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似站在一片湖水岸邊,舉目望去,遠處中條山叢山疊嶺,連綿不絕。近處水波蕩漾,深藍色的水麵時不時現出一堆堆的雪白色。


    “這裏就是解池?”趙似問道。


    “是的陛下。”常安民答道,“鹽池東西七十裏、南北七裏,方一百二十裏。深而不流,水出白鹽,自然凝成,朝取夕複,終無減損。”


    他指著東邊說道:“陛下,鹽池分東西兩個大池,以及永小、金井、賈瓦、夾凹、蘇老、熨鬥六小池。製鹽多依賴東池,它內有一條黑河,被稱為‘鹽母’。橫貫東西,下接鹽層,鹵水充盈。接其鹵製鹽,顆大粒白。”


    “陛下,從周穆王到前秦,這裏一直是中原以及西北地區用鹽主要供給地,史稱大夏之鹽。隻是現在海鹽昌盛,尤其是官家實行新鹽法後,兩淮的海鹽,深入中原、河東和秦川。海鹽品質比夏鹽好許多。現在這解池有些沒落。”


    “沒落也沒關係,生產力發展,交通便利,更好更便宜的海鹽進入到百姓家中,也是一件幸事。隻是這裏的鹽戶要好生安置,不能讓他們絕了生計。”


    “官家體恤百姓,是大宋之幸。”常安民先恭維了一句,“解池原本有鹽戶四千六百七十九戶。到今年,已經減少至兩千九百四十五戶。那一千多戶鹽戶,被分流至太原狐堰山鋼鐵廠、垣曲銅礦和上黨水泥廠。”


    說到這裏,常安民又解釋了一番:“陛下,這些鹽戶世代製鹽,按照秘書省的分類,屬於產業工人。他們也確實不會種地,就算分田地給他們,也不知道如何入手。所以臣同布政司的同僚們商量過,分流至這幾家工廠,繼續做產業工人,比做農夫要合適。”


    趙似轉過頭來又問道:“後續你們做過跟蹤調查嗎?這些被分流的鹽戶,進入到各工廠,情況如何?”


    “頭三月我們做過跟蹤調查,分流鹽戶有兩百一十多戶出現不大不小的問題,有六十餘戶出現比較大的問題。我們都一一解決了。再後來就沒有跟進了。”常安民答道。


    “希古先生,朕記得你沒有進成均大學國政學院和彝倫館學習過,怎麽知道這些新出來的行政措施和流程?”


    “回陛下的話。臣確實沒有進這兩處學習過,但臣從大理寺轉任河東後,真的很想進去進修。隻是陛下和朝廷把河東民政交付給臣,不敢懈怠,也抽不出身來。於是臣就托京中好友,把國政學院和彝倫館的教材,給臣寄了一份過來。閑餘時間就拿出來好好看一看。”


    趙似盯著他看了好一會,長歎可一口氣:“要是朝中多些希古先生這樣的大臣,何愁天下不宴清?”


    “陛下繆讚了。”常安民連忙謙虛地答道。


    趙似又把目光轉到解池上,想起了什麽,感歎地說道:“解池,在滅夏戰略上,出了大力。夏國出產,除了牛羊皮毛和部分藥材外,鹽要占很大一部分,供應了西北諸州縣。”


    “元符二年秋,朕時為簡王,與西夏開戰,然後奏請皇兄,封鎖宋夏邊境。當時夏國的鹽巴,為西北諸州縣必需,輕易斷不了。朕與時任陝西路轉運使的潁叔公(蔣之奇)商議,增加解池的鹽巴產量,暫時緩解了西北諸州縣用鹽所需,頂住了對夏國食鹽的封鎖。”


    “而後,蔣公又遣人去收複的西海,開拓鹽田,出產食鹽,進而解決了河西、隴右州縣以及朱雀旗各千戶的用鹽。使得西夏的食鹽更難進入宋境。如此一來,封鎖西夏的戰略得以完美執行,西夏國力被最大限度地削弱。解池功不可沒。”


    趙似隨即又感歎道:“潁叔公,長於理財,善治漕運。朕準備用他為右仆射兼計相。可惜他年事太高,元符年間主持西北轉運之事,已經耗費他的精力。天啟年後,連求了數次乞骸骨。朕苦苦挽留,請他為成均大學左司業兼管仲學院山長。”


    “這次朕離京時,還特意去看了看他。身體越發地不行,已經辭去一切職位,在家養病。唉...”


