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麵麵相覷,停了一會紛紛舉手,踴躍回答。
“陛下,是田地。隻有田地出產糧食,才有的稅賦。”
“陛下,是田地山澤,這裏可以出糧食、礦石、樹木、漁獲等各種物產。”
...
十幾個人發言,絕大多數說的是土地。
趙似搖了搖頭,“你們都隻看到了表麵,沒有看到本質。”
眾人又一次麵麵相覷,不是土地是什麽?難道是商賈?
趙似轉過身去,在身後的大黑板上寫下一個大大的“人”字。
又轉過身來看著眾人,慷慨激昂地說道:“天下最根本的稅源,在於人!因為是人創造了財富,有了財富才有稅收。田地再肥沃,沒人去耕種,能自己長出糧食來讓你收稅嗎?江河湖泊,魚蝦滿水遊,沒人去捕撈,會自己跳到你碗裏來?”
“...如此種種這般,所以說,天下最根本的稅源,在於人!”
聽到這裏眾人眼睛一亮,有聰慧膽大的舉起手說道:“陛下,那我們稅賦改製,就是盯著稅源,盯著人來收稅。”
趙似看著那人,搖了搖頭,“你們又說錯了!稅源是稅源,隻是征收稅賦的基礎,卻不是征收稅賦的對象。為什麽?中間有監稅出身的嗎?”
“有!”有人舉手道。
“說說,你們收丁口稅,是不是特別麻煩?而且容易產生不公?”
“是的陛下,你說得沒錯。”
趙似繼續說道:“為什麽這樣?因為征收稅賦的對象錯了,人是稅源沒錯,但他是活的,而且每個人都有差異,如何調解和統一這種差異,天大的難題。”
“朕把征稅的對象稱為稅柄,比如勺子柄,隻有抓住它,才能輕易地舀到水-稅。那什麽是稅柄?”
趙似又一次問道。這一次眾人變得十分謹慎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有出聲。
終於有人舉起手來,趙似一看,是一個年輕人,便指著他。
“那你說說。”
“回陛下的話,是物產,就是你剛才所說的,人創造的財富。”
趙似點了點頭,有問道:“你叫什麽名字?”
“回陛下的話,屬下是開封府司會廳度支局預算處僉事張繹。”
張繹?趙似覺得這個名字很耳熟,似乎在哪裏聽過。他轉過頭來,在於化田、譚世績等人臉上掃了一圈。
深知他脾性的幾位近臣連忙在腦子裏過了一遍,尋找這個人名。
於化田上前來,在趙似耳邊低語了一句:“官家,這個張繹,是伊川先生新近收的弟子。原是酒保,與李光一並,被分別推薦進了司會進修學校和民政進修學校。畢業後,張繹分進了開封府,李光去了河南郡民政廳。不知為何,這次學習班,李光也被舉薦來了,就坐在張繹身邊。”
於化田這麽一說,趙似記起來了,去年數百位看不到前途的太學生鬧事,被自己趁機下詔罷斥回原籍,同時幹脆把太學關閉了。
當時領著數百位太學生鬧事的帶頭人就是這兩位。
有意思。
趙似點了點頭,對張繹說道:“沒錯,你答得很正確。人是根本稅源,但隻有他們創造出財富,我們才能去收稅。所以我們要盯的不是人,而是物。所以這稅柄在於物,物產。比如田地和它出產的糧食,工廠和它生產的棉布...”
有人忍不住舉起手來。
“陛下,稅柄為物產,那身丁錢怎麽辦?那可是一筆大收入。”
趙似讚許地揮揮手,讓他坐下。
“這位提的意見非常好。稅柄定為物產,如身丁錢之類的人頭稅怎麽辦?”
頓了一下,趙似給出了自己的解答:“大家知道怎麽收身丁錢嗎?大部分是隨著兩科稅附交,需要每家每戶上門去收。住在高門大院裏的大官人,稅吏敢不敢上門去收?住在深山老林的獵戶采藥,稅吏願不願意去收?”
