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兒子觀崔禮部,不複往日彬彬持禮的謙謙君子。再說了,崔禮部此前一直在京中任職,還出任過樞密使兼判吏部事。宋國滅夏平遼,赫赫軍功,煌煌武威,他應該是知道的。為何貞州一行,恍然換了一個人。剛愎自用,傲慢無禮。”
在貞州州衙後院安置下來,金富軾急匆匆找到父親金覲,迫不及待地說著自己的疑惑。
“此前我以為他在南海縣待了兩三年,待得心智大變。現在細細想來,才明白過來,能在宦海幾經沉浮,崔禮部其實也是智明心澄、意誌堅定之人。”
“父親,你說崔禮部是惺惺作態?”金富軾稍微一想,明白父親的意指。
“朝堂之上,群臣們出自本心的話,少之又少。嘴裏說的,多是出自立場,為了屁股底下官位的話。崔思諏做過樞密院使,判過吏部事。軍國之事,多有曆練。吳延寵的苦衷,他如何看不出來?隻是立場不同,說出來的話就截然不同了。”
金覲感歎道:“崔思諏與庾祿崇、高令臣同屬一派,當年因為事遼還是事宋,與崔弘嗣、金景庸一派鬥得不亦樂乎。最後失勢落敗,被竄貶南海縣等海島。後來李資謙與崔弘正、吳延寵等主戰派聯手,把崔弘嗣、金景庸一派鬥了下去。”
“現在我們高麗國大敗,一敗塗地,必須要有人出來承擔責任。李資謙於是又和崔思諏一派聯手,一方要洗脫責任,一方要卷土重來,於是一拍即合。所以站在崔思諏的立場上,不管吳延寵有多少苦衷,他都必須嚴厲指責。”
金富軾聽明白了,“父親,我懂了。崔禮部和李國丈立場一致,必須鬥倒吳相為首的主戰派。隻有這樣,李國丈才能把罪責推到主戰派,崔禮部一派才有回朝的機會。父親,難道私利大於國事嗎?”
“私利為什麽不能大於國事?”金覲反問了一句,“我國朝爭,爭來爭去,爭的是國事嗎?都是私利!國事好和壞,受利的隻是百姓而已。私利不興,對於兩班而言,是毀家滅門的大事。”
金富軾也默然無語,低著頭長籲短歎一會,猛然抬起頭,問金覲,“父親,按照你話的意思,崔禮部其實也是知道此次來議和,做得不會比吳相好,說不定還會無功而返。所以他才會如此惺惺作態,一是拖延時間,二是為此後推脫罪責埋下伏筆。”
“沒錯,都是宦海浮沉多年的老狐狸,什麽都想得明明白白。反倒我們這些書生,差點被誤導。”金覲捋著胡須說道,“二郎跟著二哥出使了一趟宋國,跟宋國君臣麵對麵打過交道,心中有些明悟。這次回來,拉著鄭克永隱居山野,想必是看明白了許多事。”
“反倒是我的二哥,你們的二叔,鼠目寸光,跟著上躥下跳,哪天被人推出來當了替死鬼都不知道。”
“父親,那現在怎麽辦?”
“議和終究要議和的。宋軍要想滅高麗,早就水陸並進,揮師南下,隻怕現在我們隻能遷都避禍了。現在還隻是布局落子,想必是要緩一緩。要緩一緩,那肯定會議和。隻是這條件...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答應都不行。”
“父親,”金富軾小心地說道,“兒子聽二郎說過,宋國官家行軍打仗,最重戰略布局。他細細研究過宋國平遼策略,遼國奸臣橫行,內亂四起,到處可見宋國的影子。天祚帝奢侈無度,大行土木,耗費國力民力,使得東北諸部紛紛起事叛遼。”
“然後又是鴨子河事變,上京、南京南北對峙...一係列的亂事,終於使得強大無比的遼國,奄奄一息。宋國再全力一擊,便瓜熟蒂落。”
金覲靜靜地聽著。
“二郎的意思是,宋國要滅我高麗國,想必戰略布局也是差不多的。現在看來,時局發展,跟二郎猜測的差不多。浿水一戰,高麗元氣大傷,國力大損。宋國不急著用兵,拿捏住議和後,想必是三國郭奉孝平河北遼東之計。”
金覲長歎一聲,“二郎去了宋國一趟,見識大漲。老夫以後就放心了,金家有你們兄弟二人,當可發揚光大。你立即修書給二郎,讓他做好準備。先回慶尚道老家,糾集家卷,趁著與宋國和議成事,轉去宋國江東郡。為父在那裏,有幾位好友,能照拂一二。”
金富軾大吃一驚,“父親,你這是?”
