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雖然欣喜於,有人能夠提出不同的意見,但是,當他看到出言之人,乃是曾經。辱罵過他的劉燁後,臉色頓時變得陰沉起來。
他是想有人能夠提出,跟曹操不同的意見沒錯,不過此人,隻要不是劉燁,換做其他任何人,袁紹都會支持對方的意見,但是惟獨劉燁不行。
畢竟,劉燁不久前,才辱罵過他,兩人也因此變成了仇敵,要他現在,暫時放下恩怨,去讚同劉燁的意見,袁紹自問做不到這樣大度。
“還有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嗎,大家都隻是商議,完全可以暢所欲言,不用顧忌其他”。
諸侯們,原本以為袁紹,一定會在曹操還有劉燁的建議之中,選出一條來執行,畢竟他們兩個的看法,都有著一定的道理。
隻不過,讓諸侯們,都沒有想到的是,袁紹竟然對劉燁的看法,恍諾未聞,轉而問起他們,有沒有其他的看法。
對此,諸侯們心有疑惑的同時,也暗自猜測,袁紹跟劉燁之間,是否發生過什麽事情。
不過,此類的疑問,諸侯們是不會傻到,在這個時候,提出來的,所以,他們聽到袁紹的詢問後,一個個又陷入了苦思之中。
“盟主,剛才劉燁所言內容,我細想之後,表示讚同。他說的沒錯,剛才是我,真的把事情,考慮的太過於簡單了,因此,而忽略了,在兵馬消耗上的問題”。
曹操並沒有從劉燁的口中,得到過關於,他跟袁紹之間的矛盾,所以,現在見袁紹,並不打算采納劉燁的意見,他出於好心,便起身,向袁紹建言,希望袁紹能夠,認真考慮一下劉燁的建議。
“孟德,你剛才還不是,主張合兵一處的嗎,為什麽現在又......”。
袁紹是怎麽也沒有想到,剛才還主張自己觀點的曹操,竟然會突然變卦,支持起劉燁來。
要是,換做別人,他也就隨意給打發了,但是曹操,卻不行,先不說曹操乃是他的好友,光是曹操的才智,就讓袁紹不得不去,重視他的意見了。
“盟主,合兵一處,固然是好,但,正如剛才劉燁所言,汜水關現在有,二十萬的人馬在把守,而且,他們都已經做好了一切的準備,如果,現在選擇進攻,隻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損失”。
“另外,攻取汜水關之後,還要去進攻易守難攻的虎牢關,這樣的消耗,絕不是我們可以承擔起的”。
見袁紹在自己的提議下,開始重視起了劉燁的意見,他趕緊,把自己剛剛想到的想法,告知了袁紹。
“既然孟德,都這麽說了,那就分兵攻打洛陽吧”。
無奈之下,袁紹最後,還是同意下了,劉燁的意見。既然商定了好了,進攻的方向,袁紹覺得也沒有什麽,再需要商議的事情了。
所以,他就想讓諸侯們,先各自去安排忙於自己的事情,等他跟手下的,四大謀士,商定好,分兵的事項後,再找他們前來商議。
不過,正當他想要起身,出言,遣散眾位諸侯的時候,從始至終,一直靜坐在一旁的袁遺,突然起身,向袁紹抱拳。
“盟主,我不同意分兵,攻取洛陽的意見,那位縣令的建議,是有著一定的道理,但是,還請盟主,不要忘了一件事情”。
說到這裏,袁遺轉身,向劉燁微微鞠躬,表示自己的歉意後,繼續說道。
“分兵攻取洛陽,雖然能夠極大的保證,我方人員的安全,減少兵馬上的消耗,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董卓手下兵精將廣,更有呂布,華雄,張遼,高順,牛輔這些猛將相助於他,麵對這樣的局麵,分兵反而會對討伐軍不利,還望盟主明鑒”。
話題轉來轉去,轉到最後,還是回到了原點。對於袁遺剛才所言之事,諸侯們紛紛神情凝重的思索著什麽,就連劉燁身前的張邈,也是如此。
沒辦法,呂布,張遼,華雄的威名實在太過於巨大了,他們在朝中的時候,就已經見過,董卓手下武將的威儀了。
“哎,我還真不想提起此事,先不論,董卓手下,有如此多的猛將,光是那呂布,就足以讓我們,望而卻步了,當初董卓廢除有主之時的場景,我向大家都還記憶猶新吧,那呂布,我想沒有任何的武將,可以跟他相對抗吧”。
“隻不過,現在的我們,卻已經是進退兩難了,我可不認為,等我們回去自己的領地後,董卓會放過我們這些人”。
袁紹,盡管一直讓自己刻意忘記,董卓手下,所擁有的猛將,但是,現在,他卻不得不去麵前,這樣的一個事實。
