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萬石糧食……鄙國……鄙國……實在拿不出啊。”
漢城王宮,朝鮮國王李倧眉頭緊鎖地看著,坐在王座一側趾高氣昂的清國駐防大臣蘇薩遞上來的國書。
這幾年,明清連續大戰,李倧也知道滿清損失甚大,但這幾年他還沒擺脫丙子胡亂的陰影,對滿清朝廷還是充滿恐懼。
隻不過滿清索要二十萬石的糧食, 李倧這個朝鮮國王是真的拿不出,自壬辰倭亂以後,朝鮮的耕地麵積就由原有的1708000結銳減到了58萬結,國內人口數量也下降了兩成,尤其是青壯勞動力更是折損了六成。
朝鮮一結土地(約等於明國一畝左右)產糧約一石五,上好的田地也不過三石左右,也就是說朝鮮王國在倭國入侵後,國內的糧食產量一年差不多隻有一百餘萬石。
這點糧食, 又要養民,又要養兵,根本是入不敷出,據朝鮮史料記載“近來稅入不敷,經費日廣,一年所入之米,不能周半年之用。逐年應上納之數,僅五萬餘石,而一年該用米十萬餘石”。
故此接管軍隊的朝鮮光海君隻得下令削減開支,將原本十五萬人的軍隊規模,降低到六萬人,這裏麵戰兵的數量不過兩萬,其餘都是平時勞作,戰時充當輔兵的普通青壯。
軍隊數量大量削減,也是朝鮮李氏政權,在滿洲八旗大兵麵前不堪一擊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可是我大清輔政王濟爾哈朗的口諭,王上若不在一個月內湊齊錢糧, 那我大清可就來自取了。”
蘇薩鄙夷地看了李倧殿內的朝鮮王公大臣們一眼,緩緩地直起了身子,施施然地走出了王宮,作為大清在朝鮮的駐防大臣,實際上朝鮮的太上皇,他自然可以做到無視朝鮮君臣。
“退朝,議政大臣留下,咱們再商議商議如何籌集糧秣。”
李倧恨恨地看著漸漸走遠的蘇薩,他雖然迫於壓力,不得不選擇向滿清稱臣,但骨子裏還是傾向大明的,因為大明這個宗主國自建國以來,對朝鮮就一直優待有加,不光每年給予豐厚的回賜,而且萬曆皇帝對朝鮮還有再造之恩,要不是萬曆皇帝出兵援朝,說不得朝鮮王國早就被倭國人吞並了。
“臣等領旨!”
一眾朝鮮大臣連忙領命,躬身退出了王宮大殿。
“你們說怎麽辦?”
待諸官出殿後,李倧就是再度開口,留下來的都是支持他除掉光海君的心腹大臣,就是金大中等表麵支持滿洲的,其實也是為了維護朝鮮李氏的宗廟傳承,不得已而為之。
“大王,年前世子就有書信傳至漢城,隻言東……滿洲數敗於明廷王師,連續失陷遼南和都城沈陽等戰略要地,臣以為……臣以為滿州人現在恐怕有些撐不住了。”
漢城訓練大將李興立是“仁祖反正”對付獨攬朝政的光海君的政變中支持李倧上位的頭號功臣,也是李倧堅定的支持者,今年五十四歲的他同樣對滿洲沒有任何好感,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希望李倧不提供糧食給滿洲。
“李將軍的意思,孤明白,可滿洲八旗就在平壤,明廷王師遠隔重洋,再說孤已經上表,正式向滿洲稱臣,明廷還能出兵相救嗎?”