“我金家原是新羅王族。新羅為高麗國所滅,我金家沒有為新羅殉國,反倒為高麗殉國,難道不可笑嗎?”
金富軾緩緩地點了點頭,讚同父親的意見。
替崔思諏送信的名叫崔三任,是他的族侄。跟隨多年,此前崔思諏當權時,沒少打著他的旗號耍威風、謀私利。前兩年崔思諏倒台了,崔三任便投了另外一位親戚。
崔家是高麗數一數二的名門大戶,往上一數,都能攀扯上關係。隻是沒有崔思諏手下當差那麽舒坦了。
現在崔思諏又殺回了,眼看要起複大用,崔三任聞訊就趕了回來,一把鼻涕一把淚的,仿佛崔思諏被流放的苦,他吃了一半。
崔思諏念及舊情,便重新收下他。從開京出發到貞州,一路上威風凜凜,讓崔三任的心又活泛了。
自家大官人又得勢了!
上了漁船,搖搖晃晃地到了江華島,崔三任的膽汁都要吐幹淨,上了岸便狐假虎威地說道:“我是高麗議和正使、翰林學士判禮部事崔大官人的親隨,奉命來辦理兩國交涉事宜,快快通報你家官人,派出大船迎接我家官人。還有,趕快備下幹淨房間,讓本官休息一下。”
可惜,這裏的宋軍將士並不賣他的帳。聽了通報,隻是冷冷地說道:“等著,我要稟告上級。”
崔三任還想耍威風,被兩杆刺刀頂在胸口上,立即清醒了——這裏是大宋地界,自己能呼風喚雨的招牌,根本不管用。
他能屈能伸,馬上縮著腦袋,躲在一邊。
很快,江華島指揮官鍾藥師帶著馬植走了過來。
“你是誰家的親隨?”鍾藥師問道。
“我是高麗翰林學士判禮部事、議和正使崔思諏崔大官人親隨,前來通報,請宋軍趕緊派大船去貞州接他和副使一行人,免得誤了兩國交涉。”
崔三任壯著膽子說道。
“你們議和正使不是吳延寵嗎?”
“吳賊喪權辱國,被我家大王免職下獄,待勘定罪責,再行處置。現在我家大王委了我家大官人為正使...”
崔三任話還沒說完,鍾藥師一拍大腿,“直娘賊,我就說吧,這高麗國沒一個守誠信的。這不,又翻悔了。要我說,談個鳥啊!直接打到開京城去!”
崔三任聽得心肝一顫。但是跟隨主人日久,學會了幾分氣度,他昂著頭,氣宇軒昂地說道:“宋國乃禮儀之邦,為何不遵仁義,何出此不堪之詞呢?”
他賣文還沒說完,就被鍾藥師打斷了,“這個撮鳥,看著就來氣。到底是我們打贏了還是你們打贏了!”
馬植在一邊說道:“指揮使,不如割了這廝的耳朵,給高麗人一個警告,讓他們認清現實!”
鍾藥師一揮手,“割了!再打發他回去!”
說罷,不管跪在地上哭天喊地的崔三任,徑直回去安排其它事宜。
成了一隻耳的崔三任回到貞州城,已經是晚上。他被引到州衙後院,跪在崔思諏跟前,鼻涕眼淚地一番哭訴。
崔思諏喃喃地說道:“宋國怎麽變得如此蠻不講理呢?”
