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邊的小河,是白馬川?”李青鸞問道。
“是的,就是白馬川。”張元慶答道。
李青鸞點點頭,繼續看著窗外的景色。
白馬川河麵不寬,也就二三十步。渾黃的河水緩慢地向東南方向而去。
河床有六七十步寬,兩條堤壩如同兩條鐵鏈,鎖在白馬川的兩邊,又直又平。時不時看到對岸有騎手和馬車疾馳而來。這邊也常有騎手策馬超越過去。
“張公,這是什麽意思?”
“李官人,宋國行路新規矩,人車馬靠右走。所以我們走的這條通往環州的道,是我們的右手方。對麵的路,是環州通往清遠關的。”
“這樣就互不幹涉,速度就能跑起來。可是這邊要去那邊怎麽辦?”
“隔段路會有座簡易的橋,車馬人可以在那裏兩岸互通。”
“如此修建,耗費巨大啊。宋國花了多少錢糧?征發了多少民夫?”李青鸞默然了一會,好奇地問道。
“李官人,這路是三秦直道會社修建的,確實耗費了不少錢糧,具體多少,小的不知道。不過民夫確實沒有征發。”
“那哪裏來的人修建?”
“有花錢請來的營建社。還有就是...”
“就是什麽?”
“就是征發勞役營和戰俘營。”
“勞役營就是京兆府、秦川、郡等地判事院裁定有罪,判處勞役的,就是前些年販賣軍糧軍械的那些人。青壯能幹活的大約上萬人,全拉過來幹活了。戰俘營,是曆次戰敗,我夏軍被俘的官軍,無論是黨項、回鶻人,或者遺民和被掠去的漢民。全部拉去幹一遍活。”
張元慶看了一眼李青鸞,繼續說道,“隻是被掠去的漢民幹的時間短些,三個月時間,甄別的差不多就放還安置。遺民差不多半年。”
“回鶻、沙陀、吐穀渾人就差不多一年。黨項人就差不多兩年。要是當官的,或是貴族...某聽說,元符二年那幾次敗仗被俘的一些黨項貴人,還在戰俘營裏幹活。”
“這些人原本有二十幾萬,今年差不多隻剩下不到七萬。離開的多半是甄別放還各地安置,還有就是勞累或病...”
“被折磨而死?”李青鸞的眼睛裏閃著寒光。
“不,不,宋國現在極缺勞力人手,對這些能免費幹活的戰俘,十分放在心上。吃管飽,穿管暖,住管房,還有醫官時不時下來檢查身體,幹十天還能休息一天,比農夫家的耕牛還要用心。但是每天的活,還是很繁重的。有些貴人,以往養尊處優,這麽一幹活,身體自然就吃不消。或累或病...沒了。”
李青鸞沉默不語,隻是呆呆看著窗外。
隻見樹木一棵接著一棵地往後飛馳。樹都不大,像是這兩年才種下的,看模樣像是榆樹。這邊隔得太近,馬車又在跑,看不清楚。
但是對岸卻能看得很清楚。
每棵樹周圍都有一蓬蓬的綠色灌木,尺把高,蔓延在整個堤壩上,有向河床擴張的趨勢。現在看來,一團隔著一團。但是相信用不了多久,堤壩、河床以及堤壩兩邊的山坡溝壑,都會被這灌木覆蓋,變成一張淺綠色的毯子。
“以往好像沒有這些樹木?”李青鸞指著窗外的樹和灌木問道。
“是的李官人。這些都是這兩年新種的。”
“又是修路,又是種樹,這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趙十三有多少錢糧往裏砸?”李青鸞知道在西北苦寒之地,種樹養綠是多麽的不容易。
這裏本來種糧食養活人都很勉強,誰還有精力和閑心去種植這些樹林和灌木?
“李官人,這些樹木不是官府種的。”
李青鸞一愣,“那是誰種的?”
“是江淮、江東、兩浙、閩海那些富得流油的棉商、絲綢商、糧商和海商花錢雇人種的。”
“還有這事?張公,還請仔細跟我說說。”
“李官人,宋國秦川郡,這兩年官府在拚命地修直道和水利工程。而民間增加最多的是你見到的這些樹林灌木,還有大大小小的池塘水庫。都是我剛才說的那些人,花錢請人種植和修建,還有後續的養護。”
“池塘水庫?”
