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聰明的人
與範弘道接觸越多,申時行越覺得範弘道身上有很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他不想去問範弘道為什麽知道皇陵地宮下麵有石頭,即便再驚悚,還能驚悚的過當初預言張四維去世?
詞話演義裏常常有鬼神托夢之類的劇情,原來申首輔對此是嗤之以鼻的。但是認識了範弘道後,申首輔便覺得,天下無奇不有,沒準真會有這類事。
而範弘道聰明之處在於,他不會到處展示這種神秘,不會讓這種神秘人人皆知。範弘道隻在有限的一兩個關鍵人物麵前展示,主要能讓關鍵人物感到震撼就足夠了。
申首輔想了想,做出不在意樣子說:“地宮下麵有石頭,這不一定是凶兆。”
範弘道答道:“是不是凶兆不重要,但總歸是一個異常的事情,在有心人眼裏,解釋為凶兆也未嚐不可。
作為擇地的決策人之一,如果老大人你猝不及防,被人抓住這點攻擊,難免會吃大虧。畢竟做事容易壞事難,想壞事總比做事簡單。”
申首輔又道:“照你說來,此事已經是死局,無法提前化解了?唯一的辦法,就是等著事發然後極力分辨?”
隻要皇陵開工,建造地宮必然會挖出石頭。無論申首輔事先知不知道,到時候都肯定釀成風波。
而且更要命是,就算事先知道,也很不好補救。那裏是未來修建皇陵所在,不是申時行自家菜園子,想去皇陵偷偷動手腳,很容易就被扣上居心叵測、大逆不道的罪名。
“當然有辦法了。”範弘道說,然後笑而不語,
申首輔皺眉道:“你不想說?”
範弘道便起身道:“今日天色已晚,在下告辭了。”
正說話時怎麽要告辭?申時行微微訝異,隨即反應過來了,這是想換取好處。
以申時行的觀念,對範弘道這樣的人實在欣賞不來,連帶對範弘道也親近不起來。他承認範弘道的才華,但卻不喜歡範弘道的性格。
雖然事先有不與範弘道較勁的心理準備,但此時申首輔忍不住叱道:“你怎能賣弄刁鑽,忘記忠厚之本!”
範弘道歎道:“這年頭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自成化弘治之後,質樸厚重的風氣一去不複返,到了如今更變本加厲,忠厚君子不吃香了,人善被人欺啊。所以當老實人太吃虧,我不想給人留下那種好說話的印象。”
申首輔愕然,他原以為範弘道是那種不明世事的年少輕狂,偶然得到點天賦就膽大妄為。卻沒想到範弘道這小年輕不是不明世事,而是對世事看的如此透徹。
但是又不能不承認範弘道說的有道理,從廟堂到士林確實彌漫著浮躁尖酸刻薄的風氣。
忽然間,申首輔很想聽聽範弘道的“胡扯”,不是議論皇陵這樣的大事,而是先談一些小話題,比如點評眾位朝廷大臣。
“你對廟堂諸公了解多少?”申時行不動聲色的問道。
範弘道正假模假樣的要走人,卻聽到首輔老大人沒頭沒尾的這麽問話,一時間非常意外,搞不明白四平八穩的老首輔怎的突然如此跳躍。
範弘道很謹慎的答道:“略有所知。”
申首輔便問道:“你覺得,李植、江東之、羊可立等人如何?”
範弘道不屑的答道:“沐猴而冠,塚中枯骨,雖因緣際會可猖狂一時,但絕對不會長久,很快就會風吹雨打去。”
這個答案並不出申時行預料,隻是稍稍對範弘道的肯定性語氣而詫異。他又接著問道:“次輔許國如何?”
範弘道毫無興趣的回答說:“全無主見,平平之人,沒什麽值得談的。”
申時行不置可否,繼續問道:“王太倉如何?”
王太倉就是閣老王錫爵了,按原有曆史進度,未來也會當首輔。此人不大好評價,範弘道想了想還是略帶貶低的答道:“隻會糊弄事的人,等他糊弄不下去時,就是他離開的時候。”
申時行略略思考一番,順口接著問道:“都察院吳總憲如何?”
