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東禦書房,天色已經晚了。


    看到等在那裏的章惇、呂惠卿、孫路、劉韐、蔡卞和長孫墨離,趙似沉聲問道:“河北民變,確定嗎?”


    “確定,河北布政司和兵備司聯袂發了緊急文書,冀寧、晉寧兩軍,駐邯鄲的左威衛,都給軍谘府發來的緊急通報。”孫路答道。


    “先放一放。”趙似不容置疑地說道,“朕剛剛在朕實地考察過中牟縣的政情。前些日子朕悄悄去過陳留和鹹平兩縣考察,加上這些日子整理收集的各縣政情情況。朕覺得有必要做一個總結。先說說這個,不耽誤,隻是民變,又不是遼軍南下。”


    “首先是宣傳的事情,普法宣傳。中牟、鹹平、陳留,還有秦川、河東等郡的幾個試點縣,政改都進行得不錯,職責分明,各理其事。親民堂和風憲房都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但問題是,還有許多百姓不知道這些新製的好處,依然受壓榨...”


    “宣教部門還要多下工夫,用貼近百姓生活的方式去宣教是最重要的。這樣百姓們才能聽得懂。其次,宣教不要一股腦兒什麽灌輸,那不是真正的教化引導,隻是應付差事。要會抓住幾個關鍵點,告訴百姓們,有什麽事該去找誰,就行了。多的不要說,說了也記不住。”


    “其次是縣一級的政製,基本成形,隻需要做些微調。比如知縣副手,主簿可以去除,安排叁位縣丞,分管一攤。最重要的是經過這些時間政改,縣城基本上問題不大,關鍵是農村。”


    “朕初步看了一下,各縣處理的事務,各村各鄉的占八成以上。涉桉人員,尤其是受害者,九成以上是鄉野百姓。所以說,縣一級的親民治政,必須要深入到往農村延伸的階段了。一旦涉及到農村,諸位,可以說,我們已經進入到政改,同時也是經改的深水區。”


    趙似看了一圈聚精會神傾聽的章惇等人,繼續說道:“首先農村百姓占大宋百姓的大多數,隻有安撫了他們,獲得他們的擁護,才是長治久安的基礎。”


    “其次,田地賦稅,在大宋歲入中占大頭。農村工作沒有做好,後果一是百姓們吃盡苦頭,罵朕的娘!二是田賦被大量隱瞞,進不了國庫,進了某些人的腰包。這兩者都是動搖國本的大禍事,馬虎不得!”


    說到這裏,趙似語氣變得十分凝重。


    “諸公,朕不是開玩笑。從秦末到前唐末年,從陳勝吳廣到太平道,從十八路反王到黃巢,顛覆朝堂,埋藏王孫的,都是沒有飯吃的農民!”


    趙似停了一下,平緩心中的情緒。


    “做好農村工作,是重中之重,也是尚書省、秘書省核心考慮的問題。朕先拋磚引玉,提提朕的一些想法。”


    “首先,利用這次抄沒佛門道教的附產田地,分給諸多百姓的機會,成立農業合作社。以前農民為什麽容易被欺負,就是因為他們是一盤散沙。有權有勢的大戶人家,不欺負你欺負誰?所以,必須把農民團結起來,隻是捏成一個拳頭,你再想欺負他們,至少得挨上幾拳。”


    “成立兩科錢穀轉貸行。鄉野山澤裏的百姓們,難得入城一趟,更不知道找利息低、服務好的銀行辦商業信貸。沒關係,我們成立轉貸行,請一群想賺錢的人去辦這些事。”


    “轉貸行的人深入各鄉各村,直接麵向農民,在春秋兩科提供小額錢財和糧穀的借貸。而轉貸行的資本哪裏來,縣州的銀行借給它。轉貸行賺什麽錢?銀行這裏讓一點利息,信貸的百姓們給點手續費,不就出來了嗎?比黑心腸、貪得無厭的牙人強。”


    轉貸行目前隻是個中介機構,發展一段時間,要是合適,可以向農村信用社進步。


    “王文成公(王安石)為何要設青苗法,朕為何要設合作社和轉貸行?就是因為農業生產的資金問題。任何生產都需要投入,農業生產也不例外。糧種、肥料、農具、耕牛...投入大才有希望獲得大豐收。偏偏農業是靠天吃飯。今天一場雨,明天一場旱,說沒就沒!都快趕上出海泛舟的風險。”


    “海商還有海商保險社,農作為什麽沒有保險?因為海商風險大,獲利也大。農作風險大,偏偏獲利低。就算風調雨順,竭精殫力,一畝地也隻產那麽點糧食...要想讓唯利是圖的商人去投資農作,不可能也不現實。他們隻想買地,再租給別人種,這樣才旱澇保收。所以朝廷必須出麵,以公權力為農作投入保駕護航...”