“是的,麵積小,不能自主放水的叫池塘。麵積稍大,有閘口放水的叫水庫。這些池塘和水庫,都是測繪局和工務局來勘察過,有利無害才準許修建的。雨季蓄水,平時按需緩緩放水澆灌...”
“那...那些東南商賈們花如此多的錢糧,是為了討趙十三的歡心嗎?”
“不是的,他們是為了換林票和水票。”
“林票和水票?”李青鸞十分不解,這是什麽玩意?
“是的。李官人,宋國天啟元年下半年有了新規定,凡是在西北種植樹木多少棵,灌木多少畝,種植成活兩年後可獲得相應的林票。此後每年,成活的樹木和灌木,都可繼續獲得相應比例的林票。池塘和水庫也是如此,按估算的麵積來算水票。”
“這些林票和水票,在那些東南的商賈手裏能派上大用場。棉商想擴大種棉麵積?拿林票或水票來。聽說一畝林票可以換取江北泰州等地十畝荒地。”
“荒地?”
“是的,宋國自天啟元年以來,天下各郡州縣搜檢田地,凡漏報者一律加征賦稅,嚴重者定罪加以沒收。鐵血手腕之下,這兩年來幾乎搜檢了天下所有的田地,登記在冊。然後今年宣布,所有無主土地、山澤湖泊,都為官有。”
“官有?本郡記得趙十三的《國體大誥》裏有說,天下所有土地,無論山河湖泊,主權和所有權歸天子所有。產權各歸各家。現在宣布這些荒地,是指這些無主又還沒有開墾之地的產權?”
“是的李官人。宋國新策正是以林票和水票換荒地。比如想擴大絲綢產量或多種糧食,可以,拿林票或水票換合適的荒地,去開了種桑樹或糧食。想建工廠,可以,拿林票或水票來換建廠的荒地。想開礦,也可以,拿林票或水票換礦山開礦權...”
張元慶細細地解釋著。
“甚至鹽商想多分鹽,海商想多造船,都可以拿林票或水票來換...諸如此類的好處,還有很多。於是這些商賈就跑到南海,運低價的糧食回來,再運到西北去...”
“用白花花的糧食和黃燦燦的銅錢,花錢請當地的百姓去種植樹林和灌木。閑時組織起來修池塘水庫。西北這些苦寒之地的百姓,既能種自己的地,又能分出部分勞力種樹木修池塘,賺取錢財,日子過得比以前強多了。”
“東南商賈們雖然耗費巨大,但是換回的林票和水票,卻能翻倍地把好處賺回來。還有,種下的灌木,比如眼前的沙棘,收獲的沙棘果是上好的補品,曬幹了可入藥,也可當果脯,都能賣錢。”
“還有池塘水庫,下雨時蓄滿水,可以養魚,後麵慢慢放水澆灌下麵的田地,也可以收錢。雖然微薄,養活維持這些樹木池塘的人卻是綽綽有餘。一裏一外,除了前期投入大,後續投入會慢慢攤薄,收益越來越大。”
說到這裏,張元慶忍不住感歎道:“那些商賈是最會算賬的,有好處的事,不用拿鞭子趕,他們會一湧而上。”
李青鸞歎息道:“不是他們會算賬,最會算賬的是趙十三!”
張元慶愣了一下,隨即附和道,“沒錯,李官人說得沒錯,趙官家是天底下最精明之人,也不知道他怎麽會想出這麽精妙的法子,讓東南中原的富商們,心甘情願地來西北投資造福。有報紙說,這叫什麽財富轉移,真正的以富濟貧。”
“如此說來,這西北諸條直道,也是趙十三利誘關東富豪們過來投修建的?”
