖旨,幹脆準備金珠玉帛去賄賂那何進的母親舞陽君和他弟弟何苗,並細述前事與自己等人無關。
天下無難事,總叫現銀子,那舞陽君與何苗收了張讓等人的財物,於是便跑入宮中何太後那為其等求情。並且又對何太後說道:“大將軍若是將宮中的閹宦殺了的話,那麽他的權利就會變得更大,這對於剛剛繼位的皇帝恐怕不太好。”
這一家人,居然得了金銀財寶,連自己的親身骨肉和親生兄弟都不顧了,這金銀可真是害人不淺啊。
這一番話說得何太後很是動容,待得何進進宮請求太後下旨誅除張讓等閹宦時,何太後居然不允許。
何太後對何進道:“中宮在宮中掌權,乃是漢家祖製,何必要趕盡殺絕?且先帝剛剛離去,士人便掌管大全,我等不宜與其等共事。”
一旁的何苗也勸解道:“前與兄長從南陽入京師,何等困苦?虧得張讓等閹宦幫助,得享富貴。國家大事,談何容易?一或失手,覆水難收,還望兄長三思!”接著何進母親又是勸告。
何進見自己的家人都不主張自己將閹宦等鏟除,弄得滿腹狐疑,於是隻得怏怏而退。
回到大將軍府之後,何進見袁紹還在府中,於是忙將剛才在宮中所發生的事情一一告訴了袁紹。
袁紹聽罷,沉思少許,道:“此必是張讓等人已得知大將軍要誅除其等,故遣大將軍家人前來求情!”
何進點了點頭,道:“吾亦是如此想!如今為之奈何?”
袁紹道:“前竇武欲誅閹豎,反為其所害,無非因機事不密;當時北軍五營將士具畏服中官,竇武反而利用北軍,怪不得自取滅亡。今大將軍手握京師七萬人馬,軍士將吏又都是英俊名士,樂為效命,事為掌握,此乃天賜機緣,大將軍可率北軍將士為天下除害,幸勿再遲!”
何進聽罷,心中一驚,想也沒想便回拒道:“沒有太後懿旨,擅自帶兵進宮剿賊,與謀反何異?到時天下之人如何看待我何進!本初勿要說出此言!”
袁紹見何進不願采納自己的這一建議,也知道自己這一建議所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好,於是隻得拜辭而去。
感覺著這一切的太平,袁吉有時也會想,難道這個天下真的不會再出現曆史上的那個大亂的時代了?若是今後天下真的太平那倒好了,自己也不用為今後的種種所煩惱了。太太平平的在這個大漢末的時代安安穩穩地過著貴族的生活,那也是非常得愜意的。
不過這太平的日子似乎都建立在大將軍何進一人的身上,隻要大將軍何進不死,至少這大漢的天下是沒有人敢出來搗亂的,包括那西北大佬,大魔王董卓。
不過在曆史上,何進似乎最後還是被張讓等閹宦給殺死的。現在何進手握大漢權柄,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大漢的士人和門閥勢力都願意聽隨何進,輔佐與他。反看張讓等人,如今卻是失去往日作威作福的權勢,在朝中根本掀不起什麽大風浪了。若是何進願意的話,很容易就可以將這些閹宦給弄死,袁吉實在想不出何進最後究竟是怎麽死在那些閹宦的手裏的。
不過此時既然沒有動亂的現象,袁吉也樂得逍遙自在。
……
此時宮中的一處偏殿中,有幾個人影在那裏閃爍著。隻見其中一身材矮小之人憤憤地說道:“自從那何進將我等的權柄剝除,咱們在這宮中著實受盡了欺淩!這種日子我郭勝是無論如何也生活不下去了。”
“勝哥說得是。以前在宮中那個太監見了我等不恭恭敬敬地叫咱們一聲公公?可歎如今咱們虎落平原遭犬欺,就連一個洗房殿中的小小太監也不把咱們放在眼中了,還時不時地給咱們臉色看。讓哥,你快想想主意,咱們好歹重新奪回那權柄,過上以前那威風的日子!”一個瘦高的人影說道。
原來在此處商議的幾個人就是被何進罷黜官職的張讓等幾個閹人。
張讓聽了二人所說的言語,沉默了半晌,好久都沒有說一句話,把在一旁等待的郭勝和趙忠急得團團轉,不過兩人卻是沒有敢打擾張讓的思考。
正在此時,一個人影匆匆地向這裏走來,見到張讓等三人時,喜道:“你們果然在此處!”接著又轉頭對著張讓說道,“讓哥,董太後召見我等,說有要是相商!”
