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致虛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又單獨坐在官家的跟前,心裏總是有一種不真實感。這種不真實感在某種程度上消除了部分緊張。
官家真的好年輕,回想一下,官家才二十八歲。他十七歲即位,十年時間就已經做出了超越太祖太宗皇帝、與漢武唐宗媲美的豐功偉業。
可能是他身上散發的光芒,讓眾人忽略了他的年紀。他仿佛是泰山華山,屹立在那裏,歲月對其而言,已經失去意義。
範致虛胡思亂想的時候,趙似開口了。
“範謙叔,朕看你在前天和昨天的討論會上,似乎意猶未盡。”
範致虛知道,現在機會來了,自己必須要好好把握。能不能從二十幾位郡守中脫穎而出,就看這一回了。
“回稟陛下,臣確實有些想法。隻是擔心當眾說出來,怕引起非議爭論,所以想單獨向陛下稟告。”
“哦,你說來聽聽。”
“是,陛下。”範致虛清了清嗓子,開始說起來。
“陛下,我朝新政中,賦稅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而田賦是賦稅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田賦不足,軍民官庶都得餓肚子。十年來,朝廷在田賦改革非常謹慎,也做了幾次嚐試。依臣的愚見,田賦主要變法的內容,一是傳繼前唐後期的兩稅法。”
“臣用心研究過兩稅法,其核心無非是以田產多寡為征收標準,從此前的舍地稅人向舍人稅地轉換...我朝新政田賦法裏,以田地為征收對象,分稻田、麥田、旱地、山地分類,確定統一征收標準。再按豐、平、災等年景確定減免標準...”
範致虛故意說的很詳細,好展示他身為一郡之首,對於這些具體的政務也是銘記在心,顯得他是能臣幹吏!
官家最喜歡的就是能臣幹吏。
看到趙似帶著微笑,時不時地點點頭,範致虛忍不住心裏大喜,不枉我熬夜苦背了好幾夜。
“天啟五年,前計相元長公在四州十二縣試行折錢法,把田賦折成錢數,直接繳納銅錢。試行兩年,反饋有好有壞,爭論不休,所以折錢法一直在緩行之中。”
趙似越聽越有興趣了。
“謙叔對田賦新法有什麽看法?”
“回陛下的話,臣分析過折錢法,這一田賦新法的優劣點。優點是省卻官府的大量人力物力。比如偏遠地區,交通不便,州縣把各鄉的田賦糧食匯總,轉運入國庫,耗費巨大。要是沒有河湖水運,全憑人力、畜力和車輛轉運,這個損耗更是難以忍受。”
“其次,折錢法不是實物繳納,讓許多稅丁沒有徇私舞弊的操作空間。以前大小頭、陰陽斛、踢斛淋尖,胥吏稅丁們手段百出,百姓苦不堪言。折錢法後,田賦定成錢,該交多少銅錢就是多少銅錢。現在又有了定製銅錢銀圓和銀圓劵,更難以在錢的成色上打主意了。”
範致虛越說越有信心,“...這些優點是朝廷一直想推行折錢法的重要原因。但是折錢法的缺點也有,最大的詬病就是百姓把糧食變成銅錢這一過程中,又要受一次盤剝。在前幾年銅錢緊張時,糧食換錢,更是要被扒一層皮...”
“那謙叔你的意見是什麽?”
“陛下,臣的建議是每郡根據當年收成和糧價,定下田賦實物繳納數量以及折錢金額,百姓可自有選擇。願意實物繳納的,就直接繳納糧食好了。願意折錢的,就直接繳納錢好了。”
範致虛自信滿滿地說道。
“嗯,這倒不失為一個法子。”趙似沉吟道。
看到官家一臉沉思的樣子,知道他把自己說的話,提的建議都聽進去,範致虛心裏那個得意啊。
這一回十有**就中了,以後我是不是簡在帝心,等著飛黃騰達了?
