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淩隻在青山縣盤桓逗留了三天,然後便再度出發,往南而去。
三天時間,他既是在休息,也是在等最後的結果,方山那邊的結果。
事實證明這個徐州繁字營的將領其實也沒比皇城司那些人堅強多少,在一番拿捏恐嚇,尤其是在知道侯隆滔慘死,皇城司其他人等都眾口一詞地把罪名都推到自家上司,甚至是永王身上後,他便徹底軟了下來,把自己掌握的一切內情也都如實交代。
正如李淩所說,他帶兵到青山縣來絕非湊巧,而是受人之命,正是繁字營指揮霍傑讓他以操練的名義跑來青山縣,配合著侯隆滔行事的。甚至於在此之前,他都不知道自己來此是為了對付什麽人。至於霍傑又是受何人指使才走這一步,他就更不得而知了。
對於這樣的答案,縣衙這邊還挺不願意接受的,以為方山還有隱瞞。倒是李淩,知道這樣的結果後,卻是認可了:“軍中畢竟不同於別處,上下級間更講究個令行禁止,所以他不知更多內情也不算有詐。
“而一個霍傑,其實也已經夠了。孫璘他以在京王爺的身份勾結皇城司和地方軍隊兩方勢力,隻要坐實了這一條,就算陛下還顧念父子之情,不忍殺他,也是斷不敢再讓他繼續當這身份顯赫的京城王爺了。
<a href="http:///"></a>
“還有那衛天鷹,作為陛下所信任的皇城司司丞,不思忠君報國,卻在背地裏幹出這些勾當來,我想他的好日子也到頭了。”
當下,李淩便讓人把所有相關供詞都整理妥當,又寫明了前因後果,再簽字畫押,便用青山縣這兒的官驛,以快馬將之送去洛陽。想必,等他抵達江城縣老家時,這份幹係重大的指證便也能送到政事堂,被諸位宰執所知了。
在把這些事情都處理完成後,李淩才再度出發,這時天已放晴,隻是北風呼嘯,天氣是更冷了三分。
接下來的一段路程可要比之前順當得多了。因為他們已經正式進入到了淮北境內,官道變得平坦寬闊,而且還沒有了隨時可能出現的敵人追擊,自然走得踏實快速,隻幾日工夫,就穿過數座州縣,於冬月二十這天,抵達徐州。
雖然到徐州城下時才是上午,照時間來看,完全可以繞城而過,繼續前進,從而盡快回到江城縣。但李淩還是進了徐州城,然後沿著熟悉的道路,直奔張府——儒師張禾豐的府邸。
既然都到徐州了,作為張儒師的半個弟子,李淩又怎麽可能不登門拜見這位當世大儒呢?
話說這幾年裏,雖然李淩一直奔波在外,和張禾豐更是久未見麵,但其實雙方的書信往來倒是沒有斷過。他會把自己的一些經曆簡單寫信,送來徐州;而張禾豐也會對此作出自己的點評,並提醒李淩莫要忘了科舉之初的那些誌氣。
到了今日,其實魏梁這個老師更多像是李淩的好朋友,倒是張禾豐,才更像是總能在人生和
官場上指點他行進的老師了。
所以當李淩這次突然登門求見時,張禾豐自是喜出望外,親自拄了拐杖跑到庭院相迎,可把李淩給嚇了一跳,趕緊上前見禮:“儒師如此出迎,可讓學生慚愧得無地自容了……”
在李淩給自己磕頭後,張禾豐才嗬嗬笑著,讓人將他扶起:“溫衷你在為國盡忠之餘還能想著來見見我這個老朽,我便當給你相應的禮遇了。來來來,先隨我進去坐下說話,老夫最近剛得了些好茶,正好可以與你同品啊。”
“既然是儒師說的好茶,那一定就是天下間第一流的好茶了,學生自當好好品上一品。”李淩湊趣地說著,然後扶著對方進入後院,到了書房,才分主賓而坐。
能入主家書房的,那都是最親近的人了,隻此也可看出張禾豐對李淩的態度有多好,下麵的人都不用吩咐的,立馬就把一套茶具、火爐什麽的給送將進來,然後由張禾豐親自烹茶。
李淩就在一邊看著,見張禾豐神色肅然地將一隻罐子打開,用鑷子取了些青中見白的茶葉出來,放在壺中,再把已經咕嘟嘟起泡的水從火爐上拿起,緩緩注入茶壺,慢慢搖動後,這才將碧綠的茶湯倒在了兩隻茶杯中,最後將一杯茶端到李淩麵前,跟他做了個請的手勢。
李淩忙欠身接過,直等對方也端起茶慢慢啜了一口,才也舉杯小口品了下。隻覺滿嘴生香,回味悠長,忍不住讚了一聲:“好茶,果然是天下少有的好茶。”
見他如此,老人也高興得眉開眼笑,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來:“怎麽樣,老夫沒有騙你吧。不瞞你說,這上等的雪峰茶可不易得啊,就是老夫活到八十有二了,也就嚐過三回而已,其中一回還是在宮裏。”
“哦?那可真是珍貴得緊了,學生這次也算是沾了儒師的光了。”
“你可知道這茶為何如此稀少嗎?”張禾豐笑了下,又問道。
“既然叫雪峰茶,想必是因為這茶生在高山之巔,采摘困難,故產量稀少?”
