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山大捷,現在成了郎溪眾人皆知的事情,不過被剿滅的匪徒由原來的眾人熟知的石佛山匪變成了陌生的外地流匪,殲滅人數也有七八個版本從一二百人到三四千人。(.好看的小說)
雖然有疑慮,但是各鄉鎮派往石佛山核實的人回來後都是麵色慘白,不吃肉食!
而潘大頭也利用此次的“大捷”,開始翹動起了縣長的寶座!
至於吳小丫和王有貴這兩股勢力,潘大頭在得到自己兩個兒子的支援和蘇皖贛巡閱副使、江蘇督軍齊變元的暗中支持後,又得瑟了起來。畢竟此次吳小丫的石佛山屬於傷筋動骨,元氣大傷一時半會好不了了。至於那個沒打過一次勝仗的王有貴,潘大頭是一點都不放在心上。沒有了其表叔和其幹爹的支持,王有貴的隊伍就是一盤散沙,真正能打的不超過四十個。
最讓潘大頭擔心的還是那支伏擊自己的神秘隊伍,那密集的炮彈坑反複折磨著潘大團長的神經。
姚村有畢橋鎮的七大姑八大姨,那離得更近的周村怎麽就沒有姚村的七大姑八大姨,那天最後出現的重型投石機早就被趙雲給收了起來,但還是有很多周村的人看到了。
經過有心人的收集,潘大頭判定這玩意絕不是那天在山道上伏擊自己的武器。
這投石機塊頭大,搬運不易,無法在狹窄的山道上展開,而且自己是臨時起意走山路的,那誰又能將這麽重的東西快速的搬至隊伍的行進路線上?
現場在自己兩個兒子請高人來看過後,得出了這必須是75毫米以上口徑的炮彈才能造成的彈坑,但是這麽密集的彈坑看得那位高人也不禁咂舌!
不過在走了走周圍的山頭後,也沒發現有架設火炮的地點,那對方到底放了多少發炮彈,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好看的小說)於是這些密密麻麻的彈坑就成了解決關鍵問題的唯一辦法,用彈坑的數量來推算有多少門火炮。
最後采用最笨的辦法,數數。一共得出了起碼有八百發炮彈落在了這不足兩千米的山道上,對呈單線行軍的隊伍造成了重大的傷亡。
“八百?還起碼?”要不是這位“高人”,潘大頭以前就聽說過他的大名,他的說法有很高的說服性,否則潘大頭早就將他當成騙子處理了。
這八百發,得多少門炮啊?
“不錯,肯定是超過了八百發!”這位姓李的“高人”指著彈坑說道,“而且對方應該是設立了三個射擊點,你看你腳下的這些彈坑非常的均勻,大小規格很一致,一定是在同一個高度,同一地點發射。這五百米內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應該是一組人所為,而往前那些彈坑就和這很不一樣了,說明是另一組人在另一個高度,不同的發射點發射的!而這條路上一共有三種這樣規格的彈坑!反正這是我能幫你們的,至於是誰幹得你們慢慢研究!”“高人”說完收拾收拾測繪的工具就準備走,絲毫不管待在原地還在思索的潘大頭潘大團長。
“哦!忘了說一句!”李姓“高人”走了兩步,又回頭對潘大頭說道,“如果有了消息,請潘團長在第一時間告訴齊督軍,督軍大人對這次炮擊很感興趣!”說完頭也不回的就走了。
“感興趣!?”潘大頭的臉上直抽抽,這不就是在提醒自己別報仇嘛?齊督軍想將這支隊伍收為己用。“一群隻知道自己利益的軍閥!”當然這一句是潘大頭心中想想的,最終還是沒有說出口。想想惹了一個叫趙雲的軍火商,現在又出現了一支神秘的炮兵隊伍,潘大頭最近可是窩心的很。
“難道這兩者之間有關係?他們可都是在山中,無緣無故的冒出來的?”一個想法從潘大頭的腦海中蹦了出來,把他自己也嚇了一大跳,如果這是真的,那最好現在就跑路!