張讓剛聽完此人所說,心中便是一喜,抓住此人的手腕,激動道:“董太後果真要召見我等?“
看著張讓那愉悅的神色,三人不禁疑惑地問道:“讓哥,董太後召見我等,你為何如此這般喜悅?”
張讓輕笑了幾聲道:“我等的好日子馬上就要回來了!”接著張讓便將心中所想告知了三人,三人聽罷也是大喜。於是幾人便匆匆向董太後的永樂宮小跑而去。
永樂宮中,一名穿著一身名貴華服,妖豔非常的老婦此時正端坐在上首的位置上,一臉的憤怒之色,對著下首的張讓等人道:“何進之妹,剛進宮的時候,本宮抬舉她,讓她成了皇後。如今先帝離去,她兒子繼位成了皇帝,如今內外皆是她的心腹,威權日重,本宮當該如何?”
張讓等人默然不語良久,之後張讓眼珠子一轉,奏道:“太後可次日臨朝,垂簾聽政,加封國舅董重為驃騎將軍掌握兵權,然後再重用我等,則大事可圖矣!”
董太後聽罷,喜道:“卿之言極為有理,本宮就依卿言!”
張讓等人退出永樂宮之後,郭勝小聲地問道:“我等為何不將先帝遺旨交付與董太後?”
張讓嗤笑一聲道:“這聖旨乃是我等的最後保命利器。若是此次永樂宮成功,我們今後繼續享受榮華富貴,若是失敗的話,那我等可又要到處乞命。萬一那何進此次不願饒恕我等,我等就可用此先帝遺旨與其拚個魚死網破了。(.好看的小說)”
郭勝、趙忠幾人皆是默然。
次日設朝,董太後很是強硬地在朝中垂簾聽政,不顧滿朝文武大臣的反對,執意要加封董重為驃騎將軍,張讓等閹宦共預朝政。
坐在一旁的何太後看不慣董太後專權,於是在自己的宮中設下一宴,請董太後前來赴席。酒至半酣,何太後起身執酒樽,拜道:“我等皆是婦人,實不宜幹涉朝政。昔呂太後專權,家族千餘口被戮。如今我等便應該端坐於深宮之中,這國家大事應該交與那些文武大臣們去處理,如此則國家幸甚!”
董太後聽罷,大怒道:“汝先前鴆死王美人,設心嫉妒,若不是本宮袒護,汝早被廢多時。如今汝卻倚仗汝子為君,屠夫何進為勢,卻是不將本宮放在眼中?吾若令驃騎將軍斷何進頭,易如反掌,看其如何處置!”
好說歹說,沒想到卻是被自己的婆婆如此不識好歹地衝撞了下,就是泥人也是怒了:“本宮好言相勸,你不領情也就罷了,為何還要說出如此之話?”
董太後道:“汝家本乃屠戶,有何見識!”
兩宮互相爭吵不休,差點要幹起架來了,幸好一旁的張讓等人將她們給分開,勸她們各自回宮,這才作罷。
何太後也是心胸狹窄之人,如今貴為一宮之主,如何忍受得住如此之氣?於是連夜將何進給召進宮來,將白天自己與董太後所說的事情一一告知了何進。
何進對董太後所說的那句“教驃騎斷何進頭”這句話甚是敏感和憤怒,對何太後道:“太後盡管放心,進自有辦法對付那老婦!”
