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呂頤浩的陪同下,趙似一行人巡視完三處下水管改造,兩處街道擴建以及街道消防站、惠民所修建各一處。
這些都是開封城的市政工程,隻是第一期而已。營造市政工程,如何規劃,如何營造,張叔夜都在摸索中。
連看帶討論,一行人足足看了半天時間。
到了下午時分,呂頤浩先行告辭。趙似看到天色還早,便帶著明朝霞、譚世績、李綱、趙鼎、朱勝非往太學走去。
路上,趙似跟明朝霞在前麵走著,譚世績四人在後麵邊走邊討論。沒多遠,討論得有些激烈,引得趙似忍不住回過頭去。
“怎麽了?你們在爭論什麽?”
“趙官人,趙元直和朱藏一在爭論,如此大興土木,耗費巨大。原本我朝冗兵、冗員、冗費,國庫窘困,豈不是雪上加霜?趙元直說這樣值得,養民蓄力;朱藏一覺得不值得,稅賦當用在刀刃上...”
譚世績在一旁解釋道。然後四人的目光都投在趙似臉上,滿懷期盼,如同等待先賢點撥的學子一般。
他們經過考試、選拔以及實踐,最後才被選入敏行閣,成為秘書省最核心的一群人。
自此,他們可以接觸到比較核心的東西,趙似的許多規劃、講話、文章等等,都能看到。看完這些含括政製、軍事、經濟、對外、文化、宗教等等,飽含智慧和遠見的文稿。
李綱等人都被折服,驚歎敬佩官家的雄才遠略、真知灼見之餘,都覺得一扇新大門被推開,一個嶄新的世界出現在他們眼前。原本在腦海裏的舊知識體係,連同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被一同顛覆得七零八落。
三觀震碎。
然後一座新知識為根基、新三觀為柱梁的龐大新建築,在他們的腦海逐漸生成。在生成的過程中,他們渴望從趙似身上獲取更多的新知識。
趙似幹脆停下,在路邊找了家茶館,細細講述起來。
“賦稅,自古以來就有。隻是從前大家有個誤區,以為賦稅支出,隻有兩項。一是官吏俸祿和皇室供養;二是養兵練軍,禦敵衛國。其實還忘記了一項最重要的支出,那就是公共支出。”
“何為公共支出?就是賑災救濟。我們大宋在這一點做得還不錯。除了備災備荒的常平倉,還有醫治百姓的惠民局,以及收治貧病百姓的‘官房’、‘病坊’等等。但這隻是公共支出的一部分。還遠遠做得不夠。”
“朝廷應該做得更多,開封城遍布各處的消防所、惠民所,還有各地架橋鋪路、興修水利、整修河道...”
聽到這裏,李綱四人對視一眼,李綱開口道。
“趙官人,你剛才所言,應該指的厚生之計。可是先賢有雲,‘厚生,謂薄征徭,輕賦稅,不奪農時,令民生計溫厚,衣食豐足,故所以養民也。’百姓生計溫厚,衣食豐足,應該薄征徭,輕賦稅,不奪農時,似乎與趙官人所言有偏差。”
趙似淡然一笑,“那是他們沒有弄清楚裏麵的關竅,所以隻是一味的節用養民。我且問你們,前漢比古周,百姓們生活得是好還是壞?用心去想,不要聽那些迂腐之人的複古之說。”
默然了一會,趙鼎開口道:“前漢應該比古周要強。其餘的不說,古周青銅器還是貴重之物,百姓們多用木犁耕地。前漢時期,鐵器已經可以用於耕地。孰好孰壞,一目了然。”
趙鼎的回答讓趙似大吃一驚,對這位少年郎刮目相看。
看來隻要幫當今的學子英才們糾正思維方式,他們以後做得比開了掛的自己還要厲害。尤其那些曆史牛人,他們才是真正開了掛。
趙似繼續問道,“我大宋百姓,比前漢百姓,生活得是好還是壞?”
又停了一會,李綱答道,“當然是我大宋百姓生活得比前漢百姓好。從漢時書籍記載的衣食住行,我大宋百姓比前漢百姓要強多了。”
“那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麽?”
幾人遲疑了一下,紛紛地答道。
“與時俱進?”
“人口增多,土地變大。”
“耕種的工具更好了,用的種子也好了。溝渠水利也修得更多了。”
趙似笑著說道:“朱藏一說的,有點挨上邊了。是生產力提高了。”
“生產力?”
又是新名詞。
“就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創造財富的能力。”趙似簡單地說明道。“以前用刀耕木犁,現在用牛耕鐵犁。這就是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為什麽在不斷提高呢?就是人對美好生活的欲望。”
“人總是希望吃飽穿暖,所以想盡一切辦法種地織布。在滿足這些條件後,又想吃得好,穿得好,住得舒適,於是人們又開始養蠶抽絲、架橋鋪路、修建閣樓...正是這種欲望,推動著生產力在一步步向前。”
李綱三人不由地點頭,可是用心一琢磨,發現有些不對勁。
“趙官人,你說的生產力,跟此前我們討論的公共支出有什麽關聯嗎?”