潘大頭頭疼,他的對手趙雲也是麻煩纏身。
目前配備最多的兩個兵種,步兵和騎兵,現在就像日本的海軍和陸軍那樣,為了資源的利益而矛盾重重。
到底是偏向於騎兵還是偏向於步兵,趙雲一時還真是難以抉擇。步兵為主還是騎兵為主,令趙雲頭疼了很久,但是因為一直相安無事而沒有急於解決,不過這次在潘村,突前追擊的騎兵全軍覆沒令趙雲痛定思痛決定改組。
其實兵種搭配的這個問題也一直是各國首腦頭疼已久的問題。
即使是後來的美國,雖然看起來強大,但是海軍和陸軍之間還是屢屢競爭,因為軍費利益背後,各自不同的資本大鱷們支持的兵種也是不同的。看看二戰前美國陸軍那可憐的二流水平和人數再和他們那強大的海軍一比就知道了。
可憐的美國陸軍是被各種條例限製的死死得。日本人是陸軍、海軍中設立航空兵,而美國人是海軍和空軍中履行陸軍職能的兵種越來愈多,再次限製陸軍的發展。
此次,屬於步兵行列的四十個弩手占著地勢使用“英格蘭弓弩”,僅僅花費了一分鍾就發射了一千發炮彈將潘大頭請來助拳的一眾匪徒幾乎全殲。而一向無往而不利的翼騎兵卻折在了狹窄的山道上。
“看來得調整一下了!”趙雲自言自語的說道。
想當年,蒙古那無敵的元朝騎兵最終還是折在了明朝步騎聯兵的手上。明騎兵起於江淮,也就是趙雲現在所處之地,此地馬匹質量不是很好,但是,明軍擁用當時新科技:火槍火炮。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趙雲當然知道這句名言。想想當時的槍炮,和現在的槍炮,區別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充其量就是大抬杠之流,卻消滅了縱橫一時的元朝騎兵。不過究其因,明兵的特點是,騎兵不是單一的兵種,他和步兵是混編的。雖然騎兵現在在重機槍的麵前那是一麵倒,不過作為一直到二戰還有大量編製的兵種,現階段肯定不是最後的時段,趙雲決定也仿照明軍,開始暫停騎兵的生產,轉為加強騎兵的火力,增加他們的遠程攻擊。可惜這“英格蘭弓弩”太長,否則就可以讓弓騎兵使用了!
在加強騎兵單兵實力的同時開始生產大量的步兵,以他們為後盾,想想一隊“英格蘭弓弩”的弩手一陣亂射,然後騎兵再上前衝鋒,這的確是令趙雲神往!
安排好了營地的生產次序,趙雲又要去做“好人好事”了!
這不王有貴又求上門了,想請趙雲幫忙操練一下他的那些部隊!
這回和潘大頭對陣,趙雲損失了一隊騎兵,吳小丫更是損失慘重,傷亡過半,好在趙雲的仆從軍早就加入其中,控製了大局,這才沒有造成有人想“分家”或是投敵的局勢。
“壞水麻”這幾天是特別的安分,一直忙著打點村中石佛山眾人,做好二當家的本分工作。
那日突圍被堵後,“壞水麻”就怕趙雲回來後,找他算賬,後來又看到趙雲那些“重武器”後,“壞水麻”就認命了。現在把潘大頭打的怎麽慘,日後潘大頭是絕對不會放過他這個二當家的,為今之計,也隻能一門心思的為山寨做貢獻了。
吳小丫這邊好說,王有貴這裏就比較麻煩了。
王有貴請吳小丫幫其想辦法,也是沒折。當然求吳小丫也為了最後求趙雲。
王有貴所求的,不過兩樣,一為人,二還是為人!一個是手下的問題,還有一個是其幹爹的問題。
前段時間,王有貴家又拿出了大筆的錢財加固了鎮上的城牆,還建了角樓,增加了鎮內的防務。還從趙雲這采購了大量的軍械,連同民團團丁每日的吃喝,王有貴家的錢糧也是入不敷出。
可是這些招來的老兵油子,那槍法、戰技都是老手,和潘大頭的精銳有的一拚,可那個精氣神就差遠了,沒銀子使喚不動。就連開個撥都得出點血,還隔三差五的在鎮上鬧出點喝酒鬧事,買東西不給錢的事情。這和以前畢橋鎮的民團差距太大,而鎮上不少都是王家的族人,這不到一個月已經有五六家鬧上了宗族,把王有貴給罵了個狗血淋頭。誰讓王有貴的輩份低呢!個個都是叔叔伯伯級的,隻能裏外受氣。
這次好不容易有了個打進姚村的機會又讓這群老兵油子給弄沒了,有氣沒處撒的王有貴差點沒把他們全給“吐吐”了!
聽聞趙雲新派了一隊人馬前來周村,王有貴又匆匆忙忙的趕來,一來是為了蹭飯,這幾百號漢子的吃喝一天下來也是筆可觀的支出,早就聽聞趙雲這夥食不錯,這次打姚村也算幫了大忙,蹭點飯、打打牙祭應該不是問題。二來這些天王有貴忙著整治隊伍,可是越整越亂,差點沒鬧出兵變!人都瘦了一圈。
看著趙雲派來的兩隊火槍手,攜帶著十挺重機槍和兩門十二磅的青銅炮,不由感歎還是趙雲財大氣粗啊!