“謙叔,那你有沒有想過,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轉運不方便,朝廷才希望用折錢法。偏偏這些地方,收糧食的商隊去得少,拿糧食換錢困難重重不說,還賣不起價。跟使用折錢法起了矛盾。”
“在交通便利的富庶地區,朝廷反倒希望百姓們繳納實物為田賦。偏偏這裏換糧方便,糧價又波動不休,有時候也賣不起價來。這時,百姓們反倒願意繳納糧食完成田賦。又矛盾了。謙叔,這該如何解決?”
範致虛傻眼了,我那知道啊!
剛才那些東西,範致虛還是找心腹們商議了好久,原本準備寫成一份文章發布在報紙雜誌上,現在有機會,想著在官家麵前賣弄一下。結果一句反問,直接問得啞口無言。
看到範致虛窘迫的樣子,趙似不以為然,揮了揮手,“答不上也不要緊,你能想到前麵那些,已經非常不錯了。”
範致虛有些氣餒。
今天想著要露下臉,結果把屁股露出來了。突然他靈光一現,恭敬地問道:“陛下,這些問題臣在治政時也會遇到,還請陛下賜教垂訓。”
“這些問題朕一直在考慮。想到的解決辦法,你說的靈活繳納製算其中一個。百姓想實物還是折錢繳納,任由他們。其次,建立一套有效的糧食轉運製度更加重要。交通不便地區繳納的糧食,沒有必要運進運出,可以實地消化。當地官吏的俸糧,縣城裏百姓的用度,當地駐軍、河工等用糧...”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監管要到位。征收標準、減免標準以及審定這些數字,才是出問題的重災區。這也是朕來東南給你們開會的原因之一。製度要跟上,思想學習也要跟上...”
範致虛虛心地聽著,心裏有些失落。這次的麵聖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啊,不行,我準備了這麽久,怎麽可以無功而返。
聽到學習運動上,範致虛心頭一亮,又想到了一個建議。
等趙似說完,範致虛說道:“陛下的垂訓,臣牢記在心,回去後一定用心學習,認真執行。”
接著他話鋒一轉,“陛下,臣還有一個建議。”
“嗯,但說無妨。”
“陛下提到的這個學習運動,第一位就是統一思想,臣在想,如何統一思想呢?就如陛下前天在會議上所言,要有準星,才不會出偏。隻是臣在想,現在統一思想的準星在哪裏呢?”
範致虛的話引起了趙似的深思。
“嗯,你繼續。”
“陛下,你前天所引的範文正公、橫渠先生名言,都體現著儒家典籍裏好的一麵。忠君、愛國、親民,忠孝仁義廉恥...等等。陛下即位以來,定期在報紙雜誌上發布聖諭明訓,臣都有認真學習過,字字如暮鼓晨鍾,震耳發聵。臣讀完後,總是如醍醐灌頂。”
範致虛看了一眼趙似的神情,小心地繼續說道:“陛下,何不延請諸多誌同道合的大儒,好好學***過往頌布的聖訓,兩者融合在一起,成為統一思想的準星。”
趙似點了點頭,居然不再提這些,隻是說:“東南數郡官員做了部分調整。直隸州廬州知州轉遷他地,新知州,吏部那邊提出了幾個人選,朕圈定了張繹。張思叔是伊川先生(程頤)的關門弟子,盡得真傳。”
說到這裏,趙似語氣變得有些飄忽,“世人看到朕不喜洛學,便與伊川先生疏遠。他患病臥床,許多學生、故友都不敢近身。張繹當時在秘書省任校書郎兼通政司副使,聞知伊川先生病重,特意向朕告假,前去侍奉...”
“伊川先生病逝後,他還大病一場,差點一命呼嗚,幸好有杏林國手及時醫治。張思叔,學識有、才幹也有,朕也對其寄予重望。現在遷到你屬下共事,以後要精誠團結,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範致虛一直在忐忑不安地聽著。
他不知道官家聽完自己這個建議後的反應是什麽,聽到“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這一句時,頓時恍然大悟,心中狂喜不已。
“臣遵旨!
