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還是那麽年輕,但是臉上寫滿了睿智。他的眼睛裏透著光,說話的語速有點急,反映出他內心有些焦慮。
“夏國去年戰敗受挫,釀成今年大饑荒。必須要籌集糧食,渡過難關,否則的話恐怕會元氣大傷。我大遼能夠坐北麵南,穩居上風,除了兵馬強盛,國力雄厚,重要一點就是夏國在西,從側翼牽製著宋國,使得它無法全力應對我大遼。”
“三國鼎立之勢,重在均勢。而今夏國勢衰,宋國氣盛,一長一消,均勢可能會被打破。唇亡齒寒,一旦夏國潰敗,宋國就能全力對付我大遼...”
耶律大石停頓了一下,他原本想說大遼危矣。
但是百年來,一直都是遼強宋弱,就算夏國被宋國滅掉,也難以改變這個局麵。
所以大遼危矣這句話說出來,在座的恐怕絕大多數都不相信。所以他想了一句稍微中性緩和一點的話。
“屆時我大遼騰挪的地方就會變少,需要囤積重兵,耗費大量糧草來防備宋國。”
可就是這樣的話,還是讓蕭奉先等人嗤之以鼻。
蕭奉先斜著眼睛,不屑又不滿地說道:“耶律大石,居然覺得宋國能威脅我大遼?你莫不是神仙醉喝多了,暈了頭!”
眾人也跟著笑了起來,笑得肆無忌憚,滿臉的蔑視。
“蕭正使,李副使,諸位,”一個低沉渾厚的聲音響起,正是使團另外一位副使,蕭僧哥。
他是北院樞密使,蘭陵王蕭兀納的兒子。
蕭兀納曾經拚死護住了皇太孫,而後又一直忠心耿耿地輔佐,在朝中威望甚高。蕭僧哥自小伴隨在皇太孫身邊,而後又巡視邊州,鎮撫蠻夷,立下不少軍功。
銆愯瘽璿達紝鐩鍓嶆湕璿誨惉涔︽湤沐ソ鐢ㄧ殑app锛屽挭鍜闃呰夥紝瀹夎呮湤沔柊鐗堛傘/p>
他的話,不由地眾人不側耳傾聽。
“我覺得大石所言極是。聯合黨項,壓製宋國,是聖宗皇帝定下的祖訓,百年來延續不斷。陛下賜藥酒鳩殺夏國梁太後,主持夏宋議和,都是秉承這一原則。而今夏國岌岌可危,糧食是他們救命之物,我大遼必須全力相助。”
蕭僧哥說完,室內鴉雀無聲。
李處溫看到蕭奉先那陰鷲的眼神裏包含著厭惡、憎恨,猛然間想到,蕭兀納雖然對皇太孫有救命之恩,輔佐之情,但是他過於耿直,多次直言諫上,不知惹惱了皇太孫多少回。
反倒蕭奉先,深通諂諛之術,加上兩個妹妹深受皇太孫寵信,已經是皇太孫離不開的寵臣。
李處溫更知道,身為一位寵臣,最希望的是君上獨寵他一人。為了獲得皇太孫全部的信任,蕭奉先跟蕭兀納,勢不兩立!
該站在哪一邊,李處溫在幾息的時間裏就決定好了。
“蕭副使,那些糧食確實是有盜自常平倉、軍糧,宋國嚴查嚴懲,都是他們的內政。於情於理,我們都不該擅加幹涉。如果肆意妄為,不僅理虧,還會惡了宋國君臣,壞了遼宋和睦。回朝後陛下問罪起來,這責任是你承擔啊還是蕭正使承擔?”
李處溫輕飄飄地一句話,就像王舜臣、高世宣那百發百中的箭矢,正中蕭奉先的心思。
麻蛋的,老子費盡力氣把這些糧食弄回遼國,再轉賣夏國,好處、功勞全歸那些人,老子就分得一點點好處,白白給他人做嫁衣。
交惡宋國君臣,壞了兩國和睦,這筆賬卻要算在老子頭上。
好處沒有多少,卻要背一口大黑鍋,老子又不傻,幹嘛要這麽做?還不如把偏屋裏的那些好處吃下,糧食的事情順水推舟,求個無功無過。
反正這功是別人的,過卻可能是自己的,不如全部撇得幹幹淨淨,萬法不沾。
“吾等奉詔出使宋國,一是吊唁其大行皇帝,二是鞏固遼宋兩國和睦。這是陛下臨行前切切交代的國策。吾等不能逆旨行事。糧食的事,就這麽定了!我們該做的都已經做過了,剩下的就看佛祖保佑了。”
蕭奉先是正使,一錘定音,又有第一副使李處溫的讚同,使團其他人員有大半人忙不迭地附和。
蕭僧哥和耶律大石的反對,已經無濟於事。
回到自己屋裏,蕭僧哥請耶律大石坐下,勸慰道:“此事突然,陛下和樞密院沒有交代,隻能一切聽正使的安排。現在蕭太尉已經定奪,我們也隻能暫且接受,再想其它辦法。”
耶律大石不甘心地說道,“蕭刺史,能不能請你修書一封,直呈蘭陵大王,請他麵諫陛下,討得一封詔書,蕭正使和李副使也就無話可說了。”
“大石啊,”蕭僧哥沉吟一會,幽幽地問道,“你知道李處溫的伯父李儼,是如何坐上南院樞密院使的?”