李倧是真的怕了滿洲人,自他即位以來,前後經曆了“丁卯胡亂”和“丙子胡亂”這讓他對滿洲八旗充滿了恐懼。
“唉!我朝世受明恩,但滿洲人駐紮平壤,數萬大軍朝發夕至,我等若不從他們號令,說不得八旗兵又要兵臨城下,老臣聽說,去年滿洲雖然損失慘重,但朝廷同樣在鬆錦戰敗,十三萬大軍灰飛煙滅,明國皇帝又因靖難之事身死,國內又有流寇,哪裏分的出兵馬來救援咱們,依老夫之見,還不如大家一起湊湊,先籌個十萬石對付過去,怎麽樣。”
領議政大臣金大全雖然是所謂的朝奸,但並不是滿清政權堅定的支持者,他之所以諂事滿洲,其實是為了保住朝鮮李朝政權。
“鬆錦,明廷雖然戰敗,但臣聞遼南消息,如今主持明廷政務者乃是燕王殿下李興之,燕王殿下自成軍以來,不光屢次擊敗滿洲,還連續剿滅了張獻忠和李自成,此前洪太就是燕王殿下生擒的,臣以為咱們可聯絡明廷遼南駐軍,請求朝廷支援。”
<a href="http://m.beqege.cc" id="wzsy">beqege.cc</a>
申景禛是李倧的小舅子,也是朝鮮海防大臣,對遼東的事務還是相對了解的,更從來往的登州市舶司那裏得到不少朝廷的消息,這次從濟州島返回漢城,就是想向李倧進言,希望朝鮮改弦更張,徹底和滿洲斷絕關係。
“自丙子以來,咱們每年向滿洲提供三萬石糧食,國家早就不堪重賦了,依臣下之見,莫如王上以征糧為名,移蹕江華島,臣再出兵仁川道,先切斷平壤和漢城之間的聯係,宣布反正歸明。”
具仁垕是李倧的表兄,也是堅定的反清主義者,他也知道光憑漢城的駐軍,萬萬不可能是蘇薩手中那三千滿洲兵的對手,為了朝鮮王室的安全,他覺得還是先將王室遷到海上,方是穩妥之計。
仁川是朝鮮唯一以都護府命名的城池,其與各道平級,乃是平壤和漢城的交通樞紐,也是漢城防備滿洲的前沿陣地,故此,朝鮮一直在此處囤集了重兵,具仁垕提出在仁川設防的建議,也是看中了仁川交通發達,城池堅固,又臨近出海口,一旦朝鮮舉旗,就算是滿洲兵大軍壓境,他也能將兵馬從容帶到海外。
“移蹕江華島?容孤想想,且容孤想想。”
李倧麵色猶豫,在座的心腹大臣說的確實有道理,滿洲人都淪落到來朝鮮索糧了,這肯定是國內麵臨壓力太大,可滿洲人的赫赫武威還是讓他恐懼,“丙子胡亂”時,滿洲兵在漢城縱兵的情景,他還是曆曆在目,為了李氏王朝的宗廟傳承他不得不慎重考慮。
兵部大臣李元翼向來老成持重,見李倧猶豫不決,諸官又甚是激進,遂開口說道:“老臣以為,大王如果移蹕的話,蘇薩他們必定不會寬恕漢城百姓,為漢城計,為百姓計,咱們可一邊遣人求救,一邊先征集部分糧秣予滿洲人,待朝廷王師抵達,咱們再向滿洲秋後算賬不遲。”
漢城王宮,朝鮮國王李倧眉頭緊鎖地看著,坐在王座一側趾高氣昂的清國駐防大臣蘇薩遞上來的國書。
這幾年,明清連續大戰,李倧也知道滿清損失甚大,但這幾年他還沒擺脫丙子胡亂的陰影,對滿清朝廷還是充滿恐懼。
隻不過滿清索要二十萬石的糧食, 李倧這個朝鮮國王是真的拿不出,自壬辰倭亂以後,朝鮮的耕地麵積就由原有的1708000結銳減到了58萬結,國內人口數量也下降了兩成,尤其是青壯勞動力更是折損了六成。
朝鮮一結土地(約等於明國一畝左右)產糧約一石五,上好的田地也不過三石左右,也就是說朝鮮王國在倭國入侵後,國內的糧食產量一年差不多隻有一百餘萬石。
這點糧食, 又要養民,又要養兵,根本是入不敷出,據朝鮮史料記載“近來稅入不敷,經費日廣,一年所入之米,不能周半年之用。逐年應上納之數,僅五萬餘石,而一年該用米十萬餘石”。
故此接管軍隊的朝鮮光海君隻得下令削減開支,將原本十五萬人的軍隊規模,降低到六萬人,這裏麵戰兵的數量不過兩萬,其餘都是平時勞作,戰時充當輔兵的普通青壯。
軍隊數量大量削減,也是朝鮮李氏政權,在滿洲八旗大兵麵前不堪一擊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可是我大清輔政王濟爾哈朗的口諭,王上若不在一個月內湊齊錢糧, 那我大清可就來自取了。”
蘇薩鄙夷地看了李倧殿內的朝鮮王公大臣們一眼,緩緩地直起了身子,施施然地走出了王宮,作為大清在朝鮮的駐防大臣,實際上朝鮮的太上皇,他自然可以做到無視朝鮮君臣。
“退朝,議政大臣留下,咱們再商議商議如何籌集糧秣。”
李倧恨恨地看著漸漸走遠的蘇薩,他雖然迫於壓力,不得不選擇向滿清稱臣,但骨子裏還是傾向大明的,因為大明這個宗主國自建國以來,對朝鮮就一直優待有加,不光每年給予豐厚的回賜,而且萬曆皇帝對朝鮮還有再造之恩,要不是萬曆皇帝出兵援朝,說不得朝鮮王國早就被倭國人吞並了。
“臣等領旨!”