何進出宮之後,便召集三公和自己的親弟何苗,眾人共同商議出了一個辦法,之後便將此寫入奏本當中,其中大略的意思就是,董太後本是藩妃,按照祖製是不應該長留在京師的,應該遷回封國河間安置,限日下即可出京師。
這奏章一呈上去,何太後馬上就批準了。並且派遣軍士強迫董太後即刻出宮。而何進又遣北軍將士圍住驃騎府,勒令董重交出印綬。董重知道自己與太後所謀已經泄露,惶急之下,隻得在後堂自刎而死。
何太後將自己的婆婆遣出宮中,又怕她回到河間又鬧出什麽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於是便派人在途中將董太後給毒死。隻言太後在途中不勝旅途,身染疾病,不治身亡。於是又將董太後的靈柩搬回京師,葬在文陵。
如今後宮之中兩宮隻剩下一宮,何太後也掌握了後宮所有的權利,沒有人再敢反對她了。
此時大將軍府中,羽林中郎將袁紹向何進說道:“董太後初時臨朝,便要張讓等人入朝政。董太後之所以要這麽做恐怕與這些閹宦脫不了幹係。大將軍應當趁此機會將張讓等人鏟除!”
何進道:“哼!這些閹宦,吾看在太後的麵子上饒他們一命,沒想到這些人卻是又不甘寂寞了。本初所言極是,若是不將此等閹宦誅除,難消吾心頭之恨!”
“大將軍若是如此,則天下幸甚!”袁紹對著何進抱了一拳,喜道。
“容我入宮稟報太後,讓其下旨除賊!”何進說道。
自從董太後被殺之後,張讓等人惶惶不安,。此時又問說何進聽從袁紹的建議又要來誅除自己等人。幾人一商議之下,覺得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還是不要拿出聖旨,幹脆準備金珠玉帛去賄賂那何進的母親舞陽君和他弟弟何苗,並細述前事與自己等人無關。
天下無難事,總叫現銀子,那舞陽君與何苗收了張讓等人的財物,於是便跑入宮中何太後那為其等求情。並且又對何太後說道:“大將軍若是將宮中的閹宦殺了的話,那麽他的權利就會變得更大,這對於剛剛繼位的皇帝恐怕不太好。”
這一家人,居然得了金銀財寶,連自己的親身骨肉和親生兄弟都不顧了,這金銀可真是害人不淺啊。
這一番話說得何太後很是動容,待得何進進宮請求太後下旨誅除張讓等閹宦時,何太後居然不允許。
何太後對何進道:“中宮在宮中掌權,乃是漢家祖製,何必要趕盡殺絕?且先帝剛剛離去,士人便掌管大全,我等不宜與其等共事。”
一旁的何苗也勸解道:“前與兄長從南陽入京師,何等困苦?虧得張讓等閹宦幫助,得享富貴。國家大事,談何容易?一或失手,覆水難收,還望兄長三思!”接著何進母親又是勸告。
何進見自己的家人都不主張自己將閹宦等鏟除,弄得滿腹狐疑,於是隻得怏怏而退。
回到大將軍府之後,何進見袁紹還在府中,於是忙將剛才在宮中所發生的事情一一告訴了袁紹。
袁紹聽罷,沉思少許,道:“此必是張讓等人已得知大將軍要誅除其等,故遣大將軍家人前來求情!”
何進點了點頭,道:“吾亦是如此想!如今為之奈何?”
袁紹道:“前竇武欲誅閹豎,反為其所害,無非因機事不密;當時北軍五營將士具畏服中官,竇武反而利用北軍,怪不得自取滅亡。今大將軍手握京師七萬人馬,軍士將吏又都是英俊名士,樂為效命,事為掌握,此乃天賜機緣,大將軍可率北軍將士為天下除害,幸勿再遲!”
何進聽罷,心中一驚,想也沒想便回拒道:“沒有太後懿旨,擅自帶兵進宮剿賊,與謀反何異?到時天下之人如何看待我何進!本初勿要說出此言!”
袁紹見何進不願采納自己的這一建議,也知道自己這一建議所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好,於是隻得拜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