不過此次來的可不止這些,還有趙雲花大價錢從皖南各地請了六十多個鏢師帶著數車大箱子一道前來。
雖然有疑慮,但是各鄉鎮派往石佛山核實的人回來後都是麵色慘白,不吃肉食!
而潘大頭也利用此次的“大捷”,開始翹動起了縣長的寶座!
至於吳小丫和王有貴這兩股勢力,潘大頭在得到自己兩個兒子的支援和蘇皖贛巡閱副使、江蘇督軍齊變元的暗中支持後,又得瑟了起來。畢竟此次吳小丫的石佛山屬於傷筋動骨,元氣大傷一時半會好不了了。至於那個沒打過一次勝仗的王有貴,潘大頭是一點都不放在心上。沒有了其表叔和其幹爹的支持,王有貴的隊伍就是一盤散沙,真正能打的不超過四十個。
最讓潘大頭擔心的還是那支伏擊自己的神秘隊伍,那密集的炮彈坑反複折磨著潘大團長的神經。
姚村有畢橋鎮的七大姑八大姨,那離得更近的周村怎麽就沒有姚村的七大姑八大姨,那天最後出現的重型投石機早就被趙雲給收了起來,但還是有很多周村的人看到了。
經過有心人的收集,潘大頭判定這玩意絕不是那天在山道上伏擊自己的武器。
這投石機塊頭大,搬運不易,無法在狹窄的山道上展開,而且自己是臨時起意走山路的,那誰又能將這麽重的東西快速的搬至隊伍的行進路線上?
現場在自己兩個兒子請高人來看過後,得出了這必須是75毫米以上口徑的炮彈才能造成的彈坑,但是這麽密集的彈坑看得那位高人也不禁咂舌!
不過在走了走周圍的山頭後,也沒發現有架設火炮的地點,那對方到底放了多少發炮彈,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好看的小說)於是這些密密麻麻的彈坑就成了解決關鍵問題的唯一辦法,用彈坑的數量來推算有多少門火炮。
最後采用最笨的辦法,數數。一共得出了起碼有八百發炮彈落在了這不足兩千米的山道上,對呈單線行軍的隊伍造成了重大的傷亡。
“八百?還起碼?”要不是這位“高人”,潘大頭以前就聽說過他的大名,他的說法有很高的說服性,否則潘大頭早就將他當成騙子處理了。
這八百發,得多少門炮啊?
“不錯,肯定是超過了八百發!”這位姓李的“高人”指著彈坑說道,“而且對方應該是設立了三個射擊點,你看你腳下的這些彈坑非常的均勻,大小規格很一致,一定是在同一個高度,同一地點發射。這五百米內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應該是一組人所為,而往前那些彈坑就和這很不一樣了,說明是另一組人在另一個高度,不同的發射點發射的!而這條路上一共有三種這樣規格的彈坑!反正這是我能幫你們的,至於是誰幹得你們慢慢研究!”“高人”說完收拾收拾測繪的工具就準備走,絲毫不管待在原地還在思索的潘大頭潘大團長。
“哦!忘了說一句!”李姓“高人”走了兩步,又回頭對潘大頭說道,“如果有了消息,請潘團長在第一時間告訴齊督軍,督軍大人對這次炮擊很感興趣!”說完頭也不回的就走了。
“感興趣!?”潘大頭的臉上直抽抽,這不就是在提醒自己別報仇嘛?齊督軍想將這支隊伍收為己用。“一群隻知道自己利益的軍閥!”當然這一句是潘大頭心中想想的,最終還是沒有說出口。想想惹了一個叫趙雲的軍火商,現在又出現了一支神秘的炮兵隊伍,潘大頭最近可是窩心的很。
“難道這兩者之間有關係?他們可都是在山中,無緣無故的冒出來的?”一個想法從潘大頭的腦海中蹦了出來,把他自己也嚇了一大跳,如果這是真的,那最好現在就跑路!