“關係很大啊。因為公共支出,不僅包括厚生福祉,還有更重要的職責,提高生產力,增加畝產,促進工商...”
聽了趙似的話,三人有些迷糊了。
“趙官人,公共支出還有這功用?不知如此實現?”
“其實很簡單,比如用賦稅去架橋鋪路,疏通河道。轉運變得快捷便利,貨殖販運也變得有利可圖,商賈更願意把天南地北的貨品,運到各地去販賣。”
“用賦稅去組建格物院,提高農種蠶織技術,讓畝產更多,讓絲綢更精美。種植棉花,開設工廠,紡紗織布。修建海船,出海通商,聚四海之財以養中華...”
“賦稅的公共支出,可以作為第一筆投資,啟動這些工商實業,然後它們產出盈利,再投入,從而源源不斷,形成一個不斷創新盈利的循環。”
聽到這裏,朱勝非似懂非懂地說道,“趙官人,你的意思是以賦稅養稅源,從而獲得更多的新賦稅。”
趙似一拍手道:“對,就是這個道理。”
他都有些無語了。
自己的腦海還是帶有現代人的思維模式,很多想法想讓現在的人明白,想用他們現在的語詞說清楚,還真是有些銜接不上。
不過還好。新招錄的這些秘書郎,都足夠牛,居然從自己如此生僻枯燥的講述中,很快體會到精髓,一句話就點得明明白白。
我叭叭說了一大通,還不如人家短短的一句話:“以稅養稅源!”
我以後再也不自視甚高了!
李綱三人忍不住討論起來。
明朝霞看著三人的樣子,悄悄拉了拉趙似,低聲問道:“十三郎,你下詔追贈範文正公為魏王;王荊公進諡號文成,追贈豫章郡王,一同配享太廟,是不是分化瓦解這些讀書人?”
“對的。”趙似看了看在一旁討論得越發激烈的三人,低聲答道:“我追贈王荊公,加諡號,是安撫新黨,讓他們吃顆定心丸。範文正公寒門出身,立功立德立言,在舊黨以及普通學子中聲譽極高。我追贈加諡他老人家,就是要拉住學子儒生裏為數不少的中立派。”
明朝霞眼睛一亮,“那太學諸多學子鬧事,不是問題?”
“正好給了我一個解決問題的機會。太學,在我的教育革新計劃裏,有些雞肋。不如趁著這次機會,把它拿掉。”
“十三郎,聽說太學裏還有五六百名太學生。”明朝霞有些擔心,“他們要是鬧將起來,恐怕不好收場。”
這些都是開封城的市政工程,隻是第一期而已。營造市政工程,如何規劃,如何營造,張叔夜都在摸索中。
連看帶討論,一行人足足看了半天時間。
到了下午時分,呂頤浩先行告辭。趙似看到天色還早,便帶著明朝霞、譚世績、李綱、趙鼎、朱勝非往太學走去。
路上,趙似跟明朝霞在前麵走著,譚世績四人在後麵邊走邊討論。沒多遠,討論得有些激烈,引得趙似忍不住回過頭去。
“怎麽了?你們在爭論什麽?”
“趙官人,趙元直和朱藏一在爭論,如此大興土木,耗費巨大。原本我朝冗兵、冗員、冗費,國庫窘困,豈不是雪上加霜?趙元直說這樣值得,養民蓄力;朱藏一覺得不值得,稅賦當用在刀刃上...”
譚世績在一旁解釋道。然後四人的目光都投在趙似臉上,滿懷期盼,如同等待先賢點撥的學子一般。
他們經過考試、選拔以及實踐,最後才被選入敏行閣,成為秘書省最核心的一群人。
自此,他們可以接觸到比較核心的東西,趙似的許多規劃、講話、文章等等,都能看到。看完這些含括政製、軍事、經濟、對外、文化、宗教等等,飽含智慧和遠見的文稿。
李綱等人都被折服,驚歎敬佩官家的雄才遠略、真知灼見之餘,都覺得一扇新大門被推開,一個嶄新的世界出現在他們眼前。原本在腦海裏的舊知識體係,連同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被一同顛覆得七零八落。
三觀震碎。
然後一座新知識為根基、新三觀為柱梁的龐大新建築,在他們的腦海逐漸生成。在生成的過程中,他們渴望從趙似身上獲取更多的新知識。
趙似幹脆停下,在路邊找了家茶館,細細講述起來。
“賦稅,自古以來就有。隻是從前大家有個誤區,以為賦稅支出,隻有兩項。一是官吏俸祿和皇室供養;二是養兵練軍,禦敵衛國。其實還忘記了一項最重要的支出,那就是公共支出。”
“何為公共支出?就是賑災救濟。我們大宋在這一點做得還不錯。除了備災備荒的常平倉,還有醫治百姓的惠民局,以及收治貧病百姓的‘官房’、‘病坊’等等。但這隻是公共支出的一部分。還遠遠做得不夠。”
“朝廷應該做得更多,開封城遍布各處的消防所、惠民所,還有各地架橋鋪路、興修水利、整修河道...”
