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縣城中那個守備團和鄉鎮上數量多達四千人的民團,他們的頭頭就不說了,早被趙雲給擺平了。而處在各鄉鎮的民團,由於趙雲和各個鎮上的地主老財交好,估計地方上的民團敢反水的不多。但如果一旦戰事不利,這些老滑頭估計會落井下石,或許隻要風向一有不對,他們是倒的最快的一批人。


    而趙雲明麵上的軍事力量也就是工廠、農場和船廠的護衛隊,以及飛機場那一個守備連。就這些人也被齊督軍命令許副縣長參了沙子,不過好在有僧侶的幫忙,讓許副縣長倒向了趙雲,否則趙雲的命運就和鄧老頭一樣,還沒動手就立刻被逮捕。


    除了營地的兵馬,除去守衛縣城的守備團,趙雲目前從各個護衛隊中抽取的能用的人不足三百,加上邵老二帶來的人可用之兵不足五百。


    農場的農民之前都是進行著半軍事化的管理,兩個農場一個毗鄰縣城,一個在縣城通往太湖的東氿湖邊。湊湊也有兩萬青壯,但都是拿慣鋤頭的莊稼漢,拿槍估計不靠譜。


    目前防守的最大依仗就是箭塔了。不過郎溪石室和宜興山區的營地人馬趙雲也集聚到兩千人,因為地理上的限製,這個人數在江南已經是比較多的一股人馬了。


    這些人馬到時帶自己突出去還是沒問題的,不過趙雲不甘心辛苦經營了一年多的地方就被人吞了。隨身攜帶的羊皮卷中還有四十萬精兵,攻下南京不是問題。但是戰火一開,到時怎麽收場就由不得趙雲了。


    而且趙雲還不想成為各路軍閥的頭號公敵,所以還是時刻保持低調行事。


    即使要攻下南京城,趙雲還是要華麗的低調,否則就成了公敵了。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趙雲為了這次行動,準備了兩樣華麗的運輸工具,機帆船、掛槳船。這兩樣東西放在後世就是普普通通的水上交通工具,但在1920年代初,雖然比不了蘭博基尼,可也是相當於的奔馳、寶馬的高檔進口貨色。至於原因,也是很簡單,就是內地沒的產,從機器到油料都得進口。


    宜興及周邊的幾個縣都是魚米之鄉,但同時這些地區都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公路交通不便,水道縱橫。得天獨厚的江南水鄉地理條件加上曆朝曆代不斷的興修水利涇、浜、河、塘星羅棋布,通太湖,通長江,直達大海。


    水道成了江南的特色,而平時的運輸就離不開船舶。


    出行靠客輪,貨運則靠各類木船,趙雲建立水泥船廠後,一直通行用木船換水泥船,收集了一大批的各式木船。


    而這些木船可不是垃圾貨,趙雲在收集後都拉進船塢,進行維修保養。


    由於這個時代的計量問題,所以這些小船也不是按現在的噸位來算大小的,而是按照當地的習慣,用船的長度、寬度來計算,你要是和這些船家說噸位,估計他們都不懂了,認為你是在坑他們。


    趙雲收集的大多是6米左右的小木船,這一類的占了70%。10多米長的也有不少,占了15%。其它的大船就比較少了。


    以輪船拖帶的水泥運輸船隊滿足運輸的需要,但在這個時代,路上不淨,水麵上也不安全,所以趙雲有足夠的借口對船隻進行改造。


    江南一帶盛產船隻,當然少不了木匠,趙雲之前就找來了蘇州、無錫、常州的木匠師傅,開始對20艘6米左右的小木船進行改裝。說是改裝,其實比建一條新船的時間還要長,把船給拆開,加固龍骨,建立隔艙,換上一些較好的木料,對於一些重要的部位加上鋼板。


    船尾部掛柴油槳機,成為掛槳船。速度能與輪船比肩,小巧靈活。在船頭架上一挺加擋板的馬沁克,就成了一艘小型護衛船。


    裝有頂篷的掛漿機船兩旁設有鋼板護盾,開有射擊孔,改進後的船艙也能容納一桌人在裏麵打麻將。


    采用德國產的25匹馬力柴油機,“噠噠噠”地開得柴油機排氣管直冒煙。


    10米長的也改裝了兩艘,在船上裝了雙聯勃朗寧機槍,安裝了兩台掛槳機,不過還是保留了它們原有的風帆,在太湖等進行長途行駛中還能借助風力,畢竟燒柴油太貴了。這玩意,華夏這時還沒的產都得進口。