看著原本,還興致盎然的討伐軍盟主,現在都是一副,垂頭喪氣的模樣了,那些諸侯們,還能好到哪裏去。
他們之中,有些甚至,還興起了離開討伐軍,投降董卓的念頭,當然,前提是董卓,願意接受他們的投降。
一時間,議事大廳中,除了茶杯碰撞的聲音,還有諸侯們交頭接耳的輕語外,再也沒有其他的動靜了。
劉燁一言不發的站在張邈的身後,冷眼看著眾位諸侯,麵部上的神情,先前,諸侯之間,雖然都有著不小的矛盾,但劉燁認為,這是人之常情,並不會影響討伐軍的整體。
不過,現在,在看到諸侯們,一個個麵露貪生怕死,隻想自保的神態後,他不由的覺得,討伐董卓之事,恐怕,要夭折了。
“袁遺,休要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董卓手下兵精糧廣,難不成,我們討伐軍就沒有嗎,光是曹某的手下,就有好幾個猛將存在,一個武將對付不了呂布,難不成合眾人之力,不能把他拿下了嗎,還是說,你們自認為,連我曹某都不如?”。
眼看著諸侯們已經完全喪失了鬥誌,曹操氣惱的,出言質問著他們。
“沒錯,不戰先考慮撤退,怎麽能夠贏得了,別忘了大家聚齊再次的目的是什麽,還有不要忽略了董卓的報複心,剛才盟主,也已經說了,我們現在已經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中了,你們難道真的以為,選擇投降董卓,會有生路嗎”。
曹操的話音剛落,劉燁馬上接口道,而他的這一番話,不僅讓有投降念頭的諸侯,打消了心中的想法,同時,也讓諸侯們,更加堅定了討伐董卓之事,畢竟,他們已經沒有後悔的餘地了。
袁紹見諸侯們,在劉燁還有曹操的勸說下,全都恢複了往日的神采,他盡管不想承認,但事實,卻告訴他,如果沒有劉燁跟曹操的這一番言論,討伐軍,恐怕,真要解散了。
“現在我宣布,采納曹操還有袁遺的意見,合兵一處,用最快的速度,攻占汜水關,現在大家都先回去準備吧,我們今日就出發,前往汜水關,跟董卓宣戰”。
對於袁紹的決定,除了大驚之色的劉燁外,其他的諸侯們全都沒有意義,畢竟,剛才袁遺已經分析的非常清楚了,另外,他們也不想獨自,去麵對董卓的猛將。
商議結束,眾位諸侯,回到自己,臨時駐紮地點後,向自己的屬下們,告知了袁紹的決定,並且,要求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安排好出征汜水關的事宜。
劉燁跟隨著張邈,回到臨時的駐紮地點後,他並沒有跟張邈,一起安排著將士們,前出征汜水關的工作,而是獨自一人,找到徐庶,想要問問他對於合兵攻占汜水關的看法。
“合兵一處,攻打汜水關?這是哪位諸侯,給出的建議,不論其他的緣由,光是麵對董卓軍的包圍,我們就會陷入困境之中了,況且,汜水關如今已有重兵把守,我們又如何,能夠在短時間內,攻打下來,主公,你怎麽不去出言製止呢”。
徐庶從劉燁的口中,得知討伐軍,打算合兵進攻汜水關後,不由的大驚之色,同時,他也責怪,為什麽劉燁沒有阻止。
對此,劉燁隻能報以苦笑,他已經阻止過,並且,也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最後,並沒有被袁紹采納下來,他又能有什麽辦法呢。
“哎,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徐庶見劉燁,搖頭歎息著,自顧自的,朝張邈所在的地方走去,他抬頭看了一眼,昏沉的天空後,也緊跟了上去。
既然袁紹都已經決定了這件事情,他們再怎麽商議,也是無用功了,所以,現在他們唯一能夠做的,隻有靜觀其變了。
各方諸侯,經過一個時辰的準備,終於,安排好了手下將士們,出征前往汜水關的事宜。
站在河內的城牆上,看著城下黑壓壓一大片,來自於各方諸侯的軍隊,袁紹心中,不由的豪氣衝天。
“將士們,董卓亂政以來,禍亂朝綱,使得民不聊生,今日,我們齊聚在此,目的就是為了討伐董卓,恢複漢室江山,讓百姓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我袁紹,在此拜托大家了”。
“討伐董卓,光複漢室,討伐董卓,光複漢室......”。
袁紹的話音剛落,在各方諸侯的帶領下,河內城下的六十多萬的將士們,高舉著武器,宣讀著誓言。