“這隻是一方麵,更關鍵的,卻在於這雪峰茶不是時節到了就能成的,那得等到十月之後,山頂天氣驟冷,使茶樹遭寒霜之凍,還有少量茶葉不損,這時采摘,再經多道工序烘焙製作後,才能從十斤原葉中出不到一斤這雪峰茶。而多半年歲裏,這等寒冬天氣早就把雪峰茶都給凍殺了,又哪來的如此甘美的茶葉可吃呢?”
“還有這等事?”李淩又是一聲歎,這茶對氣候的要求確實苛刻到了極點,冷一分則必死,熱一分則不見功夫。
張禾豐又端杯喝了一口:“是啊,所以才最是珍稀少有,多少年也就出這麽幾兩茶葉而已。但老夫卻覺著這也正是它最可貴的地方了,也隻有在經曆了寒霜之凍,飽受天地之壓後,這茶葉才能與眾不同,淩然眾茶之上。而其實,這做人也是一樣的,不經風雨,怎成大事?寶劍
自來磨礪出,坎坷之下,才見人之風骨嘛。”
李淩這時已徹底醒過味來,儒師讓自己品茶是假,真正的目的是在提點自己,不要因為這次的挫折而頹喪怨尤,失去了進取之心啊。
這讓李淩心中更是一陣感動,再度起身,一拱到地:“儒師如此提點,學生銘記在心,不敢有絲毫或忘……”
“哈哈,坐下坐下,不必拘禮。”張禾豐笑著指了指李淩的座位道,“要說起來,你現在可比當初要拘謹得多了,老夫記得當初你和卓吾來我這兒學那製藝之道時,可是隨意得很啊。”
“那是當初不懂事,現在才是儒師您在仕林中的地位……”
“地位算得了什麽,你我相交,交的是人,不是地位。”張禾豐卻把手一擺道,“你雖非我親收的弟子,但在老夫眼中,你和卓吾也沒什麽區別,既然把你視作子侄,那你無論是朝中高官也好,鄉野村夫也好,在我看來,那都是一樣的。”
“是,儒師教訓得是,是我著相了。”李淩點點頭後,無論神色還是身體都比剛才放鬆了許多,還隨意地拿杯大喝了一口,“好茶。”
“這才像樣嘛,到了我這兒,就不必有任何的拘禮。”老人滿意而笑,“而且真要論起來的話,當初你在京城救了我,也算是我的恩人,這又該怎麽說?”
“儒師這話卻讓李淩更無地自容了,學生當初不過是恰逢其會,其實也是陛下想保您……”
“好啦,這些過去的事情就不提他了,現在要說的是眼前你的事情。”老人把神色微微一肅,“我已知道你最近的遭遇了,確實遭逢不公,明明又為朝廷立下大功,結果卻不得不丟官丁憂……
“不過在老夫看來,這又未必不是一樁好事,因為有時候退這一步,能讓你把事情看得更明白,更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麽,該做的又是什麽。”
李淩略微一笑,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隱隱間,他好像猜到了張禾豐真正要跟自己說的是什麽了。
而他這點心思轉動,自然也沒能瞞過張禾豐,隻見老人笑著看了他一眼,說道:“你這幾年來為何如此辛苦?是因為重擔在肩,可你覺著這重擔,當真就該落到你的肩上嗎?明明你不過是一個朝中四品官而已,上麵還有諸位部堂,再上還有宰執人等,還有當今陛下,你又何必刻意將自己難以承受之重一己扛下呢?
“我知道你有常人所沒有的壯誌雄心,更想為我大越天禧盡到自己的一分力,可你想過沒有,有時候要做到這一切,並不是隻有一條坎坷遠路可走的,還有通衢大道可以直達目標呢。你又何必費這等心力,冒如此多的風險呢?”
李淩靜靜地聽著,直到張禾豐把話說完,又看向他,等著他給出回應,他才正色道:“儒師話中之意,是不是在勸我,不要為英王奔走,從而投到東宮帳下?”
