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對麵就是河東郡境界了?”明朝霞看著前方咆哮的黃河,好奇地問道。
“沒錯,我們要過的這個渡口,就是大名鼎鼎的風陵渡。”趙似看了看在遠處恭送自己一行的河南郡守李夔等人,轉過頭答道。
“官家,聽說河陰、垣曲、芮城等地都可以過黃河,為何我們要繞到這裏過黃河?”
“原因有二,其一,朕想再好好看看這條開封經洛陽通往潼關的直道。上次回京,忙著趕路,沒有仔細看。”
“其二,從那幾處渡河,過了河就是太行山、王屋山和中條山。”
明朝霞靜靜地等著,可是趙似說到這裏卻沒有下文。她眨著美目,好奇地盯著趙似,期盼他說出下文。
“意會就好了。”趙似偏偏不肯明說,故意逗她。
明朝霞卻是聰慧之人,很快就找到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
“官家,你擔心這三處山林裏,有山賊歹人伏擊巡幸隊伍?”她對於這個答案很是驚訝,不敢置信。
“怎麽可能?官家,敦輿山亂事之後,官軍把太行山、王屋山、中條山等山林僻遠地方,清剿得幹幹淨淨。怎麽還會有心懷不軌的山賊,敢襲擊禦駕?”
“哈哈,是你想多了。其實朕的意思是河陰等處過河,需要從太行、王屋和中條山道走,才能進入河東。巡幸隊伍,除了內侍宮女、禦前侍衛,幕僚隨從,宿衛、侍衛、驍騎三軍,林林總總三千人。”
“又行李繁雜、車輛眾多,很難通過狹窄的山道。從風陵渡過河,沿著河中平坦道路一路北上,再沿著汾河而上,就要容易多了。”
“原來如此。”明朝霞舒了一口氣,“臣妾還以為地方如此不靖。”
李芳走了過來,“官家,娘子,前麵渡船已經準備好了。皇後、德妃、昭儀和昭容娘子,帶著皇子公主,下了馬車,等著官家和貴妃娘子。”
“那我們過去吧。”
到了渡口,皇後曾氏和德妃李氏在說著話,昭儀劉氏抱著小皇子,在逗弄著他。昭容烏雅漢其娜臉色發青,看到趙似走過來,像是看到救星一般,衝了上來,拉著趙似的手,可憐巴巴地說道。
“官家,我們能不能不坐船?”
她漢語說得很生硬,但大家都能聽得懂意思。
“昭容怕水?”劉氏的臉笑得像隻狐狸,“哦,臣妾知道了,漠北沒有水,所以昭容望而生畏。”
“胡說,”趙似笑著反駁了一句,“烏雅漢其娜出生在薛良格河畔,那是漠北少有的大河,她從小就在河裏戲水沐浴,怎麽會怕水?她怕坐船。薛良格河再大,也不及這黃河的寬度一半,遄急不及三分之一。”
烏雅漢其娜拉著趙似的胳膊,可憐巴巴的像一隻小羊羔,望著趙似,連連點頭。
“我家旁邊的薛良格河,平緩得就像一條綢緞,就連河裏的魚兒,也比羊兒還要走得慢。”
烏雅漢其娜誇張的話,引起了眾人的哄笑聲。
最後,在趙似的攙扶下,烏雅漢其娜這才臉色慘白地走上渡船。
“怎麽樣?你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其實坐船就跟騎馬一樣。”趙似安慰道。
烏雅漢其娜感受了一下,搖了搖頭,“是有點像,都是晃來晃去,飄在空中。又有點不像,可臣妾說不出哪裏不像。”
趙似一激靈,不由自主地說道:“一個是左右搖晃,一個是前後搖晃。”
烏雅漢其娜猛地拉住趙似的手,驚喜地說道:“沒錯,是這麽個感覺。”
大家在船艙裏坐下,皇後曾氏問道:“官家,這次巡幸太原,去五台山替太後進香,臣妾聽聞,朝野非議很多。”
“任由他們非議好了。其實啊,這次出來,朕特意逗個大圈子,把河東、河北、山東轉一圈,就是想好好摸一摸地方的底。”
“不是有國情檢錄局以及華夏通訊社的數據和簡報嗎?”曾氏不解地問道。她監國數月,對政務上的事情已經非常熟悉了。
“看那些冰冷的數據和簡報,跟親眼所見,完全是兩回事。而且官吏們自古就有報喜不報憂的傳統,他們的春秋筆法,搞不好就把朕糊弄住了。”
李氏聽出趙似話裏的含義,問道:“官家是擔心地方有積弊憂患?”
