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四知並沒有將盧承業的五萬兩銀子據為已有,而是調撥了三萬兩白銀前往了山海關,著吳三桂先抽掉部分軍馬入衛,此外又撥了二萬兩前往密雲,著宣大副將唐通出兵通化,先穩住京師的前沿防線。
有了銀子,吳三桂再也沒有了推脫的理由,隻能著山海關總兵高第統領三千兵增援通化,宣大副將唐通得了開拔的銀子也是立即啟程。
高第是陝西榆林人,字漢衝,雖說不是什麽悍將,但是對明朝卻是忠心耿耿,他也知道吳三桂派他勤王,實際上打的是排除異已的心思,但是如今情勢緊急,高第也不願意在山海關和吳三桂虛與委蛇,領了吳三桂將令,就帶著本部精銳三千兵出了山海關,直奔通州而來。
唐通是陝西涇陽人,初從總督陳奇瑜在鄖陽和張獻忠作戰,因功升為榆林遊擊,後與李自成作戰,累官至宣大和密雲總兵。
這次鬆錦大戰,唐通亦被洪承疇招入軍中,配合曹變蛟在乳峰山屢次與東虜交戰,後來吳三桂等人率先敗逃,導致明軍全線崩潰,唐通所部由於號令嚴明,卻是未被東虜破陣,所以僥幸帶著本部人馬殺出了重圍。
鬆錦大戰後,朝廷追究敗戰之責,唐通因作戰不力,議罪被降職為密雲副將,著其戴罪立功。
得益於盧承業籌措的十萬兩銀子,至崇禎十三九月二十三日,京畿各處的援軍依次抵達了通州城。
此時,雲集於通州的明軍已經達到了一萬兩千餘人了。有了兵,就有了底氣,張四知即以內閣次輔,薊遼督師的名義在通州發布了討逆檄文。
“餘嚐聞逆賊起而賢人生。昔諸呂為亂,平勃奮起;莽逆篡朝,竇融憂心。蓋因其忠臣不發,則社稷難安也,餘曾讀秦紀,趙高跋扈而李斯附逆,則百二秦關一朝易主,非喪於楚漢,但毀於權奸而已。”
“今逆藩朱由樞,不思棄守濟南之罪,包藏禍心,暗蓄爪牙,欲效昔日寧藩故事,假靖難之名,行操莽之實;逆帥李興之本高陽賊寇出身,朝廷不以其出身卑鄙,屢次加恩,授其為蓬萊侯,大都督府左都督,然賊性犬羊,不思報效,勾結逆藩,以達其竊國之意,其心可誅也。”
“衍聖公孔胤植,世受國恩,雖附逆悖行,然其無兵無權,恐為逆藩、逆帥裹挾耳,今逆王之兵已近通州,望聖公能幡然悔悟,不負至聖先師,忠孝節義之名,糾結忠勇之士,搗其巢穴,斷其根本之地。”
“本督師亦奮奮長戟百萬,胡騎千群,中黃育獲之士,良弓勁弩之勢。州郡當各整戎馬,陳兵待發,以挽將傾,並匡社稷,以立賢名,於是乎著。如律令!”
在張四知討逆檄文發出後,明廷也迅速做出了反應,以明旨布告天下,罷免朱由樞王爵以及李興之的蓬萊侯和大都督府左都督的官職,卻是保留了衍聖公孔胤植的衍聖公之位,以圖對靖北軍內部起到分化拉攏的效果。
明廷和靖北軍方麵是大打嘴仗,雙方都宣稱自己對大明統治的合法性,整個北直隸是偵騎遍布,連空氣中都彌漫著硝煙味,雙方都知道真理都掌握在自己的長刀之下,也就是誰的刀子足夠鋒利,誰就能掌握大明的話語權。
李興之是九月十五誓師出征,九月二十日率部抵達德州,旋即在德州登船沿大運河直接北上。
進軍河南的軍馬,李興之耍了個心眼,是令王忠於九月十日出兵西進,以圖在自己靖難檄文發出後,打明廷一個時間差,先搶占洛陽和開封這兩個中原重鎮。
事實上李興之的部署是正確的,麵對山東赴援的靖北軍,開封的周王和洛陽的福藩並沒有什麽防備,而是大張旗鼓地將靖北軍第二鎮和新二鎮請進了府城,以震懾猥集在信陽的李自成大軍。
在王忠部進駐洛陽的同時,李興之也親統滿蒙漢綠旗、鐵人兵以及靖北軍第四鎮和新四鎮抵達了距離通州不遠的漕關附近。
為了控製運河的水運,李興之即令新二鎮副將郎紹貞率軍一千五為先鋒,先攻取通州碼頭漕關。
漕關顧名思義乃是為漕運所設,扼守大運河水關,其實就是一個鎮子,也是通州城的唯一屏障。
麵對靖北軍的攻勢,駐節通州的內閣次輔張四知即召保定總兵黃文昌、密雲副將唐通以及山海關總兵高第商議戰守之策。
“閣老,末將曾在高陽和李逆接戰過阿巴泰,李逆智計百出,末將恐其中有詐,還是穩妥為好。”
黃文昌自退到通州後,看到張四知居然聚集了一萬多軍馬駐守通州,又聞得吳三桂亦可能率軍南返,心中就犯起了嘀咕,打起了觀望的心思,左右你李興之還沒派人聯絡,本帥還是先趁機看看朝廷大軍的戰力如何?