三天時間,他既是在休息,也是在等最後的結果,方山那邊的結果。
事實證明這個徐州繁字營的將領其實也沒比皇城司那些人堅強多少,在一番拿捏恐嚇,尤其是在知道侯隆滔慘死,皇城司其他人等都眾口一詞地把罪名都推到自家上司,甚至是永王身上後,他便徹底軟了下來,把自己掌握的一切內情也都如實交代。
正如李淩所說,他帶兵到青山縣來絕非湊巧,而是受人之命,正是繁字營指揮霍傑讓他以操練的名義跑來青山縣,配合著侯隆滔行事的。甚至於在此之前,他都不知道自己來此是為了對付什麽人。至於霍傑又是受何人指使才走這一步,他就更不得而知了。
對於這樣的答案,縣衙這邊還挺不願意接受的,以為方山還有隱瞞。倒是李淩,知道這樣的結果後,卻是認可了:“軍中畢竟不同於別處,上下級間更講究個令行禁止,所以他不知更多內情也不算有詐。
“而一個霍傑,其實也已經夠了。孫璘他以在京王爺的身份勾結皇城司和地方軍隊兩方勢力,隻要坐實了這一條,就算陛下還顧念父子之情,不忍殺他,也是斷不敢再讓他繼續當這身份顯赫的京城王爺了。
<a href="http:///"></a>
“還有那衛天鷹,作為陛下所信任的皇城司司丞,不思忠君報國,卻在背地裏幹出這些勾當來,我想他的好日子也到頭了。”
當下,李淩便讓人把所有相關供詞都整理妥當,又寫明了前因後果,再簽字畫押,便用青山縣這兒的官驛,以快馬將之送去洛陽。想必,等他抵達江城縣老家時,這份幹係重大的指證便也能送到政事堂,被諸位宰執所知了。
在把這些事情都處理完成後,李淩才再度出發,這時天已放晴,隻是北風呼嘯,天氣是更冷了三分。
接下來的一段路程可要比之前順當得多了。因為他們已經正式進入到了淮北境內,官道變得平坦寬闊,而且還沒有了隨時可能出現的敵人追擊,自然走得踏實快速,隻幾日工夫,就穿過數座州縣,於冬月二十這天,抵達徐州。
雖然到徐州城下時才是上午,照時間來看,完全可以繞城而過,繼續前進,從而盡快回到江城縣。但李淩還是進了徐州城,然後沿著熟悉的道路,直奔張府——儒師張禾豐的府邸。
既然都到徐州了,作為張儒師的半個弟子,李淩又怎麽可能不登門拜見這位當世大儒呢?
話說這幾年裏,雖然李淩一直奔波在外,和張禾豐更是久未見麵,但其實雙方的書信往來倒是沒有斷過。他會把自己的一些經曆簡單寫信,送來徐州;而張禾豐也會對此作出自己的點評,並提醒李淩莫要忘了科舉之初的那些誌氣。
到了今日,其實魏梁這個老師更多像是李淩的好朋友,倒是張禾豐,才更像是總能在人生和
官場上指點他行進的老師了。
所以當李淩這次突然登門求見時,張禾豐自是喜出望外,親自拄了拐杖跑到庭院相迎,可把李淩給嚇了一跳,趕緊上前見禮:“儒師如此出迎,可讓學生慚愧得無地自容了……”
在李淩給自己磕頭後,張禾豐才嗬嗬笑著,讓人將他扶起:“溫衷你在為國盡忠之餘還能想著來見見我這個老朽,我便當給你相應的禮遇了。來來來,先隨我進去坐下說話,老夫最近剛得了些好茶,正好可以與你同品啊。”
“既然是儒師說的好茶,那一定就是天下間第一流的好茶了,學生自當好好品上一品。”李淩湊趣地說著,然後扶著對方進入後院,到了書房,才分主賓而坐。
能入主家書房的,那都是最親近的人了,隻此也可看出張禾豐對李淩的態度有多好,下麵的人都不用吩咐的,立馬就把一套茶具、火爐什麽的給送將進來,然後由張禾豐親自烹茶。
李淩就在一邊看著,見張禾豐神色肅然地將一隻罐子打開,用鑷子取了些青中見白的茶葉出來,放在壺中,再把已經咕嘟嘟起泡的水從火爐上拿起,緩緩注入茶壺,慢慢搖動後,這才將碧綠的茶湯倒在了兩隻茶杯中,最後將一杯茶端到李淩麵前,跟他做了個請的手勢。
李淩忙欠身接過,直等對方也端起茶慢慢啜了一口,才也舉杯小口品了下。隻覺滿嘴生香,回味悠長,忍不住讚了一聲:“好茶,果然是天下少有的好茶。”
見他如此,老人也高興得眉開眼笑,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來:“怎麽樣,老夫沒有騙你吧。不瞞你說,這上等的雪峰茶可不易得啊,就是老夫活到八十有二了,也就嚐過三回而已,其中一回還是在宮裏。”
“哦?那可真是珍貴得緊了,學生這次也算是沾了儒師的光了。”
“你可知道這茶為何如此稀少嗎?”張禾豐笑了下,又問道。
“既然叫雪峰茶,想必是因為這茶生在高山之巔,采摘困難,故產量稀少?”
