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歌大概30來歲,麵容姣好,身材高挑,黑色長款羽絨服把一股小知識分子的氣質襯托的淋漓盡致。


    “你好,是三月嗎?”


    見到張宣直直地從一家化肥門店走過來,陶歌反應最快,率先熱情地伸出手,露出職業的微笑。


    “你好,我是三月,您可是陶女士?”


    張宣也是跟著伸出手,從容不迫地握握,笑著問。


    “陶歌。”


    “張宣。”


    簡單介紹完,兩人相視一眼,臉上的笑容瞬間開了幾分。


    張宣稍微有點驚訝於對方的書香氣質,更驚訝於對方的膽魄。


    要知道這年頭的可不是後世啊。


    攔路搶劫外地人,甚至更過分的舉動也時有發生,不罕見。


    氣質樣貌不錯的女子跑外勤還是有幾分危險的。


    不過當他看到旁邊的助理時,好像又明悟了幾分。


    張宣驚訝於陶歌的膽氣。


    陶歌卻詫異他的年輕。


    不過她也隻是略微錯愕了下,馬上就從恍惚中醒悟過來。


    記得臨出發前,人民文學內部是有討論過“三月”會是個什麽的人、會是個什麽形象的?


    從過往的幾次郵編地址變動來看,大家對三月的身份早已有了模糊猜測。


    其中就有教師和學生兩種形象。


    出發前,陶歌團隊都認為三月是老師、甚至教授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畢竟“風聲”文筆凝煉,邏輯思維嚴謹,各種小說人物的性格鮮明,人物的心裏活動更是亮點。創作手法也是敢於破舊,讓人耳目一新。


    而且最後一次的通信地址是中大。


    中大是什麽地方?是大學,是名校。


    似乎這一切都在佐證“三月”是個老師。


    不過她們都是幹文學傳媒的,接觸過各種人,見過各樣的事,應變能力和接受能力都超強。


    以至於“三月”是不是學生?雖然覺得不可思議,但也並不是完全不能接受。


    什麽叫天才,就是敢於打破傳統,打破大家固有思維的人。


    人民文學早就把“三月”定位於天馬行空的天才文學創作者,似乎年輕一點也不過分。


    四人寒暄一番,張宣就問:“陶女士,你們吃過早餐了嗎?”


    陶歌望著這張年輕麵孔,坦誠笑道:“大雪天為了趕時間,來得比較匆忙。”


    懂了,什麽來得匆忙啊,就是餓了。


    張宣隨即發出邀請說:“小鎮離我家還有十裏山路,大雪天車子進不去,等會得走一個多小時,消耗體力。不如先去我鎮上的叔叔家裏吃頓便飯再趕路?”


    “好。”


    入鄉隨俗,客隨主便,再加上陶歌一行人早就餓壞了,自然歡喜應允。


    飯是在杜家吃的。


    麵對人民文學一行人,老杜一家都比較隆重。


    杜克棟親自下廚,做了8個好菜。


    艾青和杜靜伶也是破天荒地放下了傲嬌性子,熱情地幫著招呼。


    伍國瑞就不談了,終於把良好的家學體現了出來。接人待物上,初次見麵城裏人和城裏人更容易找到共鳴。


    由於有要緊事,這頓飯吃得熱鬧卻又簡短。


    飯後,眾人來了一張集體照,陶歌一行三人把桑塔納停在杜家後院,就跟著張宣出發了。


    望著逐漸遠去的四人,望著張宣和陶歌不拘束地交談樣子,杜克棟開心地拍了拍小女兒肩膀,然後哼著小調走了。


    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艾青也是不遑多讓,笑著拉過杜雙伶的手,說:“走,陪媽去裏屋說說話。”


    杜雙伶臉紅紅地抿嘴笑,“嗯”了一聲。


    見父母妹妹走了,杜靜伶默契地同伍國瑞對視一眼。


    然後暈暈乎乎感慨道:“真是不可思議,不敢想象,不敢置信!這張宣年紀輕輕的,就走到了這一步。”


    伍國瑞聽得笑出了聲,“那你還是說錯了,什麽年紀輕輕的啊,平凡人到老也走不出這一步。”


    接著他也感歎道:“還是雙伶厲害,年幼就識得金鑲玉,這就是眼光。”


