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而起的笑容在這一刻徹底凝固在了戴宵的臉上,因為這轉變來得實在太突然,竟讓他整個神情都變得極其古怪,似喜似怒,張口瞪眼,卻又說不出一個字來。
其他官吏人等也比他好不了多少,自尚書葉寬而下,諸多人等也盡皆滿麵詫異,死死盯著說出這番話來的陸佑,都要以為他這是得了失心瘋了。
唯一例外的或許隻有李淩了,他似是早就知道是這麽個結果了,所以表現得極其淡定,很快便看向葉寬:“部堂大人,此番雖然尚無物證,但人證已不止下官一人,還請部堂明斷!”
葉寬這時才猛然醒轉,目光倏然一縮,深深地看了李淩一眼,又轉向陸佑:“你所說確實?”
“下官所言句句屬實,其實不光是下官,在我清吏司內,還有不少人皆曾聽郎中說過一些相似的話呢!”
就在陸佑這句話一出口的同時,當下就有數名書吏突然站出來指證起來:“小人等確曾在公房內聽過戴郎中提過要懲治山陰、臨安兩地官員,說什麽稅賦大權在我不在你……”
“小人也聽郎中提過一嘴,說若是江南一地能跟湖廣一般便不用犯愁了雲雲。”……
在戴宵還為這想象中的救星變成致命一擊而恍惚的時候,更多本來沒什麽話語權的書吏人等紛紛跳出,七嘴八舌地指證他曾說過要以手中權柄謀求私利的話語,這些話語落到耳中,讓他盛怒到了極點,同時又恐懼到了極點。
如果是正常情況下,這些人的指證自然難動其分毫,就連李淩這名觀政官的多番進攻都難以真正撼動他,更別提這些衙門裏的小人物了。但是,現在卻不一樣了,隨著不利於他的說法和證據不斷累積,到了此刻,哪怕尚書大人有意保他都已經極其艱難。正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臉色幾番變化後,葉寬終於一聲斷喝:“來人!把戴宵三人給我拿下,本官定要仔細審查之後,給朝廷,給我衙門上下,給天下百姓一個交代!”
隨著這一句說出,李淩終於可以確信這回戴宵是徹底完了,他是絕對經不起細查的,就如自己剛才所說,他戴家的家產如此豐厚本身就帶著問題。別說去淮南細查了,隻要現在派人去他府中查問一番,相關弊情勢必將掩蓋不住!
想到這兒,他的目光一轉,又落到了完成最後一擊的陸佑身上,後者隻與他目光一碰就迅速分開,看著兩人好像並無任何交集,這次他隻是為了心中正義才站出來陳述事實。
但葉寬等人卻明顯能察覺出他們二人,不,不光是他們兩個,包括那些先後跳出來的戶部書吏人等,他們都一早就與李淩說好了,這才能前赴後繼地跳出來,給予戴宵一次接著一次的攻擊,直到將他徹底打倒,再難翻身!
這讓所有人都對李淩這個年輕人生出了忌憚來,要知道在今日之前,他雖然頂著新科探花的光環,可
其實在衙門裏根本就不被人看好啊,甚至有人都覺著他將就此完蛋,隻能做一個戶部衙門內的邊緣人物了,就跟項大幸這十年來沒有兩樣。
可今日,不到一個時辰,他就鬥倒了一名堂堂四品郎中,而更叫人驚訝的是,他這一回還拉上了這許多的助力。
如果說項大幸是因為和他同處一室結交成朋友,自己又多年遭受打壓,所以今日才信了李淩的勸說奮力一搏,其他吏員則是因為多日來與他交善,得其銀錢才在關鍵時刻推上一把話,那反戈造成致命一擊的陸佑又怎麽說?
葉寬知道李淩這段時日在刻意結交衙門裏的底層書吏仆役,也未對此加以幹預,但他是真不知道李淩和陸佑是何時勾結在一起的。別說他了,恐怕衙門內幾乎沒一人在此之前知道他二人有著一層關係吧?
在眾人忐忑疑惑的目光注視中,李淩嘴角一勾,不覺想起了幾個月前的某一幕——
當時他剛要離開家鄉赴京趕考,許多江城縣的朋友都來碼頭相送,這其中就有師爺曹進。
他是代李淩的老師,縣令魏梁來送行的,同時還交給了李淩兩封書信,好讓李淩到了京城後有個依靠。其中之一,他已在會試之前拜訪過的禦史台做僉都禦史任繁,也就是他老師的老師;而第二封信的接收者,乃是曹進多年好友:“老夫也有一位故交如今在戶部當著員外郎,若李公子不嫌棄,到京城後可持此信見他,有什麽需要幫助的,想來他是不會推辭的。”
這是當日曹進對李淩說的原話,而他的這位依舊在戶部任員外郎的朋友,正是陸佑!