範弘道不假思索的說:“早年雖立有功勳,可惜晚節不保,如今吳總憲腦中怕是隻剩下了鑽營二字,毫無節操可言。為了更進一步,他可以投向任何人。”
“禮部沈尚書如何?”申首輔一個一個的問下來,就問到了朝廷中名聲很響的沈鯉。
但凡熟悉曆史的都知道,明代末年有個東林黨,而沈鯉就是東林黨雛形時期的領袖,萬曆中期黨爭的風口浪尖人物。大名鼎鼎的東林三君顧憲成、趙南星、鄒元標在沈鯉麵前,都是小字輩。
範弘道沉思片刻,果斷點評道:“沈鯉此人,以耿介清高標榜,習慣於沽名釣譽。更值得擔憂的是,風氣所至,競相結黨,以正義之名行營私之事,將來朝廷若無寧日,源頭就是此人。”
申時行對這個評價很吃驚,因為沈鯉是朝廷上下知名的正人君子,名聲很響亮,範弘道竟然也用貶抑的口氣來評價沈鯉。
所以申首輔又追問道:“在你眼裏,沈尚書就是這樣的人?”
範弘道肯定的說:“在下雖然不才,但自信不會看錯!”
申時行又問道:“這些話,你對別人說過嗎?”
範弘道答道:“在下隻對老大人你說過,如果老大人傳了出去,在下也絕對不會承認。”
申時行很清楚,如果自己對別人傳範弘道的話,那別人也得信啊。自己耀眼地位在這裏擺著,無論說什麽,別人都會以為是自己的意思,隻會琢磨自己是怎麽想的。
不得不說,這確實是範弘道聰明的地方。所以他才會想方設法的蹭申府門第的光,卻不屑於去找另外的、交結難度小一點的山頭。
談到這裏,申首輔終於感到,雖然他看範弘道不順眼,但仍有必要與範弘道保持聯係。
名利場中,類似的事情太多了。內心互相不喜歡但卻不得不合作的例子比比皆是,但這種妥協大多發生在彼此相當的兩個人身上。
例如申首輔不太欣賞同列內閣的王錫爵,但為了大局仍然刻意交好籠絡王錫爵。可是以前的申首輔絕對想不到,自己居然還會對一個小小的監生產生了這種妥協。
與範弘道接觸越多,申時行越覺得範弘道身上有很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他不想去問範弘道為什麽知道皇陵地宮下麵有石頭,即便再驚悚,還能驚悚的過當初預言張四維去世?
詞話演義裏常常有鬼神托夢之類的劇情,原來申首輔對此是嗤之以鼻的。但是認識了範弘道後,申首輔便覺得,天下無奇不有,沒準真會有這類事。
而範弘道聰明之處在於,他不會到處展示這種神秘,不會讓這種神秘人人皆知。範弘道隻在有限的一兩個關鍵人物麵前展示,主要能讓關鍵人物感到震撼就足夠了。
申首輔想了想,做出不在意樣子說:“地宮下麵有石頭,這不一定是凶兆。”
範弘道答道:“是不是凶兆不重要,但總歸是一個異常的事情,在有心人眼裏,解釋為凶兆也未嚐不可。
作為擇地的決策人之一,如果老大人你猝不及防,被人抓住這點攻擊,難免會吃大虧。畢竟做事容易壞事難,想壞事總比做事簡單。”
申首輔又道:“照你說來,此事已經是死局,無法提前化解了?唯一的辦法,就是等著事發然後極力分辨?”
隻要皇陵開工,建造地宮必然會挖出石頭。無論申首輔事先知不知道,到時候都肯定釀成風波。
而且更要命是,就算事先知道,也很不好補救。那裏是未來修建皇陵所在,不是申時行自家菜園子,想去皇陵偷偷動手腳,很容易就被扣上居心叵測、大逆不道的罪名。
“當然有辦法了。”範弘道說,然後笑而不語,
申首輔皺眉道:“你不想說?”
範弘道便起身道:“今日天色已晚,在下告辭了。”
正說話時怎麽要告辭?申時行微微訝異,隨即反應過來了,這是想換取好處。
以申時行的觀念,對範弘道這樣的人實在欣賞不來,連帶對範弘道也親近不起來。他承認範弘道的才華,但卻不喜歡範弘道的性格。
雖然事先有不與範弘道較勁的心理準備,但此時申首輔忍不住叱道:“你怎能賣弄刁鑽,忘記忠厚之本!”
