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家,從種世衡被範仲淹提攜重用後,逐漸成為西軍諸將門中底蘊最深厚,聲望最高的一支。
種世衡生有八子,種詁、種診、種諮、種詠、種諤、種所、種記、種誼。其中種詁、種診、種諤戰功顯赫,關中百姓稱其為“三種”。
在第三代中,種記之子種師道名聲最盛。他拜在張載門下,成為關學骨幹。精通儒學,很早就通過考試,改任文官。又秉承家傳,能文能武。
相對而言,種諤之子種樸,雖然是一員難得的良將,但是前途遠沒有已經突破文武界限的種師道遠大。
官家製定滅夏戰略後,很快就把聲名鵲起的種師道(種建中),以及他的親弟弟兼得力助手種師中調至河東和河北,隻留下名聲不顯的種樸,當時引起西軍諸將議論紛紛。
大家都以為是官家為了避免種師道借著滅夏這股清風,扶搖直上,讓種家聲勢更盛,更加難以壓製。
現在看來,這恐怕又是官家製衡的手段。他把滅夏之功分潤給了西軍三巨頭的姚家、劉家,再把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大功留給了種家和扶植的新一輩將領們。
趙似看著在座諸人的神情,似乎把他們心裏的想法都看明白,目光深邃,含笑不語。
“希古先生、王師,諸位,而今西夏已除,大宋心腹之患,隻剩下北麵的契丹人。”趙似點名這次會議的主題。
“契丹人的實力,經過軍情偵查局的數年的摸查,八九不離十,詳細資料,相信各位都已經看過。”
在座的都是從三品/副將軍以上的文臣武將,以及親信近臣,有資格看到那份甲等機密資料——《天啟二年北遼軍政實情細則》。
“有些人認為,我宋軍挾滅夏威勢,揮師北上,定能一舉收複燕雲十六州。他們是萬萬不知滅夏之役的艱辛,才說出如此豪言壯語!”趙似微微歎了一口氣。
他隻是說有些人,實際上在開封城,在地方,抱有這種思想的人不在少數。
這些人多為文人書生,也有商賈、販夫走卒等普通百姓。他們以前看到宋軍跟夏軍開戰,一直是勝少負多。突然間宋軍逆勢大轉,連戰連勝,一舉滅了夏國。
於是以為天命在宋,不由地熱血沸騰,直貫腦門。從此前的一味的悲觀失望,猛然間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自負傲慢,目空一切。
有些新聞報紙為了迎合這種思潮,一味地弘揚宋軍威勢,閉著眼睛把遼軍貶得一文不值。還說什麽燕雲十六州軍民苦遼久矣,一待宋軍北伐,定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到時候摧枯拉朽,勢如破竹。
這種喧囂的論點,為沸沸揚揚的“盲目勝遼論”添了一瓢滾油,搞得人心浮動,躁動不安。甚至一群在成均、璧雍、河南師範等院校讀書的大學生們,紛紛上書,要求北伐,再揚國威。
於是,在河東太原,河北真定、河間修建防禦城堡群,就變成了不合時宜,勞民傷財的舉動,被某些人大加鞭撻。
趙似掃了一眼,目光盯著種師道,問道:“彝叔,你說說,我大宋的這次滅夏之役,是從什麽開始的?”
種師道抬起頭,雙目如星,朗聲道:“回陛下的話,依微臣想,滅夏之役,是從平夏城之役開始。”
趙似讚許地點點頭,“彝叔,繼續說下去。”
“是陛下。平夏城之戰,夏軍大敗,嚴重打擊了後黨梁氏一脈的聲望,也讓西夏軍實力和士氣受到嚴重打擊。借著這次機會,夏主李乾順聯手遼人,鳩殺了梁後,然後開始鏟除梁黨在西夏的實力。”
種師道侃侃而言。
“可是梁氏一門兩後,執秉西夏國政三十五年,根深蒂固。李乾順鏟除梁黨勢力,自然引起內部混亂。陛下洞察千裏,看到了西夏的弱點,以巡邊之名,發動了河湟之役,誘敵深入,迂回分割,逐一殲敵。狠狠地放了西夏的血。至此,我軍占據了戰場的主動權。”
“從元符三年河南之役到涼州之役,都是在執行官家的戰略——持續不斷地給西夏放血,讓它沒有絲毫的喘息和恢複的機會。天啟元年,我大宋在北遼的調解下,與西夏暫時議和。卻展開了另一場戰役,通過經濟手段,封鎖宋夏邊境,不放一粒夏鹽入關,不準一粒糧食出境...繼續放西夏的血。”
西軍上下為何對趙似心悅誠服,除了這位官家真得很能打之外,更是計謀百出。
經濟戰、間諜戰...各種出乎眾人想象的手段,輪番上陣,使得原本無比強橫的西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準備了如此數年,終於等到西夏實力最弱的時刻,陛下當機立斷,傾全國之力,這才滅了夏國。所以說,滅夏之戰,不在去年短短數月,也不在河湟之戰之時,而是從平夏城之戰開始。”
說到這裏,種師道頓了頓,繼續說道:“這一戰略也完全符合三快一慢以及觀察、快速、猛攻和鐵律。前期準備和觀察,沉得住氣,準備充分、觀察全麵,一旦發現漏洞,快速猛攻,抓住敵人的弱點窮追猛打...”
