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上課之後,葉雨澤才知道大學跟中學完全是兩個概念。雖然那個時代的大學生也很刻苦,但是卻沒有老師整天在課堂上逼你了。
而且因為改革帶來的一係列改變,讓這一代年輕人開始覺醒,追求那些原本就該屬於自己的東西。
比如愛情,八十年代之前的愛情也有,不過那個年代的愛情是隱秘而且含蓄的,可能交往最多的就是眼神了。有的甚至到了結婚時候,手都沒有拉過。
而隨著大量港台電影的湧入,現在的年輕人早已經不可能滿足於拉拉小手了。葉雨澤還記得1980年電影廬山戀公映的時候,很多年輕人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其實並不是因為那段愛情有多美好?而是裏麵有接吻的鏡頭。
這是國產電影裏麵第一次有這種鏡頭的出現,雖然隻是蜻蜓點水般的啄了一下,但已經足以讓年輕人瘋狂了。
大學校園就是戀愛的天堂,一對對年輕人第一次徹底掙脫家庭和老師的束縛,都開始釋放自我了。
葉雨澤大部分時間還是住在家裏的,因為一些合同上的事情孫蘭玉總要找他商量。老媽是個不管經營的人,照她自己的說法,看不懂合同裏麵那些彎彎繞。還是專心搞她的生產就好了。
如今戰士牌牛仔服月出口量已經達到了月十五萬套,產量進入了一個穩定期,他們暫時也沒有了擴張的想法。國內市場也已經暫時放棄了。
那時候有個政策,就是合資企業的產品原則上不允許在國內銷售,說白了就是國家想要外匯。這項規定之後慢慢放開,直到2000年才徹底才完全撤銷。
因此上戰士服裝廠每年三個億的外匯額度成了一隻金雞,為唐城企業的設備引進和更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所以一直是明星企業。
玉娥每天早上下樓去食堂,就會有男生拿著早餐等在樓下,這都是特意給她買的。有時一個早上會有十來份早餐。
她自然不會要,但這件事情讓她很緊張,甚至害怕。她畢竟隻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女孩子。她生長的環境從初中開始,基本就不會跟男生說話了。甚至跟男生同桌的話,中間都會用粉筆畫出線來。
她兄妹六個,三個哥哥一個姐姐,還有個妹妹,她排行老五。在家裏是個沒啥存在感的人。甚至中考那一年,起床晚了都沒人喊她。
父親很能幹,一直在縣城裏麵的百貨公司工作,但不屬於正式工。就是這份臨時工讓他把六個孩子順利的養大,而且在最困難的日子裏都沒有挨過餓。
這主要得益於他是編外的業務員,每年全國各地的跑,讓他有了一部分外快。不然就憑他這個家庭,如果種地別說孩子們上學,能不能吃飽都成問題了。
改革初期,百貨公司清退臨時工,她父親回了村裏。但是他沒有選擇種地,而是開了個小賣部,憑著他精明的頭腦,很快就幹的風生水起,一家人的生活是沒有一點問題的。
隻是他終究是個觀念比較傳統的男人,有些重男輕女,隻是三個兒子卻不是讀書的料。這讓他大失所望。
沒想到他不重視的大女兒考上了中專,如果是後世那樣自己花錢上這個學,他肯定就不讓去了。反正早晚都要嫁人,上什麽學啊。但是那個時代中專也是不要學費的,他隻好讓去了。
二女兒的學習他更不支持,上完初中原本就打算讓她跟著自己經營小賣部的。三個兒子都結婚分了地,他把自己兩口子和三個女兒的地都均攤給兒子,每年給他口糧就行了。
這樣一來,三個兒子忙於務農,老伴又忙家務,他的小賣部就沒人幫忙了。他每天天不亮就去進貨,之所以把生意做的這麽好,竅門全在進貨上麵,不僅是縣城的百貨,還有很多副食,鹵味他都要騎著車子跑好幾個鄉鎮的。