    想起這個妹妹的情感經曆,杜靜伶也是忍不住一笑。


    暗道自己還好沒有插手這段早戀,不然指不定便宜了誰。


    隨即又覺得,以雙伶的性子,親媽都管不了,自己大概也是做無用功。


    稍後杜靜伶又想到了肖少婉。


    根據自己妹妹的筆記,肖少婉和張宣曾互有好感,這種好感持續了快2年,可最後卻無疾而終。


    正是因為肖少婉的主動退出,才成全了妹妹。


    她唏噓:這就是命,有福之人不用忙。


    無疑,妹妹就是那個有福之人。


    ……


    從石門站到上村,10裏路,這次四人硬是走了差不多快2個小時。


    沒辦法,這山裏的馬路又陡又彎,還開始打滑了。


    而陶歌卻是土生土長的京城人。大雪天的,一個城裏人初次跑到雪峰山脈的高山地界,那自然是各種不習慣,自然吃盡了苦頭。


    一跤,一跤,又一跤。


    眼見不長的上坡路段,陶歌短時間內連續摔三跤,張宣都替她屁股生疼。


    臨了好意問:“要不先休息會吧?”


    陶歌擺擺手,笑道:“沒事,沒事,繼續趕路吧,不要浪費時間,不然到你家天都黑了。”


    張宣抬頭看了看天,心說還好,才中午,耗的起!


    不過人家要堅持,張宣也無所謂。


    他是個農村人,是個山裏人,從小命就賤,這種下雪打滑的山路,早就習以為常了。


    上坡難,下坡似乎也難。


    這不,剛拐過坡頭不久,下坡時陶歌又摔跤了。


    而且這次摔跤不是原地摔跤,而是往下滑行了好長一段路。


    “小心!”


    看到陶女士一個趔趄就飛了出去,張宣心一突,趕忙追了過去。


    還好!還好!追出五米後,張宣及時拉住了她。


    在邊邊及時拉住了她,要不然就掉到馬路下麵的竹山裏去了。


    “小心,腳別亂蹬!”見懸在半空的她本能地發揮求生意誌,張宣趕忙製止,好害怕她把自己一起帶下去了。


    後麵的兩人見狀,似乎也想過來搭把手。


    隻是…


    “哎喲!”


    一聲叫喊聲猛然響起,攝影大哥一個長長的滑行,以火箭般的速度,掉到下麵的竹山裏去了。


    糟了!


    張宣麻著心思急急忙忙探頭一看,立馬鬆了一口氣,還好老天爺不收命,攝影大哥沒有摔在尖尖的竹樁上。


    嚇死老夫了!


    真他娘的嚇死老夫了!


    要是再往左邊摔20厘米,腦袋摔在兩根砍伐過的斜麵竹樁上,攝影大哥今天非得交代在這裏不可。


    張宣被驚出一聲冷汗,陶歌和那個助理也意識到了攝影師剛才和死神擦肩而過。


    都驚嚇到失了聲!


    瞅一眼邊邊上的陶歌,張宣此刻已經顧不得男女授受不親了,心一橫,右手環住她的身子,一口氣把她拉了上來。


    然後把她往地上一丟,就趕忙從下麵的小路進了竹山。


    “你沒事吧?”


    急急忙忙趕過去把攝影大哥扶起,張宣關心問。


    “沒、沒事…”


    看著近在咫尺的尖尖竹樁,攝影大哥臉色蒼白,心有餘悸。爬起來感受一番自己地身體狀況後,也是開始檢查起了懷裏的攝影設備。


    真是敬業!


    佩服!


    從3米高的地方摔下去,人家竟然還下意識抱緊了攝像機。


    張宣有點不放心,眼神從頭到腳又掃了一遍人家,生怕有傷口了,生怕出了事故。


    …


    下了山坡,這次陶歌學乖了,主動要求休息一會。


    張宣也是怕了她。


    於是特意跑去附近的農家弄了一些幹稻草過來,編織成繩子,綁在幾人的鞋子上。


    爾後又給他們一人找一根棍子,做拐杖。


    有了剛才的深刻教訓,後麵的路幾人都是走的小心翼翼。


    張宣幫扶著陶歌。


    而助理也沒歇著,除了有一個大背包要負重外,還得分出一些精力照顧著點攝影器材。


    兩個小時候後,四人終於到了十字路口。


    坐著歇口氣,剛才還要死不活的陶歌見到山裏的各種稀奇後,馬上滿血複活,端著照相機到處拍拍拍。


    田娥老師家裏今天收親,此刻趕來喝喜酒的一兩百人都像籬笆樁一樣,高高矮矮、錯落有致地站在馬路邊,一邊吸煙嗑瓜子,一邊扯淡。


    他們目光統一,方向統一,看西洋景似的看著這個擺弄相機的城裏女人。


    “葛個城裏人弄是不一樣哦,嗯個衣服看起來就蠻貴,頭發哈是黃個,卷卷個好看呔。”