“不敢也不願意啊。前者是怕被大官人打出來,後者是收的那幾個銅板還不夠買一雙跑爛的鞋子。”
眾人都輕笑起來。
趙似等輕笑聲慢慢落下,繼續說道:“前者說明收稅的不公,後者意味著收稅成本過高。一萬貫的稅收上來,稅吏俸祿、銅錢雜色、運輸損耗,亂七八糟的需要花去九千五百貫,朝廷要這稅有什麽意義?徒惹民聲鼎沸?”
“所以說這身丁錢等人頭稅該不該收?”
眾人有些遲疑了,聽官家如此說來,似乎收來沒有什麽意義。畢竟田地出產和鹽茶等商稅才是大頭,身丁錢能有多少?
不少百姓手裏根本沒有錢,本朝又相對寬紓,就允許百姓用柴火、魚幹等“土特產”來抵,所以朝廷賦稅清單裏常常看到柴多少把,魚幹多少條這樣奇葩的的記錄。
再通過不合理的折算—山區小縣城隻能賣出五十文的柴火,書吏隨便一揮筆,按開封城兩貫的價折算入賬。朝廷的收入常常能破億貫,直接衝破大氣層,可是有什麽鳥用?
那柴火和魚幹按照折算的價格,當俸祿發下來,你要不要?
正如官家所言,收沒收到多少錢,還惹得一身騷。地方糾紛和民怨,因為身丁錢而起的要占去五成。
學院們麵麵相覷,遲疑的眼神裏傳遞著一個信息,要不我們就不收了。
可是趙似的聲音又打破了他們的猜想。
“當然該收,國庫缺錢,還沒到如此大方的地步。隻是要換個法子去收,換個有效又便利的法子去收。大家有沒有合適的建議?”
眾人十分無語,官家,你今天是沒事遛著我們玩兒呢?
可是官家提出問題,大家還得想。低頭順著官家的問題想了想,又輕聲了議論了幾句,紛紛舉手。
有的說在城門要津上設關卡,來一丁就收一個。隻是這樣,會嚇得青壯丁口們都不敢出門進城了。
有的說繳納田地糧賦時一並代收。可是那些沒有田地不會直接繳納田賦的佃戶怎麽辦?難不成地主們還要替他們繳納身丁錢不成?
...
各種各樣的方法,都不是什麽好法子。於是大家期盼地看著官家,想知道今天把大家遛來遛去的陛下,到底有什麽好法子。
“朕提一個法子,鹽!”
趙似提到這個詞,不明就裏的人還是一頭霧水,鹽跟身丁錢有什麽關係?可是聰慧的人卻眼睛一亮。
趙似掃了一圈,把眾人的神情看在眼裏。蔡京這些老狐狸不用說,呂頤浩、李綱、趙鼎、朱勝非等人都是若有所思。
這些曆史上能留下名號的人物,才是真正開了掛的。
培訓學習了一段時間,打開視野、開拓思維後,一個比一個牛筆。要不是自己肚子還有些超越時代的存貨,都不好意思在他們麵前裝比了。
張繹、李光等人低聲竊竊私語,像是在議論什麽。洛學派青年骨幹出現在這裏,這讓趙似心頭一動。
伊川先生...這隻老狐狸,他把手下弟子分成了兩撥。有名望有學問的,通過各種渠道舉薦進弘文院和成均等大學學院,繼續做學問,弘揚傳播洛學。
精通時務,懂人情世故的,就想辦法舉薦入仕途。
而他自己,卻躲在背後,綜合與諸派交鋒時碰撞出的火花,以及吸取各學派的精髓,完善洛學的思想體係。
這樣也好,想要在自己掀起的時代大潮中壯大發展,必須要順應潮流。固步自封,僵化執拗,隻會被時代潮流淘汰。
嗯,隻要不是茅坑裏的石頭,又臭又硬,對於自己而言,都能容忍。仔細想想,他們又有什麽不同?
