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卞托著一個盤子,走了上來。
盤子上是六枚拳頭大小的金製勳章,錦帶係著,主體是個圓盤,上方是一位拉韁舉刀的騎兵,座下的戰馬揚蹄傲立,鎏金錯銀,栩栩如生。周圍先是一圈卷雲,又是一圈荷葉,最外一圈是桂葉,層層疊疊,錯次有序,大氣精美。
趙似從盤子上取下一枚,舉起錦帶,楊可世彎腰低頭,錦帶戴在他的脖子上,勳章掛在他的胸前,無比耀眼。
“朕與大宋,以你為榮!”
趙似大聲道,聲音洪亮,傳遍了觀閱台。
楊可世的眼淚水一下子湧了出來。
他帶著哭腔大聲吼道:“精忠報國,萬死不辭!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趙似沒有多說,隻是怕了拍楊可世的肩膀,讓他走到一邊。
“包零旦!”許將繼續念道。
包零旦,原是鄜延軍的一名士兵。元符二年潤九月,趙似在隴右大殺四方,鄜延軍趁機收複了橫山險要。他立下大功,被提拔為隊正。整編後調到無定河師。
銀州之戰,他率領本隊,第一個衝上城頭,拿下城樓,放主力入城,是攻取銀州城的首功。
趙似鄭重地給淚流滿臉的包零旦戴上驃騎勳章,同樣真誠地說道。
“朕與大宋,以你為榮!”
包零旦再也忍不住,拉著趙似的手,嚎啕大哭起來。
趙似靜靜地等他哭夠了,才把他引到一邊。
“許光良!”
許光良原是吐蕃某部的馬奴,河湟之戰,他被選入朱雀騎兵,作戰英勇,戰後成了正戶,還取了漢名許光良。
涼州之戰,他跟隨本部主力奔襲休屠、白亭兩澤。他率領偵騎小隊,正好遇到夏軍騎兵向涼州城轉移。
許光良派人回本部報信,自己帶著三個部下,居然直闖夏軍正麵。夏軍不明就裏,以為是誘敵之計,反倒不敢輕舉妄動。
等到反應過來時,朱雀旗騎兵主力趕到,迅速殲滅了該部。
後來奔襲理應城,升為十夫長的他帶著二十多騎,最先殺進沙陀軍中,殺得敵軍措手不及,為主力趕到殲滅敵軍立下首功。
所以因功升百戶,授驃騎勳章。
被授予勳章時,許光良咬緊牙關,全身上下的肌肉繃緊,像是一塊塊鐵疙瘩,終於才忍住沒有哭出來。
“張時運!”
張時運是涇原軍的士兵,整編後被編入天都山師。
圍攻西夏西壽軍司時,他衝在最前麵,運氣也極好,被他當麵撞到了西夏武威郡王、西壽軍司都統軍,李乾順的堂叔李秉誠。奮力殺散他的護衛,梟了他的首級。
蘇攜、許臨,是設計督造配重式轉輪投石機和火油彈的功臣,又是他倆親自在現場調試和指揮,二十門投石機把三千枚烈火彈悉數打出,火燒涼州城,是為首功。
所以他倆獲得驃騎勳章,諸軍官兵雖然嘴裏有些不忿,但是心裏有數,還是很服氣的。
接下來授予雲麾勳章。
姚麟、高世宣、王稟、劉法、斛律雄等十五人,一一上台,被授予雲麾勳章。
授勳結束,二十一人站在趙似身後,靜默等候。禮台變成了校閱台。
楊惟忠依舊一身戎裝,策馬走到台前,拔出馬刀,樹在麵前,大聲道:“吾皇陛下,各部整裝待發,準備行閱!”
“開始!”
“喏!”
楊惟忠一揮馬刀,策馬跑到旁邊,對著軍令隊大喊道:“行閱開始!”