“這隻是一方麵,更關鍵的,卻在於這雪峰茶不是時節到了就能成的,那得等到十月之後,山頂天氣驟冷,使茶樹遭寒霜之凍,還有少量茶葉不損,這時采摘,再經多道工序烘焙製作後,才能從十斤原葉中出不到一斤這雪峰茶。而多半年歲裏,這等寒冬天氣早就把雪峰茶都給凍殺了,又哪來的如此甘美的茶葉可吃呢?”
“還有這等事?”李淩又是一聲歎,這茶對氣候的要求確實苛刻到了極點,冷一分則必死,熱一分則不見功夫。
張禾豐又端杯喝了一口:“是啊,所以才最是珍稀少有,多少年也就出這麽幾兩茶葉而已。但老夫卻覺著這也正是它最可貴的地方了,也隻有在經曆了寒霜之凍,飽受天地之壓後,這茶葉才能與眾不同,淩然眾茶之上。而其實,這做人也是一樣的,不經風雨,怎成大事?寶劍
自來磨礪出,坎坷之下,才見人之風骨嘛。”
李淩這時已徹底醒過味來,儒師讓自己品茶是假,真正的目的是在提點自己,不要因為這次的挫折而頹喪怨尤,失去了進取之心啊。
這讓李淩心中更是一陣感動,再度起身,一拱到地:“儒師如此提點,學生銘記在心,不敢有絲毫或忘……”
“哈哈,坐下坐下,不必拘禮。”張禾豐笑著指了指李淩的座位道,“要說起來,你現在可比當初要拘謹得多了,老夫記得當初你和卓吾來我這兒學那製藝之道時,可是隨意得很啊。”
“那是當初不懂事,現在才是儒師您在仕林中的地位……”
“地位算得了什麽,你我相交,交的是人,不是地位。”張禾豐卻把手一擺道,“你雖非我親收的弟子,但在老夫眼中,你和卓吾也沒什麽區別,既然把你視作子侄,那你無論是朝中高官也好,鄉野村夫也好,在我看來,那都是一樣的。”
“是,儒師教訓得是,是我著相了。”李淩點點頭後,無論神色還是身體都比剛才放鬆了許多,還隨意地拿杯大喝了一口,“好茶。”
“這才像樣嘛,到了我這兒,就不必有任何的拘禮。”老人滿意而笑,“而且真要論起來的話,當初你在京城救了我,也算是我的恩人,這又該怎麽說?”
“儒師這話卻讓李淩更無地自容了,學生當初不過是恰逢其會,其實也是陛下想保您……”
“好啦,這些過去的事情就不提他了,現在要說的是眼前你的事情。”老人把神色微微一肅,“我已知道你最近的遭遇了,確實遭逢不公,明明又為朝廷立下大功,結果卻不得不丟官丁憂……
“不過在老夫看來,這又未必不是一樁好事,因為有時候退這一步,能讓你把事情看得更明白,更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麽,該做的又是什麽。”
李淩略微一笑,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隱隱間,他好像猜到了張禾豐真正要跟自己說的是什麽了。
而他這點心思轉動,自然也沒能瞞過張禾豐,隻見老人笑著看了他一眼,說道:“你這幾年來為何如此辛苦?是因為重擔在肩,可你覺著這重擔,當真就該落到你的肩上嗎?明明你不過是一個朝中四品官而已,上麵還有諸位部堂,再上還有宰執人等,還有當今陛下,你又何必刻意將自己難以承受之重一己扛下呢?
“我知道你有常人所沒有的壯誌雄心,更想為我大越天禧盡到自己的一分力,可你想過沒有,有時候要做到這一切,並不是隻有一條坎坷遠路可走的,還有通衢大道可以直達目標呢。你又何必費這等心力,冒如此多的風險呢?”
李淩靜靜地聽著,直到張禾豐把話說完,又看向他,等著他給出回應,他才正色道:“儒師話中之意,是不是在勸我,不要為英王奔走,從而投到東宮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