隻是在入戶部觀政之前,李淩從未真上門送過信,就連陸佑自己都不知道和李淩還有著這麽一段淵源,所以當日初見時無論是態度還是安排,他都是照著戴宵的意思來,確是打算讓李淩難以在戶部立足。
可就在幾日之後,李淩就突然夤夜造訪他家,並送上了其好友曹進的這麽一封書信。在這封書信中,曹進把李淩的能力手段,以及靠山情況都細細說了,並提到若能與之結交,對陸佑來說必然大有好處。
見信之後,陸佑一番思索也覺著此言非虛——李淩的老師魏梁當初在京城中也頗有名望,更深得聖眷,這次外放為官,說不定過上幾年就會被召回朝廷委以重任,那是真正的一眼可知的績優股加潛力股。
而李淩自身,哪怕不提其師承背景,一個由天子刻意提拔起來的探花身份,要說皇帝會在短時間內將他遺忘似乎也不現實啊。
或許到了葉寬這個層次可以不把天子的喜好太當回事,但多年下來隻是一個五品員外郎的陸仁嘉明顯不這麽看了。對他來說,交好李淩,或許就是自己得入天子之眼的一個絕好機會,更何況還有曹進這一層關係在呢。
得到了陸員外的默許和暗中支持,李淩才敢在接下來的一段時日裏不斷拉攏那些吏員
人等,才敢每日早早離開衙門去忙活報紙的事情,並因此抓到了難得的機會,給予戴宵叔侄以突然襲擊。
<a href="http:///"></a>
可即便如此,真到了舉事之前,當李淩把自己的決定告訴陸佑時,這位油滑老吏生出了退縮之意,他可不敢以下屬的身份正麵與戴宵這麽個掌權多年的郎中為敵啊。
直到李淩承諾:“陸員外但請放心,晚輩從未想過讓您衝鋒在前,你要做的隻是在關鍵時刻給予對方最後一擊,起個一錘定音的效果即可!我會把之前的一切全部安排妥當的,等你出麵時,他已極難翻身。”
“你說的是真的?”當時的陸佑猶有疑慮。
李淩鄭重點頭:“當然,一切證據和人手我都已經安排妥當,這回他絕不可能幸免!陸員外,你在這個位置上也已有七年未曾動過了,就沒想過再進一步嗎?五品隻著藍服,進賢冠也隻得單梁,您就沒想過換一身朱色官服,再多一梁嗎?”
本朝規製,四品服朱,戴雙梁進賢冠,五六品服藍,戴單梁進賢冠。別看隻是這麽一點區別,但卻隔著一條看不見的鴻溝,許多人終其一生,都難以越過這條線,由藍轉紅,多那一粱。
本來,陸佑覺著自己這輩子也就那樣了,或許等到致仕時,朝廷因著自己的苦勞讓他以從四品的官階離任,但那終究是一大憾事啊,試問哪一個為官者不希望身著朱紫呢?
現在李淩告訴他機會就在眼前,擠掉上司戴宵,以他在戶部衙門裏多年的資曆,以及這一回告舉之功,真就很可能取而代之,踏上真正的高官之位呢。
麵對著大好的前程,陸佑終於還是心動了。但在權衡之後,他還是提出了一個極其苛刻的要求:“要我幫你也成,但你也要答應我一個條件!”
“前輩但說無妨,隻要我能做到的,一定照做。”
“此事我不宜牽涉過深,不然會讓部堂大人對我生出疑心來,所以我隻能在最後關頭出現。”看到李淩點頭後,他又說道,“兩日後,我會去轉運使司一趟處理些公務,至午間方能回轉。你要做的,就是在此之間發動,然後等我最後回來做最後一擊!”
他話中意思其實很明白了,自己隻做最後一擊,之前種種風險都由李淩來擔著。而一旦提早失敗,那便與他無關。
這個要求極其無理,哪有好處你得,冒險我去的道理?但李淩卻實在太需要對方在最後關頭的一擊,所以在沉吟之下,到底還是答應了他的要求。
這也是為何李淩會在之前突然提出什麽查問家產來定戴宵之罪的古怪說法,他何嚐不明白這是不現實的,那些話說到底卻隻是為了拖延時間,等到陸佑到來罷了。
許多人現在隻看到李淩以觀政官的身份生生扳倒四品郎中的可怕結果,卻全然不知他為此之前已經準備了多少,籌謀了多久。
正所謂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其他官吏人等也比他好不了多少,自尚書葉寬而下,諸多人等也盡皆滿麵詫異,死死盯著說出這番話來的陸佑,都要以為他這是得了失心瘋了。
唯一例外的或許隻有李淩了,他似是早就知道是這麽個結果了,所以表現得極其淡定,很快便看向葉寬:“部堂大人,此番雖然尚無物證,但人證已不止下官一人,還請部堂明斷!”