突然,貞州城四處響起爆炸聲,還有驚慌失措的呼叫聲。然後才聽到砰砰的開炮聲,從遠處傳來。
“怎麽回事?”
一位郎將來滾帶爬地跑進來:“宋國水師,向貞州城開炮了。火炮犀利,還請欽差出城暫避。”
崔思諏二話不說,撩起衣襟就往外跑:“快,快!快出城。”
此時的他也不坐轎了,爬上一匹坐騎,在親隨們的簇擁下出貞州城,向北而逃。
在他身後,貞州城熊熊燃燒,仿佛成了一堆篝火。
交涉失敗,崔思諏與金覲父子商議,隻能灰溜溜地回開京城。
人還沒到開京,請罪疏已經送到王俁桌前。
崔思諏痛訴宋軍蠻橫無理,不講禮儀,有失禮儀上邦風度。他無能,沒法與武夫講道理,所以交涉失敗,自請罪責。
同時,貞州城被宋軍水師付之一炬的消息傳到開京城,城裏一片驚慌!貞州城離開京隻有五十裏,大軍急行軍,一晝夜便可趕到。
於是有上疏請大王南下狩獵的,有上疏彈劾主戰派的,有上疏請下勤王詔的...王俁知道事不可為,隻能把吳延寵和任懿,從獄中請了出來。
官複原職,繼續主持議和事宜。
吳延寵坐漁船親自去了一趟江華島,與鍾藥師等宋將溝通了一番,宋軍停止了對漢江以及京畿沿海地區的襲擾。
議和繼續進行,但是高麗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幾經激烈的商議,王俁終於在議和條約上蓋上印章,正式同意。
一群文官和儒生們,紛紛到壽德宮門外叩闕哭泣,請求大王誅殺賣國求榮的奸賊,下勤王詔,盡起各道兵馬,與宋軍決一死戰。
最後,吳延寵、任懿等人去職,流放巨濟縣,庾祿崇拜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高令臣拜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資謙進樞密院使兼判吏部事,崔思諏進參知政事判禮部事。
新執相上任第一件事,就是開始履行與宋國和約的條款。
在貞州州衙後院安置下來,金富軾急匆匆找到父親金覲,迫不及待地說著自己的疑惑。
“此前我以為他在南海縣待了兩三年,待得心智大變。現在細細想來,才明白過來,能在宦海幾經沉浮,崔禮部其實也是智明心澄、意誌堅定之人。”
“父親,你說崔禮部是惺惺作態?”金富軾稍微一想,明白父親的意指。
“朝堂之上,群臣們出自本心的話,少之又少。嘴裏說的,多是出自立場,為了屁股底下官位的話。崔思諏做過樞密院使,判過吏部事。軍國之事,多有曆練。吳延寵的苦衷,他如何看不出來?隻是立場不同,說出來的話就截然不同了。”
金覲感歎道:“崔思諏與庾祿崇、高令臣同屬一派,當年因為事遼還是事宋,與崔弘嗣、金景庸一派鬥得不亦樂乎。最後失勢落敗,被竄貶南海縣等海島。後來李資謙與崔弘正、吳延寵等主戰派聯手,把崔弘嗣、金景庸一派鬥了下去。”
“現在我們高麗國大敗,一敗塗地,必須要有人出來承擔責任。李資謙於是又和崔思諏一派聯手,一方要洗脫責任,一方要卷土重來,於是一拍即合。所以站在崔思諏的立場上,不管吳延寵有多少苦衷,他都必須嚴厲指責。”
金富軾聽明白了,“父親,我懂了。崔禮部和李國丈立場一致,必須鬥倒吳相為首的主戰派。隻有這樣,李國丈才能把罪責推到主戰派,崔禮部一派才有回朝的機會。父親,難道私利大於國事嗎?”