所以每次進貨回來,他都累的不想動了。但是還沒有人幫他看店。他隻能自己頂著。就是老伴過來也賣不了貨,她不認字。
所以二女兒不上學幫他這是最好的選擇。女孩供到初中畢業文化也完全夠用了。幫他幾年小女兒也就長大了。到時候給二女兒一份嫁妝,風風光光的嫁出去。他也就不算虧欠。
誰知道二女兒學習更加刻苦,初中就跳了一級,直接進了縣一中了。他跟女兒說了他的打算,結果女兒哭了三天但不敢違拗他的意思就去退學了。
但是那時候的老師負責啊!縣一中老師連續找到家裏幾次給他做工作。再三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他是個要麵子的人,被人三番兩次的這麽追,加上大隊領導也幫著做工作,他隻好無奈的答應了。
玉娥知道父親不願意讓她上學是因為家庭負擔重。三個哥哥雖然結婚了,但都是那種老房子,父親是準備讓三個兒子都住上磚房。
所以在高中她就開始省吃儉用,那時候高中還是自帶口糧交到食堂。然後食堂根據你口糧數發給你飯票。至於菜就得花錢買了。
她高中期間基本上是不吃菜的,都是周末回家時候從家裏拿一些鹹菜就那麽湊合一星期。就這樣高中她又跳了一級,等於高二就參加了高考。不然要是上滿三年的話,憑她的成績絕不隻是考唐城煤炭醫學院。
當然,考這個學校她也是有著自己的小心思的。就是想遇到葉老師的那個外甥,那個霸道又有些幽默的男孩子。
她現在還清楚的記得那個男孩跟她家狗狗商量摘桃子的事情。更不會忘記自己被這個男孩子親過。活這麽大,那是唯一跟她有過肢體接觸的男孩子。
她隻是知道他是唐城的,很能幹,葉老師家的拖拉機都是他幫著買的。
來之前,她特地去了一次葉雨澤的老家,找同學把他家裏的情況都問清楚了。到時候他要是問起來好告訴他。
隻是她從來沒有想過,唐城是個大城市,就算來了唐城能遇見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
《大國軍墾》來源:
而且因為改革帶來的一係列改變,讓這一代年輕人開始覺醒,追求那些原本就該屬於自己的東西。
比如愛情,八十年代之前的愛情也有,不過那個年代的愛情是隱秘而且含蓄的,可能交往最多的就是眼神了。有的甚至到了結婚時候,手都沒有拉過。
而隨著大量港台電影的湧入,現在的年輕人早已經不可能滿足於拉拉小手了。葉雨澤還記得1980年電影廬山戀公映的時候,很多年輕人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其實並不是因為那段愛情有多美好?而是裏麵有接吻的鏡頭。
這是國產電影裏麵第一次有這種鏡頭的出現,雖然隻是蜻蜓點水般的啄了一下,但已經足以讓年輕人瘋狂了。
大學校園就是戀愛的天堂,一對對年輕人第一次徹底掙脫家庭和老師的束縛,都開始釋放自我了。
葉雨澤大部分時間還是住在家裏的,因為一些合同上的事情孫蘭玉總要找他商量。老媽是個不管經營的人,照她自己的說法,看不懂合同裏麵那些彎彎繞。還是專心搞她的生產就好了。
如今戰士牌牛仔服月出口量已經達到了月十五萬套,產量進入了一個穩定期,他們暫時也沒有了擴張的想法。國內市場也已經暫時放棄了。
那時候有個政策,就是合資企業的產品原則上不允許在國內銷售,說白了就是國家想要外匯。這項規定之後慢慢放開,直到2000年才徹底才完全撤銷。
因此上戰士服裝廠每年三個億的外匯額度成了一隻金雞,為唐城企業的設備引進和更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所以一直是明星企業。
玉娥每天早上下樓去食堂,就會有男生拿著早餐等在樓下,這都是特意給她買的。有時一個早上會有十來份早餐。