趙似看了她一眼,這位自號易安居士的女才子,確實才思機敏。
“沒錯。朕的天啟新政,看上去搞得轟轟烈烈,其實朕心裏明白,它還隻是個半吊子變法。”
明朝霞奇怪地問道:“官家,天啟元年開始新政,你和宰相章公一幹人等嘔心瀝血,做了很多事情,為何說隻是半吊子的變法?”
“很多事情?千頭萬緒,從新布局,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卻都是伏筆準備,真正見效發力的事情都不多。就像朕在元符二年,忙忙碌碌,好像做了很多事,其實說來說去,隻做了兩件事,一是聚人心,二是抓軍警之權。”
“轉回來看天啟新政,搞了三年多,其實就辦了四件事,一是增加賦稅。進行鹽、糖、茶、酒改革,放開海內外商貿,規範商稅和關稅;二是搜錄天下田地和人口;三是培養了一批官員;四是剪除最大的外患。”
趙似扳著手指頭說道。
“剪除最大的外患?官家說的是滅西夏?”明朝霞問道。
“是的。西夏在西北腹地,又豺狼成性。一旦我朝內部生亂,這頭豺狼肯定會按捺不住。與其到時反受其害,不如先咬牙把它鏟除了,安安心心進行後續的新政。”
德妃李氏明白趙似話裏的意思,“官家,你是說天啟新政搞了三年多,辦了四件事,其實還隻是大動幹戈前的預備?”
“沒錯。真正的天啟新政是一道大餐。朕和章公這三年殫精竭力做的事情,其實隻是把火生起,把鍋架起,把材料備好,再把做大餐時可能遇到的幹擾,比如要來偷吃的老鼠、黃鼠狼,先弄死。”
明朝霞聽到這裏,有點急了,“官家,折騰了三年多,臣妾以為都要上菜了,你卻說菜都沒有下鍋?”
趙似哈哈大笑,曾氏在一旁替他解釋道:“‘治大國,若烹小鮮’,既要把材料佐料都備好,又要把火候調校好。”
“皇後娘子說得沒錯,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這鍋菜就夾生了;火候過了,這鍋菜就糊了。不到地方親眼看看情況,這火候真不好掌握啊。”
趙似的話讓眾人都陷入沉思。
烏雅漢其娜看看這個,又看看那位,強忍著心中想吐的感覺,好奇地問道:“官家,你們到底在說什麽?一會像是在討論國事,一會又像是在討論做飯?國事跟做飯,怎麽挨得上邊?”
一個浪打來,船左右晃動了一下,烏雅漢其娜心肝尖尖都在顫抖,連忙拉住了趙似的胳膊。腦子卻沒有停下,繼續在思考這個問題。
自從進入宋宮後,好強的她努力學習官話;努力識字;努力跟大汗的其她幾位可敦打成一片;努力地理解她們說的一切。
就算是在這個環境,她也不肯放鬆,很快被她想到了共同點。
“我知道了。治國和做飯是一樣的,官家就像做飯的大廚,做好飯菜,給誰吃,不給誰吃,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是那個一言好多個大銅鍋!”
趙似和眾女先是一愣,隨即忍不住大笑起來。
看到大家的笑容,烏雅漢其娜知道自己可能理解錯了,可是又不知道錯在哪裏,有些尷尬又有些不知所措。
趙似伸出手去,幫她捋了捋被河風吹動的一縷頭發,笑著說道:“你這麽理解,也沒錯。”
烏雅漢其娜笑了,仿佛春天裏草原上最美麗的花朵。曾氏、明氏、李氏都笑而不語,唯獨劉氏撇了撇嘴,有些不屑。
很快,船靠岸了,韓甲先在艙外稟告道:“官家,河東郡守常官人率文武在渡口接駕。”
你是天才,一秒記住:紅甘泉:
“沒錯,我們要過的這個渡口,就是大名鼎鼎的風陵渡。”趙似看了看在遠處恭送自己一行的河南郡守李夔等人,轉過頭答道。
“官家,聽說河陰、垣曲、芮城等地都可以過黃河,為何我們要繞到這裏過黃河?”