“李官人英明。西北苦寒,富庶也不過關中那些地方。這些年為了支撐西北用兵,民力也用到了極致,所以靠西北之力,根本修不起這些道路。趙官家就搞什麽地方債券,招商引資,反正很多花頭,引得東南、中原、山東、河東、河北的富人們,組團來西北投資修路。”
李青鸞突然問了一句:“有投入,必須要有回報。修建這些直道,投入不小,能回本獲利嗎?不能回本獲利,那些富人上當吃虧也就一回哦。”
“是的,就是白馬川。”張元慶答道。
李青鸞點點頭,繼續看著窗外的景色。
白馬川河麵不寬,也就二三十步。渾黃的河水緩慢地向東南方向而去。
河床有六七十步寬,兩條堤壩如同兩條鐵鏈,鎖在白馬川的兩邊,又直又平。時不時看到對岸有騎手和馬車疾馳而來。這邊也常有騎手策馬超越過去。
“張公,這是什麽意思?”
“李官人,宋國行路新規矩,人車馬靠右走。所以我們走的這條通往環州的道,是我們的右手方。對麵的路,是環州通往清遠關的。”
“這樣就互不幹涉,速度就能跑起來。可是這邊要去那邊怎麽辦?”
“隔段路會有座簡易的橋,車馬人可以在那裏兩岸互通。”
“如此修建,耗費巨大啊。宋國花了多少錢糧?征發了多少民夫?”李青鸞默然了一會,好奇地問道。
“李官人,這路是三秦直道會社修建的,確實耗費了不少錢糧,具體多少,小的不知道。不過民夫確實沒有征發。”
“那哪裏來的人修建?”
“有花錢請來的營建社。還有就是...”
“就是什麽?”
“就是征發勞役營和戰俘營。”
“勞役營就是京兆府、秦川、郡等地判事院裁定有罪,判處勞役的,就是前些年販賣軍糧軍械的那些人。青壯能幹活的大約上萬人,全拉過來幹活了。戰俘營,是曆次戰敗,我夏軍被俘的官軍,無論是黨項、回鶻人,或者遺民和被掠去的漢民。全部拉去幹一遍活。”
張元慶看了一眼李青鸞,繼續說道,“隻是被掠去的漢民幹的時間短些,三個月時間,甄別的差不多就放還安置。遺民差不多半年。”
“回鶻、沙陀、吐穀渾人就差不多一年。黨項人就差不多兩年。要是當官的,或是貴族...某聽說,元符二年那幾次敗仗被俘的一些黨項貴人,還在戰俘營裏幹活。”
“這些人原本有二十幾萬,今年差不多隻剩下不到七萬。離開的多半是甄別放還各地安置,還有就是勞累或病...”
“被折磨而死?”李青鸞的眼睛裏閃著寒光。
“不,不,宋國現在極缺勞力人手,對這些能免費幹活的戰俘,十分放在心上。吃管飽,穿管暖,住管房,還有醫官時不時下來檢查身體,幹十天還能休息一天,比農夫家的耕牛還要用心。但是每天的活,還是很繁重的。有些貴人,以往養尊處優,這麽一幹活,身體自然就吃不消。或累或病...沒了。”
李青鸞沉默不語,隻是呆呆看著窗外。
隻見樹木一棵接著一棵地往後飛馳。樹都不大,像是這兩年才種下的,看模樣像是榆樹。這邊隔得太近,馬車又在跑,看不清楚。
但是對岸卻能看得很清楚。
每棵樹周圍都有一蓬蓬的綠色灌木,尺把高,蔓延在整個堤壩上,有向河床擴張的趨勢。現在看來,一團隔著一團。但是相信用不了多久,堤壩、河床以及堤壩兩邊的山坡溝壑,都會被這灌木覆蓋,變成一張淺綠色的毯子。
“以往好像沒有這些樹木?”李青鸞指著窗外的樹和灌木問道。
“是的李官人。這些都是這兩年新種的。”
“又是修路,又是種樹,這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趙十三有多少錢糧往裏砸?”李青鸞知道在西北苦寒之地,種樹養綠是多麽的不容易。
這裏本來種糧食養活人都很勉強,誰還有精力和閑心去種植這些樹林和灌木?
“李官人,這些樹木不是官府種的。”
李青鸞一愣,“那是誰種的?”
“是江淮、江東、兩浙、閩海那些富得流油的棉商、絲綢商、糧商和海商花錢雇人種的。”
“還有這事?張公,還請仔細跟我說說。”
“李官人,宋國秦川郡,這兩年官府在拚命地修直道和水利工程。而民間增加最多的是你見到的這些樹林灌木,還有大大小小的池塘水庫。都是我剛才說的那些人,花錢請人種植和修建,還有後續的養護。”
“池塘水庫?”
