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慶府王宮附近的一座府邸裏,死氣沉沉。在最深處的一處院落裏,有一間屋子,傳出陣陣的咳嗽聲。
李青鸞半躺在床榻上,猛烈地咳嗽,咳得渾身上下都在抖動。侍女慌亂給她撫背,等到稍微氣順一點,連忙灌藥進嘴裏。
七手八腳忙了一陣子,李青鸞終於停住了咳嗽,躺在枕頭上,喘著粗氣。
此時的她,瘦得隻剩下皮包骨。往日白皙的皮膚,變得焦黑蠟黃。
李察哥站在一邊,呆呆地看著姐姐,目光裏滿是悲戚。
“坐,我的傻弟弟,你站著幹什麽?”順過氣來的李青鸞,笑著說道。
“姐姐,我不該逃出來的,我應該與尚父(嵬名安惠)他們一同死在靈州城下。”李察哥低著頭,氣餒地說道。
“不要聽那些人的胡言亂語。那些家夥,連前線都不敢去,聽到宋軍打過來,一日三驚,他們有什麽資格指責在前線浴血奮戰過的你?”
李青鸞氣色變得好了一些,在侍女的攙扶下坐了起來,身後墊著厚厚的枕頭。
她雖然臉色死灰,跟以前相比,卻少了焦慮和憂患,多了從容和通透。
看著李察哥坐下,李青鸞問道:“你來,是不是克夷門失陷了?”
“是的姐姐。宋國北路軍在兀剌海城全殲李良輔部後,全軍沿著黃河南下。克夷門的右廂朝順軍,以及退守回來的白馬博強軍,不到萬餘人,根本擋不住數萬宋軍騎兵的鋒芒。”
李青鸞像是在回憶,緩緩地說道。
“景帝(李元昊)在位時,我大白高國有精兵五十萬。北邊黑山威福軍,駐有七萬鐵騎,防備契丹人。賀蘭山駐有騎兵五萬,靈州城有精兵五萬,興慶府有侍衛、質子、衛戍等軍七萬...”
“...恍然過去百年,幾經動蕩,黑山威福軍隻剩下三萬多人,在兀剌海城全軍覆沒。賀蘭山的五萬擒生軍,興慶府的七萬禁軍,這幾年被東抽西調,餘下不過五萬餘,而且多是未經戰事的貴族子弟。宋軍有多少人?”
“姐姐,宋軍南路軍為西軍主力,有十五萬之眾,已經進據靜州等地;東路軍為部分西軍和河東軍,計五萬。攻陷省嵬城後,渡河包圍了定州城;西路軍為西軍騎兵主力,計有三萬,經過多日酣戰,基本上控製住了賀蘭山牧場。”
“北路軍全是騎兵,大約有六萬左右。攻陷克夷門之後,還在繼續南下,兵峰直指退守到攤糧城的賀蘭騎兵殘部。想必已經與他們的東路軍聯係上了。”
說到這裏,李察哥猶豫了一下。
李青鸞笑著鼓勵道:“二郎,說吧,有什麽話直管說。我這裏,還有什麽忌諱的?”
“姐姐,我懷疑——不,我相信姐姐此前的判斷,宋國官家在北路軍。”
李青鸞看了一眼李察哥,轉頭看向窗外,遠眺著北邊。
“宋國動員了三十萬馬步精兵,傾國而來,不分勝負,是不會罷休的。原本最好的計謀就是聚集全力,與宋軍殊死一搏,擺出玉石皆焚的勢態。讓他們知道我們是塊硬骨頭,逼急了就大家一起同歸於盡。”
李察哥用心地聽著。
“宋國官家趙十三,最會權衡利弊。一旦他發現,滅掉我大白高國,會讓他千辛萬苦編練出來的新軍死傷殆盡,他會做出選擇的。他最大的目標,不在西北,而在燕雲十六州。把主力耗費在我們身上,他拿什麽去收複燕雲十六州,怎麽去抵抗契丹人的反撲?”
“到那個時候,我們再跟他好好談,有尊嚴地投降。或者讓出靈武舊地,遷去西域,再打下一份基業;或者屈尊為臣,但還能保住嵬名一族的血脈,讓大白高國存嗣續業,不至滅絕。”
說完這些話,李青鸞耗盡了力氣。
她身子一軟,躺回到到枕頭上,一雙大大的眼睛看著屋頂房梁,彷佛一條離開水很久的魚。
李察哥的臉上滿是悲戚和痛惜,“可恨姐姐的良言對策,被那些昏庸之輩,當成無稽之言,白白浪費了最好時機。這幾月,我軍主力被宋軍逐一擊破,現在隻能困守孤城,徹底失去討價還價的餘地。”
說到這裏,他實在忍不住了,“陛下怎麽變得如此優柔寡斷?居然聽信了婦人和奸佞之臣的讒言,不用姐姐良策,棄絕生路,真是叫人痛心疾首!”