種師道把趙似的戰略部署盛讚了一番後,話題轉移到北遼上。
“對於北遼,其實跟對付西夏一樣。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它露出致命的弱點...”
聽到這裏,趙似終於又開腔了。
“彝叔說得沒錯。打仗最忌諱的就是打稀裏湖塗仗。目標不定、情況難明、時機未到...都是稀裏湖塗的一種。任何一種情況下,戰事勝負全憑天意。”說到這裏,趙似的語氣變得凝重。
“軍國大事,關係到社稷存亡,百姓安危。全憑天意,那是極不負責的。懷義,你給大家解釋下,進攻北遼的時機,為何現在還不成熟?”
“喏!”趙懷義站了出來應道。身為懷德郎出身的侍從武官,他是趙似的親信近臣。
“根據情報,北遼在天祚帝以及幾位寵臣的配合下,確實官吏腐敗、民不聊生,但是遼軍的根基,契丹人部落,目前還保持著基本完好的狀態。北遼中樞和地方,已經腐朽潰爛,但是基層部眾,還勉強維持著現狀。不過我們相信應該很快了。”
說到這裏,趙懷義抬起頭,眼睛裏透出一種堅信不疑,身上彌漫著一種與傳統宋軍武官截然不同的氣質。
“腐朽和壓榨,已經在契丹人最堅實的盟友——奚人部落裏蔓延著。權貴們醉生夢死,部眾們水深火熱。現在目前這種情況,也正在向契丹人部落蔓延。權貴們早就窮極奢華,部眾們即將陷入到水深火熱之中。”
趙似看著自己的侍從武官趙懷義,用一種母庸置疑的口氣,彷佛在宣判著某人的命運。
這是軍谘府根據各種情報推斷出來的,也跟自己所知道的曆史相吻合。
再過十幾年,女真人完顏部迅速崛起,對北遼的攻勢勢如破竹。不是完顏部多麽的神勇,而是北遼上層已經爛透,下層各族民眾都恨透了這個政權,沒有人願意為它流一滴血。
“請問小哥,這還需要多久?”種師道期盼地問道。
趙懷義沒有出聲,把目光轉向趙似。
趙似心裏盤算了一下,按照曆史,還需要十年女真人才會率先揭竿而起,在對契丹人狠狠踹了幾腳後,十五年後這個昔日的龐然大物才會轟然倒下。
自己緊鑼密鼓地部署了這麽多步棋,已經極大的削弱了北遼的實力,促進其的衰敗。
趙似堅定地說道:“五年,五年之後我們定能覓到機會。”
隨即他轉言道:“但是不管現在,還是將來,我們在麵對北遼,必須先立於不敗,再謀其它。先把我們的防禦群修築牢固了,無後顧之憂,才敢放膽進攻。這些事情,那些二吊子的嘴皮神將們不懂,你們必須懂!”
“是!”大堂裏眾人齊聲應道。
“光守不攻,不是朕的風格,也不是我軍的風格。朕曾經在黃河邊誓言,絕不讓這條母親河,有一裏河段不在我大宋境內。所以,黃河河套東部的天德軍、雲內州、東勝州以及朔州,將是我們下一步的攻略目標。但是現在我大宋和北遼,還是睦鄰友好的兄弟之國。所以實現這一戰略部署的主力,不是你們晉寧軍,也不是由平夏、定邊兩軍合並的寧夏軍...”
