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中,趙德昭並未睡下,而是慢慢的整理著腦海裏關於這次伐蜀之戰的有關信息。


    一番整理之後,趙德昭發現自己對於這次戰鬥的了解並不多,就記得楊家將裏麵出現過的那個曹彬是參加了這次伐蜀之戰的,印象裏麵似乎這一戰打得非常順利。


    還有就是趙德昭在後世的時候聽過的一句詩“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說的就是後蜀國主孟昶開城投降的事。


    雖說這首詩全詩趙德昭不記得了,但是這首詩的作者趙德昭還是比較有印象的。她就是曆史上比較有名的花蕊夫人,此人以容貌才氣聞名於宋朝初年,據一些傳聞所說,她和燭影斧聲的事件還有牽連,就是不知道是真是假了。


    反正根據自己知道的相關信息總結出來的結果,這一次大宋伐蜀的戰爭應該是進行的非常順利的。


    所以,趙德昭開始盤算著自己要不要插上一腳進去,通過這次伐蜀涉足到軍權方麵去。


    文治武功自古以來就是刷聲望的絕佳手段,在這個年頭裏,想要站得穩,手頭上要是沒有軍權的話是不可能的。


    軍權才是立身之本。


    曾經趙德昭也以為前兩年所謂得杯酒釋兵權之後,趙匡胤就徹底的統一了宋朝內部的軍事力量。不過經過了這段時間在開封府的學習之後,趙德昭才明白了事情並非如此。


    杯酒釋兵權隻是一個簡單的統稱,其實整件事情是一個精心策劃的漫長過程,從最初階段的慕容延釗、韓令坤、高懷德,再到後麵的石守信、王審琦,這些人隻是交出了禁軍內部的職務,但依舊擔任著地方的節度使。


    可以說他們的軍權隻是被削減了,並不能說是徹底的放下了。


    至於另外一些參與了陳橋兵變,配合趙匡胤登基的將領們就更別說了,像是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白重讚、楊廷璋等人手中依舊掌握著大量的軍隊,從禁軍到地方都有他們的身影。


    這些人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軍事力量集團,比起趙匡胤手中掌握的禁軍也是不遑多讓。象是自己那個弟弟趙德芳的母族王氏就是其中之一,靠著這個巨大的軍事集團的庇護和支持,王繼勳當初才沒有因為新兵作亂的事件被趙匡胤懲處。


    這群人自趙匡胤開始集權之後就變得越發的緊密起來,為了不給大宋造成不必要的內耗,趙匡胤也就隻能暫時忍耐下來。


    這就是有軍權在手裏的好處,別人想要動你都得先掂量幾分。


    現在趙德昭雖然掛著個桂州防禦使的名頭,實際上手底下不過隻有十個牙將,在一幹軍中大佬們麵前連根菜都算不上。


    誠然,自己或許可以慢慢的抱緊趙匡胤的大腿,就這麽安安穩穩的在開封城裏發育好,隻要提防好自己那個二叔,到時候就能順理成章的接過皇位。


    不過曆史上雖然有著趙二謀害趙匡胤的說法,也有著趙匡胤是自己突發疾病而死的,兩者之間到底哪個更可信趙德昭都無法做出判斷。


    萬一要是趙匡胤真的突發急病,撒手人寰人話。沒有足夠的功績和威望的自己,麵對朝堂上一眾的開國功臣、驕兵悍將們,自己真的能指揮的動他們嗎?


    原本曆史上,哪怕是跟隨著趙匡胤一路成長起來的趙光義在登基之後的北伐之戰裏,也是照樣把原本屬於趙匡胤的大部分將領都給換成了自己手下的幕僚。


    這真的就是趙光義在給自己手下好處?趙光義也是跟著趙匡胤學了這麽久的,臨陣換將的壞處他能不知道嗎?


    但問題是那幫人他確實指揮不動啊,他們大多都是攝於趙匡胤的武力和個人魅力才會臣服,至於趙光義在他們看來根本不算什麽,若非手中兵權已經被趙匡胤收走了,說不定就有人要重演後晉/後周舊事。


    要知道這可是亂了快百年的五代十國,皇帝這個東西換的就跟流水一樣,今天你稱帝明天他登基都是常事。軍中將領們也不會跟你講什麽忠君愛國之類的大道理,他們更多的是信奉實力至上。


    要是趙光義敢跟南宋皇帝一樣玩什麽金牌詔書,強行命令這幫將領帶軍出征的話,他們真的就能做出半路上率兵造反的事情來。


    指望著靠什麽名分大義就能讓這些驕兵悍將為你賣命作戰?那還是早點洗洗睡吧。


    <a href="http:///"></a>


    趙德昭覺得,自己如果一直就這麽呆在開封城裏,靠著結交的手段去拉攏人脈,等著從趙匡胤手裏接棒的話,隻怕將來要麵對的局麵和趙光義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甚至於自己的情況可能還要更差。


