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滑翔機與飛機顯著不同之處,在於那狹長的機翼(即較大的機翼展弦比),機身外形細長,呈流線體。[]有的滑翔機的機翼展弦比可達30以上,在設計上趨向於駕駛員躺臥艙中,以便減小機身截麵積。機體表麵光滑,甚至打蠟,借以提高滑翔機的升阻比,減小滑翔飛行中的下滑角。有的滑翔機機翼上還裝有可操縱打開的減速板,用於在必要時增加阻力,或是在著陸下滑時調整下滑角,以便在指定地點準確著陸。


    當然,趙雲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通過學會滑翔機,然後進入動力滑翔機的教程。


    動力滑翔機裝有小型輔助發動機,無須外力牽引即可自行起飛,當到達預定高度時關閉發動機進行基本的滑翔飛行。動力滑翔機可提高訓練飛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為了盡快的發揮華夏的人口優勢,趙雲把飛行訓練級別,一分數檔,第一級的就隻能飛飛滑翔機,第二級的則是飛動力滑翔機,第三級的則是飛超輕型飛機,第四級才是真正的飛機,不過還是一戰的福克戰機。


    福克戰機之前已經介紹過,那我們來看看第三級的超輕型飛機。


    一架超輕型飛機的空機重量隻有一、二百千克,大多是由鋁合金和尼龍布,輕木,硬泡沫等材料構成,再裝上一台幾十馬力的小發動機即可飛行,多數為無座艙或半座艙式,有簡單的飛行儀表和發動機儀表組成。多數超輕型飛機都可以拆成散裝件,運到使用地點後裝配起來。出廠時全部零、構件裝在包裝箱中,送至指定地點後,一天內就可完成全機裝配。超輕型飛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地勤人員很少,一般都是飛行員兼地勤,隻在少數情況下才須人幫助。


    在目前連飛行員都隻有寥寥數百人的華夏,那地勤人員更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麽趙雲會選擇超輕型飛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超輕型飛機的起飛和著陸滑跑距離短,一般隻有幾十上百米,有的飛機隻有十幾米。由於滑跑距離短,所需場地小,這就給飛機的使用和推廣帶來了許多方便。超輕型飛機對地麵條件要求也不高,可以從土路,草地起降、也可以人河灘、田地等平坦開闊的地方起降。


    至於一直製約華夏飛機發展的發動機,由於並不需要最先進的大功率發動機,那些一戰時被德法等國淘汰的發動機就通過歐洲的派遣人員以“破銅爛鐵”的價格購買回來了一批,經過修複,仿製後開始大規模列裝。


    華夏人舉一反三的能力是世界各國公認的,趙雲隻是負責把發動機引進,又大把大把的拿出鈔票供上,福建、南京、上海等地的飛行愛好者就接連研製出各種用途的超輕型飛機,如水上超輕型飛機、水陸兩棲超輕型飛機。主要有“蜜蜂”、“小鷹”等。


    “蜜蜂”是一款趙雲模仿直升機而弄出來的“山寨品”,用航空業專業術語來說,應該稱為超輕型旋翼飛機,而不是直升機。


    超輕型旋翼機實際上是一種介於直升機和飛機之間的飛行器,它除去旋翼外,還帶有一副垂直放置的螺旋槳以提供前進的動力,後段還裝有較小的機翼在飛行中提供部分升力。旋翼機與直升機的最大區別是,旋翼機的旋翼不與發動機傳動係統相連,發動機不是以驅動旋翼為飛機提供升力,而是在旋翼機飛行的過程中,由前方氣流吹動旋翼旋轉產生升力,象一隻風車,旋翼係統僅在起動時由自身動力驅動,稱之為預旋,起飛之後靠空氣作用力驅動;而直升機的旋翼與發動機傳動係統相連,既能產生升力,又能提供飛行的動力,象一台電風扇。由於旋翼為自轉式,傳遞到機身上的扭矩很小,因此旋翼機無需單旋翼直升機那樣的尾槳,但是一般裝有尾翼,以控製飛行。


    在飛行中,旋翼機同直升機最明顯的分別為直升機的旋翼麵向前傾斜,而旋翼機的旋翼則是向後傾斜的。


    “小鷹”則是超輕型三角翼飛機,三角翼又稱為懸掛式三角翼,具有硬式基本構架,用活動的整體翼麵操,為安全救助還配有備份傘。隻要有合適的山坡、逆風跑5-6步,即可翱翔天空。由塔架、龍骨、三角架、吊帶四部分組成,各部分由鋼索連接。


    超輕型三角翼飛機比三角翼多加裝了動力裝置,使得其能夠適應更加複雜的飛行環境,在空中滯留更長時間,並且能夠在平地起降,可以稱為真正意義上的飛機。


    動力三角翼是一種配備發動機的懸掛滑翔機,最大飛行高度4000米、巡航速度可達300公裏。座位後方是航空發動機和螺旋槳,駕駛員主要靠推、拉操縱杆來控製這隻“大鳥”。