你是天才,一秒記住:紅甘泉:
官家真的好年輕,回想一下,官家才二十八歲。他十七歲即位,十年時間就已經做出了超越太祖太宗皇帝、與漢武唐宗媲美的豐功偉業。
可能是他身上散發的光芒,讓眾人忽略了他的年紀。他仿佛是泰山華山,屹立在那裏,歲月對其而言,已經失去意義。
範致虛胡思亂想的時候,趙似開口了。
“範謙叔,朕看你在前天和昨天的討論會上,似乎意猶未盡。”
範致虛知道,現在機會來了,自己必須要好好把握。能不能從二十幾位郡守中脫穎而出,就看這一回了。
“回稟陛下,臣確實有些想法。隻是擔心當眾說出來,怕引起非議爭論,所以想單獨向陛下稟告。”
“哦,你說來聽聽。”
“是,陛下。”範致虛清了清嗓子,開始說起來。
“陛下,我朝新政中,賦稅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而田賦是賦稅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田賦不足,軍民官庶都得餓肚子。十年來,朝廷在田賦改革非常謹慎,也做了幾次嚐試。依臣的愚見,田賦主要變法的內容,一是傳繼前唐後期的兩稅法。”
“臣用心研究過兩稅法,其核心無非是以田產多寡為征收標準,從此前的舍地稅人向舍人稅地轉換...我朝新政田賦法裏,以田地為征收對象,分稻田、麥田、旱地、山地分類,確定統一征收標準。再按豐、平、災等年景確定減免標準...”
範致虛故意說的很詳細,好展示他身為一郡之首,對於這些具體的政務也是銘記在心,顯得他是能臣幹吏!
官家最喜歡的就是能臣幹吏。
看到趙似帶著微笑,時不時地點點頭,範致虛忍不住心裏大喜,不枉我熬夜苦背了好幾夜。
“天啟五年,前計相元長公在四州十二縣試行折錢法,把田賦折成錢數,直接繳納銅錢。試行兩年,反饋有好有壞,爭論不休,所以折錢法一直在緩行之中。”
趙似越聽越有興趣了。
“謙叔對田賦新法有什麽看法?”
“回陛下的話,臣分析過折錢法,這一田賦新法的優劣點。優點是省卻官府的大量人力物力。比如偏遠地區,交通不便,州縣把各鄉的田賦糧食匯總,轉運入國庫,耗費巨大。要是沒有河湖水運,全憑人力、畜力和車輛轉運,這個損耗更是難以忍受。”
“其次,折錢法不是實物繳納,讓許多稅丁沒有徇私舞弊的操作空間。以前大小頭、陰陽斛、踢斛淋尖,胥吏稅丁們手段百出,百姓苦不堪言。折錢法後,田賦定成錢,該交多少銅錢就是多少銅錢。現在又有了定製銅錢銀圓和銀圓劵,更難以在錢的成色上打主意了。”
範致虛越說越有信心,“...這些優點是朝廷一直想推行折錢法的重要原因。但是折錢法的缺點也有,最大的詬病就是百姓把糧食變成銅錢這一過程中,又要受一次盤剝。在前幾年銅錢緊張時,糧食換錢,更是要被扒一層皮...”
“那謙叔你的意見是什麽?”
“陛下,臣的建議是每郡根據當年收成和糧價,定下田賦實物繳納數量以及折錢金額,百姓可自有選擇。願意實物繳納的,就直接繳納糧食好了。願意折錢的,就直接繳納錢好了。”
範致虛自信滿滿地說道。
“嗯,這倒不失為一個法子。”趙似沉吟道。
看到官家一臉沉思的樣子,知道他把自己說的話,提的建議都聽進去,範致虛心裏那個得意啊。
這一回十有**就中了,以後我是不是簡在帝心,等著飛黃騰達了?
