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府內書房裏,左資政蔡京正在挑燈夜讀。
他頭戴東坡巾,身穿一身襴衫,戴著一副水晶老花鏡,聚集會神地看著手裏的書。
隻是一個多小時前,他從第一百二十三頁看起,看到現在還隻看到第一百二十五頁。
突然,外麵響起了細微的腳步聲,像是貓兒沿著遠處的院牆緩緩走近。
“誰來了?”蔡京抬起頭,對著門口問道。
在門外伺候著的下人連忙答道:“阿郎,是大郎君來了。”
“哦,大郎來了。”蔡京順勢放下手裏的書,摘下老花鏡,端坐在椅子上,輕揉著鼻根,靜靜地等待著。嘴角能隱約看到失望之色。
過了少許,腳步聲在門口響起,伺候的下人恭聲招呼道:“小的見過大郎君。”
很快,蔡攸搖搖晃晃地走了進來,先拱手唱了一個無禮喏,“父親大人,兒子無禮,無禮了。”
蔡京還沒開口答話,被蔡攸身上散發出來的酒氣撲了一臉,連忙用袖子掩著鼻子,遮著臉。
“你喝酒了?”
“喝了幾杯。高麗人喝酒不行啊。”蔡攸一邊答著話,一邊自己拉了張椅子,坐在對麵。
“高麗人,”蔡京長長的眉毛一挑,“你跟高麗陳奏使團的人攪合到一起了?”
“是啊,盛情難卻——呃!”蔡攸打了一個酒嗝,酒氣更濃,蔡京連忙轉過臉去,十分嫌棄。
“你喝了多少酒?”他不滿地說道。
“一壇,還是兩壇,不記得了。大家談得開心,誰去記這個。”蔡攸抓起桌子上的茶杯。那是蔡京的茶,也不顧它已經涼透了,一口氣喝了個幹淨。
“你難道不知道那些高麗人所圖嗎?你覺得這件事是你能去辦的嗎?”蔡京話裏充滿了譏諷。
蔡攸不以為然,反而笑嘻嘻的。
“兒子當然知道這些高麗人想做什麽。這些家夥,不知道我們官家的厲害,還在這裏心存僥幸。這世上,沒人敢在我們官家手裏占便宜。”
“那你還在這裏攪合什麽?”蔡京想到什麽,臉色微微一變,“高麗人許了你多少好處?讓你甘做先登馬前卒?”
“我的爹爹,高麗人還是很有錢的。他們出手送出的新羅婢,確實可人啊。爹爹,要不要我轉贈兩位給你。”
蔡京沒有出聲,伸手把桌子上的書合上。啪的一聲,在寂靜的房間裏格外響亮,像是一記清楚的巴掌聲,扇醒了半醉的蔡攸。
“父親在看書啊。”蔡攸開始沒話找話。
“不知道爹爹在看什麽書?哦,傳世印書局的新版《史記》,爹爹也看起這簡化字體,增加了標點符號的新版書?”
“大家都在看,老夫難道看不得?”
“爹爹,主要是官家在看吧。”蔡攸意味深長地一笑,繼續問道,“爹爹看到哪一篇了?”
“《平準書》。”
“《平準書》?”蔡攸隻是略一回憶,便流利地背誦。
“‘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餘穀,諸均輸帛五百萬匹。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於是弘羊賜爵左庶長,黃金者再百焉。’爹爹莫非以前漢桑弘羊自比?想想也是,要不是爹爹在計相任上,殫精竭慮,廣開財源,官家何以立下滅夏平遼這不世功績?”