    章惇等人越聽越覺得津津有味,想不到上千年來,被無數先賢們翻來覆去“重視”的農耕,還蘊藏著這麽多、這麽深的道理。


    周圍做記錄的秘書郎,以及譚世績帶著的幾位校書郎,越聽眼睛越亮,臉上的崇拜之色也更加濃盛。


    趙似講了一大通後,長舒一口氣,緩了緩說道:“朕把農作的大致本質說了一下,也提了幾個建議。你們也可以集思廣益。但是不要懸在空中憑空想象,要站在那些麵朝土背朝天的農民們立場上想問題。還有規範合作社、轉貸行行為,確保農民、轉貸行、銀行各方利益的政令,盡早定出來,運作一段時間再製定為律法。”


    喝了一口溫茶,趙似等秘書郎做完記錄,大家也緩了緩神,從剛才的議論講述中脫離出來。


    “好了,說說河北的事情。”趙似開口道。


    “喏!”同知樞密院事兼軍谘使孫路開始說起情況來。


    “敦輿山亂民以六百多名厘清僧人為主,他們都是從附近十五座被裁並的釋門刹院裏厘清出來的。這些人原本在刹院裏,隻是做做護院、收租等事務,穿著僧袍,理著光頭,根本不是和尚,大多數也沒有度牒,屬於原來寺廟私自招編的。”


    “其餘五千多人,大多數是被沒收的刹院名下田地的佃戶。這些人多半被欺騙、裹挾和欺騙,上了敦輿山。帶頭的是六個人,大首領號稱彌勒佛轉世,二首領號稱是文殊菩薩轉世,叁四五六首領,號稱是四大護法天王轉世...”


    “好家夥,這些人什麽都敢冒充啊。不過都敢造反了,還有什麽不敢做的。他們這麽一號稱,相信很多愚民,說不定還真信了。”


    “陛下聖明,這些人打出旗號、開壇做法後,附近幾縣又跑去兩千多愚民。”


    “嗯,繼續。”


    “根據調查,這六個首領,其中四位原在河北禁軍任職。許公鎮守河北,整飭禁軍時被裁撤。還有兩位,在縣衙做過書辦小吏。都是附近世家大戶的子侄。”


    看到趙似和大家都在聽著,孫路繼續念道:“這股亂民先是越過太行山,意圖攻打河東的樂平縣,結果被靜陽寨的駐軍半路伏擊,傷亡四五十人,潰亂之中,跌入山穀、互相踩踏等死傷者六百餘人。”


    “烏合之眾!”大家心裏冒出一個念頭。


    “這股亂民調頭回了河北,接到急報的河北兵備司和左威衛駐軍準備集結守備團和駐防步兵團進剿,隻是...”


    “隻是什麽?”


    “河北宗郡守說,亂民多是良善百姓被欺騙裹挾,刀兵之下,恐怕會傷亡慘重。所以要求先行招撫之計。因為按照政製,在處置民亂事宜中,宗郡守有更高權限,所以兵備司和左威衛隻好暫時把兵馬往周邊調集,按兵不動。”


    “不想亂民以為朝廷示弱,反倒更加囂張,殺了招撫使者祭旗,集結兵力進攻龍岡縣城。龍岡縣城是原來邢州州治,城高牆厚,打了一天根本啃不動,亂民轉頭去打內丘縣城。不想內丘城裏有內應接應,亂民一夜之間攻下了內丘城。”


    “賊勢大興,也有更多的人暗中投附,在這些內應的接應下,亂民一口氣又攻陷了堯山和隆平兩座縣城。”


    聽到這裏,趙似勃然大怒,“宗老夫子,一味地愛民,卻分不清輕重緩急!誤了大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世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破賊校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破賊校尉並收藏大宋世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