一眾朝鮮大臣連忙領命,躬身退出了王宮大殿。
“你們說怎麽辦?”
待諸官出殿後,李倧就是再度開口,留下來的都是支持他除掉光海君的心腹大臣,就是金大中等表麵支持滿洲的,其實也是為了維護朝鮮李氏的宗廟傳承,不得已而為之。
“大王,年前世子就有書信傳至漢城,隻言東……滿洲數敗於明廷王師,連續失陷遼南和都城沈陽等戰略要地,臣以為……臣以為滿州人現在恐怕有些撐不住了。”
漢城訓練大將李興立是“仁祖反正”對付獨攬朝政的光海君的政變中支持李倧上位的頭號功臣,也是李倧堅定的支持者,今年五十四歲的他同樣對滿洲沒有任何好感,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希望李倧不提供糧食給滿洲。
“李將軍的意思,孤明白,可滿洲八旗就在平壤,明廷王師遠隔重洋,再說孤已經上表,正式向滿洲稱臣,明廷還能出兵相救嗎?”
李倧是真的怕了滿洲人,自他即位以來,前後經曆了“丁卯胡亂”和“丙子胡亂”這讓他對滿洲八旗充滿了恐懼。
“唉!我朝世受明恩,但滿洲人駐紮平壤,數萬大軍朝發夕至,我等若不從他們號令,說不得八旗兵又要兵臨城下,老臣聽說,去年滿洲雖然損失慘重,但朝廷同樣在鬆錦戰敗,十三萬大軍灰飛煙滅,明國皇帝又因靖難之事身死,國內又有流寇,哪裏分的出兵馬來救援咱們,依老夫之見,還不如大家一起湊湊,先籌個十萬石對付過去,怎麽樣。”
領議政大臣金大全雖然是所謂的朝奸,但並不是滿清政權堅定的支持者,他之所以諂事滿洲,其實是為了保住朝鮮李朝政權。
“鬆錦,明廷雖然戰敗,但臣聞遼南消息,如今主持明廷政務者乃是燕王殿下李興之,燕王殿下自成軍以來,不光屢次擊敗滿洲,還連續剿滅了張獻忠和李自成,此前洪太就是燕王殿下生擒的,臣以為咱們可聯絡明廷遼南駐軍,請求朝廷支援。”
<a href="http://m.beqege.cc" id="wzsy">beqege.cc</a>
申景禛是李倧的小舅子,也是朝鮮海防大臣,對遼東的事務還是相對了解的,更從來往的登州市舶司那裏得到不少朝廷的消息,這次從濟州島返回漢城,就是想向李倧進言,希望朝鮮改弦更張,徹底和滿洲斷絕關係。
“自丙子以來,咱們每年向滿洲提供三萬石糧食,國家早就不堪重賦了,依臣下之見,莫如王上以征糧為名,移蹕江華島,臣再出兵仁川道,先切斷平壤和漢城之間的聯係,宣布反正歸明。”
具仁垕是李倧的表兄,也是堅定的反清主義者,他也知道光憑漢城的駐軍,萬萬不可能是蘇薩手中那三千滿洲兵的對手,為了朝鮮王室的安全,他覺得還是先將王室遷到海上,方是穩妥之計。
仁川是朝鮮唯一以都護府命名的城池,其與各道平級,乃是平壤和漢城的交通樞紐,也是漢城防備滿洲的前沿陣地,故此,朝鮮一直在此處囤集了重兵,具仁垕提出在仁川設防的建議,也是看中了仁川交通發達,城池堅固,又臨近出海口,一旦朝鮮舉旗,就算是滿洲兵大軍壓境,他也能將兵馬從容帶到海外。
“移蹕江華島?容孤想想,且容孤想想。”
李倧麵色猶豫,在座的心腹大臣說的確實有道理,滿洲人都淪落到來朝鮮索糧了,這肯定是國內麵臨壓力太大,可滿洲人的赫赫武威還是讓他恐懼,“丙子胡亂”時,滿洲兵在漢城縱兵的情景,他還是曆曆在目,為了李氏王朝的宗廟傳承他不得不慎重考慮。
兵部大臣李元翼向來老成持重,見李倧猶豫不決,諸官又甚是激進,遂開口說道:“老臣以為,大王如果移蹕的話,蘇薩他們必定不會寬恕漢城百姓,為漢城計,為百姓計,咱們可一邊遣人求救,一邊先征集部分糧秣予滿洲人,待朝廷王師抵達,咱們再向滿洲秋後算賬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