潘大頭頭疼,他的對手趙雲也是麻煩纏身。
目前配備最多的兩個兵種,步兵和騎兵,現在就像日本的海軍和陸軍那樣,為了資源的利益而矛盾重重。
到底是偏向於騎兵還是偏向於步兵,趙雲一時還真是難以抉擇。步兵為主還是騎兵為主,令趙雲頭疼了很久,但是因為一直相安無事而沒有急於解決,不過這次在潘村,突前追擊的騎兵全軍覆沒令趙雲痛定思痛決定改組。
其實兵種搭配的這個問題也一直是各國首腦頭疼已久的問題。
即使是後來的美國,雖然看起來強大,但是海軍和陸軍之間還是屢屢競爭,因為軍費利益背後,各自不同的資本大鱷們支持的兵種也是不同的。看看二戰前美國陸軍那可憐的二流水平和人數再和他們那強大的海軍一比就知道了。
可憐的美國陸軍是被各種條例限製的死死得。日本人是陸軍、海軍中設立航空兵,而美國人是海軍和空軍中履行陸軍職能的兵種越來愈多,再次限製陸軍的發展。
此次,屬於步兵行列的四十個弩手占著地勢使用“英格蘭弓弩”,僅僅花費了一分鍾就發射了一千發炮彈將潘大頭請來助拳的一眾匪徒幾乎全殲。而一向無往而不利的翼騎兵卻折在了狹窄的山道上。
“看來得調整一下了!”趙雲自言自語的說道。
想當年,蒙古那無敵的元朝騎兵最終還是折在了明朝步騎聯兵的手上。明騎兵起於江淮,也就是趙雲現在所處之地,此地馬匹質量不是很好,但是,明軍擁用當時新科技:火槍火炮。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趙雲當然知道這句名言。想想當時的槍炮,和現在的槍炮,區別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充其量就是大抬杠之流,卻消滅了縱橫一時的元朝騎兵。不過究其因,明兵的特點是,騎兵不是單一的兵種,他和步兵是混編的。雖然騎兵現在在重機槍的麵前那是一麵倒,不過作為一直到二戰還有大量編製的兵種,現階段肯定不是最後的時段,趙雲決定也仿照明軍,開始暫停騎兵的生產,轉為加強騎兵的火力,增加他們的遠程攻擊。可惜這“英格蘭弓弩”太長,否則就可以讓弓騎兵使用了!
在加強騎兵單兵實力的同時開始生產大量的步兵,以他們為後盾,想想一隊“英格蘭弓弩”的弩手一陣亂射,然後騎兵再上前衝鋒,這的確是令趙雲神往!
安排好了營地的生產次序,趙雲又要去做“好人好事”了!
這不王有貴又求上門了,想請趙雲幫忙操練一下他的那些部隊!
這回和潘大頭對陣,趙雲損失了一隊騎兵,吳小丫更是損失慘重,傷亡過半,好在趙雲的仆從軍早就加入其中,控製了大局,這才沒有造成有人想“分家”或是投敵的局勢。
“壞水麻”這幾天是特別的安分,一直忙著打點村中石佛山眾人,做好二當家的本分工作。
那日突圍被堵後,“壞水麻”就怕趙雲回來後,找他算賬,後來又看到趙雲那些“重武器”後,“壞水麻”就認命了。現在把潘大頭打的怎麽慘,日後潘大頭是絕對不會放過他這個二當家的,為今之計,也隻能一門心思的為山寨做貢獻了。
吳小丫這邊好說,王有貴這裏就比較麻煩了。
王有貴請吳小丫幫其想辦法,也是沒折。當然求吳小丫也為了最後求趙雲。
王有貴所求的,不過兩樣,一為人,二還是為人!一個是手下的問題,還有一個是其幹爹的問題。
前段時間,王有貴家又拿出了大筆的錢財加固了鎮上的城牆,還建了角樓,增加了鎮內的防務。還從趙雲這采購了大量的軍械,連同民團團丁每日的吃喝,王有貴家的錢糧也是入不敷出。
可是這些招來的老兵油子,那槍法、戰技都是老手,和潘大頭的精銳有的一拚,可那個精氣神就差遠了,沒銀子使喚不動。就連開個撥都得出點血,還隔三差五的在鎮上鬧出點喝酒鬧事,買東西不給錢的事情。這和以前畢橋鎮的民團差距太大,而鎮上不少都是王家的族人,這不到一個月已經有五六家鬧上了宗族,把王有貴給罵了個狗血淋頭。誰讓王有貴的輩份低呢!個個都是叔叔伯伯級的,隻能裏外受氣。
這次好不容易有了個打進姚村的機會又讓這群老兵油子給弄沒了,有氣沒處撒的王有貴差點沒把他們全給“吐吐”了!
聽聞趙雲新派了一隊人馬前來周村,王有貴又匆匆忙忙的趕來,一來是為了蹭飯,這幾百號漢子的吃喝一天下來也是筆可觀的支出,早就聽聞趙雲這夥食不錯,這次打姚村也算幫了大忙,蹭點飯、打打牙祭應該不是問題。二來這些天王有貴忙著整治隊伍,可是越整越亂,差點沒鬧出兵變!人都瘦了一圈。
看著趙雲派來的兩隊火槍手,攜帶著十挺重機槍和兩門十二磅的青銅炮,不由感歎還是趙雲財大氣粗啊!
不過此次來的可不止這些,還有趙雲花大價錢從皖南各地請了六十多個鏢師帶著數車大箱子一道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