範弘道歎道:“這年頭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自成化弘治之後,質樸厚重的風氣一去不複返,到了如今更變本加厲,忠厚君子不吃香了,人善被人欺啊。所以當老實人太吃虧,我不想給人留下那種好說話的印象。”
申首輔愕然,他原以為範弘道是那種不明世事的年少輕狂,偶然得到點天賦就膽大妄為。卻沒想到範弘道這小年輕不是不明世事,而是對世事看的如此透徹。
但是又不能不承認範弘道說的有道理,從廟堂到士林確實彌漫著浮躁尖酸刻薄的風氣。
忽然間,申首輔很想聽聽範弘道的“胡扯”,不是議論皇陵這樣的大事,而是先談一些小話題,比如點評眾位朝廷大臣。
“你對廟堂諸公了解多少?”申時行不動聲色的問道。
範弘道正假模假樣的要走人,卻聽到首輔老大人沒頭沒尾的這麽問話,一時間非常意外,搞不明白四平八穩的老首輔怎的突然如此跳躍。
範弘道很謹慎的答道:“略有所知。”
申首輔便問道:“你覺得,李植、江東之、羊可立等人如何?”
範弘道不屑的答道:“沐猴而冠,塚中枯骨,雖因緣際會可猖狂一時,但絕對不會長久,很快就會風吹雨打去。”
這個答案並不出申時行預料,隻是稍稍對範弘道的肯定性語氣而詫異。他又接著問道:“次輔許國如何?”
範弘道毫無興趣的回答說:“全無主見,平平之人,沒什麽值得談的。”
申時行不置可否,繼續問道:“王太倉如何?”
王太倉就是閣老王錫爵了,按原有曆史進度,未來也會當首輔。此人不大好評價,範弘道想了想還是略帶貶低的答道:“隻會糊弄事的人,等他糊弄不下去時,就是他離開的時候。”
申時行略略思考一番,順口接著問道:“都察院吳總憲如何?”
範弘道不假思索的說:“早年雖立有功勳,可惜晚節不保,如今吳總憲腦中怕是隻剩下了鑽營二字,毫無節操可言。為了更進一步,他可以投向任何人。”
“禮部沈尚書如何?”申首輔一個一個的問下來,就問到了朝廷中名聲很響的沈鯉。
但凡熟悉曆史的都知道,明代末年有個東林黨,而沈鯉就是東林黨雛形時期的領袖,萬曆中期黨爭的風口浪尖人物。大名鼎鼎的東林三君顧憲成、趙南星、鄒元標在沈鯉麵前,都是小字輩。
範弘道沉思片刻,果斷點評道:“沈鯉此人,以耿介清高標榜,習慣於沽名釣譽。更值得擔憂的是,風氣所至,競相結黨,以正義之名行營私之事,將來朝廷若無寧日,源頭就是此人。”
申時行對這個評價很吃驚,因為沈鯉是朝廷上下知名的正人君子,名聲很響亮,範弘道竟然也用貶抑的口氣來評價沈鯉。
所以申首輔又追問道:“在你眼裏,沈尚書就是這樣的人?”
範弘道肯定的說:“在下雖然不才,但自信不會看錯!”
申時行又問道:“這些話,你對別人說過嗎?”
範弘道答道:“在下隻對老大人你說過,如果老大人傳了出去,在下也絕對不會承認。”
申時行很清楚,如果自己對別人傳範弘道的話,那別人也得信啊。自己耀眼地位在這裏擺著,無論說什麽,別人都會以為是自己的意思,隻會琢磨自己是怎麽想的。
不得不說,這確實是範弘道聰明的地方。所以他才會想方設法的蹭申府門第的光,卻不屑於去找另外的、交結難度小一點的山頭。
談到這裏,申首輔終於感到,雖然他看範弘道不順眼,但仍有必要與範弘道保持聯係。
名利場中,類似的事情太多了。內心互相不喜歡但卻不得不合作的例子比比皆是,但這種妥協大多發生在彼此相當的兩個人身上。
例如申首輔不太欣賞同列內閣的王錫爵,但為了大局仍然刻意交好籠絡王錫爵。可是以前的申首輔絕對想不到,自己居然還會對一個小小的監生產生了這種妥協。