天理,那些都是約束別人的規矩。自己真正按照所說的那一套,表裏如一遵行的又有幾個。稍微做得好的幾乎要被稱為當世聖人。
可見稀少到什麽程度。
你是天才,一秒記住:紅甘泉:
“陛下,是田地。隻有田地出產糧食,才有的稅賦。”
“陛下,是田地山澤,這裏可以出糧食、礦石、樹木、漁獲等各種物產。”
...
十幾個人發言,絕大多數說的是土地。
趙似搖了搖頭,“你們都隻看到了表麵,沒有看到本質。”
眾人又一次麵麵相覷,不是土地是什麽?難道是商賈?
趙似轉過身去,在身後的大黑板上寫下一個大大的“人”字。
又轉過身來看著眾人,慷慨激昂地說道:“天下最根本的稅源,在於人!因為是人創造了財富,有了財富才有稅收。田地再肥沃,沒人去耕種,能自己長出糧食來讓你收稅嗎?江河湖泊,魚蝦滿水遊,沒人去捕撈,會自己跳到你碗裏來?”
“...如此種種這般,所以說,天下最根本的稅源,在於人!”
聽到這裏眾人眼睛一亮,有聰慧膽大的舉起手說道:“陛下,那我們稅賦改製,就是盯著稅源,盯著人來收稅。”
趙似看著那人,搖了搖頭,“你們又說錯了!稅源是稅源,隻是征收稅賦的基礎,卻不是征收稅賦的對象。為什麽?中間有監稅出身的嗎?”
“有!”有人舉手道。
“說說,你們收丁口稅,是不是特別麻煩?而且容易產生不公?”
“是的陛下,你說得沒錯。”
趙似繼續說道:“為什麽這樣?因為征收稅賦的對象錯了,人是稅源沒錯,但他是活的,而且每個人都有差異,如何調解和統一這種差異,天大的難題。”
“朕把征稅的對象稱為稅柄,比如勺子柄,隻有抓住它,才能輕易地舀到水-稅。那什麽是稅柄?”
趙似又一次問道。這一次眾人變得十分謹慎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有出聲。
終於有人舉起手來,趙似一看,是一個年輕人,便指著他。
“那你說說。”
“回陛下的話,是物產,就是你剛才所說的,人創造的財富。”
趙似點了點頭,有問道:“你叫什麽名字?”
“回陛下的話,屬下是開封府司會廳度支局預算處僉事張繹。”
張繹?趙似覺得這個名字很耳熟,似乎在哪裏聽過。他轉過頭來,在於化田、譚世績等人臉上掃了一圈。
深知他脾性的幾位近臣連忙在腦子裏過了一遍,尋找這個人名。
於化田上前來,在趙似耳邊低語了一句:“官家,這個張繹,是伊川先生新近收的弟子。原是酒保,與李光一並,被分別推薦進了司會進修學校和民政進修學校。畢業後,張繹分進了開封府,李光去了河南郡民政廳。不知為何,這次學習班,李光也被舉薦來了,就坐在張繹身邊。”
於化田這麽一說,趙似記起來了,去年數百位看不到前途的太學生鬧事,被自己趁機下詔罷斥回原籍,同時幹脆把太學關閉了。
當時領著數百位太學生鬧事的帶頭人就是這兩位。
有意思。
趙似點了點頭,對張繹說道:“沒錯,你答得很正確。人是根本稅源,但隻有他們創造出財富,我們才能去收稅。所以我們要盯的不是人,而是物。所以這稅柄在於物,物產。比如田地和它出產的糧食,工廠和它生產的棉布...”
有人忍不住舉起手來。
“陛下,稅柄為物產,那身丁錢怎麽辦?那可是一筆大收入。”
趙似讚許地揮揮手,讓他坐下。
“這位提的意見非常好。稅柄定為物產,如身丁錢之類的人頭稅怎麽辦?”
頓了一下,趙似給出了自己的解答:“大家知道怎麽收身丁錢嗎?大部分是隨著兩科稅附交,需要每家每戶上門去收。住在高門大院裏的大官人,稅吏敢不敢上門去收?住在深山老林的獵戶采藥,稅吏願不願意去收?”