耶律大石低著頭,臉色變得無比憤然,然後是無奈。
“陛下覺得朝中盡是賢良,如何重用讓他犯了難,於是就以抽簽的方式決定朝中諸職...李儼抽中了南院樞密院使。”說到這裏,耶律大石長歎一聲,“蕭刺史的意思屬下明白。陛下年邁,暮氣沉沉,不願生事。就算蘭陵大王勸諫陛下,恐怕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屋裏一片寂靜。
過了一會,蕭僧哥忍不住問道:“西夏為何衰敗至此?居然一敗再敗,現在與宋國實力逆轉?”
“蕭刺史,屬下讀過諸史,略知一二。西北偏居一隅,每逢中原動蕩時,多有割據勢力。西涼、前夏、前唐初期的西秦...但那裏苦寒,又地貧人少。那些割據勢力往往短命,中原統一,就迅速被攻滅。”
“西夏能割據靈武舊地,立國至今,不在地利人和,而在天時。它最大的幸事,就是碰上了羸弱的宋國。它是靠著對宋國的吸血,才延續至今。”
耶律大石侃侃而言,蕭僧哥看在眼裏,滿是讚許之色。
“西夏從立國開始,靠著搶掠宋國陝西諸路,變得所謂的‘強盛’。這也決定了它,隻能打勝仗,不能打敗仗。因為打勝仗,戰利品能補血;打敗仗,就會不僅不能補血,還會失血。夏國自梁黨擅權開始,屢屢對宋國用兵,開始時勝多輸少,勉強能支撐。到後來,宋國改變戰略,與其打消耗戰,夏國勝輸參半,國力日漸虛弱。”
耶律大石眯著眼睛,看著西邊,目光穿透了千裏山河,投到了河西之地。
“平夏城之戰,夏國大敗,損失慘重,也為去年大敗埋下伏筆。”
蕭僧哥的讚許之色更濃,繼續問道:“還請大石為某解惑。”chaptere
(=)
“夏國去年戰敗受挫,釀成今年大饑荒。必須要籌集糧食,渡過難關,否則的話恐怕會元氣大傷。我大遼能夠坐北麵南,穩居上風,除了兵馬強盛,國力雄厚,重要一點就是夏國在西,從側翼牽製著宋國,使得它無法全力應對我大遼。”
“三國鼎立之勢,重在均勢。而今夏國勢衰,宋國氣盛,一長一消,均勢可能會被打破。唇亡齒寒,一旦夏國潰敗,宋國就能全力對付我大遼...”
耶律大石停頓了一下,他原本想說大遼危矣。
但是百年來,一直都是遼強宋弱,就算夏國被宋國滅掉,也難以改變這個局麵。
所以大遼危矣這句話說出來,在座的恐怕絕大多數都不相信。所以他想了一句稍微中性緩和一點的話。
“屆時我大遼騰挪的地方就會變少,需要囤積重兵,耗費大量糧草來防備宋國。”
可就是這樣的話,還是讓蕭奉先等人嗤之以鼻。
蕭奉先斜著眼睛,不屑又不滿地說道:“耶律大石,居然覺得宋國能威脅我大遼?你莫不是神仙醉喝多了,暈了頭!”
眾人也跟著笑了起來,笑得肆無忌憚,滿臉的蔑視。
“蕭正使,李副使,諸位,”一個低沉渾厚的聲音響起,正是使團另外一位副使,蕭僧哥。
他是北院樞密使,蘭陵王蕭兀納的兒子。
蕭兀納曾經拚死護住了皇太孫,而後又一直忠心耿耿地輔佐,在朝中威望甚高。蕭僧哥自小伴隨在皇太孫身邊,而後又巡視邊州,鎮撫蠻夷,立下不少軍功。
銆愯瘽璿達紝鐩鍓嶆湕璿誨惉涔︽湤沐ソ鐢ㄧ殑app锛屽挭鍜闃呰夥紝瀹夎呮湤沔柊鐗堛傘/p>
他的話,不由地眾人不側耳傾聽。
“我覺得大石所言極是。聯合黨項,壓製宋國,是聖宗皇帝定下的祖訓,百年來延續不斷。陛下賜藥酒鳩殺夏國梁太後,主持夏宋議和,都是秉承這一原則。而今夏國岌岌可危,糧食是他們救命之物,我大遼必須全力相助。”
蕭僧哥說完,室內鴉雀無聲。
李處溫看到蕭奉先那陰鷲的眼神裏包含著厭惡、憎恨,猛然間想到,蕭兀納雖然對皇太孫有救命之恩,輔佐之情,但是他過於耿直,多次直言諫上,不知惹惱了皇太孫多少回。
反倒蕭奉先,深通諂諛之術,加上兩個妹妹深受皇太孫寵信,已經是皇太孫離不開的寵臣。
李處溫更知道,身為一位寵臣,最希望的是君上獨寵他一人。為了獲得皇太孫全部的信任,蕭奉先跟蕭兀納,勢不兩立!