李青鸞休息了一會,終於恢複了些許元氣,有氣無力地答道。
“陛下肩上的擔子太重了,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才二十一歲(虛歲),這幾年宋國在趙十三的操持下,步步進逼。蠶食疆域,調略軍民,屢戰屢敗,給陛下帶來的壓力,太大了。大白高國百年基業,百萬軍民,全都維係在他一人身上...”
李青鸞沒有點明,李察哥也能聽出意思來。
哥哥李乾順原本確實英明睿智,行事果斷。可是從元符二年開始,與同歲的宋國官家趙十三對弈,連吃敗仗。疆域被占去大半,軍民減少過半,國困民窮,苟延殘喘。
這些事實,給一向自負雄才偉略的哥哥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加上局勢一日壞過一日,讓他焦頭爛額,心力交瘁。聽信讒言,連出昏招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困境和絕望中,還能保持心澄智明,不會病急亂投醫的人,幾近聖人了。哥哥李乾順,不是聖人。
“陛下現在在幹什麽?”李青鸞輕聲地問道。
“陛下聽信了皇後的進言,傳詔給僧眾功德司、出家功德司和護法功德司轄下的帝師、國師、法師、禪師等六百六十九人,聚集在護國大興禪寺裏,念誦經文,向佛祖祈福。”
暢想中文網
李青鸞吃了一驚,“向佛祖祈福?此時向佛祖祈什麽福?”
“大智寶樹帝師、白蓮秀妙帝師等十二位高僧向皇後建言說,宋國毀佛滅釋,罪孽滔天,佛祖即日會降下無邊法力,嚴懲宋國君臣。”
“大智寶樹帝師還信誓旦旦地說他夢見了佛祖,降下法旨,說要在宋軍圍攻興慶府時,派出四部雷神,八部天龍,以天雷地水讓宋軍全軍覆滅。展現佛法無邊、嚴懲佛敵罪人的同時,還福佑我大白高國,以示佛祖對虔誠信徒的施恩。”
李青鸞連聲冷笑:“這樣荒誕的鬼話,陛下和皇後也信?”
李青鸞半躺在床榻上,猛烈地咳嗽,咳得渾身上下都在抖動。侍女慌亂給她撫背,等到稍微氣順一點,連忙灌藥進嘴裏。
七手八腳忙了一陣子,李青鸞終於停住了咳嗽,躺在枕頭上,喘著粗氣。
此時的她,瘦得隻剩下皮包骨。往日白皙的皮膚,變得焦黑蠟黃。
李察哥站在一邊,呆呆地看著姐姐,目光裏滿是悲戚。
“坐,我的傻弟弟,你站著幹什麽?”順過氣來的李青鸞,笑著說道。
“姐姐,我不該逃出來的,我應該與尚父(嵬名安惠)他們一同死在靈州城下。”李察哥低著頭,氣餒地說道。
“不要聽那些人的胡言亂語。那些家夥,連前線都不敢去,聽到宋軍打過來,一日三驚,他們有什麽資格指責在前線浴血奮戰過的你?”
李青鸞氣色變得好了一些,在侍女的攙扶下坐了起來,身後墊著厚厚的枕頭。
她雖然臉色死灰,跟以前相比,卻少了焦慮和憂患,多了從容和通透。
看著李察哥坐下,李青鸞問道:“你來,是不是克夷門失陷了?”
“是的姐姐。宋國北路軍在兀剌海城全殲李良輔部後,全軍沿著黃河南下。克夷門的右廂朝順軍,以及退守回來的白馬博強軍,不到萬餘人,根本擋不住數萬宋軍騎兵的鋒芒。”
李青鸞像是在回憶,緩緩地說道。
“景帝(李元昊)在位時,我大白高國有精兵五十萬。北邊黑山威福軍,駐有七萬鐵騎,防備契丹人。賀蘭山駐有騎兵五萬,靈州城有精兵五萬,興慶府有侍衛、質子、衛戍等軍七萬...”
“...恍然過去百年,幾經動蕩,黑山威福軍隻剩下三萬多人,在兀剌海城全軍覆沒。賀蘭山的五萬擒生軍,興慶府的七萬禁軍,這幾年被東抽西調,餘下不過五萬餘,而且多是未經戰事的貴族子弟。宋軍有多少人?”