她自然不會要,但這件事情讓她很緊張,甚至害怕。她畢竟隻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女孩子。她生長的環境從初中開始,基本就不會跟男生說話了。甚至跟男生同桌的話,中間都會用粉筆畫出線來。
她兄妹六個,三個哥哥一個姐姐,還有個妹妹,她排行老五。在家裏是個沒啥存在感的人。甚至中考那一年,起床晚了都沒人喊她。
父親很能幹,一直在縣城裏麵的百貨公司工作,但不屬於正式工。就是這份臨時工讓他把六個孩子順利的養大,而且在最困難的日子裏都沒有挨過餓。
這主要得益於他是編外的業務員,每年全國各地的跑,讓他有了一部分外快。不然就憑他這個家庭,如果種地別說孩子們上學,能不能吃飽都成問題了。
改革初期,百貨公司清退臨時工,她父親回了村裏。但是他沒有選擇種地,而是開了個小賣部,憑著他精明的頭腦,很快就幹的風生水起,一家人的生活是沒有一點問題的。
隻是他終究是個觀念比較傳統的男人,有些重男輕女,隻是三個兒子卻不是讀書的料。這讓他大失所望。
沒想到他不重視的大女兒考上了中專,如果是後世那樣自己花錢上這個學,他肯定就不讓去了。反正早晚都要嫁人,上什麽學啊。但是那個時代中專也是不要學費的,他隻好讓去了。
二女兒的學習他更不支持,上完初中原本就打算讓她跟著自己經營小賣部的。三個兒子都結婚分了地,他把自己兩口子和三個女兒的地都均攤給兒子,每年給他口糧就行了。
這樣一來,三個兒子忙於務農,老伴又忙家務,他的小賣部就沒人幫忙了。他每天天不亮就去進貨,之所以把生意做的這麽好,竅門全在進貨上麵,不僅是縣城的百貨,還有很多副食,鹵味他都要騎著車子跑好幾個鄉鎮的。
所以每次進貨回來,他都累的不想動了。但是還沒有人幫他看店。他隻能自己頂著。就是老伴過來也賣不了貨,她不認字。
所以二女兒不上學幫他這是最好的選擇。女孩供到初中畢業文化也完全夠用了。幫他幾年小女兒也就長大了。到時候給二女兒一份嫁妝,風風光光的嫁出去。他也就不算虧欠。
誰知道二女兒學習更加刻苦,初中就跳了一級,直接進了縣一中了。他跟女兒說了他的打算,結果女兒哭了三天但不敢違拗他的意思就去退學了。
但是那時候的老師負責啊!縣一中老師連續找到家裏幾次給他做工作。再三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他是個要麵子的人,被人三番兩次的這麽追,加上大隊領導也幫著做工作,他隻好無奈的答應了。
玉娥知道父親不願意讓她上學是因為家庭負擔重。三個哥哥雖然結婚了,但都是那種老房子,父親是準備讓三個兒子都住上磚房。
所以在高中她就開始省吃儉用,那時候高中還是自帶口糧交到食堂。然後食堂根據你口糧數發給你飯票。至於菜就得花錢買了。
她高中期間基本上是不吃菜的,都是周末回家時候從家裏拿一些鹹菜就那麽湊合一星期。就這樣高中她又跳了一級,等於高二就參加了高考。不然要是上滿三年的話,憑她的成績絕不隻是考唐城煤炭醫學院。
當然,考這個學校她也是有著自己的小心思的。就是想遇到葉老師的那個外甥,那個霸道又有些幽默的男孩子。
她現在還清楚的記得那個男孩跟她家狗狗商量摘桃子的事情。更不會忘記自己被這個男孩子親過。活這麽大,那是唯一跟她有過肢體接觸的男孩子。
她隻是知道他是唐城的,很能幹,葉老師家的拖拉機都是他幫著買的。
來之前,她特地去了一次葉雨澤的老家,找同學把他家裏的情況都問清楚了。到時候他要是問起來好告訴他。
隻是她從來沒有想過,唐城是個大城市,就算來了唐城能遇見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
《大國軍墾》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