趙似意味深長地說道:“你們晉寧軍要做的工作就是守好邊境,配合樞密院的命令。”
聽到這裏,在座的所有人都心裏浮現出一個名字,漠北正在組建和整編的玄武旗。
種世衡生有八子,種詁、種診、種諮、種詠、種諤、種所、種記、種誼。其中種詁、種診、種諤戰功顯赫,關中百姓稱其為“三種”。
在第三代中,種記之子種師道名聲最盛。他拜在張載門下,成為關學骨幹。精通儒學,很早就通過考試,改任文官。又秉承家傳,能文能武。
相對而言,種諤之子種樸,雖然是一員難得的良將,但是前途遠沒有已經突破文武界限的種師道遠大。
官家製定滅夏戰略後,很快就把聲名鵲起的種師道(種建中),以及他的親弟弟兼得力助手種師中調至河東和河北,隻留下名聲不顯的種樸,當時引起西軍諸將議論紛紛。
大家都以為是官家為了避免種師道借著滅夏這股清風,扶搖直上,讓種家聲勢更盛,更加難以壓製。
現在看來,這恐怕又是官家製衡的手段。他把滅夏之功分潤給了西軍三巨頭的姚家、劉家,再把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大功留給了種家和扶植的新一輩將領們。
趙似看著在座諸人的神情,似乎把他們心裏的想法都看明白,目光深邃,含笑不語。
“希古先生、王師,諸位,而今西夏已除,大宋心腹之患,隻剩下北麵的契丹人。”趙似點名這次會議的主題。
“契丹人的實力,經過軍情偵查局的數年的摸查,八九不離十,詳細資料,相信各位都已經看過。”
在座的都是從三品/副將軍以上的文臣武將,以及親信近臣,有資格看到那份甲等機密資料——《天啟二年北遼軍政實情細則》。
“有些人認為,我宋軍挾滅夏威勢,揮師北上,定能一舉收複燕雲十六州。他們是萬萬不知滅夏之役的艱辛,才說出如此豪言壯語!”趙似微微歎了一口氣。
他隻是說有些人,實際上在開封城,在地方,抱有這種思想的人不在少數。
這些人多為文人書生,也有商賈、販夫走卒等普通百姓。他們以前看到宋軍跟夏軍開戰,一直是勝少負多。突然間宋軍逆勢大轉,連戰連勝,一舉滅了夏國。
於是以為天命在宋,不由地熱血沸騰,直貫腦門。從此前的一味的悲觀失望,猛然間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自負傲慢,目空一切。
有些新聞報紙為了迎合這種思潮,一味地弘揚宋軍威勢,閉著眼睛把遼軍貶得一文不值。還說什麽燕雲十六州軍民苦遼久矣,一待宋軍北伐,定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到時候摧枯拉朽,勢如破竹。
這種喧囂的論點,為沸沸揚揚的“盲目勝遼論”添了一瓢滾油,搞得人心浮動,躁動不安。甚至一群在成均、璧雍、河南師範等院校讀書的大學生們,紛紛上書,要求北伐,再揚國威。
於是,在河東太原,河北真定、河間修建防禦城堡群,就變成了不合時宜,勞民傷財的舉動,被某些人大加鞭撻。
趙似掃了一眼,目光盯著種師道,問道:“彝叔,你說說,我大宋的這次滅夏之役,是從什麽開始的?”
種師道抬起頭,雙目如星,朗聲道:“回陛下的話,依微臣想,滅夏之役,是從平夏城之役開始。”
趙似讚許地點點頭,“彝叔,繼續說下去。”
“是陛下。平夏城之戰,夏軍大敗,嚴重打擊了後黨梁氏一脈的聲望,也讓西夏軍實力和士氣受到嚴重打擊。借著這次機會,夏主李乾順聯手遼人,鳩殺了梁後,然後開始鏟除梁黨在西夏的實力。”
種師道侃侃而言。
“可是梁氏一門兩後,執秉西夏國政三十五年,根深蒂固。李乾順鏟除梁黨勢力,自然引起內部混亂。陛下洞察千裏,看到了西夏的弱點,以巡邊之名,發動了河湟之役,誘敵深入,迂回分割,逐一殲敵。狠狠地放了西夏的血。至此,我軍占據了戰場的主動權。”
“從元符三年河南之役到涼州之役,都是在執行官家的戰略——持續不斷地給西夏放血,讓它沒有絲毫的喘息和恢複的機會。天啟元年,我大宋在北遼的調解下,與西夏暫時議和。卻展開了另一場戰役,通過經濟手段,封鎖宋夏邊境,不放一粒夏鹽入關,不準一粒糧食出境...繼續放西夏的血。”
西軍上下為何對趙似心悅誠服,除了這位官家真得很能打之外,更是計謀百出。
經濟戰、間諜戰...各種出乎眾人想象的手段,輪番上陣,使得原本無比強橫的西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準備了如此數年,終於等到西夏實力最弱的時刻,陛下當機立斷,傾全國之力,這才滅了夏國。所以說,滅夏之戰,不在去年短短數月,也不在河湟之戰之時,而是從平夏城之戰開始。”
說到這裏,種師道頓了頓,繼續說道:“這一戰略也完全符合三快一慢以及觀察、快速、猛攻和鐵律。前期準備和觀察,沉得住氣,準備充分、觀察全麵,一旦發現漏洞,快速猛攻,抓住敵人的弱點窮追猛打...”