該站在哪一邊,李處溫在幾息的時間裏就決定好了。
“蕭副使,那些糧食確實是有盜自常平倉、軍糧,宋國嚴查嚴懲,都是他們的內政。於情於理,我們都不該擅加幹涉。如果肆意妄為,不僅理虧,還會惡了宋國君臣,壞了遼宋和睦。回朝後陛下問罪起來,這責任是你承擔啊還是蕭正使承擔?”
李處溫輕飄飄地一句話,就像王舜臣、高世宣那百發百中的箭矢,正中蕭奉先的心思。
麻蛋的,老子費盡力氣把這些糧食弄回遼國,再轉賣夏國,好處、功勞全歸那些人,老子就分得一點點好處,白白給他人做嫁衣。
交惡宋國君臣,壞了兩國和睦,這筆賬卻要算在老子頭上。
好處沒有多少,卻要背一口大黑鍋,老子又不傻,幹嘛要這麽做?還不如把偏屋裏的那些好處吃下,糧食的事情順水推舟,求個無功無過。
反正這功是別人的,過卻可能是自己的,不如全部撇得幹幹淨淨,萬法不沾。
“吾等奉詔出使宋國,一是吊唁其大行皇帝,二是鞏固遼宋兩國和睦。這是陛下臨行前切切交代的國策。吾等不能逆旨行事。糧食的事,就這麽定了!我們該做的都已經做過了,剩下的就看佛祖保佑了。”
蕭奉先是正使,一錘定音,又有第一副使李處溫的讚同,使團其他人員有大半人忙不迭地附和。
蕭僧哥和耶律大石的反對,已經無濟於事。
回到自己屋裏,蕭僧哥請耶律大石坐下,勸慰道:“此事突然,陛下和樞密院沒有交代,隻能一切聽正使的安排。現在蕭太尉已經定奪,我們也隻能暫且接受,再想其它辦法。”
耶律大石不甘心地說道,“蕭刺史,能不能請你修書一封,直呈蘭陵大王,請他麵諫陛下,討得一封詔書,蕭正使和李副使也就無話可說了。”
“大石啊,”蕭僧哥沉吟一會,幽幽地問道,“你知道李處溫的伯父李儼,是如何坐上南院樞密院使的?”
耶律大石低著頭,臉色變得無比憤然,然後是無奈。
“陛下覺得朝中盡是賢良,如何重用讓他犯了難,於是就以抽簽的方式決定朝中諸職...李儼抽中了南院樞密院使。”說到這裏,耶律大石長歎一聲,“蕭刺史的意思屬下明白。陛下年邁,暮氣沉沉,不願生事。就算蘭陵大王勸諫陛下,恐怕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屋裏一片寂靜。
過了一會,蕭僧哥忍不住問道:“西夏為何衰敗至此?居然一敗再敗,現在與宋國實力逆轉?”
“蕭刺史,屬下讀過諸史,略知一二。西北偏居一隅,每逢中原動蕩時,多有割據勢力。西涼、前夏、前唐初期的西秦...但那裏苦寒,又地貧人少。那些割據勢力往往短命,中原統一,就迅速被攻滅。”
“西夏能割據靈武舊地,立國至今,不在地利人和,而在天時。它最大的幸事,就是碰上了羸弱的宋國。它是靠著對宋國的吸血,才延續至今。”
耶律大石侃侃而言,蕭僧哥看在眼裏,滿是讚許之色。
“西夏從立國開始,靠著搶掠宋國陝西諸路,變得所謂的‘強盛’。這也決定了它,隻能打勝仗,不能打敗仗。因為打勝仗,戰利品能補血;打敗仗,就會不僅不能補血,還會失血。夏國自梁黨擅權開始,屢屢對宋國用兵,開始時勝多輸少,勉強能支撐。到後來,宋國改變戰略,與其打消耗戰,夏國勝輸參半,國力日漸虛弱。”
耶律大石眯著眼睛,看著西邊,目光穿透了千裏山河,投到了河西之地。
“平夏城之戰,夏國大敗,損失慘重,也為去年大敗埋下伏筆。”
蕭僧哥的讚許之色更濃,繼續問道:“還請大石為某解惑。”chapte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