    趙光義至少早早的就已經收攏了不少的幕僚,靠著開封府的關係,趙光義的權力已經涉及到了宋朝的方方麵麵。更何況隨著趙光義和趙普同司宰相之職,他的權力也變得越發的壯大起來了。


    要知道曆史上的趙光義雖然在高梁河之戰裏輸的挺慘,但仍舊留有餘力,過了沒兩年又和遼國打了幾次大仗。


    就是都沒有打贏罷了。


    但這至少印證了趙光義的根基確實是非常穩固的,接連戰敗的情況下都能把持住朝政。


    那如果換成了根基淺薄的自己,麵對那樣棘手的狀況又該怎麽辦呢?


    你笑趙二不會打仗,趙二笑你不會趕車?


    至於說把火藥弄出來,搞火槍火炮什麽的。且不說能不能弄出來吧,就算弄出來了,要知道再強大的武器都是需要人來使用的,要是手底下沒有足夠的心腹人手,自己的威望又不夠的話,到時候說不定就是那些將領們端著槍炮來送自己上路了。


    這樣一來的話,就算自己的身手再好,又能抗得住幾輪齊射?


    從趙匡胤的態度上來看,不管是宴會上的品官子弟選試還是明天的武試,都是趙匡胤在大戰之前用來收攏手下人心的手段。


    趙德昭敢肯定,這一次武試的頭名絕對會率軍參與到伐蜀之戰裏麵。所以說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趙德昭下定決心,要在明天的武試上奪得頭名,拿下領軍作戰的資格,盡早地開始在軍中建立起自己的威望。


    隻要不出什麽問題的話,自己拿武試第一基本就是板上釘釘。甚至於還得留上大部分的力道,免得露出太多的馬腳讓人聯想到之前王繼勳的事情上麵。


    其實之前的品官子弟選試的時候,趙德昭就曾經動過下場參與的念頭,但是考慮再三之後還是放棄了。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人設不符。


    長久以來,趙德昭在趙匡胤等人眼中都是一個叛逆少年的形象,愛和趙匡胤對線頂杠,喜歡舞槍弄棒卻不愛學習文化知識。


    雖然經過了著半年多的努力,趙匡胤等人對趙德昭的印象已經有了不小的改觀,但也僅僅是從不懂事的少年人變成了稍微懂事了一些而已。


    而學問這個東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趙德昭雖然接受過後世的相關教育,但是對於古代的知識了解的還是比較少的,缺乏足夠的學習和積累。


    畢竟他才剛認真跟著陶穀、賈琰等人學習了幾個月而已,對於什麽經文古卷還處於一個比較懵逼的狀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像是趙匡胤出的三道題目裏麵,他最多也就能答得上第一題,第二題靠諸子經義的題目他都不知道是出自哪裏,更別談落筆作答了。


    至於說第三題的寫詩那就更不會了,人家至少還能湊字湊一首出來,他可是一首都湊不出來。雖然說可以學者諸位穿越者前輩們抄上一首,但是趙德昭記得的關於月亮的詩詞也就兩首。


    一首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一首蘇軾蘇東坡的水調歌頭。


    床前明月光就不用想了,李白都死了多少年了都。水調歌頭的話雖然蘇軾還沒出生,但是趙德昭也不敢抄的。


    沒辦法,人設擺在這裏。


    打個簡單的比方來說吧,你有個孩子,昨天還是小學數學不及格,加減乘除都算不好呢,今天就解開了哥德巴赫猜想、世紀數學難題之類的,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麽?


    肯定不會是高興自己孩子有多麽天才,而是懷疑是不是外星人把自己兒子給掉包了。


    像是趙大趙二這種久居高位的人,疑心病自然是更加嚴重的。趙德昭要是敢當中把這麽一首名揚千古的詩詞抄出來了,隻怕掉過頭來就要被趙大趙二轉抓來嚴刑拷打,審問自己把真的趙德昭藏到哪裏去了。


    要知道他趙德昭可不是像範閑一樣的私生子,隨手丟到了某個犄角旮旯裏自顧自的成長了十幾年才被接回來的。對於趙德昭的成長經曆趙匡胤可以說是一清二楚,就算有些不知道的地方,那個看著自己光屁股長大的二叔也會進行細節上的補充。


    就算到時候趙德昭編一個什麽路過的和尚啊、道士啊、販鹽的老辛啊之類的人物路過門口,吟詩一首兩首三四首的故事,也根本騙不過趙光義。


    所以文學方麵的東西趙德昭還是決定暫時不要去觸碰的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德昭大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碼字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碼字嗒並收藏德昭大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