種師道把趙似的戰略部署盛讚了一番後,話題轉移到北遼上。
“對於北遼,其實跟對付西夏一樣。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它露出致命的弱點...”
聽到這裏,趙似終於又開腔了。
“彝叔說得沒錯。打仗最忌諱的就是打稀裏湖塗仗。目標不定、情況難明、時機未到...都是稀裏湖塗的一種。任何一種情況下,戰事勝負全憑天意。”說到這裏,趙似的語氣變得凝重。
“軍國大事,關係到社稷存亡,百姓安危。全憑天意,那是極不負責的。懷義,你給大家解釋下,進攻北遼的時機,為何現在還不成熟?”
“喏!”趙懷義站了出來應道。身為懷德郎出身的侍從武官,他是趙似的親信近臣。
“根據情報,北遼在天祚帝以及幾位寵臣的配合下,確實官吏腐敗、民不聊生,但是遼軍的根基,契丹人部落,目前還保持著基本完好的狀態。北遼中樞和地方,已經腐朽潰爛,但是基層部眾,還勉強維持著現狀。不過我們相信應該很快了。”
說到這裏,趙懷義抬起頭,眼睛裏透出一種堅信不疑,身上彌漫著一種與傳統宋軍武官截然不同的氣質。
“腐朽和壓榨,已經在契丹人最堅實的盟友——奚人部落裏蔓延著。權貴們醉生夢死,部眾們水深火熱。現在目前這種情況,也正在向契丹人部落蔓延。權貴們早就窮極奢華,部眾們即將陷入到水深火熱之中。”
趙似看著自己的侍從武官趙懷義,用一種母庸置疑的口氣,彷佛在宣判著某人的命運。
這是軍谘府根據各種情報推斷出來的,也跟自己所知道的曆史相吻合。
再過十幾年,女真人完顏部迅速崛起,對北遼的攻勢勢如破竹。不是完顏部多麽的神勇,而是北遼上層已經爛透,下層各族民眾都恨透了這個政權,沒有人願意為它流一滴血。
“請問小哥,這還需要多久?”種師道期盼地問道。
趙懷義沒有出聲,把目光轉向趙似。
趙似心裏盤算了一下,按照曆史,還需要十年女真人才會率先揭竿而起,在對契丹人狠狠踹了幾腳後,十五年後這個昔日的龐然大物才會轟然倒下。
自己緊鑼密鼓地部署了這麽多步棋,已經極大的削弱了北遼的實力,促進其的衰敗。
趙似堅定地說道:“五年,五年之後我們定能覓到機會。”
隨即他轉言道:“但是不管現在,還是將來,我們在麵對北遼,必須先立於不敗,再謀其它。先把我們的防禦群修築牢固了,無後顧之憂,才敢放膽進攻。這些事情,那些二吊子的嘴皮神將們不懂,你們必須懂!”
“是!”大堂裏眾人齊聲應道。
“光守不攻,不是朕的風格,也不是我軍的風格。朕曾經在黃河邊誓言,絕不讓這條母親河,有一裏河段不在我大宋境內。所以,黃河河套東部的天德軍、雲內州、東勝州以及朔州,將是我們下一步的攻略目標。但是現在我大宋和北遼,還是睦鄰友好的兄弟之國。所以實現這一戰略部署的主力,不是你們晉寧軍,也不是由平夏、定邊兩軍合並的寧夏軍...”
趙似意味深長地說道:“你們晉寧軍要做的工作就是守好邊境,配合樞密院的命令。”
聽到這裏,在座的所有人都心裏浮現出一個名字,漠北正在組建和整編的玄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