    這些“山寨”的飛機對於連真正飛機都能製造的福建飛機所來說,那隻是小兒科,因而在製造上並沒有什麽困難。


    這句“不困難”令福建飛機製造所的人,為此後悔了很久很久。由於


    超輕型三角翼飛機單座不超過超過115公斤雙座不超過150公斤,於是趙雲也動了把它們拎上戰艦,組建“航母”的念頭。


    於是,不差錢的趙雲第一批的訂單,就下了4000架。差點把福建飛機製造所的幾位大佬都砸的幸福的背過去。


    飛機慢慢造,飛行員的培養更是急不得。趙雲又把眼光望向了北方。


    外蒙,現在都快成菜市場了,各路人馬都湧向了庫倫。趙雲隻是聽了帖木兒十分鍾的匯報,就抱著腦袋疼了。


    “拖!”趙雲聽的雲裏霧裏,但還是理清了一個大概。


    4月上旬,庫倫召開的那達慕大會,或者說是庫倫爭權大會,在會上,會下,總的來說就是那麽幾點。


    日本、在遠東的白俄代表,為了讓蒙古牽製遠東的蘇俄軍隊;


    英美為了蒙古不投入蘇俄的懷抱,也是大把的好處給著;


    北洋薊縣,直係為了收回蒙古,將功補過,在聲譽上豎立起自己的威望;


    蒙古的那王,為了收回自己的失地,糾結著;


    奉係為了拉攏盟友一塊給直係下刀子;


    西疆,為了聯合蒙古對抗蘇俄的步步蠶食;


    內蒙為了,團結蒙古部族……好,這就是大雜燴,這就是政治,趙雲不懂,對於不懂,又傷腦筋的事情,趙雲一向是有多遠跑多遠。


    珍愛生命,遠離……


    不過剛剛準備躺下休息,美美睡上一覺的趙雲又接到了帖木兒發來的一份確認文件和一份加急文件。


    看著這兩份文件,正準備睡覺的趙雲嚇得連被子都掉地上了。


    不是趙雲膽子小,而是趙雲經曆的太少。


    經所俘第35師師部人員和相關文件以及多方在蘇俄內部的“自己人”證實,蘇俄第五集團軍下轄:斯摩棱斯克步兵第1師,彼得格勒步兵第4師,西伯利亞步兵第1師,步兵第2、第5師,辛比爾斯克鐵軍第24師,步兵第25、第26、第27、第29、第30師,土耳其斯坦步兵第31師,西伯利亞步兵第35師,步兵第40、第51、第59、第62師,葉尼塞步兵師,第三國際步兵師,騎兵第13師和混編騎兵師。


    1920年5月,集團軍歸分管西伯利亞的武裝力量副總司令指揮,後編入東西伯利亞軍區。


    集團軍司令,1920年2月―1921年8月為馬季亞謝維奇;1921年8月―1922年8月為烏博列維奇;


    該軍成立於俄國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幹涉年代,於1918年8月在東方麵軍首次組建。由在喀山地域平定捷克斯洛伐克軍叛亂的作戰軍隊組成。


    本來趙雲認為,給予了第35師以毀滅性的打擊至少滅了第五集團軍一半。但很疑惑為什麽沒逮到他們的集團軍司令?


    結果派人去查了一下,這一查就得到了上麵的內容,看到第五集團軍下轄的部隊番號時,嚇得後世隻是小白領的趙雲腿都軟了。


    趙雲的第一反應就是罵人,後世的第十八集團軍才幾個師,老毛子一個集團軍怎麽會有這麽多的師級編製?


    而且原本以為滅了的第35師,又再次複活。蘇俄軍隊內向來有“影子部隊”的傳統,第35師留在入蒙西征軍的一個團成了漏網之魚,此次又從各個兄弟部隊拉來了骨幹和新兵組建了第35師。


    那個集團軍司令馬季亞謝維奇沒有被抓到,也不是因為逃跑,而是調到了另一個集團軍,或者說是兩個集團軍的合體,第1革命勞動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組成的遠東援軍。


    馬季亞謝維奇在1919年10月―1920年1月曾為第1革命勞動集團軍司令。


    該集團軍的前身為蘇俄第3集團軍,編有烏拉爾步兵第1、第2、第3、第4、第5師,步兵第29、第30、第51、第62師,烏拉爾步兵師,騎兵第10師等以及1個特務旅。


    於1918年6月首次組建,在蘇俄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幹涉時期,由東方麵軍在彼爾姆、葉卡捷琳堡(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伊希姆地域對捷克斯洛伐克叛軍和白衛軍支隊作戰的兵團和部隊組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鎮軍將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太湖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太湖西並收藏鎮軍將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