“私利為什麽不能大於國事?”金覲反問了一句,“我國朝爭,爭來爭去,爭的是國事嗎?都是私利!國事好和壞,受利的隻是百姓而已。私利不興,對於兩班而言,是毀家滅門的大事。”
金富軾也默然無語,低著頭長籲短歎一會,猛然抬起頭,問金覲,“父親,按照你話的意思,崔禮部其實也是知道此次來議和,做得不會比吳相好,說不定還會無功而返。所以他才會如此惺惺作態,一是拖延時間,二是為此後推脫罪責埋下伏筆。”
“沒錯,都是宦海浮沉多年的老狐狸,什麽都想得明明白白。反倒我們這些書生,差點被誤導。”金覲捋著胡須說道,“二郎跟著二哥出使了一趟宋國,跟宋國君臣麵對麵打過交道,心中有些明悟。這次回來,拉著鄭克永隱居山野,想必是看明白了許多事。”
“反倒是我的二哥,你們的二叔,鼠目寸光,跟著上躥下跳,哪天被人推出來當了替死鬼都不知道。”
“父親,那現在怎麽辦?”
“議和終究要議和的。宋軍要想滅高麗,早就水陸並進,揮師南下,隻怕現在我們隻能遷都避禍了。現在還隻是布局落子,想必是要緩一緩。要緩一緩,那肯定會議和。隻是這條件...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答應都不行。”
“父親,”金富軾小心地說道,“兒子聽二郎說過,宋國官家行軍打仗,最重戰略布局。他細細研究過宋國平遼策略,遼國奸臣橫行,內亂四起,到處可見宋國的影子。天祚帝奢侈無度,大行土木,耗費國力民力,使得東北諸部紛紛起事叛遼。”
“然後又是鴨子河事變,上京、南京南北對峙...一係列的亂事,終於使得強大無比的遼國,奄奄一息。宋國再全力一擊,便瓜熟蒂落。”
金覲靜靜地聽著。
“二郎的意思是,宋國要滅我高麗國,想必戰略布局也是差不多的。現在看來,時局發展,跟二郎猜測的差不多。浿水一戰,高麗元氣大傷,國力大損。宋國不急著用兵,拿捏住議和後,想必是三國郭奉孝平河北遼東之計。”
金覲長歎一聲,“二郎去了宋國一趟,見識大漲。老夫以後就放心了,金家有你們兄弟二人,當可發揚光大。你立即修書給二郎,讓他做好準備。先回慶尚道老家,糾集家卷,趁著與宋國和議成事,轉去宋國江東郡。為父在那裏,有幾位好友,能照拂一二。”
金富軾大吃一驚,“父親,你這是?”
“我金家原是新羅王族。新羅為高麗國所滅,我金家沒有為新羅殉國,反倒為高麗殉國,難道不可笑嗎?”
金富軾緩緩地點了點頭,讚同父親的意見。
替崔思諏送信的名叫崔三任,是他的族侄。跟隨多年,此前崔思諏當權時,沒少打著他的旗號耍威風、謀私利。前兩年崔思諏倒台了,崔三任便投了另外一位親戚。
崔家是高麗數一數二的名門大戶,往上一數,都能攀扯上關係。隻是沒有崔思諏手下當差那麽舒坦了。
現在崔思諏又殺回了,眼看要起複大用,崔三任聞訊就趕了回來,一把鼻涕一把淚的,仿佛崔思諏被流放的苦,他吃了一半。
崔思諏念及舊情,便重新收下他。從開京出發到貞州,一路上威風凜凜,讓崔三任的心又活泛了。
自家大官人又得勢了!