葉寬這時才猛然醒轉,目光倏然一縮,深深地看了李淩一眼,又轉向陸佑:“你所說確實?”
“下官所言句句屬實,其實不光是下官,在我清吏司內,還有不少人皆曾聽郎中說過一些相似的話呢!”
就在陸佑這句話一出口的同時,當下就有數名書吏突然站出來指證起來:“小人等確曾在公房內聽過戴郎中提過要懲治山陰、臨安兩地官員,說什麽稅賦大權在我不在你……”
“小人也聽郎中提過一嘴,說若是江南一地能跟湖廣一般便不用犯愁了雲雲。”……
在戴宵還為這想象中的救星變成致命一擊而恍惚的時候,更多本來沒什麽話語權的書吏人等紛紛跳出,七嘴八舌地指證他曾說過要以手中權柄謀求私利的話語,這些話語落到耳中,讓他盛怒到了極點,同時又恐懼到了極點。
如果是正常情況下,這些人的指證自然難動其分毫,就連李淩這名觀政官的多番進攻都難以真正撼動他,更別提這些衙門裏的小人物了。但是,現在卻不一樣了,隨著不利於他的說法和證據不斷累積,到了此刻,哪怕尚書大人有意保他都已經極其艱難。正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臉色幾番變化後,葉寬終於一聲斷喝:“來人!把戴宵三人給我拿下,本官定要仔細審查之後,給朝廷,給我衙門上下,給天下百姓一個交代!”
隨著這一句說出,李淩終於可以確信這回戴宵是徹底完了,他是絕對經不起細查的,就如自己剛才所說,他戴家的家產如此豐厚本身就帶著問題。別說去淮南細查了,隻要現在派人去他府中查問一番,相關弊情勢必將掩蓋不住!
想到這兒,他的目光一轉,又落到了完成最後一擊的陸佑身上,後者隻與他目光一碰就迅速分開,看著兩人好像並無任何交集,這次他隻是為了心中正義才站出來陳述事實。
但葉寬等人卻明顯能察覺出他們二人,不,不光是他們兩個,包括那些先後跳出來的戶部書吏人等,他們都一早就與李淩說好了,這才能前赴後繼地跳出來,給予戴宵一次接著一次的攻擊,直到將他徹底打倒,再難翻身!
這讓所有人都對李淩這個年輕人生出了忌憚來,要知道在今日之前,他雖然頂著新科探花的光環,可
其實在衙門裏根本就不被人看好啊,甚至有人都覺著他將就此完蛋,隻能做一個戶部衙門內的邊緣人物了,就跟項大幸這十年來沒有兩樣。
可今日,不到一個時辰,他就鬥倒了一名堂堂四品郎中,而更叫人驚訝的是,他這一回還拉上了這許多的助力。
如果說項大幸是因為和他同處一室結交成朋友,自己又多年遭受打壓,所以今日才信了李淩的勸說奮力一搏,其他吏員則是因為多日來與他交善,得其銀錢才在關鍵時刻推上一把話,那反戈造成致命一擊的陸佑又怎麽說?
葉寬知道李淩這段時日在刻意結交衙門裏的底層書吏仆役,也未對此加以幹預,但他是真不知道李淩和陸佑是何時勾結在一起的。別說他了,恐怕衙門內幾乎沒一人在此之前知道他二人有著一層關係吧?
在眾人忐忑疑惑的目光注視中,李淩嘴角一勾,不覺想起了幾個月前的某一幕——
當時他剛要離開家鄉赴京趕考,許多江城縣的朋友都來碼頭相送,這其中就有師爺曹進。
他是代李淩的老師,縣令魏梁來送行的,同時還交給了李淩兩封書信,好讓李淩到了京城後有個依靠。其中之一,他已在會試之前拜訪過的禦史台做僉都禦史任繁,也就是他老師的老師;而第二封信的接收者,乃是曹進多年好友:“老夫也有一位故交如今在戶部當著員外郎,若李公子不嫌棄,到京城後可持此信見他,有什麽需要幫助的,想來他是不會推辭的。”
這是當日曹進對李淩說的原話,而他的這位依舊在戶部任員外郎的朋友,正是陸佑!