一時間,河內上空,不斷回蕩著,將士們,震耳欲聾的叫喊聲,久久無法平息。
他是想有人能夠提出,跟曹操不同的意見沒錯,不過此人,隻要不是劉燁,換做其他任何人,袁紹都會支持對方的意見,但是惟獨劉燁不行。
畢竟,劉燁不久前,才辱罵過他,兩人也因此變成了仇敵,要他現在,暫時放下恩怨,去讚同劉燁的意見,袁紹自問做不到這樣大度。
“還有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嗎,大家都隻是商議,完全可以暢所欲言,不用顧忌其他”。
諸侯們,原本以為袁紹,一定會在曹操還有劉燁的建議之中,選出一條來執行,畢竟他們兩個的看法,都有著一定的道理。
隻不過,讓諸侯們,都沒有想到的是,袁紹竟然對劉燁的看法,恍諾未聞,轉而問起他們,有沒有其他的看法。
對此,諸侯們心有疑惑的同時,也暗自猜測,袁紹跟劉燁之間,是否發生過什麽事情。
不過,此類的疑問,諸侯們是不會傻到,在這個時候,提出來的,所以,他們聽到袁紹的詢問後,一個個又陷入了苦思之中。
“盟主,剛才劉燁所言內容,我細想之後,表示讚同。他說的沒錯,剛才是我,真的把事情,考慮的太過於簡單了,因此,而忽略了,在兵馬消耗上的問題”。
曹操並沒有從劉燁的口中,得到過關於,他跟袁紹之間的矛盾,所以,現在見袁紹,並不打算采納劉燁的意見,他出於好心,便起身,向袁紹建言,希望袁紹能夠,認真考慮一下劉燁的建議。
“孟德,你剛才還不是,主張合兵一處的嗎,為什麽現在又......”。
袁紹是怎麽也沒有想到,剛才還主張自己觀點的曹操,竟然會突然變卦,支持起劉燁來。
要是,換做別人,他也就隨意給打發了,但是曹操,卻不行,先不說曹操乃是他的好友,光是曹操的才智,就讓袁紹不得不去,重視他的意見了。
“盟主,合兵一處,固然是好,但,正如剛才劉燁所言,汜水關現在有,二十萬的人馬在把守,而且,他們都已經做好了一切的準備,如果,現在選擇進攻,隻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損失”。
“另外,攻取汜水關之後,還要去進攻易守難攻的虎牢關,這樣的消耗,絕不是我們可以承擔起的”。
見袁紹在自己的提議下,開始重視起了劉燁的意見,他趕緊,把自己剛剛想到的想法,告知了袁紹。
“既然孟德,都這麽說了,那就分兵攻打洛陽吧”。
無奈之下,袁紹最後,還是同意下了,劉燁的意見。既然商定了好了,進攻的方向,袁紹覺得也沒有什麽,再需要商議的事情了。
所以,他就想讓諸侯們,先各自去安排忙於自己的事情,等他跟手下的,四大謀士,商定好,分兵的事項後,再找他們前來商議。
不過,正當他想要起身,出言,遣散眾位諸侯的時候,從始至終,一直靜坐在一旁的袁遺,突然起身,向袁紹抱拳。
“盟主,我不同意分兵,攻取洛陽的意見,那位縣令的建議,是有著一定的道理,但是,還請盟主,不要忘了一件事情”。
說到這裏,袁遺轉身,向劉燁微微鞠躬,表示自己的歉意後,繼續說道。
“分兵攻取洛陽,雖然能夠極大的保證,我方人員的安全,減少兵馬上的消耗,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董卓手下兵精將廣,更有呂布,華雄,張遼,高順,牛輔這些猛將相助於他,麵對這樣的局麵,分兵反而會對討伐軍不利,還望盟主明鑒”。
話題轉來轉去,轉到最後,還是回到了原點。對於袁遺剛才所言之事,諸侯們紛紛神情凝重的思索著什麽,就連劉燁身前的張邈,也是如此。
沒辦法,呂布,張遼,華雄的威名實在太過於巨大了,他們在朝中的時候,就已經見過,董卓手下武將的威儀了。
“哎,我還真不想提起此事,先不論,董卓手下,有如此多的猛將,光是那呂布,就足以讓我們,望而卻步了,當初董卓廢除有主之時的場景,我向大家都還記憶猶新吧,那呂布,我想沒有任何的武將,可以跟他相對抗吧”。
“隻不過,現在的我們,卻已經是進退兩難了,我可不認為,等我們回去自己的領地後,董卓會放過我們這些人”。
袁紹,盡管一直讓自己刻意忘記,董卓手下,所擁有的猛將,但是,現在,他卻不得不去麵前,這樣的一個事實。
看著原本,還興致盎然的討伐軍盟主,現在都是一副,垂頭喪氣的模樣了,那些諸侯們,還能好到哪裏去。
他們之中,有些甚至,還興起了離開討伐軍,投降董卓的念頭,當然,前提是董卓,願意接受他們的投降。