聽到這裏,李綱四人對視一眼,李綱開口道。
“趙官人,你剛才所言,應該指的厚生之計。可是先賢有雲,‘厚生,謂薄征徭,輕賦稅,不奪農時,令民生計溫厚,衣食豐足,故所以養民也。’百姓生計溫厚,衣食豐足,應該薄征徭,輕賦稅,不奪農時,似乎與趙官人所言有偏差。”
趙似淡然一笑,“那是他們沒有弄清楚裏麵的關竅,所以隻是一味的節用養民。我且問你們,前漢比古周,百姓們生活得是好還是壞?用心去想,不要聽那些迂腐之人的複古之說。”
默然了一會,趙鼎開口道:“前漢應該比古周要強。其餘的不說,古周青銅器還是貴重之物,百姓們多用木犁耕地。前漢時期,鐵器已經可以用於耕地。孰好孰壞,一目了然。”
趙鼎的回答讓趙似大吃一驚,對這位少年郎刮目相看。
看來隻要幫當今的學子英才們糾正思維方式,他們以後做得比開了掛的自己還要厲害。尤其那些曆史牛人,他們才是真正開了掛。
趙似繼續問道,“我大宋百姓,比前漢百姓,生活得是好還是壞?”
又停了一會,李綱答道,“當然是我大宋百姓生活得比前漢百姓好。從漢時書籍記載的衣食住行,我大宋百姓比前漢百姓要強多了。”
“那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麽?”
幾人遲疑了一下,紛紛地答道。
“與時俱進?”
“人口增多,土地變大。”
“耕種的工具更好了,用的種子也好了。溝渠水利也修得更多了。”
趙似笑著說道:“朱藏一說的,有點挨上邊了。是生產力提高了。”
“生產力?”
又是新名詞。
“就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創造財富的能力。”趙似簡單地說明道。“以前用刀耕木犁,現在用牛耕鐵犁。這就是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為什麽在不斷提高呢?就是人對美好生活的欲望。”
“人總是希望吃飽穿暖,所以想盡一切辦法種地織布。在滿足這些條件後,又想吃得好,穿得好,住得舒適,於是人們又開始養蠶抽絲、架橋鋪路、修建閣樓...正是這種欲望,推動著生產力在一步步向前。”
李綱三人不由地點頭,可是用心一琢磨,發現有些不對勁。
“趙官人,你說的生產力,跟此前我們討論的公共支出有什麽關聯嗎?”
“關係很大啊。因為公共支出,不僅包括厚生福祉,還有更重要的職責,提高生產力,增加畝產,促進工商...”
聽了趙似的話,三人有些迷糊了。
“趙官人,公共支出還有這功用?不知如此實現?”
“其實很簡單,比如用賦稅去架橋鋪路,疏通河道。轉運變得快捷便利,貨殖販運也變得有利可圖,商賈更願意把天南地北的貨品,運到各地去販賣。”
“用賦稅去組建格物院,提高農種蠶織技術,讓畝產更多,讓絲綢更精美。種植棉花,開設工廠,紡紗織布。修建海船,出海通商,聚四海之財以養中華...”
“賦稅的公共支出,可以作為第一筆投資,啟動這些工商實業,然後它們產出盈利,再投入,從而源源不斷,形成一個不斷創新盈利的循環。”
聽到這裏,朱勝非似懂非懂地說道,“趙官人,你的意思是以賦稅養稅源,從而獲得更多的新賦稅。”
趙似一拍手道:“對,就是這個道理。”
他都有些無語了。
自己的腦海還是帶有現代人的思維模式,很多想法想讓現在的人明白,想用他們現在的語詞說清楚,還真是有些銜接不上。
不過還好。新招錄的這些秘書郎,都足夠牛,居然從自己如此生僻枯燥的講述中,很快體會到精髓,一句話就點得明明白白。
我叭叭說了一大通,還不如人家短短的一句話:“以稅養稅源!”
我以後再也不自視甚高了!
李綱三人忍不住討論起來。
明朝霞看著三人的樣子,悄悄拉了拉趙似,低聲問道:“十三郎,你下詔追贈範文正公為魏王;王荊公進諡號文成,追贈豫章郡王,一同配享太廟,是不是分化瓦解這些讀書人?”
“對的。”趙似看了看在一旁討論得越發激烈的三人,低聲答道:“我追贈王荊公,加諡號,是安撫新黨,讓他們吃顆定心丸。範文正公寒門出身,立功立德立言,在舊黨以及普通學子中聲譽極高。我追贈加諡他老人家,就是要拉住學子儒生裏為數不少的中立派。”
明朝霞眼睛一亮,“那太學諸多學子鬧事,不是問題?”
“正好給了我一個解決問題的機會。太學,在我的教育革新計劃裏,有些雞肋。不如趁著這次機會,把它拿掉。”
“十三郎,聽說太學裏還有五六百名太學生。”明朝霞有些擔心,“他們要是鬧將起來,恐怕不好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