    這種船也有個名字叫,機帆船。對外宣稱在長途運輸中它們就是運輸船隊的護衛了。


    二十隻掛槳船,統一行動。所有的機船一字排開,齊頭並進,浩浩蕩蕩的行駛在太湖波瀾的水麵,船頭像一台台鋒利的犁鏵,頓時在平靜的河麵像箭頭一樣劃開一道道翻滾的白浪,波濤湧向兩邊,那陣勢煞是壯觀。一旦開足馬力,可把輪船遠遠甩在後頭。


    在內陸水運河道中,開足馬力,那可謂是橫衝直撞,威風八麵。


    也就是有了它們的護衛,輪船拖帶的水泥運輸船隊將軍火、機械、農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往無錫、蘇州、湖州、上海,換取煤、石料、鐵錠,有了充足的原材料,趙雲施行的高速發展才得以實施。


    至於水手,太湖周圍的漁民就是最好的人選。


    有了這幾艘船的成功改裝經驗,趙雲就發了狠,大量的改裝木船為掛槳機船。


    當然,改裝也是有區別的,“v”字型底的木船才能在航行中開得快,但是平底的木船在吃水淺的地方,容易通過。平底的船數量較多,但“v”字型底的木船在江南可不多見,這種船,趙雲還是用平底的木船和浙江互換了一批才湊到了足夠的數量。


    當然互換的前提是浙江督軍府也訂購了一批10米的做為杭州灣內的緝私和收稅船。


    除了浙江的大佬訂購了,湖北、湖南的人也訂走了三十多艘,6米、10米各半。臨近的蘇州也訂了七艘6米的做為內河的遊擊艇來使用。


    眾人都說江南水道縱橫,但縱橫成什麽樣子,除了親身體驗過的人,其他人是無法理解的。


    憑借水道,趙雲有法子不經過無錫,不入長江,橫穿太湖後,進入密如織網的蘇州水道,一路坐船到上海。同樣的向西的話,趙雲也能避開長江上的江陰要塞。


    從宜興北麵的滆湖入長蕩湖、進入金壇水道,在一條條小河浜裏七拐八彎,穿來穿去,先向北向鎮江方向,再向西。隻要進入句容的水道,就能直插南京的秦淮河。


    6米的小木船完全適合這樣的水道行動。10米的木船在幾個水道估計有困難,但到時多加幾個人也完全能扛著走。可惜沒有橡皮艇否則,更方便。


    趙雲打算走水路以運輸貨物的方式開始向南京聚集,掛槳隻要收起了,放入艙內,看起來就和普通船隻一樣。


    這幾天,秦淮河內的小船突然多了起來,既不是年節又不是有什麽重要日子,這些操著蘇州無錫一帶口音的漁民匯聚到秦淮河裏,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上船搜了下都是正經的貨物,有大米也有芋頭、栗子等等山貨。都說是南京城裏的一家大商行讓他們運來的。


    問是誰,都說不知道,隻知道已經付了定金,貨送到了就有人來收貨。可是等了幾天都沒人來,所以越聚越多,都在等。


    既然正常,也就沒有太多的人去關注。調查的人把注意力放在了城裏,開始尋找那個收貨人。


    “二哥,弟兄們都準備好了。”一個水上漁家漢子光著腳,跑到了一條小船上。雖然已經是四月了,但天氣還是十分的寒冷,不過不管酷暑寒冬,這些漁家漢子大多是打著赤腳。


    “東西藏哪啦?”一個鬥笠男低著頭,沉著聲問道。


    “都放在船底下,由船拖著帶了過來。剛剛都檢查了,全部沒問題。”漁家漢子一邊觀察四周,一邊小聲的說道。


    “好,告訴兄弟們,人死鳥朝天,不死萬萬年。隻要做好了這一票,以後跟著少爺,就是天天吃香的喝辣的了。”邵老二戴著鬥笠,蹲在船邊,手在河裏撈著什麽。


    “是,二哥!兄弟們在跟您來之前,從沒有想過能天天吃肉,雞蛋能一口氣吃十個,為了以後的好日子,弟兄們都願意和他們拚了。”


    “拚什麽拚!少爺以後的大事可多著呢!記住,萬一被抓,在迫不得已的時候可以把少爺給供出來。”


    “這哪能啊?少爺對咱們這麽好!”


    “這是少爺的原話,如果被抓了,隻要沒做對不起少爺的事,就算畫押寫保證書都沒事。事後少爺既往不咎,隻要人沒事,少爺都能想辦法把人弄出來。但告訴這群小赤佬,別一進去就招了,那太假,反而會多吃苦頭。”邵老二對這些跟自己出來的家夥十分的擔心,帶他們出來掙富貴容易,但是想把他們一個個囫圇個的帶回去還真是挺難的。


    “真的!少爺對我們太好了!我馬上去告訴他們。”漁家漢子撐著竹篙,高興的向周圍的幾條小船蹦了過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鎮軍將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太湖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太湖西並收藏鎮軍將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