蔡攸身子前傾,脖子伸得長長的,像一隻長頸鹿。那顆腦袋幾乎湊到了蔡京的鼻子底下,一雙眼睛透著難言的精光,好像在黑夜裏靜察捕食的貓頭鷹。
蔡京雖然年已六十五歲,但是臉色紅潤,精神矍鑠,尤其那雙眼睛,雖然渾濁,卻炯炯發光,透著難掩的野心。
看著自己的父親,蔡攸嘴角掛著嘲謔。
“隻是爹爹,《平準書》還有一段,‘卜言: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亨弘羊,天乃雨’。桑弘羊可沒有落得什麽好下場啊。”
蔡京狠狠地盯了蔡攸一眼,不緊不緩地說道:“桑弘羊雖然在昭帝時受牽連被殺,但是終武帝一朝,備受重用。當今官家,年不及三十歲,你我操那份心幹什麽?”
“桑弘羊終武帝一朝備受重用,可是爹爹你呢?中書省左資政,就是一尊泥像,還不如範老四的那個中書省通事中丞有權勢。再過三四年,等新一任內閣就職,爹爹去弘文院還是去成均大學,要先想好了。”
聽著兒子這些字字誅心的話,蔡京反倒往椅子上一靠,戲謔地看著他,臉上的表情似乎在說,繼續,請繼續你的表演。
蔡攸終究鬥不過老奸巨猾的父親,沉默了一會,訕訕地開口道:“爹爹,你說高麗人的事,該如何處置?”
現在換作蔡京的臉上滿是譏諷,“我剛才不是說了嗎?這事豈是你能摻和的?”
“爹爹,收人家的手軟,總得試一試。”
“要是試不成呢?”
“不成就不成,高麗人難不成還敢叫俺把禮物都吐出來不成?”蔡攸一臉無賴的樣子,眼珠一轉又變得恭卑,“隻是爹爹,做人講誠信,還請幫兒子出個主意。”
“出主意?”蔡京看了兒子一會,最後說道,“這件事其實很簡單,高麗人不棄九城,吐出鴨淥江以東千裏土地,他們就算是磕死在東華門前,官家都不會眨下眼。經過這一兩個月的交涉,想必高麗人裏的有識之士,也察覺到這點。”
“隻是私事可隨心所欲,公事反倒顧慮重重。你不用居中斡旋,去做那費力不討好的事。不如用心幫高麗人找個台階下。”
“找個台階下?”蔡攸明白了,他想了一會,抬頭問道,“爹爹,那這兩個月,理蕃部在跟高麗人彈什麽棉花?而今我大宋武德充沛,遼東遼西,劉法統領著十多萬平遼精銳,還有十幾萬青龍旗騎兵協助。廢這口舌的工夫,早就已經打去高麗開京了?”
“就你聰明?東北蹲著長孫玄明、曾茂明和劉法三位俊傑。論行軍打仗,就是專事民政糧餉的曾茂明都比你強。打有打的道理,不打有不打的原委。你操這份心幹什麽?還是老老實實,想辦法把高麗人的那份厚禮掙下。”
蔡攸嬉皮笑臉地說道:“爹爹,你的麵子比我大,要不——”
還沒說完,就被蔡京出口打斷,“休想,為父還有事要做!”
“什麽事?看新版《史記》,再寫幾篇讀後感,發表在報紙雜誌上,引起官家的注意?”蔡攸譏諷地說道,隨即想到了什麽,臉色一變。
“爹爹,你不會是...”蔡攸想了一會,終於想到一個合適的詞,壓低聲音問道,“不甘心吧?”
“甘心?你甘心嗎?司馬溫公甘心了,可王荊公甘心嗎?章子厚甘心了,可曾子布甘心嗎?韓師樸甘心了,呂吉甫甘心嗎?”
蔡攸不由自主地接口道:“叔父甘心了,爹爹卻不甘...”
蔡京的目光像兩把利劍,直飛過來,把蔡攸後麵的話全部斬斷。
“謝謝爹爹指點,兒子就去想辦法,給高麗人找個台階下,把這事了結。”蔡攸慌慌張張地告辭離去。
過了一會,又有人進到這書房裏。
蔡京臉上露出淡淡的笑容,“三郎回來了。”
蔡翛拱手恭敬道:“兒子回來了。”
“事情辦的如何?”