“不敢也不願意啊。前者是怕被大官人打出來,後者是收的那幾個銅板還不夠買一雙跑爛的鞋子。”
眾人都輕笑起來。
趙似等輕笑聲慢慢落下,繼續說道:“前者說明收稅的不公,後者意味著收稅成本過高。一萬貫的稅收上來,稅吏俸祿、銅錢雜色、運輸損耗,亂七八糟的需要花去九千五百貫,朝廷要這稅有什麽意義?徒惹民聲鼎沸?”
“所以說這身丁錢等人頭稅該不該收?”
眾人有些遲疑了,聽官家如此說來,似乎收來沒有什麽意義。畢竟田地出產和鹽茶等商稅才是大頭,身丁錢能有多少?
不少百姓手裏根本沒有錢,本朝又相對寬紓,就允許百姓用柴火、魚幹等“土特產”來抵,所以朝廷賦稅清單裏常常看到柴多少把,魚幹多少條這樣奇葩的的記錄。
再通過不合理的折算—山區小縣城隻能賣出五十文的柴火,書吏隨便一揮筆,按開封城兩貫的價折算入賬。朝廷的收入常常能破億貫,直接衝破大氣層,可是有什麽鳥用?
那柴火和魚幹按照折算的價格,當俸祿發下來,你要不要?
正如官家所言,收沒收到多少錢,還惹得一身騷。地方糾紛和民怨,因為身丁錢而起的要占去五成。
學院們麵麵相覷,遲疑的眼神裏傳遞著一個信息,要不我們就不收了。
可是趙似的聲音又打破了他們的猜想。
“當然該收,國庫缺錢,還沒到如此大方的地步。隻是要換個法子去收,換個有效又便利的法子去收。大家有沒有合適的建議?”
眾人十分無語,官家,你今天是沒事遛著我們玩兒呢?
可是官家提出問題,大家還得想。低頭順著官家的問題想了想,又輕聲了議論了幾句,紛紛舉手。
有的說在城門要津上設關卡,來一丁就收一個。隻是這樣,會嚇得青壯丁口們都不敢出門進城了。
有的說繳納田地糧賦時一並代收。可是那些沒有田地不會直接繳納田賦的佃戶怎麽辦?難不成地主們還要替他們繳納身丁錢不成?
...
各種各樣的方法,都不是什麽好法子。於是大家期盼地看著官家,想知道今天把大家遛來遛去的陛下,到底有什麽好法子。
“朕提一個法子,鹽!”
趙似提到這個詞,不明就裏的人還是一頭霧水,鹽跟身丁錢有什麽關係?可是聰慧的人卻眼睛一亮。
趙似掃了一圈,把眾人的神情看在眼裏。蔡京這些老狐狸不用說,呂頤浩、李綱、趙鼎、朱勝非等人都是若有所思。
這些曆史上能留下名號的人物,才是真正開了掛的。
培訓學習了一段時間,打開視野、開拓思維後,一個比一個牛筆。要不是自己肚子還有些超越時代的存貨,都不好意思在他們麵前裝比了。
張繹、李光等人低聲竊竊私語,像是在議論什麽。洛學派青年骨幹出現在這裏,這讓趙似心頭一動。
伊川先生...這隻老狐狸,他把手下弟子分成了兩撥。有名望有學問的,通過各種渠道舉薦進弘文院和成均等大學學院,繼續做學問,弘揚傳播洛學。
精通時務,懂人情世故的,就想辦法舉薦入仕途。
而他自己,卻躲在背後,綜合與諸派交鋒時碰撞出的火花,以及吸取各學派的精髓,完善洛學的思想體係。
這樣也好,想要在自己掀起的時代大潮中壯大發展,必須要順應潮流。固步自封,僵化執拗,隻會被時代潮流淘汰。
嗯,隻要不是茅坑裏的石頭,又臭又硬,對於自己而言,都能容忍。仔細想想,他們又有什麽不同?
天理,那些都是約束別人的規矩。自己真正按照所說的那一套,表裏如一遵行的又有幾個。稍微做得好的幾乎要被稱為當世聖人。
可見稀少到什麽程度。
你是天才,一秒記住:紅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