“轟—轟—轟!”三聲炮響。接著三十位號手吹響了手裏的牛角號。
雄沉悠遠的號聲,仿佛是隴右大地上的風,悠悠蕩蕩,席卷著南禦苑和開封城,洗滌著所有人的心。
號聲停下,響起的是整齊的鼓聲。
隻見三百位身穿“奇裝異服”的少年郎,敲打著掛在胸前的皮鼓,踏著鼓聲齊步走來。
他們身穿緊窄收身的灰色長大衣,下垂過膝。胸前兩排銅對扣,閃閃發光。左右袖口上,是紅色箭袖,反折上來後用一枚銅扣係著。
脖子下是翻領,衣領上各綴著一塊三角紅布。肩上有一對紅色肩章,右臂上則是一片不大的貼衣臂章,上麵寫著字。
戴著一頂圓頂硬邊帽,圍著一圈紅布。前方是一塊半橢圓的帽簷,打磨得十分光亮,應該是用薄牛角片做成的。
穿著一條騎褲,蹬著一雙皮靴。厚實的靴底踢踩在地上,發出嘩嘩的聲音。
開封人不用去看臂章上的字也知道,這些少年郎都是懷德陸軍小學的學生,官家的眼睛珠子。
他們十歲,卻步伐整齊肅然。高昂著頭,渾身上下充滿了舍我其誰的自信。
雙手翻飛,鼓槌擊打出的鼓聲即急又富有節奏,奏出的旋律激昂奮進。聽著聽著,眾人不知不覺地感到自己的心跳,居然跟隨著鼓聲加快。全身上下像是放進來了煉丹爐,連血水都沸騰了。
走過禮台時,少年郎們的頭齊刷刷地向右轉來,動作劃一,仿佛是同一個人在做。他們的崇敬的目光投射在趙似身上,腳步卻沒有遲緩半步。
趙似親切地看著他們,右手舉到齊頭高,掌心向著少年方陣。
走過校閱台,少年方陣被引到旁邊,有節奏的鼓聲繼續敲響,引導著後麵的方陣走來。
第一方陣最前麵打著兩麵旗幟,“涼州師”和“大宋第一近衛師”。整個方陣五百人,全部舉著一丈多長的長矛,密密麻麻如同會移動的森林,其徐如林。
甲葉晃動,如同森林的樹葉響。腳步沉穩整齊,踩著鼓點,透著一種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氣勢。
走到檢閱台最左邊時,隨著軍官一聲喝令,長矛齊刷刷地向前放低,鋒利的矛尖閃著寒光,對準了前麵的假想敵,無論是千軍萬馬還是賀蘭山,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捅穿。
凜冽的殺氣,讓觀閱台裏的人,不由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第二方陣是鴛鴦陣。
刀牌手、長槍手、弓弩手、苗刀手,一排排站得整整齊齊,雖然沒有長矛陣看上去那麽殺氣十足,但是這些身經血戰的官兵們,卻能讓你在整齊得十分壓抑的腳步聲裏,想到屍山血海。
第三方陣是五百輕騎兵。
他們身穿輕甲,佩刀背弓,馬鞍兩邊鼓鼓的箭壺引人矚目。走過檢閱台時,隨著軍官一聲喝令,他們的頭齊刷刷地向右轉,目光投射在趙似身上。同時拔出馬刀,端握在胸前。
當趙似右手掌心對向他們時,五百騎兵高高舉起馬刀。密密麻麻的馬刀如同麥田,在冬日下閃著金色的光芒。
第四方陣是五百名槍騎兵。
他們身穿最新出產的半身板甲,頭戴紅色羽翎的圓盤鐵盔,係著一件半長的紅色披風,被風吹動,如同一團團飄動的火焰。右手持七尺長的騎槍,槍尖下係著紅色布條,十分矚目。腰上配著馬刀。
走過檢閱台,他們手裏的騎槍舉得筆直,槍尖閃光,布條飄動,就像一隻隻尖嘴鳥兒,拖著長長的尾巴,向前飛去。
...
授勳和檢閱曆時一個半時辰,讓在一旁圍觀的軍民官庶看得如癡如醉。但是夾在人群裏的李察哥、張慶元等西夏使節團成員,卻是坐立不安。
被授勳的宋軍官兵,都是在與西夏作戰中立下赫赫軍功。被授予殊榮的各師,更是在對夏作戰中攻城略地,給予夏軍極大傷亡。
偏偏要在他們麵前,褒獎檢閱。奇恥大辱啊!
西夏男兒何時受過這等侮辱?偏偏形勢比人強,李察哥等人再不滿,也隻能打落牙齒和血吞。
李察哥心有不甘,他左顧右盼,想找到北遼正使耶律淳。結果不僅他沒有找到,遼國副使、隨員也是一個都沒有看到。
哦,他們按慣例去太平興國寶刹燒香去了。
但是這種可以近距離觀察宋軍士氣軍心的機會,遼人們為什麽會放過?到底是狂妄自大,不把宋人放在眼裏?還是一時疏忽呢?