“非常順利。”蔡翛意氣風發地答道。
“前些日子尚書省下令廢職田,現在又要廢除‘免過稅’、規範俸祿、取消各種津貼等等舉措,加上此前廢除官員蔭補製,以及廢除地方征收關市、過橋、城門、河渡等利稅,早就讓不少官吏怨聲載道,滿腹牢騷。兒子稍微一提,他們便踴躍參與。”
蔡京做過多年計相,知道免過稅是官員上任或離任,隨身攜帶的物品,免征任何稅收。
原本是一項方便官員的舉措,到後來因為各處稅關太多,於是有商人把大量貨品掛靠在官員名下,利用此舉措逃稅,然後與官員共分厚利。
國朝自太祖太宗皇帝始,十分優待文官,“厚俸養廉”。除了職田,還有名目眾多的各種補貼福利,甚至連官員延請仆人,老媽子出去買菜,都會給補貼。
如此優待,加上蔭補、以及廣開進士大門,使得冗官、冗員嚴重,耗費巨大,加上龐大的軍費,為了維持,朝廷隻能拚命地收稅。
關市不說,橋梁、城門、河渡,隻要商人、小販甚至普通行人路過,統統要征稅。而且是一處收一次,重重疊疊,負擔極重。
這些雜稅,以及蔭補等規矩,在官家即位之初就開始逐漸取消,讓文官胥吏的收入和福利減少了一大塊。
現在又著手取消職田、免過稅等優待福利,同時通過編製和預算製度,開始規範俸祿,禁止亂發津貼,許多官吏們當然非常不滿。
蔡京滿意地點點頭,“那就好。三郎辛苦了。”
蔡翛連忙答道:“爹爹,兒子不辛苦。隻是這些都是小嘍囉小雜魚,掀不起多大的風浪。且官家新政以來,負責彈劾的禦史改了職責,很難達到以前的效果。”
“三郎啊,規矩改了,但本質不變。不要看不起小雜魚,數量多了,這風雨也就聚起來了。”蔡京胸有成竹地說道。
他頭戴東坡巾,身穿一身襴衫,戴著一副水晶老花鏡,聚集會神地看著手裏的書。
隻是一個多小時前,他從第一百二十三頁看起,看到現在還隻看到第一百二十五頁。
突然,外麵響起了細微的腳步聲,像是貓兒沿著遠處的院牆緩緩走近。
“誰來了?”蔡京抬起頭,對著門口問道。
在門外伺候著的下人連忙答道:“阿郎,是大郎君來了。”
“哦,大郎來了。”蔡京順勢放下手裏的書,摘下老花鏡,端坐在椅子上,輕揉著鼻根,靜靜地等待著。嘴角能隱約看到失望之色。
過了少許,腳步聲在門口響起,伺候的下人恭聲招呼道:“小的見過大郎君。”
很快,蔡攸搖搖晃晃地走了進來,先拱手唱了一個無禮喏,“父親大人,兒子無禮,無禮了。”
蔡京還沒開口答話,被蔡攸身上散發出來的酒氣撲了一臉,連忙用袖子掩著鼻子,遮著臉。
“你喝酒了?”
“喝了幾杯。高麗人喝酒不行啊。”蔡攸一邊答著話,一邊自己拉了張椅子,坐在對麵。
“高麗人,”蔡京長長的眉毛一挑,“你跟高麗陳奏使團的人攪合到一起了?”
“是啊,盛情難卻——呃!”蔡攸打了一個酒嗝,酒氣更濃,蔡京連忙轉過臉去,十分嫌棄。
“你喝了多少酒?”他不滿地說道。
“一壇,還是兩壇,不記得了。大家談得開心,誰去記這個。”蔡攸抓起桌子上的茶杯。那是蔡京的茶,也不顧它已經涼透了,一口氣喝了個幹淨。
“你難道不知道那些高麗人所圖嗎?你覺得這件事是你能去辦的嗎?”蔡京話裏充滿了譏諷。
蔡攸不以為然,反而笑嘻嘻的。
“兒子當然知道這些高麗人想做什麽。這些家夥,不知道我們官家的厲害,還在這裏心存僥幸。這世上,沒人敢在我們官家手裏占便宜。”
“那你還在這裏攪合什麽?”蔡京想到什麽,臉色微微一變,“高麗人許了你多少好處?讓你甘做先登馬前卒?”