“姐姐,宋軍南路軍為西軍主力,有十五萬之眾,已經進據靜州等地;東路軍為部分西軍和河東軍,計五萬。攻陷省嵬城後,渡河包圍了定州城;西路軍為西軍騎兵主力,計有三萬,經過多日酣戰,基本上控製住了賀蘭山牧場。”
“北路軍全是騎兵,大約有六萬左右。攻陷克夷門之後,還在繼續南下,兵峰直指退守到攤糧城的賀蘭騎兵殘部。想必已經與他們的東路軍聯係上了。”
說到這裏,李察哥猶豫了一下。
李青鸞笑著鼓勵道:“二郎,說吧,有什麽話直管說。我這裏,還有什麽忌諱的?”
“姐姐,我懷疑——不,我相信姐姐此前的判斷,宋國官家在北路軍。”
李青鸞看了一眼李察哥,轉頭看向窗外,遠眺著北邊。
“宋國動員了三十萬馬步精兵,傾國而來,不分勝負,是不會罷休的。原本最好的計謀就是聚集全力,與宋軍殊死一搏,擺出玉石皆焚的勢態。讓他們知道我們是塊硬骨頭,逼急了就大家一起同歸於盡。”
李察哥用心地聽著。
“宋國官家趙十三,最會權衡利弊。一旦他發現,滅掉我大白高國,會讓他千辛萬苦編練出來的新軍死傷殆盡,他會做出選擇的。他最大的目標,不在西北,而在燕雲十六州。把主力耗費在我們身上,他拿什麽去收複燕雲十六州,怎麽去抵抗契丹人的反撲?”
“到那個時候,我們再跟他好好談,有尊嚴地投降。或者讓出靈武舊地,遷去西域,再打下一份基業;或者屈尊為臣,但還能保住嵬名一族的血脈,讓大白高國存嗣續業,不至滅絕。”
說完這些話,李青鸞耗盡了力氣。
她身子一軟,躺回到到枕頭上,一雙大大的眼睛看著屋頂房梁,彷佛一條離開水很久的魚。
李察哥的臉上滿是悲戚和痛惜,“可恨姐姐的良言對策,被那些昏庸之輩,當成無稽之言,白白浪費了最好時機。這幾月,我軍主力被宋軍逐一擊破,現在隻能困守孤城,徹底失去討價還價的餘地。”
說到這裏,他實在忍不住了,“陛下怎麽變得如此優柔寡斷?居然聽信了婦人和奸佞之臣的讒言,不用姐姐良策,棄絕生路,真是叫人痛心疾首!”
李青鸞休息了一會,終於恢複了些許元氣,有氣無力地答道。
“陛下肩上的擔子太重了,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才二十一歲(虛歲),這幾年宋國在趙十三的操持下,步步進逼。蠶食疆域,調略軍民,屢戰屢敗,給陛下帶來的壓力,太大了。大白高國百年基業,百萬軍民,全都維係在他一人身上...”
李青鸞沒有點明,李察哥也能聽出意思來。
哥哥李乾順原本確實英明睿智,行事果斷。可是從元符二年開始,與同歲的宋國官家趙十三對弈,連吃敗仗。疆域被占去大半,軍民減少過半,國困民窮,苟延殘喘。
這些事實,給一向自負雄才偉略的哥哥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加上局勢一日壞過一日,讓他焦頭爛額,心力交瘁。聽信讒言,連出昏招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困境和絕望中,還能保持心澄智明,不會病急亂投醫的人,幾近聖人了。哥哥李乾順,不是聖人。
“陛下現在在幹什麽?”李青鸞輕聲地問道。
“陛下聽信了皇後的進言,傳詔給僧眾功德司、出家功德司和護法功德司轄下的帝師、國師、法師、禪師等六百六十九人,聚集在護國大興禪寺裏,念誦經文,向佛祖祈福。”
暢想中文網
李青鸞吃了一驚,“向佛祖祈福?此時向佛祖祈什麽福?”
“大智寶樹帝師、白蓮秀妙帝師等十二位高僧向皇後建言說,宋國毀佛滅釋,罪孽滔天,佛祖即日會降下無邊法力,嚴懲宋國君臣。”
“大智寶樹帝師還信誓旦旦地說他夢見了佛祖,降下法旨,說要在宋軍圍攻興慶府時,派出四部雷神,八部天龍,以天雷地水讓宋軍全軍覆滅。展現佛法無邊、嚴懲佛敵罪人的同時,還福佑我大白高國,以示佛祖對虔誠信徒的施恩。”
李青鸞連聲冷笑:“這樣荒誕的鬼話,陛下和皇後也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