    “那還要嗯港麽,聽幾節港,人家是首都過來個哢,是個有文化的大記者…”


    “嗯怎麽曉得個…”


    “那張萍港個,昨晚在田娥老師家裏港得,好多嗯都聽到了…”


    “呸,就是炫耀,嗯個張萍就是炫耀,呔,讓她裝到哩。”


    “炫耀是炫耀,但人家有嗯個本錢呔,嗯莫要羨慕,弄哩家裏幾個都不是讀書個料,羨慕嗯來。”


    “如今他們張家真是了嗯得哦,一年就翻身,出了個要上天的人物。”


    “姓梁個扒灰佬,嗯就積點德吧,要過年了,要港點吉利話。”


    “就是就是,嗯個扒灰佬,嗯要是能幹,就把葛個城裏女人弄上床,甭天天守著嗯兒媳婦。”


    “哈哈哈…”


    一群汙人,話題歪著歪著就歪到了梁姓扒灰佬身上去了。


    村裏人稀奇陶歌,陶歌也稀奇他們。


    互相稀奇一陣後,張宣就帶著她到村裏四處轉了轉。


    去了一些退伍老兵家裏,去了黃富貴家裏。


    當得知張宣的諜戰素材有很多源自黃富貴時,陶歌立時對這個老人來了濃厚興趣。


    黃富貴健談,老邁牙口一咧一咧,幫著張宣說了不少好話。


    黃富貴的大兒子是隔壁縣的大人物,此刻也剛好在家,又是一通吹捧。


    娘希匹的!


    這職業撒謊人吹起牛皮來都不要打草稿的。


    那眼睛一睜一閉,嘴巴一張一開,把張宣說的從小就是個神童似的…


    聽了幾分鍾,張宣都有點飄飄然了,真他娘的!正經人扯起淡來,估計他自己都信。


    到處轉,到處轉,一下午就這麽過去了。


    晚餐是阮秀琴做的,為了招待好陶歌一行人,這次也是下了血本。


    殺了鵝,買了魚,稱了牛肉,上了野味。


    再加上各種特色菜,一桌12個大碗擠滿擠滿,把陶歌眼都看花了。


    落座後,張宣問她:“要不要來點燒酒?”


    陶歌想了想,笑著說:“那來點兒,但估計喝不了太多。”


    張宣點頭,起身給幾人倒滿酒後,也給阮秀琴和自己倒一杯。


    末了舉杯,說了句這年頭最時興的話:“來,有緣千裏來相會,為我們相識幹一杯。”


    “幹杯。”桌上眾人知情知趣,舉杯碰到一起。


    陶歌似乎對鵝肉和牛肉沒興趣,倒是愛吃豬血丸子和野味,逮著這兩個菜頻頻出手。


    攝影大哥和助理就不忌諱了,每個菜都吃,大吃特吃,連連誇讚阮秀琴手藝好。


    瞧著碗裏的菜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阮秀琴也是溫溫笑著,心情別提多高興了。


    吃完飯,簡單洗漱一番,眾人一改之前的隨意,進了書房。


    開始幹正事。


    推門進去,陶歌看到滿牆的軍事諜戰書籍時,被驚訝到了!


    她下意識問:“這些都是你的書?”


    張宣回答道:“對,是我的。”


    陶歌又問:“我能看看嗎?”


    張宣笑著說:“都是一些普通的書籍,請隨意。”


    陶歌身為記者,此行就是為了了解張宣而來。碰到這種事情自然不會做作,也不會太客氣。


    陶歌立在書架跟前定了定神,眼睛對著滿牆的書籍細細掃了一遍,隨後手一伸,掏出感興趣的書翻了起來。


    陶歌在翻書。攝影大哥和助理也不停著,兩人對書房進行了簡易布置。


    張宣隨他們折騰,坐在一邊悠哉悠哉的喝茶。


    半個鍾頭後,陶歌轉身問張宣:“我觀每本書裏都做了筆記,寫了感悟,這些書你都看過了?”


    買這麽多書,就是為了這刻,張宣自然不會謙虛,平和地說:


    “大部分看過了,有些書我甚至看了兩到三遍。”


    陶歌頓了頓,問:“這裏一共有多少書籍?”


    張宣如數家珍:“一共187本。”


    陶歌好奇:“讀這麽多書,你應該花了不少時間吧?”


    張宣裝著回憶一番,許久才看著她說:“確實花了不少時間,我強迫自己一個月必須讀6本以上。”


    ps:求訂閱!求月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大時代之199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月麻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月麻竹並收藏重生大時代之199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