盤子上是六枚拳頭大小的金製勳章,錦帶係著,主體是個圓盤,上方是一位拉韁舉刀的騎兵,座下的戰馬揚蹄傲立,鎏金錯銀,栩栩如生。周圍先是一圈卷雲,又是一圈荷葉,最外一圈是桂葉,層層疊疊,錯次有序,大氣精美。
趙似從盤子上取下一枚,舉起錦帶,楊可世彎腰低頭,錦帶戴在他的脖子上,勳章掛在他的胸前,無比耀眼。
“朕與大宋,以你為榮!”
趙似大聲道,聲音洪亮,傳遍了觀閱台。
楊可世的眼淚水一下子湧了出來。
他帶著哭腔大聲吼道:“精忠報國,萬死不辭!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趙似沒有多說,隻是怕了拍楊可世的肩膀,讓他走到一邊。
“包零旦!”許將繼續念道。
包零旦,原是鄜延軍的一名士兵。元符二年潤九月,趙似在隴右大殺四方,鄜延軍趁機收複了橫山險要。他立下大功,被提拔為隊正。整編後調到無定河師。
銀州之戰,他率領本隊,第一個衝上城頭,拿下城樓,放主力入城,是攻取銀州城的首功。
趙似鄭重地給淚流滿臉的包零旦戴上驃騎勳章,同樣真誠地說道。
“朕與大宋,以你為榮!”
包零旦再也忍不住,拉著趙似的手,嚎啕大哭起來。
趙似靜靜地等他哭夠了,才把他引到一邊。
“許光良!”
許光良原是吐蕃某部的馬奴,河湟之戰,他被選入朱雀騎兵,作戰英勇,戰後成了正戶,還取了漢名許光良。
涼州之戰,他跟隨本部主力奔襲休屠、白亭兩澤。他率領偵騎小隊,正好遇到夏軍騎兵向涼州城轉移。
許光良派人回本部報信,自己帶著三個部下,居然直闖夏軍正麵。夏軍不明就裏,以為是誘敵之計,反倒不敢輕舉妄動。
等到反應過來時,朱雀旗騎兵主力趕到,迅速殲滅了該部。
後來奔襲理應城,升為十夫長的他帶著二十多騎,最先殺進沙陀軍中,殺得敵軍措手不及,為主力趕到殲滅敵軍立下首功。
所以因功升百戶,授驃騎勳章。
被授予勳章時,許光良咬緊牙關,全身上下的肌肉繃緊,像是一塊塊鐵疙瘩,終於才忍住沒有哭出來。
“張時運!”
張時運是涇原軍的士兵,整編後被編入天都山師。
圍攻西夏西壽軍司時,他衝在最前麵,運氣也極好,被他當麵撞到了西夏武威郡王、西壽軍司都統軍,李乾順的堂叔李秉誠。奮力殺散他的護衛,梟了他的首級。
蘇攜、許臨,是設計督造配重式轉輪投石機和火油彈的功臣,又是他倆親自在現場調試和指揮,二十門投石機把三千枚烈火彈悉數打出,火燒涼州城,是為首功。
所以他倆獲得驃騎勳章,諸軍官兵雖然嘴裏有些不忿,但是心裏有數,還是很服氣的。
接下來授予雲麾勳章。
姚麟、高世宣、王稟、劉法、斛律雄等十五人,一一上台,被授予雲麾勳章。
授勳結束,二十一人站在趙似身後,靜默等候。禮台變成了校閱台。
楊惟忠依舊一身戎裝,策馬走到台前,拔出馬刀,樹在麵前,大聲道:“吾皇陛下,各部整裝待發,準備行閱!”
“開始!”
“喏!”
楊惟忠一揮馬刀,策馬跑到旁邊,對著軍令隊大喊道:“行閱開始!”