上了漁船,搖搖晃晃地到了江華島,崔三任的膽汁都要吐幹淨,上了岸便狐假虎威地說道:“我是高麗議和正使、翰林學士判禮部事崔大官人的親隨,奉命來辦理兩國交涉事宜,快快通報你家官人,派出大船迎接我家官人。還有,趕快備下幹淨房間,讓本官休息一下。”
可惜,這裏的宋軍將士並不賣他的帳。聽了通報,隻是冷冷地說道:“等著,我要稟告上級。”
崔三任還想耍威風,被兩杆刺刀頂在胸口上,立即清醒了——這裏是大宋地界,自己能呼風喚雨的招牌,根本不管用。
他能屈能伸,馬上縮著腦袋,躲在一邊。
很快,江華島指揮官鍾藥師帶著馬植走了過來。
“你是誰家的親隨?”鍾藥師問道。
“我是高麗翰林學士判禮部事、議和正使崔思諏崔大官人親隨,前來通報,請宋軍趕緊派大船去貞州接他和副使一行人,免得誤了兩國交涉。”
崔三任壯著膽子說道。
“你們議和正使不是吳延寵嗎?”
“吳賊喪權辱國,被我家大王免職下獄,待勘定罪責,再行處置。現在我家大王委了我家大官人為正使...”
崔三任話還沒說完,鍾藥師一拍大腿,“直娘賊,我就說吧,這高麗國沒一個守誠信的。這不,又翻悔了。要我說,談個鳥啊!直接打到開京城去!”
崔三任聽得心肝一顫。但是跟隨主人日久,學會了幾分氣度,他昂著頭,氣宇軒昂地說道:“宋國乃禮儀之邦,為何不遵仁義,何出此不堪之詞呢?”
他賣文還沒說完,就被鍾藥師打斷了,“這個撮鳥,看著就來氣。到底是我們打贏了還是你們打贏了!”
馬植在一邊說道:“指揮使,不如割了這廝的耳朵,給高麗人一個警告,讓他們認清現實!”
鍾藥師一揮手,“割了!再打發他回去!”
說罷,不管跪在地上哭天喊地的崔三任,徑直回去安排其它事宜。
成了一隻耳的崔三任回到貞州城,已經是晚上。他被引到州衙後院,跪在崔思諏跟前,鼻涕眼淚地一番哭訴。
崔思諏喃喃地說道:“宋國怎麽變得如此蠻不講理呢?”
突然,貞州城四處響起爆炸聲,還有驚慌失措的呼叫聲。然後才聽到砰砰的開炮聲,從遠處傳來。
“怎麽回事?”
一位郎將來滾帶爬地跑進來:“宋國水師,向貞州城開炮了。火炮犀利,還請欽差出城暫避。”
崔思諏二話不說,撩起衣襟就往外跑:“快,快!快出城。”
此時的他也不坐轎了,爬上一匹坐騎,在親隨們的簇擁下出貞州城,向北而逃。
在他身後,貞州城熊熊燃燒,仿佛成了一堆篝火。
交涉失敗,崔思諏與金覲父子商議,隻能灰溜溜地回開京城。
人還沒到開京,請罪疏已經送到王俁桌前。
崔思諏痛訴宋軍蠻橫無理,不講禮儀,有失禮儀上邦風度。他無能,沒法與武夫講道理,所以交涉失敗,自請罪責。
同時,貞州城被宋軍水師付之一炬的消息傳到開京城,城裏一片驚慌!貞州城離開京隻有五十裏,大軍急行軍,一晝夜便可趕到。
於是有上疏請大王南下狩獵的,有上疏彈劾主戰派的,有上疏請下勤王詔的...王俁知道事不可為,隻能把吳延寵和任懿,從獄中請了出來。
官複原職,繼續主持議和事宜。
吳延寵坐漁船親自去了一趟江華島,與鍾藥師等宋將溝通了一番,宋軍停止了對漢江以及京畿沿海地區的襲擾。
議和繼續進行,但是高麗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幾經激烈的商議,王俁終於在議和條約上蓋上印章,正式同意。
一群文官和儒生們,紛紛到壽德宮門外叩闕哭泣,請求大王誅殺賣國求榮的奸賊,下勤王詔,盡起各道兵馬,與宋軍決一死戰。
最後,吳延寵、任懿等人去職,流放巨濟縣,庾祿崇拜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高令臣拜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資謙進樞密院使兼判吏部事,崔思諏進參知政事判禮部事。
新執相上任第一件事,就是開始履行與宋國和約的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