    常安民聽到這裏,心頭一動。


    現在的計相是計部尚書蔡京。這幾年來,主持了鹽糖酒茶改製,商稅關稅改革,搜錄田地等一係列稅政大事。使得賦稅增加、國庫充盈,能夠支撐去年的滅夏之戰。


    尚書省十位尚書,就他風頭正勁。正旦以滅夏之戰論功行賞,蔡京得授正二品金紫光祿大夫勳位。


    曾經有段時間,傳出他是接任太宰之位的候選人,雖然排在他弟弟蔡卞、中書省司徒蘇轍、樞密院使許將之後。但是能並列此位,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前幾日尚書省宰台調整,蔡京補位為右仆射,計部尚書被張國康接任。


    常安民是元符二年秋就跟隨趙似入西北,算是潛邸從龍老臣。對趙似的用人思路比較了解。隻要他對你得才幹和品行認可,幾乎是毫無保留的信任和重用。


    比如總領國政的太宰章惇,主政河北的張叔夜,以及主政河東的自己。


    官家對蔡京如此使用,常安民察覺出有些不放心的意思在裏麵。計部如此重要,完全可以讓蔡京以右仆射兼任計部尚書,算是名副其實的計相。


    偏偏官家不如此安排。又聽到剛才一番對潁叔公的感歎,常安民幾乎可以明確自己心中的懷疑。


    再想到一些傳聞,常安民心裏有數了。


    看過解池後,趙似轉身離開。


    往遠處馬車走去的路上,趙似突然問常安民。


    “希古先生,你去了吏部,河東郡守可有合適的人選?”


    常安民遲疑了一下。


    官家如此問,別人或許隻敢回答一句:河東郡守位高權重,臣不敢妄議,請陛下乾綱獨斷。


    但常安民熟知官家的脾性,如此發問,其實也在對自己做一番考究。


    主政一方,除了妥善處理政務外,還要留意提拔和培養人才。你把河東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卻沒有在這裏發掘、培養和提拔一批人才出來,對於官家來說,也是不合格的。


    “回官家的話,臣舉薦參知河東布政司事,兼太原州知州李複李履中。”


    “李複李履中?”趙似覺得這個名字很熟悉,像是在哪裏聽到過。停下腳步在腦海裏搜尋起來。


    “朕記起來了。元符二年,朕奉皇兄詔書巡察沿邊五路,他以朝散郎管勾熙河路經略安撫司機宜文字。”


    “陛下過目不忘,確實就是他。李履中是長安人,負奇氣,喜言兵,與書無不讀。元豐二年中進士。五年(1082年)攝夏陽令。元右、紹聖年間曆知潞、亳、夔等縣州。陛下領軍河湟大捷後,李履中論功遷知陳州。”


    “天啟二年,臣接任河東,想起此人。元符二年,臣隨陛下入西北,處置幾起大桉,與他交往甚密,知道他的才幹。所以向尚書省請調履中為太原知州,去年遷參知河東布政司事。”


    地方官製幾經改進,現在在郡一級,布政使是郡政主官。同知布政司事是他的第一副手。兩到三位參知布政司事也是副手,排名靠後,各管一攤。


    太原州是郡治所在,又是直隸州。知州再加參知布政司事,這位李複等於是河東的第四把手,僅排在常安民、同知和管錢糧賦稅的參知之後。


    趙似點了點頭,隨即安排道:“叫他到新絳縣等朕,再隨駕一起回太原。”


    常安民馬上應道:“喏!臣馬上快馬去太原傳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世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破賊校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破賊校尉並收藏大宋世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