“我的爹爹,高麗人還是很有錢的。他們出手送出的新羅婢,確實可人啊。爹爹,要不要我轉贈兩位給你。”
蔡京沒有出聲,伸手把桌子上的書合上。啪的一聲,在寂靜的房間裏格外響亮,像是一記清楚的巴掌聲,扇醒了半醉的蔡攸。
“父親在看書啊。”蔡攸開始沒話找話。
“不知道爹爹在看什麽書?哦,傳世印書局的新版《史記》,爹爹也看起這簡化字體,增加了標點符號的新版書?”
“大家都在看,老夫難道看不得?”
“爹爹,主要是官家在看吧。”蔡攸意味深長地一笑,繼續問道,“爹爹看到哪一篇了?”
“《平準書》。”
“《平準書》?”蔡攸隻是略一回憶,便流利地背誦。
“‘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餘穀,諸均輸帛五百萬匹。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於是弘羊賜爵左庶長,黃金者再百焉。’爹爹莫非以前漢桑弘羊自比?想想也是,要不是爹爹在計相任上,殫精竭慮,廣開財源,官家何以立下滅夏平遼這不世功績?”
蔡攸身子前傾,脖子伸得長長的,像一隻長頸鹿。那顆腦袋幾乎湊到了蔡京的鼻子底下,一雙眼睛透著難言的精光,好像在黑夜裏靜察捕食的貓頭鷹。
蔡京雖然年已六十五歲,但是臉色紅潤,精神矍鑠,尤其那雙眼睛,雖然渾濁,卻炯炯發光,透著難掩的野心。
看著自己的父親,蔡攸嘴角掛著嘲謔。
“隻是爹爹,《平準書》還有一段,‘卜言: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亨弘羊,天乃雨’。桑弘羊可沒有落得什麽好下場啊。”
蔡京狠狠地盯了蔡攸一眼,不緊不緩地說道:“桑弘羊雖然在昭帝時受牽連被殺,但是終武帝一朝,備受重用。當今官家,年不及三十歲,你我操那份心幹什麽?”
“桑弘羊終武帝一朝備受重用,可是爹爹你呢?中書省左資政,就是一尊泥像,還不如範老四的那個中書省通事中丞有權勢。再過三四年,等新一任內閣就職,爹爹去弘文院還是去成均大學,要先想好了。”
聽著兒子這些字字誅心的話,蔡京反倒往椅子上一靠,戲謔地看著他,臉上的表情似乎在說,繼續,請繼續你的表演。
蔡攸終究鬥不過老奸巨猾的父親,沉默了一會,訕訕地開口道:“爹爹,你說高麗人的事,該如何處置?”
現在換作蔡京的臉上滿是譏諷,“我剛才不是說了嗎?這事豈是你能摻和的?”
“爹爹,收人家的手軟,總得試一試。”
“要是試不成呢?”
“不成就不成,高麗人難不成還敢叫俺把禮物都吐出來不成?”蔡攸一臉無賴的樣子,眼珠一轉又變得恭卑,“隻是爹爹,做人講誠信,還請幫兒子出個主意。”
“出主意?”蔡京看了兒子一會,最後說道,“這件事其實很簡單,高麗人不棄九城,吐出鴨淥江以東千裏土地,他們就算是磕死在東華門前,官家都不會眨下眼。經過這一兩個月的交涉,想必高麗人裏的有識之士,也察覺到這點。”
“隻是私事可隨心所欲,公事反倒顧慮重重。你不用居中斡旋,去做那費力不討好的事。不如用心幫高麗人找個台階下。”
“找個台階下?”蔡攸明白了,他想了一會,抬頭問道,“爹爹,那這兩個月,理蕃部在跟高麗人彈什麽棉花?而今我大宋武德充沛,遼東遼西,劉法統領著十多萬平遼精銳,還有十幾萬青龍旗騎兵協助。廢這口舌的工夫,早就已經打去高麗開京了?”