“轟—轟—轟!”三聲炮響。接著三十位號手吹響了手裏的牛角號。
雄沉悠遠的號聲,仿佛是隴右大地上的風,悠悠蕩蕩,席卷著南禦苑和開封城,洗滌著所有人的心。
號聲停下,響起的是整齊的鼓聲。
隻見三百位身穿“奇裝異服”的少年郎,敲打著掛在胸前的皮鼓,踏著鼓聲齊步走來。
他們身穿緊窄收身的灰色長大衣,下垂過膝。胸前兩排銅對扣,閃閃發光。左右袖口上,是紅色箭袖,反折上來後用一枚銅扣係著。
脖子下是翻領,衣領上各綴著一塊三角紅布。肩上有一對紅色肩章,右臂上則是一片不大的貼衣臂章,上麵寫著字。
戴著一頂圓頂硬邊帽,圍著一圈紅布。前方是一塊半橢圓的帽簷,打磨得十分光亮,應該是用薄牛角片做成的。
穿著一條騎褲,蹬著一雙皮靴。厚實的靴底踢踩在地上,發出嘩嘩的聲音。
開封人不用去看臂章上的字也知道,這些少年郎都是懷德陸軍小學的學生,官家的眼睛珠子。
他們十歲,卻步伐整齊肅然。高昂著頭,渾身上下充滿了舍我其誰的自信。
雙手翻飛,鼓槌擊打出的鼓聲即急又富有節奏,奏出的旋律激昂奮進。聽著聽著,眾人不知不覺地感到自己的心跳,居然跟隨著鼓聲加快。全身上下像是放進來了煉丹爐,連血水都沸騰了。
走過禮台時,少年郎們的頭齊刷刷地向右轉來,動作劃一,仿佛是同一個人在做。他們的崇敬的目光投射在趙似身上,腳步卻沒有遲緩半步。
趙似親切地看著他們,右手舉到齊頭高,掌心向著少年方陣。
走過校閱台,少年方陣被引到旁邊,有節奏的鼓聲繼續敲響,引導著後麵的方陣走來。
第一方陣最前麵打著兩麵旗幟,“涼州師”和“大宋第一近衛師”。整個方陣五百人,全部舉著一丈多長的長矛,密密麻麻如同會移動的森林,其徐如林。
甲葉晃動,如同森林的樹葉響。腳步沉穩整齊,踩著鼓點,透著一種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氣勢。
走到檢閱台最左邊時,隨著軍官一聲喝令,長矛齊刷刷地向前放低,鋒利的矛尖閃著寒光,對準了前麵的假想敵,無論是千軍萬馬還是賀蘭山,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捅穿。
凜冽的殺氣,讓觀閱台裏的人,不由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第二方陣是鴛鴦陣。
刀牌手、長槍手、弓弩手、苗刀手,一排排站得整整齊齊,雖然沒有長矛陣看上去那麽殺氣十足,但是這些身經血戰的官兵們,卻能讓你在整齊得十分壓抑的腳步聲裏,想到屍山血海。
第三方陣是五百輕騎兵。
他們身穿輕甲,佩刀背弓,馬鞍兩邊鼓鼓的箭壺引人矚目。走過檢閱台時,隨著軍官一聲喝令,他們的頭齊刷刷地向右轉,目光投射在趙似身上。同時拔出馬刀,端握在胸前。
當趙似右手掌心對向他們時,五百騎兵高高舉起馬刀。密密麻麻的馬刀如同麥田,在冬日下閃著金色的光芒。
第四方陣是五百名槍騎兵。
他們身穿最新出產的半身板甲,頭戴紅色羽翎的圓盤鐵盔,係著一件半長的紅色披風,被風吹動,如同一團團飄動的火焰。右手持七尺長的騎槍,槍尖下係著紅色布條,十分矚目。腰上配著馬刀。
走過檢閱台,他們手裏的騎槍舉得筆直,槍尖閃光,布條飄動,就像一隻隻尖嘴鳥兒,拖著長長的尾巴,向前飛去。
...
授勳和檢閱曆時一個半時辰,讓在一旁圍觀的軍民官庶看得如癡如醉。但是夾在人群裏的李察哥、張慶元等西夏使節團成員,卻是坐立不安。
被授勳的宋軍官兵,都是在與西夏作戰中立下赫赫軍功。被授予殊榮的各師,更是在對夏作戰中攻城略地,給予夏軍極大傷亡。
偏偏要在他們麵前,褒獎檢閱。奇恥大辱啊!
西夏男兒何時受過這等侮辱?偏偏形勢比人強,李察哥等人再不滿,也隻能打落牙齒和血吞。
李察哥心有不甘,他左顧右盼,想找到北遼正使耶律淳。結果不僅他沒有找到,遼國副使、隨員也是一個都沒有看到。
哦,他們按慣例去太平興國寶刹燒香去了。
但是這種可以近距離觀察宋軍士氣軍心的機會,遼人們為什麽會放過?到底是狂妄自大,不把宋人放在眼裏?還是一時疏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