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翠這丫頭說的的確都是她的心裏話,當初她答應歐陽馨語說幫助她,是因為她怕她跑了,自己會被老爺、夫人怪罪下來,而丟了自己的性命。後來,她發現這位叫歐陽馨語的姑娘非常善良,所以就決定真心地要幫助她了。


    靜下心來想一想,小翠說的也有道理。既然老爺和夫人答應讓她們一同去參加廟會,以後就一定還有機會出去。這大晚上的,雖然天空有月亮掛著,但是兩個女孩子在這樣的夜晚去到山上的懸崖邊確實很危險。小翠不是不想幫歐陽馨語,但是現在還不是能夠幫她的時候,她們需要等待更好的時機。


    “那這麽說來,你後來答應幫我的話都是的?”開始聽小翠說怕因為幫了她丟了性命,她有些生氣,以為小翠這丫頭說話不算話,或許她根本就不想幫她,隻是在利用她。後來,聽小翠這麽一說,心中的怒氣頓時一下煙消雲散了。


    “是的,小姐。但是小翠請小姐以大局為重,不然小翠還沒有幫到小姐,就已經先命喪黃泉了。”


    “小翠,你記得答應過我的一定要做到,不許反悔啊!”


    “那是當然,小翠怎麽會騙小姐呢?不過,小姐目前你得聽小翠的,畢竟這是在我們古代而不是在你們現代,這裏有很多規矩你是不知道的。”


    “我知道了,我以後什麽都聽你的還不行嗎?”


    “馨語小姐,你一定要相信小翠,小翠是不會害你的。我們需要機會,我們需要更多、更大的機會,你明白嗎?”


    “小翠,對不起,你對我這麽好,我竟然還懷疑你。”


    “小姐,你的懷疑很正常,如果這件事情換作是發生在小翠身上,或許會更糟糕呢。所以,你就不要再自責了。”


    “小翠,你不生我的氣啊?”歐陽馨語以為剛才自己懷疑小翠的問話,會讓小翠感到不高興,因此她剛才的心情非常忐忑。她偷偷瞄了一眼小翠,小聲地向她問道。


    “沒有啊,小翠怎麽會生小姐的氣呢?如果換作是小翠,小翠也會像小姐一樣這樣想的,小翠為什麽要生小姐的氣呢?”


    “小翠,你真好,我以後再也不懷疑你了!”


    “小姐,那你快點換衣服,我們晚上去參加廟會吧!說不定,你還能遇上一位風度翩翩,高大帥氣的公子哥呢!”為了活躍氣氛,小翠又開始調侃歐陽馨語了。


    “要是真的遇到這麽一位公子的話,小翠你可不要跟我搶哦!”歐陽馨語莫名地心情突然變好起來,竟然也跟著小翠開起玩笑來。


    “我哪裏敢搶小姐你的心上人啊,要是被老爺和夫人知道,還不把我給活剮了!”


    人的心情一旦變得輕鬆,這時間也會突然覺得過得快起來。很快又到了用晚膳的時間了,上官夫人交待小翠,用過晚膳後就不用陪小姐回房間了。在院內小憩一下,然後直接去廟會。


    一直以來,古代中秋有祭月、賞月、觀燈的習俗。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製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紮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係於竹竿上,高樹於瓦簷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用過晚膳後,上官府大門口兩邊的那兩串紅紅的大燈籠被點上了,上官府頓時沐浴在一片節日的喜慶中。這古代,除了祭月、賞月、觀燈,還有些什麽節目呢?好像,在《宮女談往錄》中有一個關於玩兔兒爺的故事。


    當時正是八國聯軍進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後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這位太後慌亂之中亦未忘舊禮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貢院中舉行了祭月之禮。故事說,晚飯後按著宮裏的習慣,要由皇後去祭祀‘太陰君’。這大概是沿著東北的習慣‘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罷,‘太陰君’是由每家的主婦來祭的。


    在庭院的東南角上,擺上供桌,請出神碼來(一張紙上印一個大兔子在月宮裏搗藥),插在香壇裏。香壇是一個方鬥,晉北的鬥不是圓的,是方的。街上有時偶然聽到晉北人唱‘圓不過月亮方不過鬥,甜不過尕妹妹的溫柔。’可見,晉北的鬥全是方的了。鬥裏盛滿新高粱,鬥口糊上黃紙,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盤月餅,月餅疊起來有半尺高。


    另外,中間一個大木盤,放著直徑有一尺長的圓月餅,這是專給祭兔時做的。還有兩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葉放在碗裏用涼水衝一下。就這樣,由皇後帶著妃子、格格和我們大家行完禮,就算禮成。我們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點禮儀不周,得罪了神鬼,給自己降下災難。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宮廷中祭拜月兔的規矩,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隻好用晉北的方鬥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而虔誠。從這個故事看,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


    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遊戲有餘,盡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後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遊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代風流女寨主柳如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莫小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莫小薇並收藏一代風流女寨主柳如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