“原因有二,其一,朕想再好好看看這條開封經洛陽通往潼關的直道。上次回京,忙著趕路,沒有仔細看。”
“其二,從那幾處渡河,過了河就是太行山、王屋山和中條山。”
明朝霞靜靜地等著,可是趙似說到這裏卻沒有下文。她眨著美目,好奇地盯著趙似,期盼他說出下文。
“意會就好了。”趙似偏偏不肯明說,故意逗她。
明朝霞卻是聰慧之人,很快就找到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
“官家,你擔心這三處山林裏,有山賊歹人伏擊巡幸隊伍?”她對於這個答案很是驚訝,不敢置信。
“怎麽可能?官家,敦輿山亂事之後,官軍把太行山、王屋山、中條山等山林僻遠地方,清剿得幹幹淨淨。怎麽還會有心懷不軌的山賊,敢襲擊禦駕?”
“哈哈,是你想多了。其實朕的意思是河陰等處過河,需要從太行、王屋和中條山道走,才能進入河東。巡幸隊伍,除了內侍宮女、禦前侍衛,幕僚隨從,宿衛、侍衛、驍騎三軍,林林總總三千人。”
“又行李繁雜、車輛眾多,很難通過狹窄的山道。從風陵渡過河,沿著河中平坦道路一路北上,再沿著汾河而上,就要容易多了。”
“原來如此。”明朝霞舒了一口氣,“臣妾還以為地方如此不靖。”
李芳走了過來,“官家,娘子,前麵渡船已經準備好了。皇後、德妃、昭儀和昭容娘子,帶著皇子公主,下了馬車,等著官家和貴妃娘子。”
“那我們過去吧。”
到了渡口,皇後曾氏和德妃李氏在說著話,昭儀劉氏抱著小皇子,在逗弄著他。昭容烏雅漢其娜臉色發青,看到趙似走過來,像是看到救星一般,衝了上來,拉著趙似的手,可憐巴巴地說道。
“官家,我們能不能不坐船?”
她漢語說得很生硬,但大家都能聽得懂意思。
“昭容怕水?”劉氏的臉笑得像隻狐狸,“哦,臣妾知道了,漠北沒有水,所以昭容望而生畏。”
“胡說,”趙似笑著反駁了一句,“烏雅漢其娜出生在薛良格河畔,那是漠北少有的大河,她從小就在河裏戲水沐浴,怎麽會怕水?她怕坐船。薛良格河再大,也不及這黃河的寬度一半,遄急不及三分之一。”
烏雅漢其娜拉著趙似的胳膊,可憐巴巴的像一隻小羊羔,望著趙似,連連點頭。
“我家旁邊的薛良格河,平緩得就像一條綢緞,就連河裏的魚兒,也比羊兒還要走得慢。”
烏雅漢其娜誇張的話,引起了眾人的哄笑聲。
最後,在趙似的攙扶下,烏雅漢其娜這才臉色慘白地走上渡船。
“怎麽樣?你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其實坐船就跟騎馬一樣。”趙似安慰道。
烏雅漢其娜感受了一下,搖了搖頭,“是有點像,都是晃來晃去,飄在空中。又有點不像,可臣妾說不出哪裏不像。”
趙似一激靈,不由自主地說道:“一個是左右搖晃,一個是前後搖晃。”
烏雅漢其娜猛地拉住趙似的手,驚喜地說道:“沒錯,是這麽個感覺。”
大家在船艙裏坐下,皇後曾氏問道:“官家,這次巡幸太原,去五台山替太後進香,臣妾聽聞,朝野非議很多。”
“任由他們非議好了。其實啊,這次出來,朕特意逗個大圈子,把河東、河北、山東轉一圈,就是想好好摸一摸地方的底。”
“不是有國情檢錄局以及華夏通訊社的數據和簡報嗎?”曾氏不解地問道。她監國數月,對政務上的事情已經非常熟悉了。
“看那些冰冷的數據和簡報,跟親眼所見,完全是兩回事。而且官吏們自古就有報喜不報憂的傳統,他們的春秋筆法,搞不好就把朕糊弄住了。”
李氏聽出趙似話裏的含義,問道:“官家是擔心地方有積弊憂患?”
