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神秘的“羊皮卷”


    (一)轉場


    1979年春季。


    春天是萬物複蘇、草長鶯飛的季節,阿拉善草原大地也從冬眠中蘇醒過來,正在漸漸煥發生機。


    烏日汗一家開始準備春季轉場。由於阿拉善草原屬於荒漠半荒漠化,牧民要根據季節的變化,經常改變牧場。烏日汗家的轉場任務主要由傲木嘎和烏雲其木格(烏日娜的母親)來完成,但是全家都要為轉場忙碌起來。為轉場的蒙古包要整理、勒勒車要修繕、要備足口糧和食鹽等等……


    由於阿拉善地域的特殊性,烏日汗一家的主要生活要依靠那70餘峰駱駝。駱駝是唯一能長期生活在荒漠、半荒漠地區的家畜。在阿拉善地區,由於植被稀疏且不規則,不可能集中飼養和繁殖駱駝,並且駱駝的采食完全不同於牛和綿羊,牧駝絕不會產生過牧現象。(.)駝群不斷地移動著,而且駱駝對每種植物隻采食一小部分,即使在植被極差的地區,駱駝也從不吃光所有的牧草。因此,阿拉善一般飼養駱駝都采取傳統的遠距離放牧方式。駱駝的放牧相對來說較輕鬆,駝群到達新的牧場,牧民會讓駝群自己覓食,定期不定期的巡看一番即可。駝群會在頭駝的帶領下在牧場覓食,在草原上還沒有駝群的天敵,即使遇上草原狼,駝群也會有辦法抵禦狼的進攻,草原狼也不會輕易對這樣龐大的、沒有把握的種族攻擊。


    韓峰一家在草原上這幾年的生活大多是依靠烏日汗一家以及嘎查的牧民,原本要求的“墾荒種田”被無情的阿拉善自然環境所擊潰的五體投地。(.無彈窗廣告)多風少雨、幹旱的自然環境,根本就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好在夫妻兩個都是有知識有文化,韓子喬由一個人類研究學者演變為一個可以判斷治療人、畜簡單病症的草原赤腳大夫,李秀紅則擔起了附近幾個嘎查孩子的教育工作。草原人民的善良深深地感動著這對來自內地南方的夫妻。


    轉場的工作量很大,靠一個人是不能完成的,轉場完成,就不需要那麽多人了。韓峰已經15歲,他要求參加並幫助烏日汗家今年的春季轉場。韓子橋夫婦也極力讚成,草原的生活,將這個原本秀氣瘦弱的兒子鍛煉的頗有些男子漢氣概,何況烏日汗一家人對自己的關愛是他們總想報答的。烏日娜對韓峰的參加自是喜上眉梢,這孩子比韓峰小一歲,草原的孩子成熟的早,小妮子心裏早就對這個清秀的哥哥心懷春意。


    罕見的春雨滋潤了草原的幹涸,轉場的途中一帆風順。春暖花開,讓悶了一冬的兩個年輕人心情愉悅。到了賀蘭山腳下的新牧場,將臨時住所安頓好後,駝群就被牧放了出去,日常的放牧就剩下那300隻羊和十幾匹馬了。傲木嘎和烏雲其木格會留在牧場,其餘人將返回到居住的嘎查,臨行的前一天,烏日娜邀請韓峰去登山。


    賀蘭山脈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墶位於銀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寧夏與內蒙古的最高峰。賀蘭山脈為近南北走向,綿延200多公裏,寬約30公裏,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地理界線。山體東側巍峨壯觀,峰巒重疊,崖穀險峻。向東俯瞰黃河河套和鄂爾多斯高原。山體西側地勢和緩,沒入阿拉善高原。賀蘭山是中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展成為”塞北江南”有著顯赫功勞。它不但是中國河流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也是中國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製了騰格裏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中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半牧區,西部為純牧區。賀蘭山西部和北部有著名的騰格裏大沙漠和烏蘭布和大沙漠,氣候幹燥,夏季炎熱,冬季嚴寒,雨雪稀少,風大沙多,蒸發強烈;而賀蘭山東部則是銀川平原,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無霜期長,熱量資源豐富,日照充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他們就在這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夜闌珊664998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夜闌珊664998並收藏他們就在這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