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蔡卞的話,曹鐸第一個念頭不是去想各郡增設一員總領的利弊,而是在想,這麽重大的事情,官家為何不親自與會跟大家商議?


    以前他最喜歡跟群臣討論這些遲疑不決的問題,各抒己見,甚至還叫它“頭腦風暴”。


    怎麽這次卻隻是叫太宰蔡卞帶著大家議一議?官家到底是個什麽意思?


    身為趙似的總角之交,一直都是親近的臣子,曹鐸細細想了一會,突然想到了一點。


    會不會是官家認為自己在場,很容易影響大家的思緒。以前大家確實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但是隨著滅夏平遼和定大理,國勢日見昌盛,官家的權勢也日漸威重。


    章惇、蘇轍、範純禮、韓忠彥、許將等一批老臣相繼去世和致仕,隨著這批最早仁宗皇帝時入仕,經曆數朝起伏的老臣們的離去,朝堂上敢直言駁斥官家的大臣,越來越少。許多大臣,包括自己在內,首先考慮的是官家對這件事的態度,再以此為依據去做出抉擇。


    官家應該是意識到這點,所以盡量不親自出席東閣會議,讓群臣們無所顧忌地盡可能地發表意見。


    其他的閣老也多半想明白了其中的玄機,靜待了半刻鍾,有人開口了。


    “某覺得,應當設立一員方伯,總領郡事。眾所周知,我大宋疆域廣袤,超越漢唐,腹地設郡二十有餘。每郡州縣又有若幹,百姓百萬計。中原、東南還好說,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往來便利。但是還有諸多郡地形複雜,交通不便。”


    最先發言的是張叔夜。


    “某做過地方官,知道地方的情況,錯綜複雜,千頭百緒。山洪水災,嘯聚山林...各種突發事情層出不窮。這個時候需要有人當機立斷。隻是現在各郡三司各司其職,職責分明,這是好事。但是一旦出現意外,恐怕也會出現互相推諉的情況。如果是這樣,某擔心事態蔓延,一發不可收拾了。”


    議事堂裏擺著的座鍾嗒嗒作響,就像是某種樂器在敲打著節奏,催促著某位角色趕緊上台。


    靜了幾分鍾,範純粹說話了。


    “每郡三司分立,各司其職,起初大家並不讚同,覺得過於繁瑣細致,有繁政累民之嫌。可是實際執行起來,我們才發現,監督官吏的關鍵在於職責清晰。什麽衙門,該做什麽事。什麽職位,當盡何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才能有問題找到負責衙門和具體責任人,而不是像以前,查來查去,最後和稀泥了事。”


    “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有的地方偏遠,如設立一員,總領郡事,三司之權盡攬與其身,恐有難料之事...所以老夫認為,三司分立,不失為良策,當延續不變。”


    事態很明顯,張叔夜身為正方,支持新設一員,總領郡事,統轄三司。理由是地方事情錯綜複雜,應當有大員坐鎮,手持臨機處置之權,好應對各種突發事件。


    範純粹則是反方,他的理由是如果有地方大員總領三司,有便宜行事之權,很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麵。


    兩人話雖然說得光麵堂皇,但在座的眾人都聽懂話語裏的另一層意思。


    張叔夜顧忌的是新政開始進入“深水區”,可能在地方上引發的危機。


    新政以前的諸多舉措,一是拚命做大麵餅,大家都有的分,且分得更多;二是嚴厲打擊征收賦稅的諸多劣行,杜絕百姓繳納十分稅,朝廷隻收到四分,貪官汙吏和相關人員分掉六分的情況。


    種種舉措,都在盡可能地避免侵犯文官、世家等利益集團的利益,同時在做大麵餅的情況,使得他們分到的那一份比以前更多些。


    正是因為這些舉措,使得元符三年以的新政雖有波瀾,但是沒有大的波折。在穩定的環境下,大宋國力才得以迅速增強,進而可以支撐起滅夏、平遼和收大理的諸多戰事。


    現在,力推新政的大臣們都知道,確實已經到了更進一步的時候了。


    首先官家挾三大功之威,天下沒有哪一股勢力敢拂其鋒芒。其次西夏、北遼已滅,大宋沒有外患之憂,內部就算出些亂子,也不用擔心內外勾結。


    所以從天啟十一年,蔡卞帶著新一任內閣上任以來,新政開始向改變麵餅分配方式進行了。雖然前期隻是溫吞水,徐徐圖之,但相關利益集團都不是傻子,早晚都會察覺到,新政的手開始從他們的口袋裏掏錢——讓他們少分錢,就等於從他們口袋裏掏錢。


    廢除職田,就是非常關鍵又帶有試探性的一步。


    在這種情況下,地方非常有可能出現大的亂子——上次新政延續王荊公的校舍新法等科舉變法,讓文人士子、世家子弟們做官之路變得更難一些,就出現以佛門信徒為代表的民亂。現在直接嗆到他們的肺管子,怎麽可能不會有異動?


    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必須有一位中樞派遣的大員,總領郡事。一旦出現意外,能夠當機立斷,把叛亂扼殺在萌芽狀態,把因此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


    身為反方代表的範純粹,當然能看到這點。但是身為溫和保守派的領袖,他還在堅持真宗先帝開始的祖宗之法——異論相攪。


    此前的異論相攪,是大臣士大夫們在朝堂上各持不同的政見,從而互相製約,維護著皇權的威嚴。但是造成的結果是朝堂上黨爭激烈,中樞政令難以得到徹底地執行——大家都忙著黨同伐異去了,哪裏還顧得上理政撫民?


    官家即位以來,基本上摒棄了“異論相攪”,通過各種手段,對官吏進行大改造,“統一思想、團結一心”。進而使得天啟年間的官府執行效率,遠超曆代先帝。


    但是君意帝心,自古以來都是一樣的。


    官家通過官製改革,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即細化明確了各機構和官吏的職責,又通過各有司互相監督和製約,達到鞏固君權的目的。


    從“異論相攪”的政見製約,直接進化到“各司其職”的權責製衡。


    經過近十年的運行和完善,範純粹為首的溫和保守派們,已經非常認可這一種進步。現在又要改變,他們認為大可不必。


    保守派之所以被稱為保守派,就是因為他們力求穩定,不願意過多地變化改進,從而引發未知的風險。


    蔡卞看到正反兩方已經表明態度,他掃了一眼眾人,問道:“大家還有什麽意見?盡管說來。”


    在座的一一發言,基本上不是站在正方,支持新設一員方伯,就是站在反方,反對新設,維持現狀。他們隻不過給各自支持的論點,再多增加了幾條理由而已。


    曹鐸是站在正方的,他暗自估算了一下,正反雙方支持的人數差不多,勢均力敵。如此一來,這項議程算是僵持不決了。


    但是內閣會議上,最好不要出現這種情況——各大學士、學士們都有要職,政務繁忙,能抽空參加內閣會議實屬不易。能當場議出結果的,最好能當場議出來。


    這種情況,就能體現出內閣會議主持人——太宰的能力。


    一般有爭議的議程,他都會先與司徒、司寇先商議一番,各自達成一致意見,然後再分別與其他閣老談話,聽取意見,或采納或勸說,幾經磋商,達成基本一致,或者爭取到多數人同意,這才擺到內閣會議上討論。


    隻是這項議程是官家突然提出來的,蔡卞無法提前與閣老們溝通協商。不過他對現在的結果,心中早就有了預料,想要解決爭端,必須讓某人出聲。


    於是蔡卞轉向某處,開口說話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世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破賊校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破賊校尉並收藏大宋世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