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鸞公開自己的身份,通過各種渠道求見趙似,都被毫不客氣地拒絕了。她絲毫不氣餒,終日在東華門盤桓,想著總能在這裏遇到趙十三。


    趙官家,聽說很喜歡微服出訪。一旦進出皇城,必定是走東華門。


    實在不行,就在這東華門前安營紮寨,鬧出大動靜來,看能不能逼出趙似來。


    現在這危急時刻,李青鸞已經顧不上一切,她隻想見到趙似。因為她非常清楚地知道,想要挽回夏國被滅的命運,向上蒼祈求沒用,請北遼調解也沒用。


    唯一能打救西夏的隻有趙似,大宋的官家。


    第四日,李青鸞因為有事,晚出門了半個時辰。


    一位被迷倒的貴公子受她所托,想方設法地找出一條覲見的渠道,今早是來回信的。說是某位世伯,某部尚書,答應在麵聖時提一句。


    於是一大早就來驛館,向李青鸞報信邀功。


    雖然宋國已經對夏國宣戰,但是李青鸞、張元慶屬於夏國使節。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宋國這點器量還是有的。


    雖然驛館這段時間冷清了許多,門可羅雀,但是宋國上下,誰也沒有為難他們。


    多少有了點希望,李青鸞好言好語,把這位貴公子打發走了,又來到了東華門前,左右盤桓,又開始等待的一天。


    臨近中午,突然一行馬車徐徐從北麵繞了過來。看儀仗,應該是皇後貴妃級別的。李青鸞心裏一驚,連忙衝了過去。


    侍衛毫不客氣地攔住了她,把她遠遠地隔開。


    “我是夏國的賀蘭郡主,我要見宋國官家!我有要事見宋國官家。”


    前麵的引導車絲毫沒有停,緩緩地駛進東華門。接著最華貴的馬車也跟著駛了進去。第二輛卻停了下來。


    在李青鸞的期盼下,一位女官走了過來,對侍衛官說道:“貴妃娘子叫帶她過去。”


    李青鸞提起裙裾,慌忙跑到馬車窗前,氣喘籲籲,臉色惶然。


    明朝霞掀開窗簾,露出半張臉。她看著李青鸞,神情複雜,最後輕聲說了一句:“官家已出城,奔西安去了。”


    說罷,放下窗簾,叫了一聲“走!”


    李青鸞整個人都愣在那裏,她覺得自己在一個深不可測的冰窟裏墜落,一直墜落著,無休無止。寒意已經深入到她身體,把她心中唯一還殘留的暖意也凍住。


    馬車駛過李青鸞的身邊,繼續前進。馬車裏,德妃李清照遲疑地問道:“姐姐,你為何告訴她這個消息?”


    “官家禦駕親征的消息,午後就會傳遍開封城。我隻是提前一點告訴她。這個李青鸞,雖然身為女子,卻一直在為故國奔波勞碌,比他們的王公大臣們還要盡心盡力。”


    “可是她名聲...”


    “她聲名狼藉,可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麽?都是為了她的故國—西夏。可惜了,就是因為她是夏國的郡主,否則的話,我真想好好與她結交一番。‘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在暴風驟雨之下,她的無能為力,她的孤苦,更讓人心酸...”


    李清照被勾起心裏悵然的感覺,“以前沒覺得怎麽,現在聽姐姐這麽一說,確實感覺到一種國危人飄零...萬一宋國到了這樣危急時刻,我們恐怕還不如這一位,不是束手無措,就是顧影哀歎。”


    說到這裏,李清照忍不住挑起窗簾,向後麵看去。


    隻見李青鸞已經回過神來。她緊握著雙拳,腳步堅定,匆匆向外走去。看著她的背影,李清照的心頭不由湧出一段詞來。


    “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倚遍闌幹,隻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李青鸞回到驛館,匆匆收拾一番,叫人牽出良駒,帶著幾個心腹隨從就奔出開封城,向西追去。


    趙似為了避免開封城軍民挽留和阻止自己禦駕親征,一直沒有把消息公開,隻是與重臣們一一談過,然後今天早上在皇後和妃子們相送下,帶著近百名隨駕幕僚和五百名侍衛,直出北門,匯合一千赤旗義從,向西而去。


    到了洛陽,匯合提前一天出發的驍騎營,以及由懷德陸軍小學十五歲以上學生組成的懷德營。


    這一日午後,行在入潼關,趙似傳令,全軍在潼關駐蹕。


    稍事休息,趙似帶著長孫墨離、譚世績、宇文虛中、李綱、趙鼎、葉遜、李光、張繹、陳修、李維等十幾位近臣,在數百位侍衛和義從的拱衛下,登上潼關旁邊的麒麟山。


    站在山頂上,向西可見華山一脈飛奔而來,到了這裏突然一滯,群山攢立,重重疊疊,把潼關裹挾在其中。


    向北,看到渭水自西、黃河自北,猛地匯合在一起,碰撞出驚濤駭浪。


    不愧是古來兵家必爭的地勢險要之地。


    “想前秦年間,數十萬秦兵,就是從這裏,唱著‘豈曰無衣’,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何等奮揚烈武。”趙似站在山頂上,指著大好河山,意氣奮發地說道。


    “有個秀才姓汪,騎介驢兒過江。江又過不得,做盡萬千趨鏘。有隻鳥兒叫雁,搭介翅膀向西。西北有賀蘭,踏破封作千戶侯。”


    有歌聲悠悠揚揚地飄了上來,正是過潼關的官兵們所唱。


    他們坐在搖搖晃晃的敞篷馬車上,以隊為單位,來自各處,千股萬流最後匯集在這裏,合成一股巨大的人流,穿過這雄偉潼關,向西而去。


    “這歌唱得有誌氣,又是朝拜又是封侯,有誌氣。”眾人忍不住叫了一聲好。


    過去一隊官兵,又來一隊,唱得是不一樣的民歌。


    “我今去了,你存心耐。我今去了,不用掛懷。我今去,千般出在無其奈。我去了,千萬莫把相思害。我今去了,我就回來。我回來,疼你的心腸仍然在,若不來,定是在外把相思害。”


    趙似一時愣住了。


    他猛然想到,十餘萬官兵從關東調往西北,參加殘酷的滅國之戰。這些人,包括剛才在山下潼關路裏唱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再也不能活著回到故裏,見到他們的親人。


    還有這兩年多,一直為滅夏國之戰做的暗中準備,不知耗費了民力。幾處倉庫滿滿當當,都是數以十萬計的民夫,或被雇傭、或被征用,在這東西大道上來回奔波,辛苦勞作的結果。


    “此次大戰,必須勝,不能敗。西北苦惡夏久矣!沿邊各州縣,這百年來家家戴孝,戶戶有喪。為了西北的太平,為了萬千百姓,我們必須要割除掉附在我大宋西北脊背上的毒瘤!”


    趙似捏緊拳頭,奮然說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世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破賊校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破賊校尉並收藏大宋世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