一時間,議事大廳中,除了茶杯碰撞的聲音,還有諸侯們交頭接耳的輕語外,再也沒有其他的動靜了。
劉燁一言不發的站在張邈的身後,冷眼看著眾位諸侯,麵部上的神情,先前,諸侯之間,雖然都有著不小的矛盾,但劉燁認為,這是人之常情,並不會影響討伐軍的整體。
不過,現在,在看到諸侯們,一個個麵露貪生怕死,隻想自保的神態後,他不由的覺得,討伐董卓之事,恐怕,要夭折了。
“袁遺,休要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董卓手下兵精糧廣,難不成,我們討伐軍就沒有嗎,光是曹某的手下,就有好幾個猛將存在,一個武將對付不了呂布,難不成合眾人之力,不能把他拿下了嗎,還是說,你們自認為,連我曹某都不如?”。
眼看著諸侯們已經完全喪失了鬥誌,曹操氣惱的,出言質問著他們。
“沒錯,不戰先考慮撤退,怎麽能夠贏得了,別忘了大家聚齊再次的目的是什麽,還有不要忽略了董卓的報複心,剛才盟主,也已經說了,我們現在已經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中了,你們難道真的以為,選擇投降董卓,會有生路嗎”。
曹操的話音剛落,劉燁馬上接口道,而他的這一番話,不僅讓有投降念頭的諸侯,打消了心中的想法,同時,也讓諸侯們,更加堅定了討伐董卓之事,畢竟,他們已經沒有後悔的餘地了。
袁紹見諸侯們,在劉燁還有曹操的勸說下,全都恢複了往日的神采,他盡管不想承認,但事實,卻告訴他,如果沒有劉燁跟曹操的這一番言論,討伐軍,恐怕,真要解散了。
“現在我宣布,采納曹操還有袁遺的意見,合兵一處,用最快的速度,攻占汜水關,現在大家都先回去準備吧,我們今日就出發,前往汜水關,跟董卓宣戰”。
對於袁紹的決定,除了大驚之色的劉燁外,其他的諸侯們全都沒有意義,畢竟,剛才袁遺已經分析的非常清楚了,另外,他們也不想獨自,去麵對董卓的猛將。
商議結束,眾位諸侯,回到自己,臨時駐紮地點後,向自己的屬下們,告知了袁紹的決定,並且,要求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安排好出征汜水關的事宜。
劉燁跟隨著張邈,回到臨時的駐紮地點後,他並沒有跟張邈,一起安排著將士們,前出征汜水關的工作,而是獨自一人,找到徐庶,想要問問他對於合兵攻占汜水關的看法。
“合兵一處,攻打汜水關?這是哪位諸侯,給出的建議,不論其他的緣由,光是麵對董卓軍的包圍,我們就會陷入困境之中了,況且,汜水關如今已有重兵把守,我們又如何,能夠在短時間內,攻打下來,主公,你怎麽不去出言製止呢”。
徐庶從劉燁的口中,得知討伐軍,打算合兵進攻汜水關後,不由的大驚之色,同時,他也責怪,為什麽劉燁沒有阻止。
對此,劉燁隻能報以苦笑,他已經阻止過,並且,也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最後,並沒有被袁紹采納下來,他又能有什麽辦法呢。
“哎,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徐庶見劉燁,搖頭歎息著,自顧自的,朝張邈所在的地方走去,他抬頭看了一眼,昏沉的天空後,也緊跟了上去。
既然袁紹都已經決定了這件事情,他們再怎麽商議,也是無用功了,所以,現在他們唯一能夠做的,隻有靜觀其變了。
各方諸侯,經過一個時辰的準備,終於,安排好了手下將士們,出征前往汜水關的事宜。
站在河內的城牆上,看著城下黑壓壓一大片,來自於各方諸侯的軍隊,袁紹心中,不由的豪氣衝天。
“將士們,董卓亂政以來,禍亂朝綱,使得民不聊生,今日,我們齊聚在此,目的就是為了討伐董卓,恢複漢室江山,讓百姓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我袁紹,在此拜托大家了”。
“討伐董卓,光複漢室,討伐董卓,光複漢室......”。
袁紹的話音剛落,在各方諸侯的帶領下,河內城下的六十多萬的將士們,高舉著武器,宣讀著誓言。
一時間,河內上空,不斷回蕩著,將士們,震耳欲聾的叫喊聲,久久無法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