隻是在入戶部觀政之前,李淩從未真上門送過信,就連陸佑自己都不知道和李淩還有著這麽一段淵源,所以當日初見時無論是態度還是安排,他都是照著戴宵的意思來,確是打算讓李淩難以在戶部立足。
可就在幾日之後,李淩就突然夤夜造訪他家,並送上了其好友曹進的這麽一封書信。在這封書信中,曹進把李淩的能力手段,以及靠山情況都細細說了,並提到若能與之結交,對陸佑來說必然大有好處。
見信之後,陸佑一番思索也覺著此言非虛——李淩的老師魏梁當初在京城中也頗有名望,更深得聖眷,這次外放為官,說不定過上幾年就會被召回朝廷委以重任,那是真正的一眼可知的績優股加潛力股。
而李淩自身,哪怕不提其師承背景,一個由天子刻意提拔起來的探花身份,要說皇帝會在短時間內將他遺忘似乎也不現實啊。
或許到了葉寬這個層次可以不把天子的喜好太當回事,但多年下來隻是一個五品員外郎的陸仁嘉明顯不這麽看了。對他來說,交好李淩,或許就是自己得入天子之眼的一個絕好機會,更何況還有曹進這一層關係在呢。
得到了陸員外的默許和暗中支持,李淩才敢在接下來的一段時日裏不斷拉攏那些吏員
人等,才敢每日早早離開衙門去忙活報紙的事情,並因此抓到了難得的機會,給予戴宵叔侄以突然襲擊。
<a href="http:///"></a>
可即便如此,真到了舉事之前,當李淩把自己的決定告訴陸佑時,這位油滑老吏生出了退縮之意,他可不敢以下屬的身份正麵與戴宵這麽個掌權多年的郎中為敵啊。
直到李淩承諾:“陸員外但請放心,晚輩從未想過讓您衝鋒在前,你要做的隻是在關鍵時刻給予對方最後一擊,起個一錘定音的效果即可!我會把之前的一切全部安排妥當的,等你出麵時,他已極難翻身。”
“你說的是真的?”當時的陸佑猶有疑慮。
李淩鄭重點頭:“當然,一切證據和人手我都已經安排妥當,這回他絕不可能幸免!陸員外,你在這個位置上也已有七年未曾動過了,就沒想過再進一步嗎?五品隻著藍服,進賢冠也隻得單梁,您就沒想過換一身朱色官服,再多一梁嗎?”
本朝規製,四品服朱,戴雙梁進賢冠,五六品服藍,戴單梁進賢冠。別看隻是這麽一點區別,但卻隔著一條看不見的鴻溝,許多人終其一生,都難以越過這條線,由藍轉紅,多那一粱。
本來,陸佑覺著自己這輩子也就那樣了,或許等到致仕時,朝廷因著自己的苦勞讓他以從四品的官階離任,但那終究是一大憾事啊,試問哪一個為官者不希望身著朱紫呢?
現在李淩告訴他機會就在眼前,擠掉上司戴宵,以他在戶部衙門裏多年的資曆,以及這一回告舉之功,真就很可能取而代之,踏上真正的高官之位呢。
麵對著大好的前程,陸佑終於還是心動了。但在權衡之後,他還是提出了一個極其苛刻的要求:“要我幫你也成,但你也要答應我一個條件!”
“前輩但說無妨,隻要我能做到的,一定照做。”
“此事我不宜牽涉過深,不然會讓部堂大人對我生出疑心來,所以我隻能在最後關頭出現。”看到李淩點頭後,他又說道,“兩日後,我會去轉運使司一趟處理些公務,至午間方能回轉。你要做的,就是在此之間發動,然後等我最後回來做最後一擊!”
他話中意思其實很明白了,自己隻做最後一擊,之前種種風險都由李淩來擔著。而一旦提早失敗,那便與他無關。
這個要求極其無理,哪有好處你得,冒險我去的道理?但李淩卻實在太需要對方在最後關頭的一擊,所以在沉吟之下,到底還是答應了他的要求。
這也是為何李淩會在之前突然提出什麽查問家產來定戴宵之罪的古怪說法,他何嚐不明白這是不現實的,那些話說到底卻隻是為了拖延時間,等到陸佑到來罷了。
許多人現在隻看到李淩以觀政官的身份生生扳倒四品郎中的可怕結果,卻全然不知他為此之前已經準備了多少,籌謀了多久。
正所謂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