“就你聰明?東北蹲著長孫玄明、曾茂明和劉法三位俊傑。論行軍打仗,就是專事民政糧餉的曾茂明都比你強。打有打的道理,不打有不打的原委。你操這份心幹什麽?還是老老實實,想辦法把高麗人的那份厚禮掙下。”
蔡攸嬉皮笑臉地說道:“爹爹,你的麵子比我大,要不——”
還沒說完,就被蔡京出口打斷,“休想,為父還有事要做!”
“什麽事?看新版《史記》,再寫幾篇讀後感,發表在報紙雜誌上,引起官家的注意?”蔡攸譏諷地說道,隨即想到了什麽,臉色一變。
“爹爹,你不會是...”蔡攸想了一會,終於想到一個合適的詞,壓低聲音問道,“不甘心吧?”
“甘心?你甘心嗎?司馬溫公甘心了,可王荊公甘心嗎?章子厚甘心了,可曾子布甘心嗎?韓師樸甘心了,呂吉甫甘心嗎?”
蔡攸不由自主地接口道:“叔父甘心了,爹爹卻不甘...”
蔡京的目光像兩把利劍,直飛過來,把蔡攸後麵的話全部斬斷。
“謝謝爹爹指點,兒子就去想辦法,給高麗人找個台階下,把這事了結。”蔡攸慌慌張張地告辭離去。
過了一會,又有人進到這書房裏。
蔡京臉上露出淡淡的笑容,“三郎回來了。”
蔡翛拱手恭敬道:“兒子回來了。”
“事情辦的如何?”
“非常順利。”蔡翛意氣風發地答道。
“前些日子尚書省下令廢職田,現在又要廢除‘免過稅’、規範俸祿、取消各種津貼等等舉措,加上此前廢除官員蔭補製,以及廢除地方征收關市、過橋、城門、河渡等利稅,早就讓不少官吏怨聲載道,滿腹牢騷。兒子稍微一提,他們便踴躍參與。”
蔡京做過多年計相,知道免過稅是官員上任或離任,隨身攜帶的物品,免征任何稅收。
原本是一項方便官員的舉措,到後來因為各處稅關太多,於是有商人把大量貨品掛靠在官員名下,利用此舉措逃稅,然後與官員共分厚利。
國朝自太祖太宗皇帝始,十分優待文官,“厚俸養廉”。除了職田,還有名目眾多的各種補貼福利,甚至連官員延請仆人,老媽子出去買菜,都會給補貼。
如此優待,加上蔭補、以及廣開進士大門,使得冗官、冗員嚴重,耗費巨大,加上龐大的軍費,為了維持,朝廷隻能拚命地收稅。
關市不說,橋梁、城門、河渡,隻要商人、小販甚至普通行人路過,統統要征稅。而且是一處收一次,重重疊疊,負擔極重。
這些雜稅,以及蔭補等規矩,在官家即位之初就開始逐漸取消,讓文官胥吏的收入和福利減少了一大塊。
現在又著手取消職田、免過稅等優待福利,同時通過編製和預算製度,開始規範俸祿,禁止亂發津貼,許多官吏們當然非常不滿。
蔡京滿意地點點頭,“那就好。三郎辛苦了。”
蔡翛連忙答道:“爹爹,兒子不辛苦。隻是這些都是小嘍囉小雜魚,掀不起多大的風浪。且官家新政以來,負責彈劾的禦史改了職責,很難達到以前的效果。”
“三郎啊,規矩改了,但本質不變。不要看不起小雜魚,數量多了,這風雨也就聚起來了。”蔡京胸有成竹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