“黃帥莫不是怕了李逆,據哨騎所說,李逆的先鋒隻有一千五百人,咱們若是吃掉他們,也能大漲我通州守軍的士氣。”
高第是山海關總兵,職司上和黃文昌不相上下,現在張四知居然讓黃文昌為總統,這令高第十分不滿,於是就想著借此機會吃掉李興之的先頭部隊,好在張四知麵前露露臉。
<a href="http:///"></a>
“高將軍說的是,你部有三千兵,其中還有騎兵八百,對付隻有一千五百餘的逆軍,想來也不是什麽難事。”
張四知不通軍務,在他看來既然已方戰據了人數上的優勢,還不如出城擊賊,也好鼓舞通州和京畿的軍心民氣。
“末將定不負閣老所托!”
高第大喜過望,當下就下城點兵。
隨同高第出征的人馬,也就是他本部的八百騎兵以及兩千四百步兵,張四知還恐兵力不足,又抽掉了通州守備李通所部的八百兵隨其出征。
高第部出城前,閣老張四知帶著通州知州盧承業、通州州丞王秉文以及黃文昌等官員於城頭擺宴設出征酒。
飲畢出征酒,高第便令各部出城。末時,官軍與進抵至漕關鎮的靖北軍新二鎮郎紹貞部遭遇。
有了銀子,吳三桂再也沒有了推脫的理由,隻能著山海關總兵高第統領三千兵增援通化,宣大副將唐通得了開拔的銀子也是立即啟程。
高第是陝西榆林人,字漢衝,雖說不是什麽悍將,但是對明朝卻是忠心耿耿,他也知道吳三桂派他勤王,實際上打的是排除異已的心思,但是如今情勢緊急,高第也不願意在山海關和吳三桂虛與委蛇,領了吳三桂將令,就帶著本部精銳三千兵出了山海關,直奔通州而來。
唐通是陝西涇陽人,初從總督陳奇瑜在鄖陽和張獻忠作戰,因功升為榆林遊擊,後與李自成作戰,累官至宣大和密雲總兵。
這次鬆錦大戰,唐通亦被洪承疇招入軍中,配合曹變蛟在乳峰山屢次與東虜交戰,後來吳三桂等人率先敗逃,導致明軍全線崩潰,唐通所部由於號令嚴明,卻是未被東虜破陣,所以僥幸帶著本部人馬殺出了重圍。
鬆錦大戰後,朝廷追究敗戰之責,唐通因作戰不力,議罪被降職為密雲副將,著其戴罪立功。
得益於盧承業籌措的十萬兩銀子,至崇禎十三九月二十三日,京畿各處的援軍依次抵達了通州城。
此時,雲集於通州的明軍已經達到了一萬兩千餘人了。有了兵,就有了底氣,張四知即以內閣次輔,薊遼督師的名義在通州發布了討逆檄文。
“餘嚐聞逆賊起而賢人生。昔諸呂為亂,平勃奮起;莽逆篡朝,竇融憂心。蓋因其忠臣不發,則社稷難安也,餘曾讀秦紀,趙高跋扈而李斯附逆,則百二秦關一朝易主,非喪於楚漢,但毀於權奸而已。”
“今逆藩朱由樞,不思棄守濟南之罪,包藏禍心,暗蓄爪牙,欲效昔日寧藩故事,假靖難之名,行操莽之實;逆帥李興之本高陽賊寇出身,朝廷不以其出身卑鄙,屢次加恩,授其為蓬萊侯,大都督府左都督,然賊性犬羊,不思報效,勾結逆藩,以達其竊國之意,其心可誅也。”
“衍聖公孔胤植,世受國恩,雖附逆悖行,然其無兵無權,恐為逆藩、逆帥裹挾耳,今逆王之兵已近通州,望聖公能幡然悔悟,不負至聖先師,忠孝節義之名,糾結忠勇之士,搗其巢穴,斷其根本之地。”
“本督師亦奮奮長戟百萬,胡騎千群,中黃育獲之士,良弓勁弩之勢。州郡當各整戎馬,陳兵待發,以挽將傾,並匡社稷,以立賢名,於是乎著。如律令!”