趙似看了她一眼,這位自號易安居士的女才子,確實才思機敏。
“沒錯。朕的天啟新政,看上去搞得轟轟烈烈,其實朕心裏明白,它還隻是個半吊子變法。”
明朝霞奇怪地問道:“官家,天啟元年開始新政,你和宰相章公一幹人等嘔心瀝血,做了很多事情,為何說隻是半吊子的變法?”
“很多事情?千頭萬緒,從新布局,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卻都是伏筆準備,真正見效發力的事情都不多。就像朕在元符二年,忙忙碌碌,好像做了很多事,其實說來說去,隻做了兩件事,一是聚人心,二是抓軍警之權。”
“轉回來看天啟新政,搞了三年多,其實就辦了四件事,一是增加賦稅。進行鹽、糖、茶、酒改革,放開海內外商貿,規範商稅和關稅;二是搜錄天下田地和人口;三是培養了一批官員;四是剪除最大的外患。”
趙似扳著手指頭說道。
“剪除最大的外患?官家說的是滅西夏?”明朝霞問道。
“是的。西夏在西北腹地,又豺狼成性。一旦我朝內部生亂,這頭豺狼肯定會按捺不住。與其到時反受其害,不如先咬牙把它鏟除了,安安心心進行後續的新政。”
德妃李氏明白趙似話裏的意思,“官家,你是說天啟新政搞了三年多,辦了四件事,其實還隻是大動幹戈前的預備?”
“沒錯。真正的天啟新政是一道大餐。朕和章公這三年殫精竭力做的事情,其實隻是把火生起,把鍋架起,把材料備好,再把做大餐時可能遇到的幹擾,比如要來偷吃的老鼠、黃鼠狼,先弄死。”
明朝霞聽到這裏,有點急了,“官家,折騰了三年多,臣妾以為都要上菜了,你卻說菜都沒有下鍋?”
趙似哈哈大笑,曾氏在一旁替他解釋道:“‘治大國,若烹小鮮’,既要把材料佐料都備好,又要把火候調校好。”
“皇後娘子說得沒錯,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這鍋菜就夾生了;火候過了,這鍋菜就糊了。不到地方親眼看看情況,這火候真不好掌握啊。”
趙似的話讓眾人都陷入沉思。
烏雅漢其娜看看這個,又看看那位,強忍著心中想吐的感覺,好奇地問道:“官家,你們到底在說什麽?一會像是在討論國事,一會又像是在討論做飯?國事跟做飯,怎麽挨得上邊?”
一個浪打來,船左右晃動了一下,烏雅漢其娜心肝尖尖都在顫抖,連忙拉住了趙似的胳膊。腦子卻沒有停下,繼續在思考這個問題。
自從進入宋宮後,好強的她努力學習官話;努力識字;努力跟大汗的其她幾位可敦打成一片;努力地理解她們說的一切。
就算是在這個環境,她也不肯放鬆,很快被她想到了共同點。
“我知道了。治國和做飯是一樣的,官家就像做飯的大廚,做好飯菜,給誰吃,不給誰吃,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是那個一言好多個大銅鍋!”
趙似和眾女先是一愣,隨即忍不住大笑起來。
看到大家的笑容,烏雅漢其娜知道自己可能理解錯了,可是又不知道錯在哪裏,有些尷尬又有些不知所措。
趙似伸出手去,幫她捋了捋被河風吹動的一縷頭發,笑著說道:“你這麽理解,也沒錯。”
烏雅漢其娜笑了,仿佛春天裏草原上最美麗的花朵。曾氏、明氏、李氏都笑而不語,唯獨劉氏撇了撇嘴,有些不屑。
很快,船靠岸了,韓甲先在艙外稟告道:“官家,河東郡守常官人率文武在渡口接駕。”
你是天才,一秒記住:紅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