“謙叔,那你有沒有想過,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轉運不方便,朝廷才希望用折錢法。偏偏這些地方,收糧食的商隊去得少,拿糧食換錢困難重重不說,還賣不起價。跟使用折錢法起了矛盾。”
“在交通便利的富庶地區,朝廷反倒希望百姓們繳納實物為田賦。偏偏這裏換糧方便,糧價又波動不休,有時候也賣不起價來。這時,百姓們反倒願意繳納糧食完成田賦。又矛盾了。謙叔,這該如何解決?”
範致虛傻眼了,我那知道啊!
剛才那些東西,範致虛還是找心腹們商議了好久,原本準備寫成一份文章發布在報紙雜誌上,現在有機會,想著在官家麵前賣弄一下。結果一句反問,直接問得啞口無言。
看到範致虛窘迫的樣子,趙似不以為然,揮了揮手,“答不上也不要緊,你能想到前麵那些,已經非常不錯了。”
範致虛有些氣餒。
今天想著要露下臉,結果把屁股露出來了。突然他靈光一現,恭敬地問道:“陛下,這些問題臣在治政時也會遇到,還請陛下賜教垂訓。”
“這些問題朕一直在考慮。想到的解決辦法,你說的靈活繳納製算其中一個。百姓想實物還是折錢繳納,任由他們。其次,建立一套有效的糧食轉運製度更加重要。交通不便地區繳納的糧食,沒有必要運進運出,可以實地消化。當地官吏的俸糧,縣城裏百姓的用度,當地駐軍、河工等用糧...”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監管要到位。征收標準、減免標準以及審定這些數字,才是出問題的重災區。這也是朕來東南給你們開會的原因之一。製度要跟上,思想學習也要跟上...”
範致虛虛心地聽著,心裏有些失落。這次的麵聖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啊,不行,我準備了這麽久,怎麽可以無功而返。
聽到學習運動上,範致虛心頭一亮,又想到了一個建議。
等趙似說完,範致虛說道:“陛下的垂訓,臣牢記在心,回去後一定用心學習,認真執行。”
接著他話鋒一轉,“陛下,臣還有一個建議。”
“嗯,但說無妨。”
“陛下提到的這個學習運動,第一位就是統一思想,臣在想,如何統一思想呢?就如陛下前天在會議上所言,要有準星,才不會出偏。隻是臣在想,現在統一思想的準星在哪裏呢?”
範致虛的話引起了趙似的深思。
“嗯,你繼續。”
“陛下,你前天所引的範文正公、橫渠先生名言,都體現著儒家典籍裏好的一麵。忠君、愛國、親民,忠孝仁義廉恥...等等。陛下即位以來,定期在報紙雜誌上發布聖諭明訓,臣都有認真學習過,字字如暮鼓晨鍾,震耳發聵。臣讀完後,總是如醍醐灌頂。”
範致虛看了一眼趙似的神情,小心地繼續說道:“陛下,何不延請諸多誌同道合的大儒,好好學***過往頌布的聖訓,兩者融合在一起,成為統一思想的準星。”
趙似點了點頭,居然不再提這些,隻是說:“東南數郡官員做了部分調整。直隸州廬州知州轉遷他地,新知州,吏部那邊提出了幾個人選,朕圈定了張繹。張思叔是伊川先生(程頤)的關門弟子,盡得真傳。”
說到這裏,趙似語氣變得有些飄忽,“世人看到朕不喜洛學,便與伊川先生疏遠。他患病臥床,許多學生、故友都不敢近身。張繹當時在秘書省任校書郎兼通政司副使,聞知伊川先生病重,特意向朕告假,前去侍奉...”
“伊川先生病逝後,他還大病一場,差點一命呼嗚,幸好有杏林國手及時醫治。張思叔,學識有、才幹也有,朕也對其寄予重望。現在遷到你屬下共事,以後要精誠團結,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範致虛一直在忐忑不安地聽著。
他不知道官家聽完自己這個建議後的反應是什麽,聽到“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這一句時,頓時恍然大悟,心中狂喜不已。
“臣遵旨!
你是天才,一秒記住:紅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