在張四知討逆檄文發出後,明廷也迅速做出了反應,以明旨布告天下,罷免朱由樞王爵以及李興之的蓬萊侯和大都督府左都督的官職,卻是保留了衍聖公孔胤植的衍聖公之位,以圖對靖北軍內部起到分化拉攏的效果。
明廷和靖北軍方麵是大打嘴仗,雙方都宣稱自己對大明統治的合法性,整個北直隸是偵騎遍布,連空氣中都彌漫著硝煙味,雙方都知道真理都掌握在自己的長刀之下,也就是誰的刀子足夠鋒利,誰就能掌握大明的話語權。
李興之是九月十五誓師出征,九月二十日率部抵達德州,旋即在德州登船沿大運河直接北上。
進軍河南的軍馬,李興之耍了個心眼,是令王忠於九月十日出兵西進,以圖在自己靖難檄文發出後,打明廷一個時間差,先搶占洛陽和開封這兩個中原重鎮。
事實上李興之的部署是正確的,麵對山東赴援的靖北軍,開封的周王和洛陽的福藩並沒有什麽防備,而是大張旗鼓地將靖北軍第二鎮和新二鎮請進了府城,以震懾猥集在信陽的李自成大軍。
在王忠部進駐洛陽的同時,李興之也親統滿蒙漢綠旗、鐵人兵以及靖北軍第四鎮和新四鎮抵達了距離通州不遠的漕關附近。
為了控製運河的水運,李興之即令新二鎮副將郎紹貞率軍一千五為先鋒,先攻取通州碼頭漕關。
漕關顧名思義乃是為漕運所設,扼守大運河水關,其實就是一個鎮子,也是通州城的唯一屏障。
麵對靖北軍的攻勢,駐節通州的內閣次輔張四知即召保定總兵黃文昌、密雲副將唐通以及山海關總兵高第商議戰守之策。
“閣老,末將曾在高陽和李逆接戰過阿巴泰,李逆智計百出,末將恐其中有詐,還是穩妥為好。”
黃文昌自退到通州後,看到張四知居然聚集了一萬多軍馬駐守通州,又聞得吳三桂亦可能率軍南返,心中就犯起了嘀咕,打起了觀望的心思,左右你李興之還沒派人聯絡,本帥還是先趁機看看朝廷大軍的戰力如何?
“黃帥莫不是怕了李逆,據哨騎所說,李逆的先鋒隻有一千五百人,咱們若是吃掉他們,也能大漲我通州守軍的士氣。”
高第是山海關總兵,職司上和黃文昌不相上下,現在張四知居然讓黃文昌為總統,這令高第十分不滿,於是就想著借此機會吃掉李興之的先頭部隊,好在張四知麵前露露臉。
<a href="http:///"></a>
“高將軍說的是,你部有三千兵,其中還有騎兵八百,對付隻有一千五百餘的逆軍,想來也不是什麽難事。”
張四知不通軍務,在他看來既然已方戰據了人數上的優勢,還不如出城擊賊,也好鼓舞通州和京畿的軍心民氣。
“末將定不負閣老所托!”
高第大喜過望,當下就下城點兵。
隨同高第出征的人馬,也就是他本部的八百騎兵以及兩千四百步兵,張四知還恐兵力不足,又抽掉了通州守備李通所部的八百兵隨其出征。
高第部出城前,閣老張四知帶著通州知州盧承業、通州州丞王秉文以及黃文昌等官員於城頭擺宴設出征酒。
飲畢出征酒,高第便令各部出城。末時,官軍與進抵至漕關鎮的靖北軍新二鎮郎紹貞部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