“是的,麵積小,不能自主放水的叫池塘。麵積稍大,有閘口放水的叫水庫。這些池塘和水庫,都是測繪局和工務局來勘察過,有利無害才準許修建的。雨季蓄水,平時按需緩緩放水澆灌...”
“那...那些東南商賈們花如此多的錢糧,是為了討趙十三的歡心嗎?”
“不是的,他們是為了換林票和水票。”
“林票和水票?”李青鸞十分不解,這是什麽玩意?
“是的。李官人,宋國天啟元年下半年有了新規定,凡是在西北種植樹木多少棵,灌木多少畝,種植成活兩年後可獲得相應的林票。此後每年,成活的樹木和灌木,都可繼續獲得相應比例的林票。池塘和水庫也是如此,按估算的麵積來算水票。”
“這些林票和水票,在那些東南的商賈手裏能派上大用場。棉商想擴大種棉麵積?拿林票或水票來。聽說一畝林票可以換取江北泰州等地十畝荒地。”
“荒地?”
“是的,宋國自天啟元年以來,天下各郡州縣搜檢田地,凡漏報者一律加征賦稅,嚴重者定罪加以沒收。鐵血手腕之下,這兩年來幾乎搜檢了天下所有的田地,登記在冊。然後今年宣布,所有無主土地、山澤湖泊,都為官有。”
“官有?本郡記得趙十三的《國體大誥》裏有說,天下所有土地,無論山河湖泊,主權和所有權歸天子所有。產權各歸各家。現在宣布這些荒地,是指這些無主又還沒有開墾之地的產權?”
“是的李官人。宋國新策正是以林票和水票換荒地。比如想擴大絲綢產量或多種糧食,可以,拿林票或水票換合適的荒地,去開了種桑樹或糧食。想建工廠,可以,拿林票或水票來換建廠的荒地。想開礦,也可以,拿林票或水票換礦山開礦權...”
張元慶細細地解釋著。
“甚至鹽商想多分鹽,海商想多造船,都可以拿林票或水票來換...諸如此類的好處,還有很多。於是這些商賈就跑到南海,運低價的糧食回來,再運到西北去...”
“用白花花的糧食和黃燦燦的銅錢,花錢請當地的百姓去種植樹林和灌木。閑時組織起來修池塘水庫。西北這些苦寒之地的百姓,既能種自己的地,又能分出部分勞力種樹木修池塘,賺取錢財,日子過得比以前強多了。”
“東南商賈們雖然耗費巨大,但是換回的林票和水票,卻能翻倍地把好處賺回來。還有,種下的灌木,比如眼前的沙棘,收獲的沙棘果是上好的補品,曬幹了可入藥,也可當果脯,都能賣錢。”
“還有池塘水庫,下雨時蓄滿水,可以養魚,後麵慢慢放水澆灌下麵的田地,也可以收錢。雖然微薄,養活維持這些樹木池塘的人卻是綽綽有餘。一裏一外,除了前期投入大,後續投入會慢慢攤薄,收益越來越大。”
說到這裏,張元慶忍不住感歎道:“那些商賈是最會算賬的,有好處的事,不用拿鞭子趕,他們會一湧而上。”
李青鸞歎息道:“不是他們會算賬,最會算賬的是趙十三!”
張元慶愣了一下,隨即附和道,“沒錯,李官人說得沒錯,趙官家是天底下最精明之人,也不知道他怎麽會想出這麽精妙的法子,讓東南中原的富商們,心甘情願地來西北投資造福。有報紙說,這叫什麽財富轉移,真正的以富濟貧。”
“如此說來,這西北諸條直道,也是趙十三利誘關東富豪們過來投修建的?”
“李官人英明。西北苦寒,富庶也不過關中那些地方。這些年為了支撐西北用兵,民力也用到了極致,所以靠西北之力,根本修不起這些道路。趙官家就搞什麽地方債券,招商引資,反正很多花頭,引得東南、中原、山東、河東、河北的富人們,組團來西北投資修路。”
李青鸞突然問了一句:“有投入,必須要有回報。修建這些直道,投入不小,能回本獲利嗎?不能回本獲利,那些富人上當吃虧也就一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